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我有个同学的弟弟就是有精神问题,现在偶尔在街上还能看到他,见到面了他还会和我打召呼,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发现他精神有问题是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当时我也还在读书,回来后听家里人说,他在学校的时候发了颠痫,口吐白沫,好像还有暴力倾向,然后就被学校退学了。直至如今,他还未婚,已经有三十五岁了吧,估计这辈子可能也不会结婚了,毕竟整个镇上的人都知道的,不会有哪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他这一生也就被毁了。
我那同学倒是一切都正常,结了婚,生了两个娃,现在他们家里开早餐店,他也一直在家里帮忙,只是看到嫂子回来后,会一直跟着嫂子来转,估计也是想女人。我那同学和他老婆一直在广东那边打工,做服装的,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几次,听说现在发展的还不错,基本上全家的压力也压在他身上,毕竟这个弟弟等他父母老去以后,还是得跟着他。
人说这些是遗传的,他母亲年轻的时候也曾经犯过,但自我们懂事后,好像没见过发作,再讲了女人就算有精神病,相应的也更好嫁,男人就很难了。颠痫不发作的时候,和正常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现在这社会,大家都明哲保身,一旦知道有这个病,没有哪个家长愿意冒这个风险,况且本来有遗传性,女人也怕生了小孩后也遗传了,那将是一辈子的悲。
目前来看,毕竟他父母还健在,且做点小生意,经济上应该压力不大,只是等他父母老去以后,我同学要照顾他,生活会过的怎么样,就很难讲了。也希望我同学发展的足够好吧,这样以后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他,也希望他以后不再发病,能安稳的过完这一生。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我的母亲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她是从年轻的时候就间歇性的有一些症状,发作的时候,不想动,老想睡觉,不想吃东西,也去医院看过,他们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过药,住过院,因为当时也不算严重,而且是间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没有重视(应该早点重视起来)。后来大学毕业,从山东来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严重的时候,她会打人,怀疑有人跟踪她,她自己跟我说也有想过自杀……当时,真的是很担心,在县城医院、市区医院都看过,但都没有根治,过一段时间,当碰到什么烦心事,她又会发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来上海诊断的时候,医生确诊说是双向情感障碍,(之前有说是癔症,有说是精神分裂,)并建议长期吃药治疗,所以从那时起,一直坚持吃药,先是在上海这边配药,后来是在老家当地拿药,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两年,尤其是这一年多来特别稳定,碰到什么急事也都能平静,我们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说完全恢复正常吧,当然药还是一直吃着,虽然吃药有一定副作用,但还是希望巩固住以后再停药。
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想跟你分享几点个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为病患本人应该是很痛苦的,吃药、住院是其次,关键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关心他,多鼓励他,多给他支持,多给他信心,这种支持与理解,对他战胜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属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能体会到自己亲人生这种病的那种负面的感受,前几年的时候,我一想到母亲的病痛就想流泪,感到自责,还有一股莫名的消极,感觉像有股大石头压在心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这样还是自己内心不接受母亲的病情,对于母亲,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视母亲的病情,不管它有多么顽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亲,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边的人乐观起来,勇敢的面对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对,而且得到支持,而这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医生和药物更有价值。
3、医生药物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我个人感觉这个疾病的根本解决还是靠病人内在的心理成长,是要她自己在内心真的放下一些原来放不下的东西,接受一些原来接受不了的东西,唯有如此,这个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还是关键还是要打开病人的心锁。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要相信专业,相信科学,如果病人真的处于发作状态,处于危险状态,我们也必须对他进行干涉。药物的干涉,虽然不会让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导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终是狂躁的状态,什么疏导都不可能发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现实,抱着一颗接受的心去面对,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心累,却不敢死。
有时候实在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生,时间长了就把这归结成命运,或许只有前世欠的孽债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救赎。
如果说能用钱改变孩子的精神病状况,我想很多父母亲愿意为了孩子一辈子偿还债务,然而事实是无论你付出了什么,都改变不了孩子是精神病这个事实。
这个事实也会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始终没法透气一样压抑郁闷,有时候让人觉得窒息。
其实我女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国家级的教授也看了,专业系统治疗做了好几次,我分不清哪个医生说的是对的,有的医生说是分裂,有的医生说是双相,而针对性的治疗都各做了两次,孩子状态也没有好太多。
也有医生说我的孩子是精神病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可是我却没有力气去判断辨别了,用药都差不多,针对性治疗都没有很好疗效,所以还有必要知道答案吗?
每次把孩子送去医院都耗心费力百般算计,要不然送不进去精神病院。我也有病耻感,孩子身上的失败是父母最大的失败,所以我的生活圈子开始越来越小,最后辞职。
我永远记得孩子第一次出院不久回家犯病时发脾气之后,我丈夫跟我婆婆哭着说的一句话:妈,孩子这样我这辈子不是完了吗。之后是婆婆在一旁流泪,我在一旁痛哭。
有四年时间我们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救治的,直到医生说:只能这样控制了,以后只能看病情发展变化了。
为了方便就医,家里搬到了有专科医院的三线城市,而且离医院不远。
孩子没走到意识不清的程度,她甚至说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寄生虫,说自己不敢看以前的同学,因为人家都上大学了。我也为此一度欣喜:这不是和正常人没区别吗?
于是,按照她的意愿去让她学技术,做零工,锻炼做小生意……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一样她能坚持下来的,做几天就够开始厌烦。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病靠养为主,于是带着药陪她旅游了多少个风景区,但是事实告诉我,把治疗精神分裂寄托在旅游上就是一个烧钱的传说。
药物的关系导致孩子很胖,但是不敢私自停药,精神分裂患者每次复发都需要加大药量,药量越大人越胖,对肝肾伤害也越大,所以明明知道药物有那么大的副作用,还是天天担心她忘记了吃药。
今年孩子状态还可以吧,三年了都是她自己服药,以前是我监督,后来她反感说是我监视她,所以近三年都是她自己服药,春季的时候,疫情减轻了就让她爸赶紧去医院多买些药备用,预防疫情发作。并且春天,甚至现在这些天疫情影响较大,她也听话不出门了。
平常都是去海边锻炼减肥,现在都省了,在屋里用呼啦圈减肥。
因为在个体机构减肥三次了都失败,所以我鼓励她自己减肥,减掉十斤给她一千块钱。精神病患者减肥是相当困难的,减肥就意味着压力,克制饮食,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犯病,兢兢战战减肥了三次没有效果之后,我对孩子进行了奖励式减肥,不限制时间,不限制饮食,减肥十斤奖励一千,现在,孩子已经从我这里得到三千了,但是再减去三十斤,她也还是个胖子。可以想象人有多胖。
家里的老二,被姐姐打了好几次,却也只敢背后跟我哭诉:妈妈,为什么人家都有脾气那么好的姐姐,我姐姐脾气这么不好?我实在太怕她了……
我的孩子啊,我也想知道,更想哭,却早就没有了眼泪。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本人就是(双向情感障碍)精神病患者,这种病基本无法治愈的。我患病有11年了,发病的时候是生不如死。三十多岁得了这个病,刚开始还能上班。两年多后病情开始越发严重了,上不了班就没有经济收入,要靠母亲的养老金维持生活,加上我是单亲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我父亲十几年前车祸去世了。我得病的时候女儿七岁,女儿母亲见我得了这种病也和我离婚了。那时还有母亲在身边,现在母亲也去世了。两年前母亲高血压心主动脉夹层。母亲的去世对我造成更大的打击,病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和快满十八岁的女儿两个人相依为命。
我想过自杀,但是想到女儿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要坚持活下去。怎么也要把女儿养大成人能够自立,养活自己!
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有这个病都远离我了。
亲戚这边三个姨,两个舅舅。
现在就只有一个老姨还一直在关照我,时不时经济上帮一下。我也非常感激还有一个亲人这么关心我,我想过了尽量不要去打扰老姨了,这样会影响到她的家人。
我在这里順便提一下小建议,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最好不要说些太过伤感和过激的话。多聊一些幽默风趣的话题,也可以多到处走走,逛逛公园。总之尽量不要患者一个人独处,最好有人陪。
我是没这条件了,只能靠自己!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以上的建议纯属个人建议,不代表医学依据)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谢谢平台邀请,这样的家庭大多都很不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首先是经济上大多比较困难,因为患者本身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需要家属专门抽出至少一个人辞职护理和监护患者,其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于患者患病所带来的“病耻感”和周围人的歧视和白眼,家属面临着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常常有家属对我们说:
“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我还经历过一个患者母亲因女儿久治不愈,屡次复发,不堪重负而最后以自杀了结自己生命的悲剧。
可见其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何其之大!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要在医保政策上向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倾斜和关照,增加其报销比例;
各级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大补助和救助力度,并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残疾患者的就业,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除给患者进行诊疗外,多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早在30年前就开始每周给家属做“健康讲座”,是我们业界学习的榜样!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见过许多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家属。每次看到他们,与他们谈话,我其实内心对他们是充满敬意的,因为能够耐心地跟我讨论病人的病情,能够非常负责地将病人送过来治病,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坚强的,并且他们承受的痛苦是我们看不到的。因为我对待患者和家属的态度都比较好,因此经常有家属在跟我谈话过程中吐露内心,讲着讲着就哭了。患者反复复发、不吃药、不工作、乱花钱、外跑、自杀等等。这类疾病不仅仅加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心理负担。许多家庭因为有一个成员患有精神疾病而破裂。而作为精神科医生我非常想治好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但是不管怎么努力,科学的进步仍然赶不上疾病的速度,现有的医疗技术仍然无法解决所有的疾病。在此,我想对这些家属说:你们辛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