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吉林人没听过狼叫这名 过去老年人管狼叫张三儿(不知为什么)小的时候农村的猪经常让狼吃了 猪圈的篱笆上挂上一些草绳子之类的东西 狼以为是套子就不敢跳进去 小的时候还看过生产队的小牛尾巴被狼咬掉了(大家都叫它秃尾巴) 现在山上没有狼了

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你是哪里人,50年生辽东半岛人,几十年东北去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听过你所描述的狼叫来逮,不知道出此问答目的何在?我不知晓此提问,没有任何答复,只想问你题目从何谈起?

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我们东北人不全叫这个“”来逮”(音)。据东北网友们说,辽西的赤峰一带有这叫法,我是辽西兴城的,还真没有听过这个叫法。

顺便说说“老铁”。有些人把东北人叫老铁。其实我们东北人没有”老铁”这个叫法。

其一:老铁一词作为名词用时,并不是专指东北人,而是泛指全国各地网上的网友,互联网的网络用语,尤见各大视频网站。

其二:这个词当形容词用时,只是用来形容两人关系特别好而已。比如说某某和某某他俩关系老铁了,以前这种用法常见于东北人在东北地区使用。

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小时候我的邻居家有七八个孩子,其中的老二和老三,被他们的父母称作二孩和三孩,后来却不知被哪个淘气鬼,给这哥俩冠上了‘’二来逮‘’和‘’三来逮‘’的混名,于是也就被大家给稀里糊涂的叫开了。由于当时没有人能够解释‘’来逮‘’的含义,所以这莫名其妙的外号,也足足让我困惑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在头条上了解到,那是除了‘’张三‘’之外,我们东北人对于狼的另一种称谓,至于这种称谓是沿袭某个少数民族对狼的叫法,亦或哪个局部地区的叫法却不得而知。

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这是Laidai两个字的正确写法,现在新华字典已经删除了。其实它指的不是狼,是成语狼狈为奸的狈。

我是承德人,靠近东北,东北话怎么叫狈我不清楚,承德过去是热河省的省会,过去热河人认为狼很凶狠,狈很狡猾,狈没有狼行动敏捷,所以经常把一条腿搭在狼身上,人们误以为它是瘸的,所以现在承德人还常说故意装糊涂的人,你装什么瘸Laidai

狼为什么东北人叫“来逮”?

我是地道的东北人从来没听说过狼还有这样的名字,只知道狼有一个张三的名字,这是一个民间对狼和人的传说,对人性和狼性的刻画。

在东北为什么管狼叫张三呢?

东北的孩子都知道这样一个摇篮曲····

​熊来了,虎来啦,

张三背着鼓来啦,

正在门口看着你!

老人告诉我说,从前有个人叫张三,有一次,张三到别人家去做客(上礼),走在半路上遇到一个老头。

那老头问:“张三,干啥去?”

张三说:“上礼去。”

老头说:“肉好吃不?”

张三说:“当然好吃。”

老头说:“那你把四喜丸子给我带回一个呗,我亏待不了你······”

那时坐席都有四喜丸子,是“硬菜”(重头菜)。到了席上,张三一见上了四喜丸子,想起半路遇见老头的事,就把这事一五一十的对大伙说了。又加一句:“丸子这么香,谁给他······”

大伙一听,都七嘴八舌地说:“张三,这你就不对了。人家老头那么大年岁了,张一回嘴不容易。好,我们都不吃了,你就都给老头带回去吧。” FONT>

于是张三实在没办法,就找个倭瓜叶一包,把这几个四喜丸子带走了。回来走到十字路口,那老头真的在那里等他。

老头说:“带来啦?”

张三说,我一口也没舍得吃,全给你带回来啦。说着递过去。老头接过菜叶包,打开来,几口就吃下去了;还不断吧嗒嘴,一副没吃够的样子·····

老头问张三,肉香不香;张三说,当然香。可是俺舍不得吃,都给你了。

老头顺兜里掏出一条小手巾,对张三说,“张三呀,我也没啥感激的,送你一条小手巾吧。今后你要是想吃肉了,就把小手巾蒙在头上。”说完把小手巾交给张三就走了。

自从有了这条小手巾张三真的就有了肉吃,每当一馋了,他就把小手巾往头上一蒙走出家门,就会看见一堆堆肉,尽情地吃饱回来。一来二去,人们传说张三会变狼。这一年,张三的妹子回家看爹娘。下晌回婆家,张三去送妹子。走着走着妹子说:“哥,人家都说你会变狼,这是真的吗?”

张三说:“快走到吧。”

妹子撒娇,说:“不变俺不走!”说完,假装生气坐在一棵大树下。

张三心想,变就变。于是掏出小手巾就蒙在头上了。他低头一看,脚下一堆肉,于是就吃了。吃完摘下小手巾一看,妹子没了,只有妹子的一个小布包,放在树下。张三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于是蒙上小手巾,转身回家。进了院子四处张望着。

它见爹在园子里摘豆角子,上去把爹吃了。

它见娘坐在炕上纳鞋底子,上去把娘吃了。

张三从此小手巾也不摘了,他奔向草原和荒野,从此变成了狼。所以人们管狼叫张三,管张三叫狼,是说它吃红肉拉白屎,转眼无恩。

所以你说的这个名字我相信真正的东北人可能都没听过,也有可能是对你说的那个人是故意编的,狼叫张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