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APP,不随意贷款。活得像一张白纸,才是最安全的。
征信《办法》新规,规制上更安全
《办法》的实施主要围绕征信业务规则、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问题进行重点规制。
1、首先:新业态征信业务规则进行完善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并纳入监管。
我们常见的那些以查大数据、以金融公司资质为幌子,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2020年的“鹏元征信”就是一个重大违规违法案例:
- “鹏元征信”因存在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未及时备案。最终被处高额罚单,没收违法所得和处罚款合计1979.55万元。
对于无牌照,打擦边球违规获取用户信息,违规开展查询业务等的金融公司,将严打到底。
目前,有个人征信牌照的公司,除了人行征信外,还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
银行参照的个人征信系统是人行征信。
百行和朴道征信更多是市场化运营,如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美团信用分等这种信用方式体现。
央行个人征信,是自己信用的主体。和市场化运营征信公司来比较,数据衔接使用方面还存在不足。
比如你银行信用卡、贷款逾期,而你支付宝花呗、借呗还能正常使用,支付宝更多依托的就是芝麻信用分。
规则的完善对于我们接触金融圈、涉及大数据查询时更加安全。
2、其次:对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进行完善相信大家下载一个APP首次使用时,大多数都会提醒:允许读取位置、允许使用麦克风、允许访问通讯录和手机相册、允许访问下载信息、访问摄像头、读取短信等多项隐私权限提示。
殊不知,在访问这些的同时,个别APP还会自动储存注册用户的包括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芝麻信用分等个人征信信息。被倒卖用于非法营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实施诈骗。
而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它的出台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新规,将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此次征信《办法》与个人信息保护相互衔接,在于加大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
《办法》中围绕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使用等环节,整个信息采集将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
被征信人知情、查询、更改、删除等权利,是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延伸。这样才能更加有力的保护个人信息合法权益。
所以我们不要乱下载APP,不要随便同意APP读取我们的相关信息。
随着新规推行,读取我们的信息被滥用的情况逐渐变得安全化。
3、最后:不信谣、不抱侥幸心理,认准正规渠道我自己遭遇过一次信用诈骗。有一次急用钱,点击一个借款APP,但因那段时间个人征信查询较多,贷款没通过。
事后,就有人联系你,说可以提供征信修复服务。可以帮我洗掉查询次数、逾期等不良记录。同时还给你发一个修复的视频,让你信以为真。
当时自己头脑发热,就去做了。通过QQ发一个链接给我,让我填写个人信息提交,然后后台自动帮我修复,服务费用298元。
交完费用和填写信息提交后,就把我拉黑了。立马醒悟,被骗298元。
所以,市场上提供征信修复、大数据修复,扬言可以帮你洗白、清除黑数据的都是骗子。
央行明确指出:“当前央行征信系统中并不存在征信修复这一说法,查询记录保存期限为两年,逾期记录将从逾期欠款还清当月开始算起,在征信报告中保留五年”。
”“其它都是骗子,建议用户保护好个人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征信的不断完善,最终目的是让个人生活更便利。
在以后“信用比金钱更重要的时代”,不管再怎么完善规制,若个人不重视,随意糟蹋自己的个人信息,再好的制度都等于零。
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要注意密码不要泄露
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如果遇到征信问题,随时都可以上誉联信用咨询哦,公司有精尖法务技术团队,均为业内资深专家、高素质金融服务从业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法务顾问组成的全国首批、海南首支专业信用服务团队。
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目前信息泄露的太严重,无论你去那里,办什么事,都需要你出示身份证,提供手机号码,甚至每个粤康码还需要你输入支付密码。
如何更安全呢?尽量避免少一些证明你就是你的事。不允许要求老百姓提供隐私的东西。法律上盗用的,更加严厉判决!很多信息都是大公司泄露的,我刚注册什么app,马上一堆广告来了。
刚买房,一堆装修的就来了!原因是你买房的时候信息被泄露了?
可是房地产公司还在,互联网大公司仍然在,甚至连一点罚款都没有!!
想让个人信用更好,只有更严厉的监管模式。不是对老百姓,而是对有钱人的公司监管以及惩罚!!!这样他们知道痛,才知道关注!
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1加强安全普法教育
2凡事应多做思考,切勿盲目轻信跟风
3不乱注册,或者泄露自己信息
征信新规将至,个人信用信息如何更安全?
可能,把自己的生活活出精彩更安全吧。征信也好,大数据也好。都是金融机构弄出来为自己业务服务的一套体系,所谓的征信差直接的体现就是你的经济实力不允许你过跟现在不相称的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