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如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国人支持华为

这两年我身边用华为手机的人不少,顺带也有不少人跟风,买手机时把华为作为第一选项。

总有人买手机时问我,华为手机怎么样?我问他,为啥买华为手机呀?多数人都这样说“别人都说华为手机好”,问具体好在哪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些年渐渐的有人了解一些了,就说华为手机拍照好,我说现在四五千的手机拍照都不差,华为拍照好的手机也只有高端机,低端机也不行,很多人也无话可说。

然后一些男性朋友则对科技圈关注一点,说华为手机信号好,芯片是自己的。我又不打游戏,觉得华为手机不错,所以就顺带支持一下。还有极端一点的(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脑残粉),就是无条件支持。所以这一圈下来,你就会发现支持华为的来源基本就这几种:

第一、华为品牌带来的附加值

就跟前两年满大街的iPhone手机一样,那被狗啃了一口的苹果logo就是信仰。华为这几年在国内的品牌建设做得真不错,2019到2020年,销量在国内长期占据一半以上。

所以很多消费者买华为并不是支持或者不支持,就是单纯的华为手机火,大家跟风罢了。就连畅享这种低端机,和荣耀这个华为的次子,都因为跟华为有点关系都受到消费者的特殊照顾,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第二、华为产品在细节上确实做得不错

当然,这里的细节主要是mate 系列和P系列这样的高端机。华为的高端机能够成功,最大原因还是因为舍得用料,在细节上非常苛刻。

另外就是华为联手徕卡,打造拍照强势,再加上自研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结合华为通信起家,基站、交换机等通信设备的联动,华为手机的用户体验做得不错,既能抓住消费者,还能形成口碑。

第三、老美制裁的推波助澜

用“推波助澜”这个词或许不大恰当,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华为的名字取得好,意为“中华有为”,另外会营销,会造势(可能会被喷,但要承认这是实话)。

就因为自研芯片,然后上了黑名单,然后华为的一句“在一起,就可以”激发了国人内心的自强不息,奋力反抗。大家拧成一股绳,空前团结,甚至大家自发买手机支持华为渡过难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华为手机全系涨价,一机难求。

我不是说这种热血不好,但我希望华为不要辜负大家支持的初衷。在高投入研发、 傲立世界的时候,也不要把“狼性文化”用在消费者身上(我看到畅享系列卖到2000+内心真的五味杂陈,这是谁要的结果?),希望双方保持初心,一起走下去。

我希望有一天,华为成为比肩苹果、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巨头公司,但我希望华为在成长壮大之后,多给普通消费一些实惠(特别是国内),这也是大企业的一些担当。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我们不防看看华为是如何过来的就知道了。

华为面临的环境来看,适当“妥协”以求生存似乎是最好的,也是最舒适的选择。

但华为会这么做吗?

我们不凡来看看华为的历史就知道了。

俗话说看人先看骨,观人观其史。

贯穿华为历史,像这样的“危难”时刻,其实非常多。如果你深入去了解,你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华为却一直在创造历史。

说到华为历史上的“危难”

很多人都喜欢把:2000年“华为的冬天”和差点将华为卖给摩托罗拉作为重点介绍。

确实,2002年是华为生死年,华为进军国际失败,国内竞争激烈,加上内部出现叛徒,内忧外患。差点就一蹶不振。

但是造成这种局面,却和科研其实关系不是特别大,更多的是策略和经营上的困境。而一个公司的研发决心如何?

本猫恰恰认为是体现在未雨绸缪之时、一往无前之际。

1987年,任正非正处于人生低谷,为了改变困境,联手五位好友,筹措了两万元钱,创办了华,取意:中华有为。

为什么要说爱国情操的事情?

因为任正非和部队的经历有关系,在《任正非传》中就曾描述他在军旅的生涯

可以说,在部队中他学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一个就是是保持爱国情操。

还有两个是:不轻言放弃的狼性文化和科技兴国的科技素养。

而这也在华为之后的危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8年,华为获得香港鸿年公司HAX交换机的代理权,挣得第一桶金。随后华为没有一劳永逸,而是花重金研发HJD48交换机。

奇怪的是,这款交换机在研发的最初就被定位与代理的HAX交换机一样的性能。

那任正非为什么要花钱不讨好?

这就是科研在任正非心中的地位,是远胜于营销的。

而这款差不多的产品,让任正非获得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的回报,最重要的是华为这个品牌开拓出去了,公司也顺利扩大到100人。

技术和品牌回报就是如此巨大,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你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可以说,从任正非创立华为开始,科研就深深植入他们的骨髓中。所以在之后,你会看到:不管多难,华为都会拿出很大一部分钱投入研发中。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刚刚改革开放,通信行业技术落后,欧美和日本各大通讯企业一蜂拥,涌入国内市场。

在国内通讯领域,很快就形成“七国八制”的乱战局面: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贝尔、加拿大的北电、法国的阿尔卡特和日本的NEC、富士通,瓜分了中国通信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国企业只能通过代理或者制造低端产品来生存,而任正非对于科研的执着,再次爆发

他反其道而行,开始着手冲击当时价值最高、但是技术要求也最高的程控交换机。

这就意味着他将向高端交换机冲击,这是当时国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此,任正非还去美国考察,回来后就下定决心,不能光靠低端产品,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程控交换机。不久更是放出狠话:“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出去。”

这一句话流传至今。

从这边也可以看到任正非和华为对于研发的执着。

之后,又是艰苦的奋斗,JK1000交换机成功研发,并且很快初战告捷。华为有了自己的高端程控机。

然而,英雄总是多磨难。

通讯行业迭代是很快来临。在JK1000交换机刚刚进入市场之时,其实还有一种更先进的数字交换机也在同步研发。并且被欧美成功研发,推向市场。

花费巨大费用研发的JK1000交换机,刚起步就迅速被打入谷底。

在欧美企业面前,我们国内公司都是小企业

而小企业抗压能力都比较弱,一次错误的投资就可以让人掉入深渊。当时的华为就是这样的小企业。

JK1000交换机的实力,让它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一边是失落的新研发产品,一边是需要投入巨大研发费用的数字技术新产品。加行银行贷款收紧,导致华为迅速陷入财务危机,员工工资都得不到保证。

可以说要资金没有资金。

在人才方面,华为由于资金问题,员工常常有上顿没下蹲,导致年终奖发布后,离职的一大半。这一大半包括很多科技精英。

可以说要人才没有人才

在研究环境方面:华为能提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都处于低端水平,在研发交换机的过程中,常常因频繁的死机、万用表测量误差过大、产品被偷等因素导致研发停滞

可以说要科研没有科研。

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科研环境,可以说在这样“三五”条件下,任何一家企业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更别说冲击高端技术,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当时,也有人建议任正非暂停生产,像早期售卖低端交换机-HJD48那样,专注低端销售。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公司存活。

一边是:退一步可以活的很舒适,一边是:进一步可能是无底深渊。

是你,你会怎么选?

然后大家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是不是和现在华为芯片面临的情况一样?

放弃芯片研发,专注国内市场,可以让华为衣食无忧;继续投入巨资研发芯片,很可能毫无所获。

所以我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如果说爱国是华为创立之初的基因; 那么科技兴国是任正非给自己的使命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投入研发,并打定了主意,任凭那些反对者道出现实如何残酷,他仍决定孤注一掷。

1993年下半年,属于华为的数字交换机C&C08终于研制成功。

华为也迈过了生死线。

任正非的孤注一掷证实了他的魄力,更加验证了华为创立之初就植入骨髓的科研精神。

看到这边,

你们觉得:以前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科研环境都不放弃研发高端产品的华为。现在有资金、有人才、有科研条件的华为。会不会放弃继续研发芯片?

觉得不会的可以在弹幕打上不会两个字。会的也可以说说你的理由。

不管你们如何觉得,我坚信华为不会轻易放弃芯片。

毕竟在一无所有时,尚不耻苟且偷生。此时鸟枪换炮,何以坐以待毙?

事实上,华为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应对不利局面

华为先后在人才、产业链、资金上投入巨额费用和精力。

在人才方面、2019年华为全球百万年薪抢人才、2020年,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招募光刻机工程师、挖掘半导体人才等各种招募人才消息层出不穷。

在行业方面、更是传出华为启动南泥湾计划,加速去美国化。

在资金方面、华为斥资2亿与深圳引导基金成立创投基金。

种种布局也证明了华为的不服输的狼性文化,永不妥协,或许正是这种无数个不服输的往日,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的华为。

2020年8月4日,国务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国家再次加码半导体行业布局。

华为迎来了最艰难,同时也是最好的时代。

这之后,它不屈的背后还有更加强大而自信的中国。

事实上,芯片的产业链极长,要求的技术极高,正常情况下任何国家企业都无法完全独立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即使科技最强大的欧美也不行。

但是,如果硬要说,有哪个国家能实现芯片全产业链自主独立,那这个国家一定是拥有最全产业链的、最庞大芯片市场的中国。

而这个将是我们被逼的。

至于我们能不能成功?

说实话,我并不担心,看看北斗,看看曾经一无所未有时,我们都可以挺过来,更何况现在。

芯片能不能生产出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华为在这段时间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会说熊猫你真的会吹?

或许吧,但是我会做一期视频:华为如何破局的视频给你们看,这也是我芯片系列的第三期!

我再剧透下下:

还记得本猫在《华为专利可以反击美国》的视频中说过:如果华为走投无路,它8万多件的专利会迅速流入中国市场,流入中国的其他公司。

到时将会有无数个“华为”借这个技术崛起。

好了就透露这么多,没看过的可以提前去温习一下。

最后,我想说,可能华为一家公司无法立刻改变国内企业在半导体行业的劣势,但是其精神确实让我们备受鼓舞。科技爱国不是吆喝作秀、而是决心行动。

无论你是否喜欢华为,在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放下成见,为华为、也为国产好好加油!

挺住,华为。熊猫支持你。

我是熊猫,一位硬核的科普作者,完整的视频,大家可以到我的主页去观看。如果你想看芯片系列,记得给我点赞+评论+转发三连支持。拜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以前在华为供应商干过3年,那时候对华为又爱又恨,我们公司还在做方案整理论证,华为工程师就来了一个人单枪匹马,一个背包,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挑战我们全公司,我们坐在下面哑口无言,这就是华为公司的效率,华为速度。那时候对他们公司真的是又爱又恨,爱他们都强大,恨自己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在与华为公司工程师聊天中,我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的工作,平均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你们公司效率为何如此之高,他说到:第一,认同价值观;第二,能给机会;第三,舍得给钱。

每年公司能够我们员工很多机会,而我个人并不适合做主管,不善于组织和领导别人达成目标,所以就想多在专业领域发展,也很想多见识公司各个模块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商业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基本上每2~3年,我都会主动要求转岗,研发、市场、营销、运营等等,这十年换过n多岗位,常驻及出差过n多国家,接触通信产业自身及相关各行各业(如广告、零售、基建等等)的机会,可以这样说在通信行业我是全能,这得感谢公司的培养,没有华为就没有我的今天。至于薪资待遇,我只能说孩子不愁教育,在深圳有吃有住,全球任何国家旅游我都能承受经济。

说实话我智商情商真的不高,唯一优点可能就是脑子一根筋吧!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那种,在华为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大大开拓了眼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诸多的人生经历,我想是可以在年老的时候当做珍贵回忆的。顺便说,接触过的同事和领导,不敢说百分之百,大多数也都是高学历、高素质、乐于助人的人才,和他们一起工作很愉快,工作之余也是很好的兄弟,我以能和他们成为同事为荣,还有在华为在工作最大的优点在于,华为有非常非常多的大神大咖,他们很乐意助人,向他们学习请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都是行业大神级人物。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若是以后我离开了公司,就是公司要精简人力没有我的岗位了,或者我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了,那也真没什么,干了这十年,我付出了劳动,公司给足了待遇,可以说是两不相欠,到时候也会怀着感激之心和平分手。”话说回来就算我离开公司,在外面随便找一个月薪两三万还是很轻松的。哈哈!谢谢你华为,是你成就了我的今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三年前电信的工作人员来家维修网络线路。我顺带问了一句:我家的电信网络猫已经用了7、8年了,需要换个新的吗?工作人员瞥了一眼说:现在的猫太垃级,你家还可以放心用五年,我问为什么,工作人员说:因为是华为。工作人员走了以后,我看了一下猫的反面,真的是华为。那时候我才知道华为有点牛🐂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中国14亿人,都过上美国人现在的生活,那将是世界的灾难。”你瞧瞧,美国佬说的什么话,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它不让,非要扯上全地球的人。它要让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样他们才生活的好过。

现在,我们中国要过上好日子,要进军高科技产业,它不给,因为影响它赚钱了。

类似于“你们好好的给我打工,打工仔当什么老板?”这种说法这种做法,你是打工仔你气不气?你想赚钱想过上好日子,老板打压你,你怎么做,是不是翻脸?

现在中国在各行各业都在发力创新,努力突破封锁,这是想要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和普通人没有关系(举个例子90年代的电话装机费3000元起个别地方有7000的,这么贵是因为我们没技术,只能买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服务)。不要觉得这只是企业赚钱和咱们没有关系,大企业给当地的税收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政府有钱了才能做更多的公益投资),就业岗位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国家的实力提升了,我们普通人才过得更好。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支持他们壮大,不让他们倒下,所以我支持国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美国没有制裁华为之前,我家人的手机都是苹果的,iPad就买了7.8个。从来没有想过花个五六千去买国产手机。既然人家制裁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出不了什么力,但是我的钱买什么还是能做主的,买了第一部mate系列的,还挺好用,比苹果机好用多了,功能也贴近国人,方便,特别是电池耐用。当时用苹果6s的时候真是有电量恐惧症,出门必带充电宝,换了华为以后充电宝就在家吃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