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云南沐家军,鼎盛时期号称有30万大军,然而在满清入关之后,其实早已溃不成军,犹如丧家之犬!
明朝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军队兵力可达270万,云南沐家军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大明朝接近1亿人口,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如此强悍的大明朝,为什么会被只有区区五六十万人口的满清灭亡呢?
实际上在明朝末年,真实可用能打仗的精兵强将,满打满算只有3万人而已,这数据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当年崇祯皇帝问吴三桂的父亲:“你手上总共有多少军队?”
吴三桂父亲吴襄回答道:“7万有余!”
实际上吴襄自己心里也知道,这7万有很大的水分,真实可用的只有3万人而已,7万的数字只是徒有其表,即便是3万人,每天的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这3万人能都是精兵强将吗?显然不可能,青少年只占1/10,约3000人左右。
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降的时候,兵力5万,但是换算一下,其实真实有战斗力的,也并不多,要想培养精兵强将,那就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即便是培养出来,如果是忠诚度不够,那也是潜在的隐患。
鼎盛时期的云南沐家军,也不过30万,明朝末年,满打满算10万,按照1/10换算,真实可用约1万人,但是显然不可能,对比吴三桂,我们也可以知道云南沐家在满清入关之时的实力。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兵力大小吗?其实深究这个问题的根本,终究不过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云南沐王府,说白了,其实也不过是依托朱元璋,依靠大明王朝这座大靠山,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本来云南沐家,也并非土生土长的云南土皇帝,接近300年的统治历史,也是有据可查,有史可考的。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视人如草芥,过于强大的压迫,朱元璋怒了,即便是有一颗效忠之心,也已经到了被主子抽骨吸髓,扒皮抽筋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所以朱元璋在一气之下,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实现人生抱负,建立大明朝。
朱元璋的逆袭之路是成功且亮眼的,但是与此同时,跟着朱元璋发家致富的也不在少数,云南沐家,便是如此!
公元1344年,这是云南沐家第1代大佬沐英出生的时间,出生地濠州,与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算是老乡,而且两人的经历有点相似,沐英也是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由于天灾人祸,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带着他,东躲西藏,就为了能够活下来,即便是如此简单的愿望,也因为战乱破灭,母亲去世,而此时的沐英,才只有7岁,就已经成了孤儿。
为了能够生存,沐英无奈之下,以乞讨为生,当年恰好是公元1351年,也就是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起义的时间,沐英不用忍受压迫,好歹勉勉强强也算能过个日子。
时间来到1352年,沐英一路乞讨,终于来到了濠州城,同一时间,此时的朱元璋,也刚刚参军,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而缘分就是如此的神奇,加入起义军之后的朱元璋,没多久,受到大佬郭子兴赏识,娶其义女马氏为妻,自此也算是正式站稳脚跟。
或许是受老丈人郭子兴的启发,朱元璋觉得自己也应该收个义子,义女之类的,关键时刻或许能派上用场呢,恰好当时在濠州城,看到了小乞丐沐英,这不是天赐良机吗?朱元璋二话不说,恰好当时与马氏也没有孩子,就将沐英收为义子。
毕竟朱元璋还是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亲身经历过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朱元璋对待沐英,也更加有同理心,基本上就视如己出,犹如自己亲儿子一样,除了正常的吃饱喝足,细心的马皇后,还教沐英读书写字,这待遇简直好到不行,而且在朱元璋的有意培养之下,沐英也逐渐学会了带兵打仗。
沐英12岁的时候,就已经跟随朱元璋在外出征了,经过六年时间磨砺,18岁的沐英,已经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帐前都尉,后来因为战绩卓越,被提拔为指挥使。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沐英既是朱元璋义子,同样还是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的手下大将,所以也被封为镇国大将军,这是何等的殊荣,而且此人,经常接触朱元璋,对朱元璋的脾气秉性把握得很到位,所以也深受朱元璋喜爱,处事果断,更加让朱元璋信任。
公元1377年,沐英顺利平叛吐蕃,公元1381年,跟随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打败云南梁王,迅速将云南平定,收入大明朝囊中,朱元璋很高兴,所以在13 83年,直接颁布诏令,让义子沐英,镇守云南。
沐英毕竟是跟着朱元璋成长起来的大将,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到任,没多久就将叛乱的曲靖酋长给镇压了下去,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不仅大兴水利,而且开荒屯田,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定经济头脑的沐英,还在当地搞起了商业发展。
当然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还在云南当地,新建学堂,因材施教。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尽管没有明说,但是一直以来,基本上都将沐英当亲儿子看待的,是朱元璋有着很深感情的一个异姓藩王,何况基本上都是由朱元璋一手拉扯大,大明朝沐王府的爵位世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大明朝不倒,云南沐王府就可以一直基业长青。
就连当年云南赫赫有名的吴三桂同志,一直以来,都将云南沐府的鼎盛辉煌,视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沐王府传承一共16代,由于当年在靖难之役发生之时,云南沐家尽管手握重兵,但是安分守己,并没有跟着老朱家家事捣乱,相当于帮了明成祖朱棣很大的忙,而且还有意无意帮助朱棣,所以也在朱棣登基之后,被顺利晋升为黔国公。
自此,云南沐府的地位,自然也是在云南地区深入人心,成为大明朝云南分朝,基本上就相当于云南土皇帝,一家独大的日子当然很舒服,不仅在云南德高望重,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舒服日子过惯了,谁还愿意整天打打杀杀呢?
所以云南沐家,尽管一心一意效忠于大明朝,但是这也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大明朝不复存在,后续王朝一旦不承认云南沐家的爵位,那么也很容易被易主。
当年在明朝灭亡之时,云南沐家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644年大明朝灭亡,多尔衮带领清军入主中原,明朝残余势力建立南明政权,多年来,云南沐家受大明朝恩惠颇多,一直以来被视如己出,所以忠诚这一点来讲,云南沐家做得很好。
当年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往缅甸的时候,云南沐家众人,就是坚决拥护的对象,当年的黔国公沐天波,也跟随永历皇帝一起逃亡缅甸,本来还想着将来会东山再起,有复出的机会,压随着吴三桂终究滴下了倔强的头颅,投诚清军,大明朝也迅速大势已去。
即便是逃亡到了缅甸,永历皇帝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仅存的兵力被逐渐瓦解,内耗严重,而且当时人心不齐,惶惶不可终日,曾经是大明朝的藩属国,而现如今的缅甸,却成为大明皇帝的避难处,那么结局可想而知。
随着咒水之难的发生,黔国公沐天波等明朝旧臣共计42人,全部被杀,后来皇帝朱由榔身边的随从侍卫也慢慢被消耗殆尽,缅甸国王终究还是把朱由榔送给了清军处置,吴三桂为了给清朝表忠心,也将永历皇帝弑杀。
大明朝结束了,云南沐王府,也不复存在了,但是当年,他们也曾辉煌过,也曾被人羡慕过,嫉妒过。
至于满清入关时,云南沐家军真正的实力究竟有多少?我们除了可以从明朝军队综合实力入手,也可以简短通过云南沐王府结局,来简略分析:
大明朝完了,那么云南沐王府,也犹如丧家之犬,这是显而易见的,究其根本,云南沐王府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当年沐英的那段离奇经历,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家族,终究也算不上根正苗红。
当年崇祯皇帝募集资金,打算组织军队来对抗满清,但是募捐的结果让人寒心,其实也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老朱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云南沐家呢?
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看到这个问题,沐家表示:“提问的老兄千万不要冤枉我。”
从理论层面来说,在明朝时期并不存在“沐家军”的说法,沐家虽然世镇云南,但是和唐末时期不知有皇帝、说一不二的藩镇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沐家是以明朝镇守总兵官身份领兵的,其军队构成大致有两类,就是卫所军和当地的土司军,并且其权力还要受到明廷云南三司的限制。沐家在世镇云南期间,明廷对沐家控制力是非常强的,沐家怎么敢把当地军队当成自己私人物品,并且名之为“沐家军”,这怕是不想活了吧?纵有一些私人亲兵也远远达不到一支大军的规模。而且明朝一倒,沐家也别想好过,对这一点沐氏门清着呢!君不闻“已无朱皇帝,何有沐国公”之谣乎!这句话的发明者就是叛明武定土司吾必奎。
当然,沐家最后一位黔国公沐天波在进入南明时期以后,权位还是有上升趋势的。在顺治二年八月,云南武定土司吾必奎叛明,连陷禄丰、楚雄诸郡县,沐天波则可以调集其亲兵、省城驻军及各土司兵于楚雄会剿,而在吾必奎的叛乱被镇压后,又有声势更加浩大的沙定洲之乱,就是奉命征讨吾必奎的安南、阿迷的土司沙定洲眼馋沐氏财富,猝然而反,占据省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这两起叛乱,至此之后开启了云南战火连绵的局面。同时,这两场叛乱也暴露出了明军和沐府私人班底的战力虚弱。
首先、云南当地的明朝卫所兵战斗力已经非常虚弱,已经弹压不了土司叛乱了,这从沐天波镇压吾必奎到处调土司兵的行为就看得出来,而另外一个叛乱者沙定洲就是沐天波调过来的。
《明季南略·卷九》:天波欲复楚雄城而力不逮,思调土司强有力者克之。素闻沙亭洲骁勇,令符调之。
其次、沙定洲之乱暴露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卫所兵战斗力虚弱,而是部分守省城的军官也是寡廉鲜耻,勾结沙定洲叛乱,真可谓“吃明朝的饭,砸明朝的锅”,“(沙定洲)阴结都司阮嘉韵、张国用、袁士宏为内应”,至于沐府的私人护卫战斗力更是渣渣,沙定洲夫妇以面辞为理由突然发难,一对夫妇四把刀砍透了沐府,而占有人数优势的侍卫居然搞不定这一对,逼得沐天波翻墙逃走,这战斗力可想而知。
《明季南略·卷九》:亭洲与范氏两人三叩未毕,急趋上殿,急视之,出刃于靴,四刀飞舞,已格杀左右数人。侍卫人等,如风草偃仆。
所以,在明朝灭亡后,无论是云南的卫所军还是沐府的私人班底、亦或是亲明土司战斗力下跌严重,难堪大任。像这次沙定洲叛乱席卷滇东,沐天波和明金沧副使杨畏知只能苦守永昌、楚雄,要是没有第三方势力介入,估计就要烧头七了。
《滇考·沙定洲陷云南》:定洲既定迤东,复引而西攻楚雄,分兵七十二营,每七营各为一大营统之,环城圪壕,为久困计。
在万般无奈之下,亲明的石屏州土官龙在田联络大西军余部孙可望等人入滇平定沙定洲叛乱,而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也希望以云南为根据地再图发展,以黔国公沐天波焦夫人的弟弟的名义,率兵往云南急进。“诈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大西农民起义军余部的作战能力果然比云南的卫所兵和土司兵高了一个位面,先解楚雄之围,其后又连败沙定洲部,迫使沙定洲逃亡阿迷。
《爝火录·卷十七》:沙定洲御孙可望于草泥关,大败,遁归阿迷。定洲遁归阿迷,遇可望于蛇花口,接战大败。
又以剽悍武力镇压了反对农民军的原名地方官,可以说南明的永历政权就是靠大西军的力量夺回了云南,这一时期大西军主宰了云南,在云南开府设官、发行货币、开科取士、收税养兵。而沐天波、杨畏知他们这些明朝勋贵官员完全成了附庸,并不掌握实权,更不要说什么“沐家军”了。
而当时孙可望对沐天波的重要性认识也很到位,在沐天波遣子为人质求和的时候,将沐天波劫持到了省城,将沐牢牢控制,不过他对沐天波还算客气,毕竟要用沐家的威望去笼络云南众土司,为己所用,还让李定国擒获沙定洲和其妻子万氏在沐天波面前处死,而沐天波也写书信给各个土司,让土司们对大西军予以财力上的支持。附图。
在李定国、孙可望决裂后,沐天波坚定的站在了李定国一边,为柱国、少师,还执掌禁军,随着南明永历政权局势越来越艰难,沐天波提出前往缅甸避难,遭到李定国的反对。至此,李定国的大西军余部和永历小朝廷分道扬镳,永历小朝廷的入缅过程非常狼狈,中间还遭遇了扈从将领孙崇雅的叛变,辎重、人员损失巨大,去阿瓦的途中又遇缅甸兵的抢劫和杀戮,数千人的队伍,到达阿瓦后只剩下了600~900人(各种史书说法不一,只能估一下)。
而清朝在得知永历一行在缅甸后,就像缅甸交涉,逼缅甸交出永历帝,而缅甸也在李定国、白文选的进攻中吃尽了苦头,终于在永历十五年(1661)决定将永历交给清廷,为了扫清献出永历帝的障碍,在七月十九日发动咒水之难,从行官员包括沐天波在内的42人被杀。至此,沐氏随着永历政权的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沐天波在面临死亡威胁的可谓是硬骨头、真男人,史载其“出袖中锤,击杀十余人”,被俘获后,被缅甸人以乱箭射死,连清廷也对沐天波表示了敬仰之情,加通谥曰“忠节”。
引用文献:《明季南略》、《南明野史》、《爝火录》、《小腆纪传》、《滇考》
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云南的沐王府,实际上根本没有自己专门的私家军班底。或者说原先有部分很少的亲兵,但在明朝几百年的刻意打压后,在明末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沐王在清军入关的时代,只能依靠明朝的云南驻军和土司兵作战。
由于云南位于传统帝国边界的西南极远处,明朝对于云南的统治在一开始就是比较松散的。甚至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早期,根本不准备直接派兵进入云南。但因为云南本地还有坚持抵抗明朝的元朝梁王势力,逼的朱元璋派出蓝玉和沐英这样的大将进军。依靠集中打击那些元朝的支持者,才初步获得了云南的统治权。
当然,由于元朝的宽松政治制度,云南在明朝进入前就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除了梁王势力外,还有之前大理国的段氏王族后裔,继续保留了领地和很大权势。在他们之下,又有众多地方上的土司。有的甚至也很有势力。
所以,明朝一方面学习了元朝对云南的统治模式,一方面又加以改进。作为入滇大将的沐英,被册封为世代镇守西南的异姓王爷。他也就成为了明朝打掉梁王势力和段氏残余之后的本地封建联盟首领。但这个所谓的首领,是直接听命于明朝中央的。他的私家班底非常有限,所需要的部队也以明军在西南部署的卫所为主。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从四川和贵州两地调兵。
于是,云南的沐王府就发展成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表面上是地方土司之间的首领,在实际上却是明朝安插在当地的一个权力楔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打压和限制地方土司领的发展。同时,为了防止沐王府实力太过扩大,其仰仗的兵力和维持系统都来自中央分散在地方的权力机构。这就注定了沐王府势力存在很大的脆弱性。
朱棣篡位后,一方面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一方面也着手削弱地方藩王的实际力量。云南的沐王府也成为了针对目标,需要忍受大量来自朝廷的太监监视和限制。由于沐王府的力量源泉是自上而下,所以对这样的安排是毫无抵抗力的。沐王府的后代们,除了王位继承人外,也经常以士人的身份做官或带兵。但他们的职务和地位许可,都源自中央而不是自己的王府。
随着明朝统治机器的早衰,沐王府的实力也就随之迅速下降。在明英宗时代的麓川战争中,沐王府表现的就好像一个配角。除了帮忙招募一些土司部队外,没有其他大的用处。相反,还有一位王爷在乱军中战死。战后,明朝的太监权势又进一步扩大。沐王府本来就地位尴尬,现在也不得不屈从于宦官之下。
到了清军入关的年代,沐王府已经完成沦为了一个摆设性机构。从明朝的腐败堕落体系内,王府不再能获得应该有的支持。在离心离德的土司当中,王府也不再有威慑力和号召力。其掌握的军事实力,无论是实际上的还是理论上的,连保护云南本境都难。
随着永历皇帝也逃到昆明,沐王府则在当地失去了也名义上的最高位置。随之而来的还有众多外省人的朝官和归降的农民军残部。前者握有笔杆子,后者掌握枪杆子,沐王府则却连土司都调动不了。最后,随着末代王爷沐天波的被杀,整个沐王府也就彻底中断了。
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1645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叛乱,黔国公沐天波调集诸土司部击败叛军。
蒙自土司沙定洲协助平定武定土司叛乱后滞留昆明,期间多次受黔国公设宴招待,十二月,以告辞为名突袭黔国公府,黔国公沐天波逃往西宁,其妻母自尽。
除杨畏知和沐天波所控制的楚雄以西外尽归沙氏。沙氏还试图浑水摸鱼,向隆武朝廷诬告沐天波谋反,胁迫其他云南官员归属,妄想做云南王。
1647年大西军入滇,击溃沙氏,沙氏只剩阿迷州,蒙自地区。同时大西军击败盘踞楚雄的杨畏知,沐天波。谈判后,双方妥协。
1648年十月,大西军基本平定云南全省,处死沙定洲一伙,云南成为大西军的根据地。同时,大西军严明军纪,团结地方,妥善经营,利用沐天波的威望招徕当地土司。
总而言之,沐家军是不存在的。
孙可望又先后平定四川的一些明朝军阀,控制滇川,野心膨胀,想要取明代之,永历帝入滇,沐天波回到永历帝身边,遇紧急事随时入奏,执掌禁卫军。
清军入滇,永历逃往缅甸,黔国公沐天波可以说是最后的忠于明朝的重臣,入滇过程颇为狼狈,倚仗黔国公的威望方得始终。最后的明朝大臣们吃喝嫖赌毫无大臣之礼。
咒水之难,缅方试图坑杀南明大臣,明朝强烈要求沐天波同往,以为可以无忧。事发,缅兵试图将沐天波脱出,沐天波夺刀砍杀九命缅兵。
事后,缅方传令,不许伤及皇帝和黔国公,此时,黔国公沐天波已死于咒水之难。
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大哥,没有沐家军,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你可千万别乱说话啊,那是会出人命的啊”,而这就是沐家人的心声。
云南沐家起源于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这沐英自从八岁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后,那就一直跟着朱元璋,这期间是忠心耿耿,一直到1381年率军平定云南后,被朱元璋留在云南镇守,从此沐家子孙就世代镇守云南,一直到明末,从未变心。
而沐家虽然永镇云南,但是沐家可没有什么私人军队啊,沐家虽然能调动军队,但那都是明朝的卫所军以及当地的土司兵啊。卫所军就不用说了,这些人在兵部登记造册,领的是兵部发的银子,那是正儿八经的大明朝的军队。至于土司兵,那是沐家首先是明朝的黔国公,然后才能调动云南各地的土司兵。可以说,沐家从始至终都没有过自己的私人军队,所以“沐家军”这说法从来就没有过。
等到了明朝末年,沐家其实已经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因为明朝卫所制全方面的崩塌,地方的土司已经不怎么服管了。后来盘踞在四川的大西军因为受到清军的打击,不得已在孙可望的带领下进入四川,并且将各地反叛的土司都给平定了,从这时候起,孙可望就与沐家开始了合作,孙可望需要沐家的声望,而沐家需要大西军的战斗力。
然而后来孙可望叛明降清,引清军入云南,沐家最后一人黔国公沐天波随永历帝逃亡缅甸避难,沐天波在咒水之难中为了保护永历帝,勇夺缅甸士兵武器,并一直抵抗至死。可以说,沐家从未背叛过朱明皇室,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沐家虽然世代永镇云南,但从未成立过属于自己的武装,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沐家军了。
满清入关后,云南沐家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我看几个答案都说云南沐家没有沐家军。
怎么会没有沐家军呢?连那些云南土司家家都有军队,沐家没有军队怎么可能?不然近三百年的时光,沐家在天高皇帝远的云南怎么生存下来的?
土司可都是“服打不服教化的”野蛮人酋长。
沐家的爵位虽然不是亲王级别,可也胜似亲王,就是事实上的云南王。
在明朝体制里面,亲王可以养“王府亲兵”的,尤其在边疆镇守的王爷,可以养的亲兵数量更多。最基本的也可以养上三个卫,一个卫是5600人,三个卫就是16000,近17000个亲兵了。
这些都是沐家直属的精兵!
沐家还有可以直接指挥的云南地方部队和土司部队,都要算是事实上的“沐家军”。另外云南军屯非常多,我们从如今云南和贵州的很多地名也看得出来。比如“天龙屯堡”、“军屯村”等等,这些都是当年汉人军事屯田的地方。(沐家也管理着一部分贵州)
即是说,云南沐家在有明一代都要算是“粮多兵广”的存在。可以再从另一个角度去验证这个定义,明朝的末代皇帝们为什么不学习宋朝的末代皇帝,面对北来的侵略者不跑去海上,而跑去了云南?
南明小朝廷的弘光帝在南京称帝;隆武帝在福州称帝;永历帝在广东肇庆称帝,哪一个离大海不近过远在西南的云南了?永历帝为啥眼巴巴地跑去云南寻求庇护?
因为沐家在云南完全罩得住!并且完全忠于朱家江山。
有多罩得住,可以举一个例子:
最后一位 “黔国公”沐天波的父亲沐启元因为云南巡抚抓了他的家奴,一气之下马上调集了部队,拉出大炮朝着巡抚衙门就轰。
然后轰了也就轰了,朝廷啥也没说。
沐家军在云贵高原就是这么牛!然而,正是这么牛的沐启元害死了沐家军。
说起来有点意思,沐家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和北京的崇祯帝命运非常类似,两个人都是那种年少聪明,有志于保家卫国事业的好男儿,也不怕辛苦,试图“重振家族事业”的好后代。
可惜上一辈人胡闹不给力。沐天波的父亲沐启元是一个非常不着调的人 ,为人狂妄残忍,贪图享乐,只会盘剥百姓敛财,其他一无是处。
而他的上一代“黔国公”,也即是沐启元的爷爷倒是很威武,十二年内,率领沐家军依次降服作乱的蛮族罗思、汉人岳凤的数十万象兵、罗雄蛮。以及缅甸人,论功行赏被加封“太子太保”。
沐启元仗着手中有“沐家军”,悍然炮轰巡抚衙门,吓坏了他的母亲“沐宋氏”,沐宋氏作为“沐王府”的女性当家人,为了保住沐家的家族不被沐启元搞坏,做主毒死了沐启元。
人伦答案,母子相残!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政治常识,这种政治家族的人伦相残,势必会伴随着残酷的政治大清洗,沐启元再不肖,他还是会有手下人的。
他的手下人必须都要被清洗,是人才也要被清洗。
大清洗后,沐家一蹶不振,而这时候沐天波才只有十岁,虽然承袭了“黔国公”爵位,也做不得什么。
而,沐启元被毒死这一年正是崇祯元年,北京17岁的崇祯帝朱由检刚刚从他不成器的哥哥朱由校手中接过了大明江山。
问题就来了:大明朱家风雨飘摇,云南沐家也支离破碎了。
就算有沐家军,你让刚刚经过人伦惨案大清洗的十岁少年沐天波能做些什么?
沐天波和他的母亲做得算不错了。崇祯十七年,崇祯煤山自刎。这一年沐天波27岁,也还算是个年轻人。
听闻崇祯自刎,一直就不甘于被沐家管束的土司们,立即发起了叛乱。
沐天波随即调兵遣将平叛,叛乱虽然是平了,却相信错了人。
当时云南势力最强大的土司是“蒙自土司”沙定洲。沙定洲也跟随沐天波参与了平叛,得以率军进入了昆明城。
一进入了昆明城沙定洲就翻脸了,发动突袭打下了沐王府,他早就垂涎沐王府二百多年积累下的巨大财富了。
沐天波并不简单,很有机变之才,如此都生变故的局面下,他还是稳住了局面,带着官印和朱元璋当年赐予他家的铁卷领着亲兵人马跑出了昆明城,挥兵又占据了楚雄城。
准备再次招兵讨叛。
这时候,张献忠的义子,原大西军将领,现在是南明大将的孙可望进入了云南。
沐天波马上和孙可望结了盟。
沙定洲被诛杀,昆明又到了沐天波的手中。
众所周知,孙可望并不是大明忠臣,他对永乐帝朱由榔极尽羞辱之能事。
朱由榔暗中派人送信给沐天波和李定国,让他们救驾。
然后,沐天波就把朱由榔迎进了昆明城。
一个问题!如果沐天波手中无军队,无沐家军,他会有能力把朱由榔从孙可望手中救走吗?
然后是吴三桂“关宁铁骑”进入云南。
“关宁铁骑”实在厉害。
沐天波率沐家军保护朱由榔进入了缅甸。
据说现在果敢人就是沐天波沐家军的后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