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1VS IQOO7,PK场面激烈,谁会笑到最后?

小米11和iQOO7对位激烈,谁会笑到最后?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把小米11和iQOO7放在一起比较,但实际上两款产品的核心竞争点根本不在一个轨道上,价格也相差好几百。之所以非要放在一起比较,一方面是两款产品历来有竞争,另一方面这两款手机都发布不久,也是唯二的高通888,大家自然放在一起比较!

小米11算是小米10的加强版,进一步巩固小米的高端地位

小米11发布后,很多媒体都说这直接把4K价位焊死了,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守门员了。但我们发现小米11的最大作用就是巩固小米的高端地位,死死站住4K的价位。

去年的小米10发布后口碑非常好,但最终销量也很一般(官方宣布小米+红米的全部高端机销量为800万,这等于包括了小米10全系,甚至好包含了部分红米高端机),小米11这次依然定在3999,提升认可度,这一步是成功的。

小米11胜在均衡全面,性能就不说了,高通888打底,满血版的DDR5和UFS3.1,并且这定制的2K原色曲面屏很有逼格,是一个加分项。并且还有50W无线快充,哈曼卡顿调教的双扬声器也不错。

iQOO7有种复原iQOO一代的味道,偏性能和电竞

iQOO7这次对性能和电竞的加强有目共睹,要不然黑鲨、红魔、拯救者这些电竞手机也不会在发布会前凑热闹了,这说明多多少少还是感到一些担忧。

iQOO7在硬件上基本没变,还是高通骁龙888处理器,然后有加强版LPDDR5和加强版的UFS3.1,最关键一点,在散热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才是手机性能发挥的关键。直接怼上4096mm² 超大均热板,还有毛细结构+动力泵,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机身,将热量快速运走、分散,散热更均匀,这很好保证性能的极限发挥和日常的稳定发挥。《原神》都可以长时间满帧运行,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iQOO7把之前很依赖的游戏肩键做成了屏幕的3D压感,左右都可以自定义,简单实现多指操作,也可以把复杂的操作简化。另外就是双线性马达,游戏时体验更好。在扬声器上更顶,顶部是1210,底部是1611的超级扬声器, 还有HiFi音频,音质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当然120W超级快充也很强悍,15分钟就能充满电还是很吸引人的。

最后就是设计和做工,这一直是iQOO赖以成名的一点,毕竟背后是vivo的供应链和生产厂,上手感觉和颜值设计也至关重要。

要说谁会笑到最后这个现在没办法下定论,市场反应瞬息万变,后续两家会做什么调整也有很大影响。不过要强调一点,从定价来看,iQOO7可比小米11便宜300-500,这对那些直屏党、游戏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小米11VS IQOO7,PK场面激烈,谁会笑到最后?

其实一点也不激烈,从发布后的预定数量来看,小米11碾压iQOO 7,实际上iQOO 7根本就不会对小米11带去什么威胁,而且iQOO 7也不是冲着小米11去的,iQOO 7其实是vivo用来抢占3K价位的一款产品,或者说是一款进攻性的产品,就算失败了也无所谓,但是如果成功了,就会对小米相关价位的产品带来影响,而小米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在iQOO 7发布当天,又是爆料黑鲨手机4500mah电池,支持120W快充,而且还甩出红米K40系列售价2999起这个猛料,简单来说iQOO 7的对手其实是红米。

当然如果从产品上来说,iQOO 7相比小米11也不会有多少优势,核心性能部分大家都是骁龙888+LPDDR5+UFS 3.1闪存,所以就性能这部分,二者差别不大,而iQOO 7也就依靠这一点,再加上游戏定位来突出自己的不同,希望靠此能够抢占到部分用户。屏幕那一块就不说了,小米11的屏幕肯定是更优秀的存在,可以说这也是小米11最大的一个卖点了,靠这点的加成小米11在4K价位基本上没有对手。

拍照部分,iQOO 7就相当于没有微云台2.0的vivo X60,小米11那边是一亿主摄,相关对比就见仁见智了,续航部分,iQOO 7的4000mAh电池绝对是一个短板,当然iQOO采用了120W的快充去补偿,小米11那边是4600mAh电池,有线充电是55W,但是多了50W的无线充电和反向无线充电功能,所以这一块还是小米11占据整体优势的,另外就是线性马达那一块,iQOO 7虽然是双马达,但采用的是Z轴,小米11的是X轴。在声音方面,二者都是双扬声器,不过iQOO 7多了个HIFI芯片。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QOO 7这次肯定是被夹了,上面的小米11它肯定翻不过去,而后面的黑鲨游戏手机以及红米K40系列很快就要来了,到时候其所谓的游戏体验和性价比将被对手比下去,不过这个也无所谓,反正iQOO 7就是进攻型的产品,能够拿下一部分市场就行,如果没有拿下来也无所谓,实际上这也显示了vivo现在的实力,其在产品的操刀和市场节点的把握上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