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项伯吃里扒外,帮助刘邦不止一次。

最出名的一次就是鸿门宴,项伯在头天晚上跑去报信。

不过,项伯的本意不是救刘邦的,而是救张良的。

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士气正盛,整合各诸侯国部队共计四十万,浩浩荡荡向西进军。

到了函谷关才发现刘邦已经攻下咸阳,并且派兵把守函谷关。

项羽大怒,轻松攻下函谷关,进军霸上,准备第二天进军咸阳。

当时,刘邦领兵十万,如果真的打起来,刘邦恐怕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项伯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杀人被官府追捕,张良收留了他。

此时,项伯为了报恩,就连夜来到汉军军营,劝说张良离开汉军,保全性命。

张良当然没有离开汉军。

之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还时时挡在刘邦的身前,最终使刘邦安全离开项羽的军营。

在之后的交战中,项伯还帮助过刘邦两次。

一次是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刘邦为汉王,给他的封地是只有巴蜀地区,刘邦通过张良给项伯送了厚礼,项伯又劝说项羽,才把汉中也给了刘邦。

还有一次是在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俘获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要烹杀刘太公以要挟刘邦投降。

项伯劝项羽“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而。”

最终没有杀刘太公。

项羽自刎之后,刘邦并没有对项氏族人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封侯。

项伯封为射阳侯。

还有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氏族人。

只不过赐姓刘氏。

汉惠帝三年,刘伯(项伯)去世,他的嫡子刘雎(项雎)因为犯罪不能继承爵位,射阳侯国被撤除。

不知道项伯去世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当年的行为感到后悔。

汉景帝的时候,桃侯刘襄(项襄)的儿子刘舍(项舍)还担任丞相。

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项羽这位“吃里扒外”的叔叔就是项燕最小的儿子项伯。项伯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侠客,是一个行侠仗义的热血青年。这种人在江湖上行走,对“义”特别看重。因此在项羽即将灭刘邦的时候,去找张良也是合情合理的。

很多人把项羽的江山丢失怪在项伯的头上。认为好像刘邦一死,项羽肯定能得到江山。这只是一种从结果来看整个过程的“事后诸葛亮”。但如果项伯是从开始就不看好项羽,而是看好刘邦呢?

如果从这个结果来看,项伯的投资还是非常正确的。项羽死后,因为项伯的功劳,刘邦并没有诛杀项羽家族的任何人。相反还把项伯封为射阳侯。从这个结果来看,项伯的选择还是正确的,证明他看人还是比较准的。

所以单项伯的选择我们就可以做两种评价:第一种就是吃里扒外,断送了项羽的江山。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第二种,就是项伯善于相人,看到刘邦容易成功,因此选择投靠刘邦,决策非常英明。

虽然事实是一样的,单做事的动机却不一样,到底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历史呢,我们根据历史事件分析一下!

1)从项伯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重义气的江湖中人。

项伯年轻的时候性格好爽,是一个义薄云天的江湖中人。为什么会如此肯定的下定义呢?是因为项伯救张良这件事。

早年的时候,项伯因为喜好行侠仗义杀了人。秦国的律法非常严酷,不管是什么原因杀了人,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都是九死一死。在项伯非常危险的时候,他被韩国公子张良救了,带他一起去了下邳躲了一阵子,后来赶上项梁起兵,项伯不但无事,还因为项梁的造反当上了楚国的左尹。

项梁战败被杀,项伯就一直跟着项羽混。好在项羽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在安阳杀了停止不前的宋义,夺得楚国兵权。后面破釜沉舟一举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国名将章邯。成了起义军的领袖。而项家因为项羽重新崛起。

项羽在巨鹿苦战的时候,刘邦用了张良的计谋,走小路避开函谷关,非常容易的就进入了咸阳,把大秦帝国的首都收入囊中。咸阳城中的美女,金银财宝,玉器珍玩,都跟着刘邦姓了刘。特别是美女,让好色的刘邦天天做新郎。

这时候沉迷在酒色中的刘邦就忘记自己姓什么,一激动就听从臣下的建议,派兵守住函谷关,不准诸侯西入咸阳,他好独吞美女和财宝。

这时候非常不幸的是项羽成功的收服了章邯,坑杀了二十万秦军。挟大胜的余威震慑住了所有诸侯,来到函谷关前。项羽一看函谷关竟然还有人把守,又听说刘邦进了咸阳,把美女财宝据为己有,项羽是勃然大怒,让英布拿下函谷关。那么险要的函谷关,被英布一个冲锋就拿下了。

拿下函谷关后,项羽的部队厉兵秣马,准备一举消灭刘邦。这时候项伯想到刘邦营中的张良还在。张良可是自己的恩人和兄弟,如果被杀自己肯定是心里过意不去的。因此项伯就连夜去刘邦营中去见张良。让张良赶快跟他走,否则明天就走不掉了。

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而刘邦对张良也是非常好的。他们当时还不全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非常好的朋友。因为张良的目的是恢复韩国,所以将来肯定会离开刘邦到韩国任职。但由于刘邦对张良关系特好,张良听说这件事之后必须要救刘邦。

因此张良要救刘邦的心情和动机项伯也理解,大家都是因为义。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项伯救张良,张良救刘邦,大家都理解。包括项羽都理解,这也是项伯去见张良这件事没有受到项羽惩罚的原因。

2)刘邦没有必死的理由。

张良和刘邦一说,刘邦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能避免这场灾祸,说服项羽的人就是眼前这位项伯。因此刘邦马上屈身相交,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

这事为什么项羽会同意,项羽不是想要刘邦死吗?其时项羽并没有想要刘邦死的意思。因为大家同属于义军,都在楚怀王帐下效力,都是同事。刘邦原来也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项羽的事。这次要攻打刘邦是因为他占据了咸阳。咸阳是秦始皇的皇城,可想而知金银财宝无数,国色天香美女无数。这些都是他项羽的,刘邦何德何能能占据秦朝的国都。肯定很多人都不服气。

而现在刘邦很轻易的就把国都让出来,美女金银一件不要,全凭项羽发落。项羽肯定很高兴,也就没有杀刘邦的理由,更何况刘邦先打下来咸阳也是有功的人。

因此巨鹿之战大胜的项羽志得意满。完全主宰了天下形势。只要刘邦服软,让出咸阳,以项羽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他不会杀一个对他笑脸相迎的同事。

因此项羽根本就没有杀刘邦的意思,想杀刘邦的就是范增。因为虽然项羽不善相人,而范增却是善于识人的高手。他看好色的刘邦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就知道刘邦有了更高的目标。

为什么说刘邦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是有更大的目标呢?其时道理很简单。首先创业者需要领导和下属有强烈的认同感。最简单的认同感就是大家的待遇差不多,一起吃苦。其次,就是喝酒享乐是闲人才有时间做的。要做大事的人每天事情都忙不过来,肯定不会有时间和美女喝花酒。最后,要做大事的人必须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所做的开创性的事情中,才能保证把事情做的远超一般人的水平,才能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所以根据一般常识,范增得出结论:刘邦这是要争天下。因此为了项羽的江山安全,范增就要未雨绸缪,杀掉刘邦解决这个未来的大祸患。至于判断是不是很准确,这不重要。汪精卫还曾经嚣张的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其时就因为无端猜测而被杀的功臣,历史上多的不可胜数。所以说自负的项羽不信,项伯也不信。项伯是个直肠子。是一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江湖中人,根本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

他们都认为范增言过其实,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刘邦的才华有过高,韩信都能看出来,然后对刘邦发出灵魂三问:“你的才华比项王高吗?你打仗比项王厉害吗?你的武功比项王厉害吗?”刘邦一个劲摇头:“都不如!”

所以从这些事实看出,很少有人看好刘邦,除了张良。

3)项伯的选择保全了项家一门。

虽然很多人不看好刘邦,但正如刘邦说的,他自己才华不高,但他会用人。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很宽仁。这一点是很多人愿意跟着刘邦的原因。

刘邦在进入长安的时候,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而项羽入咸阳先是杀投降的子婴,后来抢咸阳城的珍奇异宝,然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刘邦攻下城池后从来没有屠城。项羽几乎跟秦始皇一样暴虐。巨鹿之战后坑杀秦朝军队二十万。并且只要是难打的城池,项羽就屠城。可以说项羽还带有强烈的六国贵族遗风,视人命如草芥。而刘邦相比较就非常宽仁。

所以从这些跟从者的角度来看,都愿意跟着刘邦。刘邦不轻易杀人,而项羽杀人如同儿戏。这也是项羽失掉人心的原因。因此不是项伯非要背叛项羽,而是因为项羽的确不值得相助。

项羽在进入咸阳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不是刘邦先反叛的,而是到处都在反叛。最后就剩一个淮南王英布没有反叛。项羽还不断的去数落英布,觉得英布不懂得感恩。

十八路诸侯几乎路路反,项羽没有思考一下原因,几乎天天平叛,但从没有想过改变。这时候项伯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综上所述:项伯刚开始的时候,其时算不得吃里扒外,而是出于义气,这点项羽都认同。当刘邦主动让出咸阳的时候,项羽就没有杀刘邦的理由。因为刘邦是按照义帝的约定先攻入咸阳的。不但没错,功劳比项羽都大,这时候项羽要杀刘邦,无疑是失去天下人心。 所以项羽没有杀刘邦的理由。项伯后来投靠刘邦,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因为刘邦这个人比较宽仁,项氏家族没有一个人受到项羽牵连的,这在历代帝王中非常难得。这也说明项伯的选择是正确的。

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项伯没事,不过也挺痛苦的,因为项氏并没有被灭族,但是刘邦给他们赐姓刘,项氏都变成刘氏了。不过这个刘氏和刘邦并没有什么关系,刘邦不会相信项氏的,刘邦本来许愿和项伯做儿女亲家的事最后不了了之,项伯也不敢多说什么。

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成为了大汉功臣之一,而他的功劳是建立在“帮助”刘邦的基础上的。刘邦进入咸阳后,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他不想继续奋斗了,想做一个现成皇帝,于是让人把守函谷关口,妄图阻止项羽进入函谷关。但是他低估了项羽的能力,不用项羽亲自出手,楚军的先锋英布就攻破了函谷关口,下一步就是把刘邦碎尸万段。而刘邦此刻还不知道项羽的打算,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结果只能是刘邦人头落地。这时候,一个人挺身而出,救了刘邦一命,这个人就是项伯。但项伯不是要救刘邦,而是要救张良,因为项伯当年被干被官府通缉,张良作为任侠,曾经救过他的命,但此时张良正好在刘邦手下,项羽动手对付刘邦,刹那间就要玉石俱焚,张良很难幸免,于是项伯连夜赶到了汉军中,给张良通风报信,想让张良和自己一起逃走。

张良够意思,见到项伯后并没有逃走,而是把项伯引荐给刘邦,刘邦很会做事,立刻给项伯钱财,并且许愿和项伯做儿女亲家,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许配给项伯的儿子为妻。项伯很感动,加上有张良这层关系,他相信了刘邦,于是在鸿门宴上处处袒护刘邦,让刘邦摆脱了危险。这个功劳和樊哙等人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救驾之功。

项羽在乌江自刎,项伯没有负隅顽抗,而是选择率领项氏族人投降,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和刘邦斗,在他看来,项氏一族只有屈服才能平安,项羽已经死了,项氏积怨太多,只有刘邦才能庇护他们。刘邦加封项伯为射阳侯,同时赐项氏姓刘,项伯选择了接受,因为这样一来,其他人就不好对项氏进行迫害了。

因此,项伯不是吃里扒外,救刘邦属于偶然行为,投降改姓是为保全项氏血脉,不然的话,没有刘邦的庇护,那些痛恨项羽的人也会把项氏一族灭族的。是吃里扒外还是委曲求全?是懦弱还是智慧?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

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

宋——徐钧《项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自豪的称自己为汉(族)人,可能和项伯这个人有一定关系。

作为吃里扒外、忘恩负义之典型,项羽的亲叔——项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

如果不是他在史上最凶险的饭局——鸿门宴上,挺身舞剑,救刘邦一命,那么,有没有后来的“强汉”盛世还真不好说。

别人是坑爹,项伯是坑亲侄儿,而且,一出手,就生生坑掉了一个“国家”。

垓下大决战,一代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身躯被一分为五。几乎就在项羽血迹未干之时,项伯便投降了刘邦。

出于感念昔日厚恩,刘邦对项伯极为优待,不仅册封他为射阳侯(封国位于现在的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一带),还赐他国姓为刘。

同时,刘邦还赦免了项氏家族其他的所有成员,并授予高低不等的各种爵位。

当初,刘邦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的承诺,之后却并未兑现(刘之子娶项之女)。

汉立国以后,项伯又钟鼎鸣食的度过了悠悠14年的光景,准确的说,那时的他已叫刘伯。

及至汉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项(刘)伯寿终正寝,据说享年72岁。

项伯死后,其子项睢理应承袭侯爵,但由于他先前犯过罪,被贬为平民,已然不能世袭射阳侯。

因此,属于项氏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射阳侯国被废除,土地重新收归国有。

因此,还是大汉刘氏,成了最后的赢家。

有人说项伯的一系列“运作”,间接的保住了项氏一脉,如若不然,岂不全成了大汉立国之后的刀下之鬼?项氏绝矣?

我想说的是,想给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洗白,难道就不能找点靠谱的理由吗?

一般情况下,对于项伯这类人的下场,国人历来都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并挫骨扬灰,可历史的吊诡在于,有时他们偏偏可以荣华富贵度过一生,并安然老去,且长寿而终。

我时常会思考,项伯降汉以后,那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会不会在偶然间想到他那身首异处的亲侄儿项羽,和他那早年战死的亲哥哥项梁呢?如此,他的良心不会痛吗?

九泉之下,他当以何面目去见他们叔侄二人?

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谢谢邀请!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项伯是项羽的选房叔叔,说他吃里扒外,主要的也就是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还有一件事,就是项伯劝项羽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儿女。

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各领起义军向咸阳进发。临行前,楚怀王告诉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刘邦的十万大军很快地就打到了咸阳城外,秦王朝皇帝子婴,只得向刘邦投降。刘邦大军进了咸阳,在坝上扎营。刘邦进了咸阳皇宫,看到里面美女如云,不想走了。樊哙相劝也没有用,樊哙找来张良,在张良的劝阻下,刘邦才出皇宫,进驻坝上军营。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废除秦朝的法令,封锁仓库、宫殿,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不几日,项羽的军队也逼近咸阳,来到函谷关前,看到刘邦的军队把守,大怒,下令攻打,一下子就攻下了函谷关,大军在鸿门驻扎下来。谋士范增说:“刘邦进入咸阳,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百姓的支持,志向大的很,若不把这人除掉,日后必生乱。”项羽说:“今天天色已晚,来不及了,明天就把刘邦抓来杀了。”项伯一听,心里想,项羽四十万人,刘邦才十万人,肯定打不过项羽,刘邦被杀,张良也倒霉,张良是我的生死患难的好朋友,我不能见死不救,让他赶快逃跑。项伯连夜找到张良,告知此事,张良一听,赶紧告诉刘邦,刘邦随时就吓坏了,忙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告诉刘邦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要求项伯向项羽说明:沛公进关中,并没有称王的意思,库房、宫殿都封好了,专等项羽来移交。你明天早上要亲自到项羽军中请罪,迎接项羽进咸阳。刘邦一听哪敢前往,经过张良和项伯等人的劝说,刘邦才答应明天前往项羽军中谢罪。

项伯回来向项羽说了比事,范增和项羽就想趁这个机会杀死刘邦。

第二天一早,刘邦、张良、樊哙就来到项羽的军营前,项羽便把刘邦、张良、樊哙请进来,双方坐定,刘邦就说明来意,项羽一听,火气熄了大半,传令摆酒设宴,款待刘邦等人。不一会儿,宴席摆好,项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根本没有杀刘邦的意思,范增示意多次,项羽也不为所动。范增要项庄舞剑,为饮酒助兴,趁机杀死刘邦。项伯一看,感到事情不妙,拔剑和项庄对舞,使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此情景,忙冲出帐外,告诉樊哙,樊哙持剑冲进帐中,项羽忙问张良:“这是什么人?”张良说:“沛公赶车的。”项羽就让樊哙喝酒吃肉。少顷,在樊哙和项羽的谈话间,张良暗示刘邦上厠所,还故意告诉樊哙说:“快出去,别在这里胡闹。”樊哙便跟在刘邦身后出了大帐。张良等到刘邦走远,忙走到项羽帐中,告诉项羽说,沛公喝醉了,先走了,他让我告诉你,请你明天早点进咸阳。项羽这时喝醉了,就说走就有吧!范增见此情景,被气抽身就走,项伯看到惊险过去,这才放心。

另一件事,是项羽俘获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儿女,两军对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儿女作为人质,派人告诉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翁皆汝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伯一听,告诉项羽说,留着没用,不如放了。项羽心想,刘邦不当回事,放就放了吧!项伯的一句话,保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儿女的性命。

项羽战败后,项伯投降了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后,封项伯为射阳王,得以善终。他的儿子本该承袭王位,不过他有一个儿子做了犯法的事,被灭三族。

项羽自刎后,那个吃里扒外的亲叔叔项伯后来过得怎么样呢?

项羽自刎后,他那个叔叔去投靠刘邦,被重用,后来还被封侯。

世人皆以为他吃里扒外,对不住他的外甥项羽,他却活得很开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