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华为P系列的销量比起小米的数字旗舰确实要高不少,但是说P30两天就快赶上小米9一个多月的销量确实太匪夷所思了。小米9受限于现货的影响,一直没有放开购买,但即使这样,小米9依然有一百多万台的销量,要是说P30两天就卖出去了一百多万台,那一个月不得卖出1500万--2000万台之间,这已经是P系列整体的销量了。

P20的全部销量也没有两千万的销量,而小米8好歹也是近一千万的销量,两者的比例最多就算2:1,华为这样的营销我是真的看不懂了。即使说P30系列的销售金额赶上小米9一个月的销售金额这也不大现实。100万台,小米9的售价最低也是3000元。而P30系列最为走量的还是P30,P30Pro的占比并不高,P30的售价也就多了1000元,所以我对这个结论也是不怎么相信。

华为手机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在线下,而小米手机的销售渠道在网上占多数,我看到很多人都用天猫旗舰店的销量来说事,我也去看了小米9目前的销量上面显示5.2W笔,而P30为3.3万比,两者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另外但就目前的销售渠道来说,天猫只能代表一部分消费者,数码产品连JD都只能做个参考,天猫的数据更有片面性,难道一款手机的天猫销量就几千台,你能说这款手机的销量就不好吗?

华为P30的销量不会比P20高多少,看看mate20那么火爆都突然降价500,这说明销售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或许这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营销罢了。当然说到营销,现在的每个手机厂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这样断章取义的手法实在是在愚弄大众。

我是先森,一名走心的数码控,自由而纯粹的科技粉。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我只能承认华为P30这几天的造势确实蛮厉害的,不管是拍月亮还是和苹果手机各方面的对比,P30确实营造了一个非常不多的宣传和销售环境,当然,最重要的是P30系列的拍照能力确实强大,远远抛离了市面上其它手机,当然也包括小米9。但是如果说P30凭借两天的时间就赶上小米9一个多月的销量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小米9宣称从上市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出货量150万,虽说小米的抢购和缺货非常恼人,但是多次累计和小米线下店的销售总量还是很可观的,毕竟小米9以相当高的配置卖到2999元的价格可谓是性价比十足,以雷军为代表的小米高管一个月来的宣传攻势也不亚于这几天的华为,P30尽管素质很高,但是也只是拍照方面明显超过小米9,何况3900元起步的价位受众面绝对没有小米9高。

当然,必须承认华为的备货能力远远超过小米,这也与两者商业模式的不同造成的,P30的前期备货量数百万部,远远不是小米9能比的,小米9预计到4月下旬才能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出货效率,而华为P30系列目前只是个别颜色容易缺货,整体上还是现货热卖的,如果平均到单日的销售量的话,华为P30应该可以明显超越小米9。

华为P30和小米9的价格差距远远大约功能和性能差距,骁龙855理论上比麒麟980还要强,只是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并不是很多,P30抓住了许多用户的拍照痛点,而且在拍照上做到了现在手机的极致,所以即使价格较高仍然可以热卖,预计P30会比P20系列卖的还要好。而小米相对华为来说仍然是年轻的公司,小米9尽管缺乏独有的特色技术,但是凭借高性价比和miui系统仍然可以和P30标准版比拼,各方面也没有明显落后,或许P30最终的销量远远超过小米9,但是绝对不会在2天之内就达到小米9一个月的销量。

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小米9一个月卖出手机不如华为P30两天多,笔者具体分析一下原因对于小米而已

小米自己的线下门店太少。仅仅依靠线上卖手机,肯定不够,线下市场是一块巨大市场。小米新机刚发布热度很高,此时如果大规模供应手机,那么线下黄牛就会没有加价的利润。没有利润,线下就不愿意卖宣传小米手机。即使在线上,小米面对着强大的荣耀手机,魅族手机等品牌。所以,前期小米一定会减少供应量,尽量让线下黄牛以及中间商拿到进行涨价,这样他们才愿意给小米宣传。

雷军在发布会上不停科普华为手机缺点,然而华为几次发布会没有理会小米。华为只怼外国品牌,这可能近一步激怒雷军进行下一步行动。

对于华为,这次P30成功之处

①尽管雷军科普华为手机缺点,华为没有理会小米,发布会只怼外国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国内市场的赞赏。②P3系列0强大的50倍变焦能力,号称手机里的望远镜,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同时继续保持DXOmark霸榜地位。③第二个卖点就是自研麒麟980芯片,实力属于第一梯队。这让华为与苹果三星一样成为全球仅有的开发芯片的企业。④IP68级防水防尘,华为GT3.0技术,华为电脑模式,方舟编译器等华为自研技术让其与其它品牌拉开差距。

总结,好的产品,市场一定会有回报。不是网上怼,网上黑能够左右的。华为成为国内第一有原因,如果美国允许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现在全球第一不一定是谁的。

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其实挺简单,小米现在和华为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两者完全已经是处于两个阵营,华为在国内就是头部阵营,而小米只能算做第二阵营中的领头羊。

1、口碑:本地的电视新闻报道了P30pro发布的当天,有记者直接在手机店里随机采访来来手机店里看华为P30pro的人,多数人都认可华为,并且还有人说现在没必要再买苹果什么的,国产的机器不输于苹果,外观、配置等等都不错。而手机店的负责人称,他店里(大卖场)华为手机的整体销量至少占比40%以上。很显然,就华为目前的知名度肯定是超过了小米,并且也认可华为的高端机不输于苹果、三星这些,品牌形象可以说远超于小米。

2、现货:p30系列可以说货源充足,不光是线上也包括线下,在没正式发布前大部分线下实体店就已经放了样机并且接受预定,4.11发布后直接付尾款就能拿货。而小米9都没现货,真正的PPT手机,线上抢不到,线下也没货,只能让用户不断的等等等,这等不及的自然就转向购买其他品牌,这期间必定有销量上的损失。华为又能提前看样机,又能预定,发布又能直接购买,这种方式下不会有任何销量的损失,前期看好的人自然一上线就购买了。

3、整合能力:华为的现货也体现了其对于供应商的整合能力,可以有效控制他们为自己制造生产实现源源不断的供货。此外,提前大量生产并备货是需要占用很大资金流的,又是成本相对较高的高端机型,这也很好的体现了华为的经济实力。小米是不可能这么干的,大量备货会一定程度影响现金流,它的模式讲究的就是性价比,也包括备货,所以只要做成了PPT,少量备货。

综合来说,小米和华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不是缩小。因为华为已经过了之前赶超小米的阶段,完全是处于领跑的阶段了,并且会越跑越快。而小米后继乏力,越跑越慢,这差距也就越来越大,未来的小米手机也只能和荣耀相对比了,而不是整个华为系。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吧,欢迎关注【罗氏虫社】,谢谢~~

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感谢邀请:我是科技数码随时答,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创新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归结是华为超越小米的两个原因,从手机配置方面来说高通骁龙855处理器确实要比麒麟980处理器更强,但是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人们还是向往华为P30呢!

创新因素

一个品牌的创新确实算是一个根基,虽然小米之前的性价路线很成功,但是随着小米手机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在同价位的选择变得多元化,而且人们对于产品的创新很敏感,这就像很多人说OV手机确实配置不高,但是每年在外观设计方面OV的研发创新在一直不断的持续,这是小米相比不了的,而华为P30和华为P30pro也是如此:

这次在拍照方面的创新,以及在功能性方面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华为这次在拍照方面能力的大大提升,而且产品相对比较均衡,虽然麒麟980处理器性能不算是很高,但是够用大,偶尔玩下游戏也是可以的,而华为P30pro的50倍数码变焦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而小米在创新方面虽然有加入了新款处理器,而且镜头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实质性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小米的创新不多,而且综合来看,没有太大的亮点,只能算是一次性能方面的和拍照方面的常规升级。

外界因素

首先就是供应链的区别,像华为和OV都有自己的工厂,而且麒麟980处理器的供货能力是华为自己掌控的,并不是像小米那样掌握在高通的手里面,而且高通处理器的供货并不是小米独家的,而是国产手机厂商都需要的。

而且小米9今年的对手iQOO实力强劲,而且在配置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独家卖点,以及供货能力iQOO要更强,所以很多人在买不到小米9的同时,选择了iQOO,也就是抢占了一部分的客户资源。

第三点就是小米高管最近一段的碰瓷行为让人们看不惯,所以在心理方面很多米粉和很多人对于小米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从产品本身来看,小米手机的价格增加了,人们在这个价位有了更好的选择,而小米的3300mAh电池确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华为在创新方面确实很大,而且目标是三星和苹果,在这一方面来说,就拿拍照来说华为是没有对手的,而小米性价比路线一直走到今天,研发方面确实相对更少了,而且随着更多的品牌出现,以及小米手机的价格走高人们的选择很多,所以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以华为手机的销量要更好,在供货能力方面很充足,再加上重大的创新是其他手机不具备的。

回答完毕

欢迎留言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华为p30系列凭什么2天销量就快赶上小米9系列一个多月的销量?

东西好,消费者认可买单,自然销量就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