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感谢阅读。
不单单是华为、苹果,貌似所有手机厂家现在都对手机的拍照特别上心,一场发布会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讲手机的拍照如何NB,手机的摄像是如何牛-B,感觉这不是一场手机发布会,而是一场摄影大赛,大家在观赏谁的拍照还,感觉都有点本末倒置了。
一说到手机拍照,把这一概念带火的毫无疑问是华为手机,最开始华为在P8的时候就高调宣布跟单反界的高端品牌徕卡合作,可乐标一下子在手机圈炸锅了(要不是华为,好多人真不知道徕卡单反),现在已经成为了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的独有标识。
在P20Pro上,华为搭载了一颗4000万像素,传感器尺寸达到1/1.7英寸的大底,一下子就霸屏了。大家都知道华为手机很腻害,那到底有多腻害呢,总不能贱人就看样片吧。“不服我们跑个分”,DXOMark就这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华为的拍照一直是霸榜,DXO俨然成为了华为的御林军。
那么为什么这些手机厂家如此热衷于拍照呢?主要有两个因素:主观因素:现在整个手机产业都遇到了瓶颈,大家创新匮乏,只能换壳、拼性能、拼拍照,整个行业都是这样,既然不能有大改变,那就慢慢打磨。
客观因素:随着只能手机的发展,直播、朋友圈、P图、美颜自拍等等这些多元化的社交网站催生了手机拍照的刚性(就跟手游催生处理器提升是一样的),但手机拍照并美誉想象的那么硬许,只是大家相互攀比,消费者也自然而然的想买更好的,一句话,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就跟那50倍变焦一样的,真正能用到的时候屈指可数。
手机拍照并不是要求手机能代替单反,而是手机的便利性赋予了拍照更多的可能性,拍照分享一气呵成,记录生活记录自己,拍照就是最好的保存方式,所以手机拍照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下一步很有可能在手机音质上下文章,成为另一个增长引擎。
我是先森,一名走心的数码控,自由而纯粹的科技粉。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因为如今智能手机在性能方面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就像iphone11的A13处理器吹的再厉害绝大部分人也感觉不出A13到底比骁龙855和麒麟980这样的芯片强多少,包括苹果自家的A12和A11也会面临如此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于手机应用环境来说,性能早就出现了过剩,手机毕竟是便携通讯+娱乐工具,不像电脑需要作为生产力工具那样对性能的需求上限很大。
包括面对手机最直观的屏幕,限于人手的大小和技术,目前的全面屏手机最大也就是在6.5寸左右,边框也已经几乎收窄到了极限,想提高分辨率,可惜4K分辨率屏幕在用户当中并不买账,效果提升不大耗电倒是提高了不少,显然用户是无法接受的,未来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折叠屏手机的普及。
所以现状所迫,手机厂商们难以做性能和屏幕的文章,卖点和价格自然也就上不去。包括电池技术发展迟缓,所以只能从快充方面弯道超车,智能手机剩下的为数不多可以做而且潜力很大的就只剩下摄像头了,真巧4G时代到来以后,自媒体和视频内容创作者一下子井喷,人们对手机拍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手机摄像头可以通过增加摄像头数量来提高拍照性能,所以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都认识到了手机拍照方面的重要性和卖点,加大研发力度,实际得到的回报也确实很大。尽管可能很多人仍然不习惯拿手机拍照,但是如果你看到华为和苹果新款高端机的拍照效果我想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拿起相机拍照,伴随着看到美好景物的喜悦,对瞬间就失去的畏惧,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掌控感。摄影是需要,更是需求。
为什么苹果和华为等手机厂商要把拍照功能做好,这里列举三个原因。
1、满足需求如果说摄影是一个需求,那么用手机来满足该需求就在适合不过,毕竟每天都会戴在身上。
随着网络的渗透,生活在数字空间里边展现,拍照也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炫耀,分享,获取关注。
目前最热门的社交网络应用不少都和手机的相机相关,比如以照片分享闻名的Instagram,微信朋友圈,以视频闻名的抖音,TikTok,快手。这些应用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同时也在强化我们的需求,进而也对手机的相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手机的相机功能可以满足用户非常核心的需求。
2、突出品牌都说摄影是一种艺术,那么手机品牌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总归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
智能手机发展的前期阶段,iPhone的表现相当不错,用户使用iPhone拍出了很多好的照片,还出现了iPhone摄影大赛,苹果最终肯定是一个受益者。现在的iPhone拍照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视频功能也在不断增强,进而也就会关联到视频,短片甚至是电影。乔布斯说过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把相机做好是一个非常好的作证,也是对苹果理念的强化。对品牌有着极大的利好。
华为P系列冲击高端市场的时候也借助了摄影的力量,华为P9和老牌相机品牌徕卡的合作可谓可圈可点,极大提升了P系列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华为成为高端智能手机品牌。
总之,手机相机做的好,有利于品牌。
3、技术积累和展现目前科技发展的一个主线是人工智能,而AI刚好可以用在相机上边,比如,相机的背景虚化功能。华为和苹果作为科技公司,对于计算方式的改变不可能不重视。做好相机的同时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有利于技术积累。另外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发展,把技术用在具体的应用上有助于积累惊艳,增强对未来趋势判断的能力。
总之,目前技术发展驱使下,做好相机有利于对技术的掌控和应用。
智能手机虽然叫做智能手机,但其目前还不够那么的智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机没有足够好的感知外界的部件和能力。相机作为智能手机感知外界的重要方式,理应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包括有一个不错的拍照效果。
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因为手机人人都可以手持一台,而相机只能是专业和爱好者才拥有,但照相是人皆爱之,拿一部好手机同样可以拍出美照,甚至大片。所以手机摄影的相素高,功能全,价格优是促进产销的因素之一。
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不止是苹果、华为手机拼命搞拍照,包括三星、一加、vivo、OPPO都在全力以赴搞拍照。其实原因无它,在手机竞争进入更高一个阶层后,硬件上的差异已形成不了绝对竞争力,只有软硬结合,从用户的真实体验角度做出的竞争差异,才能让其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
拍照,能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存在的东西,随便换个什么东西都能打造出差异化。个人观点:这是目前手机行业强行打造出来的一条路,没办法了。什么分享、热爱、记录生活,被厂商引导的罢了。
但吐槽归吐槽,这几家主打影像的手机品牌,确实在拍照调教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硬件的使用上也早已不满足公版传感器,而是使用了定制款CMOS。另外像华为、一加、vivo更是联合传统相机品牌,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强拍照体验。
以一加手机举例来说,最新的一加9 Pro手机与竞品形成的差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硬件上,主摄采用定制款IMX789传感器,与一众竞品一样形成独家竞争力。而这个IMX789的最大优势,就是支持4K 120帧视频拍摄。故之,一加能与宝马摩托联手,用一加9 Pro全程拍摄一部《记忆骑士》微电影,就是基于独具优势的视频竞争力所为。
另外,一加9 Pro还采用“双主摄”级配置,超广角使用5000万像素的IMX766+自由曲面镜头组合,就是为了拍照上面的双保险——不但主摄要强,超广角也要强。就像小米、华为主打超长焦一样的道理。
当然最主要的是联合哈苏,推出了哈苏自然色彩优化,让均价5K多的手机拥有均价超10W的哈苏相机一样的色彩体验,其对摄影用户的吸引力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手机拍照的意义,现在的智能手机在拍照方面的表现已经冲击得让卡片相机几近退出市场,这就是它的历史意义。至于后续会不会拥有类似单反的表现,谁也不敢说满话,但个人认为万事皆有可能。
苹果、华为手机为什么都要拼命把拍照做好?手机拍照意义何在?
我们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手机是否有一天会取代专业单反相机?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手机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从最初的几百万像素到1200万像素、1600万像素再到现在的4800万像素、6400万像素甚至1亿像素,这些都已经不足为奇。但是手机毕竟是手机,厂商们试图走“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路线,通过提高感光元件的尺寸来提升拍照,却始终无法超越单反。也许,未来会有惊喜,但现在还不行,手机离专业相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现在的手机拍照都不差。那为什么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还要拼命把拍照做好呢?
华为mate30pro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大的拍照手机,在专业测评机构DXOMARK上以121分的绝对优势拿下了第一的位置,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无人能敌,将第二名的三星远远甩在身后。mate30pro拥有双4000万像素主摄和后置四摄,能够实现全焦段拍摄。华为这次还首次加入了4000万像素的电影摄像头,拥有1/1. 54 英寸的超大感光尺寸,7680帧的视频拍摄让人震惊,要知道友商的960fps已经很高了,现在华为是直接逆天。在7680fps的拍摄下,即使是蜂鸟挥动翅膀也清晰可见,这是要挑战专业摄影设备的节奏!
另外一颗主摄是4000万像素索尼IMX650超感光摄像头,1/1.7英寸大底,支持光学防抖。800万像素长焦镜头可以实现3倍的光学变焦和5倍的混合变焦,以及30倍的数码变焦。另外,mate30pro的3D景深镜头可以说是把背景虚化发挥到了极致。
华为该创新性的使用了RYYB滤色阵列,获得更多进光量。
手机拍照意义何在?数码相机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因为手机更加便携和小巧,越来越多的人表示用手机拍摄出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包括许多的时尚达人和VLOG博主、摄影师。拍照是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能够记录生活的美好时刻,所以厂商也在不断探索相机的奥妙,解锁拍照的新姿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