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要贴春联,为什么啊?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以后,曾大力提倡贴对联。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
春联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春节贴对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从腊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夜晚都有,但是大多数是集中在腊月廿八、廿九这两天。
一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八,贴年画”一说,意即农历的十二月廿八是贴年画、春联的好日子,各家各户都集中在十二月廿八这天贴春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