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科二真的是超级难好吗,这个我深有体会,当时备考的时候是怎么也记不住,相信大多数备考生都是因为科记不住而头疼,但是考完试你就会发现,往往教育知识与能力分数会高一些,我也是这样的,看看我是怎样快速提高记忆的。
这科的难点就是你所说的知识点比较多,记不住,其实也是有重点复习的方向的,像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学、学生心理、德育、发展心理等,考试题型较多,考试的内容也广,一般不是非师范生理解起来都是很难的,我在复习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在看完一遍教材之后并没有记住多少知识点之后就用了帮助记忆效果最好的边文教资了红宝课,课程就是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原理进行设置的,老师通过不断的巩固知识点来帮助记忆,听完课程就记得差不多了,即便是到现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都还记得特别清楚, 事实证明科学的记忆就是比自己在那死扣字眼要便捷的多。
但也不是视频课就是万能的哈,这个课程只是帮助我们记忆知识点,但是记住之后再进行后边的复习就比较简单了,看完课程之后我是没有再翻教材了,直接开始做题,考察的知识点在做题的时候都能记得起来,刷了五六套卷子,了解了出题的套路之后,就自信的去上考场了,最终成功通过还是比较欣慰的。
也不是说光背书不行,有好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也是要进行参考的,盲目学习是最大的错误,不如把时间利用起来,多做几套卷子,以上就是我的在遇到困境时候使用的方法,你也要加油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1.选好一套教程,网上视频课程获取途径较多。
2.坚持观看,边做笔记,最好画出思维导图,方便复习。
3.练习历年真题,熟悉试卷分值结构,难易程度,设问方式。
4.坚持,坚持,再坚持!!!定可拿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帮助。
1 .首先准备好备考资料,建议购买中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本书和相关练习题资料。
2.留出充分时间把整本书大概看一遍,做好笔记,把每个模块内容学会整理成思维导图,方便来记忆,掌握教学大纲,基本和常考知识点。
3.认真多刷题,把历年真题都做一遍,研究一下,好好背常考知识点。
选择题20道,每题2分(共40分)。主要考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方法,及原则,德育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在教育家及其理论,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简答题10道,每题3分(共30分)。主要考察对书本概念的记忆。
材料分析题2道,每题20分(共40分)。这类型题目比较简单,答案都有惯用模式,建议多做题目,熟悉答题思路。
活动设计题1道(共40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考查四种题型,分别是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而每部分的分值大约分别占试卷总分值的1/4。具体备考。请看视频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大家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时,可以先学习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在进行科目二的学习时,一定要进行写作的训练和提升。另外,中学教师资格考生也要同时学习科目三(学科知识),尽量提升自己解决2个科目的能力,因为这2个科目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最难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个知识点很多的科目,建议看书,掌握基本的知识点,练题,看题中主要,常考的知识点或寻找一些教学大纲做了解,然后刷题练题
选择题 21道 42分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与原则,中学生德育,教师心理,教师工作等等,考点多而细,知识性强。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重点是教育家及其理论,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很难,很重要!
辨析题 4道 32分 难点之一,出题范围极大。首先一定要判断对错,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多为概念混淆,即A就是B,答题要点是分别概述A的含义,B的含义,然后说二者关系,实在说不清楚,就说二者不可等同。例如,负强化就是惩罚。先解释什么是负强化,再解释什么是惩罚,二者内涵不同,不可等同。解释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大白话也不是不可以。
简答题 4道 40分 划重点,考过的基本不会再考。网上很多考前必背一百题之类的,去掉考过的,背,背,背,一个字都不差的背,考过的也可以稍微看一下,有可能辨析题和材料题中会用到。答主大概整理了40多题,考前三天,每天默写一遍,其中压对两道题,另外两道见过,没背,写上了部分。
材料分析题 2道 各18分 共36分
按传统来说
第一题一般是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德育方法,德育原则中的一个,通常教学和德育交替考。当然也有例外,如2017下出了义务教育发展理念,内心无数mmp!
第二题会具体一些,一般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动机,中学生心理特点,情绪特点之类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如何进行备考?
上网搜搜要背的知识要点,拿以前的真题看看每次都怎么考,有规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