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评了职称的老师教书并不好?
谢谢邀请,作为从教二十余年的老师,我对这个问题有深切体会。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笼统的分为副高级,中级,初级。又细分为中教高级和中教一、二、三级,小教高级和小教一、二、三级。这其中中教高级对应的是副高级职称,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对应的是中级职称,中教二、三级和小教一、二、三级对应的是初级职称。也就是说,中教的最高级是副高级职称,小教的最高级是中级职称。
前几年,又进行了一次改革,不再分中小学了,统称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正高级、副高级、中小学一、二、三级。
设置职称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一些学识丰富、工作能力突出、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能够取得高的职称,而获得高的收益。
但是,老师的工作是很难评定的,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评定职称的标准有政治思想、学历、工作年限、业绩条件等等,而业绩条件又包括优质课、论文、获得的各种表彰、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一个老师要想晋级是需要准备大量材料的。
而最重要的,教师晋级要晋中级及中级以上时,是有指标限制的,每年分给你几个指标,然后让所有条件准备够的老师按一定的资历排队。条件准备很充足,按资历排队时排不上的老师还是不能晋级的。
所以说,职称评上评不上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从总体上来说,评上的还是一些教学能力突出的老师,但是也不排除个别的老师像题主说的教的并不好的老师评上了职称,这些老师可能在写论文、讲优质课或者课题研究方面比较擅长。
我是张老师,专注教育问题,欢迎关注、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