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自公元1742年,也就是雍正二年之初,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就此开始,威震四方,享誉朝野。在青海平定之后,雍正曾跟年羹尧说,你的真情实意朕是知道的,朕现在也很想你啊,只不过朕也有很多朝中的事物和烦恼,想要跟爱卿你好好诉说诉说。就是这样一位威震四方,深受帝王宠信的大将,最后竟然落得被赐死的结局。那么在年羹尧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处境又会如何呢?

传说年羹尧在死前大约有80个小妾,但子女目前有过记载的只有:年熙,年富,年斌,年兴,年秀。再加上年迈退休的父亲,还有年羹尧的哥哥。年羹尧的死只是被雍正赐了自尽,并没有被株连九族或者是满门抄斩,但是即便如此,年羹尧家人亲属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第一,长子早逝

在年羹尧的儿子当中,长子年熙是最出众的,也是最被大家所看好的,年熙从小的时候,就很受年羹尧的喜爱,并且显示出了不一般的天赋,以及过人的才华。年熙出生于1699年,母亲是纳兰性德的女儿,从小就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年幼的小年熙显得十分的好学,并且非常的有天都,据史料记载,年熙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这可以说是清朝历史当中年纪最小的举人了。

但是之后的年熙并没有再继续向上考,当时年熙的加热能直接替年熙捐了个官,年熙在不到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官至浙江到临监察御史。虽然小小年纪的年熙就成为了地方官,但是这样顺利的经历并内有让年熙变得纨绔自大。

相反的,自幼生长在皇亲贵族家庭中的年熙,从小因为接受了十分优质的教育的关系,所以年熙非常的通情达理,知晓礼数,为人性格也是颇为儒雅,善良。是一位翩翩公子,人中龙凤。

年熙曾在雍正元年三月份的时候,给雍正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内容表达的是希望雍正能够取消山西,陕西两地的乐户。这些乐户是怎么来的呢?当时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之后,把建文帝的妻女们都全部充为了官伎,后来哪怕是到了清朝,这些人还是依旧保持了这样的身份。

雍正在看到了年熙的奏折之后,就觉得年熙这个年轻人啊,不错不错,非常的善良,非常的能够为了百姓着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啊,当时的雍正还是非常的偏爱这个为年少有为的小公子的,所以他很块就下了旨,取消了两地的乐户,“豁贱为良”。

当时的皇帝又多偏爱这个年熙呢?雍正当时知道了年熙得了重病,但是年羹尧当时在边境还回不来,所以雍正就非常的照顾年熙,并且还为年熙算过命,结果说年羹尧“刑克长子”,意思就是说年羹尧会连累儿子。

别看这只是算个命,但是雍正还是很信这些东西的,所以雍正当时为了能够让年熙躲过这次的劫难,能够让年熙活下来,甚至不惜直接将年熙过继给了隆科多当儿子。虽然雍正皇帝想的很好,但是显然这种方法并没有用,没过多久年熙还是死了,死的时候只有25岁。

虽然年熙和他的母亲纳兰氏都是去世的比较早,但是年熙也算是年羹尧的众多儿子当中唯一一位结果好的儿子了。

第二,家眷流放,后代改姓

年羹尧的第二位妻子是辅国公苏燕的女儿,除了年熙之外,年羹尧的其他几位儿子都是这位觉罗氏的生的儿子。年熙过世之后,年富就成为了年羹尧的长子,并且在年羹尧出事之后年富也是为了父亲的问题四处奔走,虽然年富没有年熙那样的出众,但是也算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公子,不知道为什么雍正对于年富却是非常的不满意。

现在看来,雍正之所以会对年富不满意,很有可能是因为在雍正要处死年羹尧的时候,年富已经是二十左右的成年人了,雍正可能是惦记年富之后会为父亲的事情而报复大清,所以才会那么不喜欢年富,并且说什么都要处死年富的吧。

至于年羹尧的其他子女,因为在年羹尧去世的时候,其他子女均未超过十五岁,所以基本都是该流放的流放,该赶走的赶走。之后的子孙也是世世代代永世不得为官,后来年羹尧的后代为了能够安稳的生活下去,甚至改了姓氏,直接改姓“生”,家中所有的钱财最后更是全部都充缴国库。

年希尧曾经的幕僚以及亲信们,因为一直都是跟在年羹尧的左右,年羹尧的大小事物都是由众人辅佐参与的,所以所有的幕僚亲信们无一幸免,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就算是家人也全部都被流放了,这样的下场简直是比年羹尧还惨。

第三,父兄革职

至于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则是为官很早,早在康熙年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仕途,入朝为官,并且生平都是清官,年羹尧出了事之后,年遐龄算是提前退休。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也是在仕途生涯中尽忠职守,虽然在年羹尧出事之后也被革了职,但是索性之后雍正又重新把年希尧招了回来,所以年希尧其实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例子了。

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年羹尧,清朝的封疆大吏,军政大员,一等公。

妹子是雍正的小老婆年妃,十分擅长抛白眼。

外面能干活,家里有妹子,按理说,这官应该当得稳稳当当。为啥雍正把他从一等公撸成了门卫大爷,最后年羹尧还自杀了呢?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年羹尧。这人其实是个官三代,他爷爷,父亲都是大官,父亲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所以他们家是“三世受恩”,而且在雍正当皇帝之前,年羹尧就很牛了。

因为会打仗,年羹尧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官至川陕总督,是坐镇一方的重臣。

当然,因为妹子嫁给了雍正,所以他算是四爷党员,而且在雍正继位的事情上出过大力气。

雍正继位时,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手握重兵,给在四川的同样手中有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极大震慑,让雍正稳稳当当坐上了皇位。

而且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又干了一件大事:平定青海叛乱。这是大功一件,给了雍正继位很大的舆论支持。要知道,青海的事情康熙都没办妥当。现在雍正刚上位就摆平了,说明雍正登基顺应天意。

所以,雍正对这个大舅子是特别欣赏甚至是感恩,他甚至称年羹尧为“恩人”。看看雍正给年羹尧的信,就知道这两人的关系有多火热。

雍正登基第一年就重用年羹尧,特意授令:“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

青海平定,雍正高兴得不得了:“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想你已经无法表达雍正的感情了,雍正又对年羹尧倾情诉说:“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

两人海誓山盟:“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咱都要好好的,不负如来不负卿。

为了让这样的基情永驻,雍正广而告之:“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可谓是发动群众,一起爱戴年大将军。

另外,雍正还曾经让人快马加鞭,从北京到西安给年羹尧送一筐荔枝,没错,就是当年唐玄宗对杨玉环干过的事情。

可以说,雍正对他比对他的妹子还要好。当然,因为这个原因,年妃在宫里也混得风生水起,想对谁翻白眼就对谁翻眼。别的妃子只能翻死眼。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有人就发现了不对了,比如有个浙江钱塘的举人汪景祺,他后来投靠了年羹尧,拍年羹尧马屁说他是“宇宙之第一伟人”。但是,汪景祺又告诫年老板,做官一定要低调,因为你已经犯了“你知道得太多了”以及“你干得太好了”这两大罪。所以很可能“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

所以说,年老板看上去很风光,其实很危险。偏偏年老板犯了数大错误。

第一大错,飞扬跋扈,搞不清自己的轻重。

因为得到皇帝重用,所以年老板开始骄横跋扈起来。在西安当都督,搞得跟小朝廷一样,叫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做班,办公室也用四角龙来做装饰。赐下属东西叫“赐”,还要人家北向叩头谢恩。吃饭叫“用膳”,请客叫“排宴”。这就是务虚名处实祸了。

接下来,年老板的行为更得罪了一大批人。他给同级的总督、将军发文件,开头就是“令谕”,别人见他,非要让人家给他下跪,这简直是不把别人当干部啊。

年羹尧回京,下令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接跪送。到了京城,王公大臣下马问候,他竟然坐在马上,只是点点头。这派头大发了。

这样一搞,没事打他小报告的人更多了。

更严重的是,他连妹夫雍正也不放在眼里了。雍正派过来的御前侍卫,按理说是皇帝身边人,等同皇帝化身,可是年老板就把这些御前侍卫当自己的保镖使。

见到雍正,年羹尧也是大大咧咧不当回事。

有一次,雍正想给一本书写个序,结果年羹尧抢先写了一篇公布,这就是抢领导风头了。

第二大错:搞山头,拉帮派

年羹尧利经常干扰官员选用,他推举的人一律优先录用,当时号称:“年选”,这个“年选”比皇帝选还管用,他要是不让用的,那是削尖的脑袋也别想提拔。

第三大错:贪污受贿

据查是贪了数百万两银子,很多还是军费,是实打实的军中大老虎。但这是个事吗?可以说不查你就不是大事,一查你就是大事。

第四大错:年羹尧的站位太暖味。

我们知道雍正是击败许多兄弟才成功上的位。大家看清宫剧,对这些东西都倍儿熟了。雍正的主要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十四阿哥允禵。这个人打仗很厉害,手握重兵。唯一问题,他本人不在京城。近水楼台才能先得月。雍正上一台,就用年羹尧把他打倒,发送到皇陵扫墓。

另一位竞争对手是八王爷胤禩,这个人名声很好,势力也很大,还有一些兄弟支持他,比如九阿哥胤禟。雍正一上台,对他还是比较顾忌,不敢动他,反而把他封为廉亲王,主抓来钱快的工部事务。

但是,雍正对这位老八是很警惕的。有一天,雍正开会,说“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胤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此位,不少迟疑。”

就是说你们要是觉得老八好,那你们说一声,我马上让位。

这就是钓鱼执法了,大臣没一个上当。

雍正当然也不会真的就让位,当上皇帝四年后,觉得一切都定下来了,就将八王爷,九王爷什么的削去王爵,软禁起来,还给他们起了花名,八王爷美其名曰“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胤禟改名“塞思黑”,也就是猪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雍正是下了心血的,他十分需要自己亲信的支持。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他的心腹之一年羹尧态度非常暖味,经常帮雍正的兄弟说好话,也不断绝来往,还建议雍正对兄弟下手不要太狠了。

你吃我的饭,替别人说话?!

这一点触动了雍正最敏感的部位。要知道,别的人也有跋扈的,比如李卫,人家就没事了。那是因为人家李卫知道自己是谁家的奴才。像年老板这样态度暖味,走位飘忽那是行不通的。

到了这一步,也不管你是“恩人”还是“疼你想你了”,雍正最终下定决心,打倒年羹尧。

可年羹尧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他是抚远将军,手中有兵,妹子年妃还在宫中卧着底。要是搞不好,会引发兵变!

一本叫《清代轶闻》的书记载年羹尧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

你看,年老板有造反的本钱啊,但他认为“不谐矣”,所以没动手。但“不谐矣”的原因不是通过夜观天象得来的,则是雍正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得年羹尧想反也想不了。

那么,雍正是怎么打倒这位清朝军中大老虎的呢?

我们先讲一下开头,雍正二年底,年羹尧从西安回京述职。当时年羹尧还是很牛的,下令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注意这个人)。王公大臣下马问好,他没礼貌,只是点点头。

这样下来,肯定得罪了不少人,恰好雍正也开始不爽他。

这时候,京中开始传开一个谣言,说雍正给军队发福利,是听了年羹尧的话。

这个话太伤雍正的自尊心了,雍正当场发火:“朕又不是三岁小孩,难道还要年羹尧的指点!难道因为年羹尧强为陈奏,朕才赏兵的么?”

而且,这个话很阴险啊,亲们知道皇恩浩荡,钱是皇帝掏的,人情当然是皇帝的,现在说是年羹尧的请求,那大家以后不就只感谢年大将军了吗。这已经影响到了雍正的权威。可以说,雍正在这个时候已经起了打倒年羹尧的心。

但是怎么打倒呢?

雍正有三大法宝: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

什么叫甩石头?就是朝对手扔一块石头出去,把对方打晕,也趁机表明自己的态度。年羹尧这一次进京结束后回任,收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写了一段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难,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个绕口令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你年羹尧要注意保全自己的功名。这个话是相当阴阳怪气的。叫人家保全,自然是暗示对方可能保全不了。你要是仗着功劳犯错误(倚功造过),我对你下手(必致反恩为仇),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是相当反常的,因为以前雍正给年羹尧写谕旨,就像写情书一样。这里摘二句:“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

又是想你,又是疼你的,可现在雍正已经准备从“疼你”到弄疼你了。

这个石头一甩,年羹尧估计就蒙了,昨天还叫我小甜甜,今天就叫我注意点?

另外,大臣也开始知道皇帝的风向已经变了。

第二大法宝:挖墙角。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对方的人挖过来为自己所用。

雍正第一个挖的人是直隶总督李维钧,这个人就是前面跪迎年羹尧的。此人跟年羹尧是朋友,当初李维钧上位,就是年羹尧大力举荐。但是雍正看出来,李维钧对年羹尧还是有不满的,毕竟人家也是官,竟然还要跪你!

所以雍正跟李维钧打招呼,告诉他离年羹尧远一点。像李维钧这样官场打滚的人,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接下来,雍正又跟高其倬等封疆大吏发秘密文件,让他们尽早与年羹尧划清界限,马上站到皇帝这一边!

第三大法宝:掺沙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对方的阵营里安排自己人,使对方的墙根基不稳,达到破坏对方根基的目的。

这一点上,雍正起用了一个叫蔡珽的人。此人跟年羹尧是死敌,年羹尧参劾蔡珽,准备定他一个死罪。雍正驳回了这个请求,反而提拔他当左都御史,并指示他搜罗年羹尧的罪状,等时机成熟就抛出来。

这三大法宝一出来,年羹尧就有些摇摇欲坠,只等一个机会了。而年羹尧完全还不知情。接二连三的犯错。

第一个大错,是指使亲信胡期恒弹劾陕西道员金南瑛。这个金南瑛倒没啥了不起,不过人家后台硬,他的后台就是雍正的心腹兄弟怡亲王胤祥。这等于是年羹尧朝胤祥开炮,结果雍正马上大做文章,不但驳回了弹劾,还扣了年羹尧一个大帽子:大搞朋党。

这是很严重的指责!可接下来,年羹尧又出错了。

雍正三年三月,天空突然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祥瑞,所以纷纷上表拍马屁,年羹尧也上了一表。但不知道为什么把其中一个词“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颠倒一下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这个意思,没啥区别,汉语倒装是常用的,所以年羹尧也没在意。可就是这个错误被雍正抓住了小辫子,雍正说“(年羹尧)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年羹尧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年羹尧就是故意的,就是想说朕不“朝乾夕惕”。那好,你这样干,也怪不得我了。你青海的功劳,也不一定就是你的了!

这真是我器重你,你是大将军,你有大功劳,你是亲爱的。我不鸟你,你说你是啥?

借着这个题目发挥,雍正一下就把年羹尧的亲信全部撤职的撤职,更换的更换,等于给年羹尧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到了雍正三年四月,正式罢去年羹尧抚远将军一职,调为杭州将军。这一下,当年伏下的棋子得到信号,比如蔡珽、李维钧等人纷纷跳出来指证年羹尧犯了错误,

这时候,年羹尧还是很天真,以为雍正跟他闹着玩呢,在去杭州的上任途中拖拖拉拉,一走三步停,希望雍正把他叫回去。

那好,不到岗就不用去了,还是回京吧。

回京受审!

雍正还很民主,给各地军政大员发文件,请他们“各秉公心,各抒己见,平情酌议,应否作何处分。”

大家纷纷揭发检举,经过诸位大臣的热心举报,一共发现年羹尧犯了92款大罪。里面,够杀头的就有三十多条。

赚足了舆论优势,站到了道德制高点,雍正开始装逼了,他表示年大将军还是有功的,所以法外开恩,允许他自杀,家族子弟全部充军,家产抄没。

于是,威震朝廷的年大将军就此了结在一根绳子上。

最后交待一下,年老板的妹子年妃在他上吊一个月前就已经因病去世了。

到底是病,还是别的原因呢?反正一入宫门深似海,伴君犹如伴猛虎。

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看过《甄嬛传》的想必都知道,里面的华妃是个嚣张跋扈且心狠手辣的角色,而她之所以能够在后宫中如此猖狂,正是因为有她的哥哥年羹尧在背后给她撑腰。

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他的父年是湖广巡抚。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年羹尧是那个年代的传奇,官场之上可谓平步青云,之所以这样,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当然少不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这个贵人可并非常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他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到了雍正继位时,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因为平定青海战事,雍正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此时的年羹尧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有道是物极必反,手握重权的年羹尧引起了雍正的防备,可他却也仍然不知收敛,反而愈发的恃宠而骄。在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面圣时,就变得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不仅在面对其他大臣时十分的目中无人,在朝堂上面对雍正也是非常骄横,“无人臣礼”。这些行为大大的加强雍正对他的猜忌,于是雍正不得不一步步削弱他的权力,直至将他逼入绝境,可被雍正逼上了绝路的年羹尧,却宁愿死也不肯向雍正认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年羹尧不相信雍正会真的杀自己,在年羹尧临终时,他还根本觉得自己没有错。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雍正赐死年羹尧的始末。雍正三年(1725)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接着雍正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 最后,雍正念及过往,赐其狱中自裁。

然而,在宣读圣旨的官员告诉年羹尧雍正要他自尽时,他仍然还残存着最后一丝希望,认为雍正还会选择将他赦免,于是他一直等着不肯自尽,并且再三告诉宣读圣旨的官员,雍正是绝不会让他去死的。可年羹尧始终没有等到雍正下达赦免他的命令,于是只好心怀不甘的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从年羹尧自身来看,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在手握重权时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做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种种行径,恰好触犯了功臣的大忌,势必不得善终。

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年羹尧深受雍正的重用,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而他能够受皇帝的重用,是因为他能力出众,做事效率高,办事深得皇帝的喜欢。但是还有那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表明着,皇帝的心思非常难猜,也许前一秒他重用一个人,但也许在后一秒他就会设计杀掉这一个人。皇帝要表明器重一个人,就会给他权力,给他至高的官位,给他一些特别出众的待遇。但是这些东西虽然好,却也有可能是催命符。年羹尧就是没有看透这些东西的本质,所以最后才落得了一个凄惨下场。

年羹尧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湖广巡抚。可以说他的家室也还是不错,因此他从小就能够读书识字,长大后也很快就考中进士,顺利进入官场。刚才也说了,年羹尧这个人能力还是不错,故而他的官途非常顺畅,他很快就受到了康熙的赏识,成为了川陕总督,看得出康熙在培养他。而到了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已经成长为了一员大将,能够担起重任。故而他非常受雍正的重用,是雍正的信任之人。年羹尧为雍正办事,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做的事情都让雍正满意。因此他很快就破格晋升成了一等公,成为了手握重兵之人。

但是权利能够助长一个人的野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脾气。年羹尧手中握了这么大的权力,内心渐渐变得膨胀起来。在后来他变得很骄傲自满,有一种恃宠而骄的感觉。他认为自己为雍正办了不少事,所以雍正不会动他。但是就是他这样的行为,让雍正开始越来越猜忌于他,认为他是不是心中膨胀,开始威胁到皇位。引来一个皇帝的猜忌之心可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雍正开始想要打压他。

最初雍正还是念着他的功绩,并不想做得太绝。只是抓住了年羹尧的一些把柄之后,就开始对他小惩大诫。但是没想到年羹尧却因此气愤不已,做出更加张狂的举动。这一下子雍正才真的是恼怒了,下令让他自尽。而年羹尧一直认为,雍正一定不会那么狠心,故而一拖再拖,直到皇帝再三下旨让他自尽时,他才感觉到了绝望,最后怀着不甘的心走上了未路。其实归根结底,年羹尧会有这么凄惨的结局,也是怪他太看轻皇权,对于坐在高位上的皇帝缺少了一份敬畏之心,因此才会是那样的一个结局。

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年羹尧,字亮工,他驰骋沙场战功赫赫。曾极受雍正皇帝的信任恩宠。因其战功赫赫,贵为九五之尊的雍正曾认为能遇到年羹尧是他的荣幸,虽然此有损皇帝威严,但也可见雍正对他的恩宠信任。不仅如此,雍正皇帝还曾让把年羹尧的功绩记录,让后世子孙臣民记住,不然就不是其臣民。

年羹尧后加封太保、一等公。然而就是这样受宠的年羹尧,立下赫赫战功的年羹尧,最终还是被削官夺爵、列下九十二条大罪,赐其自尽。

那雍正皇帝信任的大臣年羹尧,立下战功无数,为何没有得到善终呢?

年羹尧却是曾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也的确立下赫赫战功,曾经年羹尧年大将军之名名震一时,当然其地位权势也是威震朝野。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因其位高权重,其就生有了骄纵飞扬跋扈之心。做出来很多不法越规之事,让雍正皇帝不能容忍,而导致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君臣失和,最终列下九十二条大罪,赐其自尽。

至于为何要赐年羹尧自尽,是因为虽然年羹尧其罪当诛,但年羹尧的确是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年羹尧年大将军之名名动当时天下皆知。而雍正皇帝又不愿背上屠杀功臣之名,所以就开恩,让年羹尧在狱中自尽。

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首先,年羹尧因功而傲,其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并且有越规之事,比如他给官员物品时,要让官员北向叩头谢恩,给官员的文书擅自称为令谕,甚至一些贵族王公大臣见到他时还要行跪拜大礼。

而且对于朝廷派来得御前侍卫,御前侍卫是皇帝身边的人,代表着皇帝,本来就应当优待,但是年羹尧却让他们给牵马执鞭犹如仆人。

其次,年羹尧位高权重,其利用手中的权利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在当时官员的任用被称为年选。

所谓的年选就是年羹尧所选的官员任用,只要是年羹尧所选的人都会优先录用。对于不服他的人,就会被打击排斥。年羹尧如此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养心腹和扶植自己的势力是极度对朝廷构成危害的。

最后,年羹尧除了飞扬跋扈、结党营私,还有一个重要的罪名就是贪污受贿,这是雍正皇帝所不能忍受的。

因为康熙皇帝虽然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其晚年的朝廷吏治颇为腐败,大清国库空虚,到雍正皇帝继位时,局势还是如此。雍正皇帝为了改变这样局势,于是就决定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吏治,而整顿吏治的重要一条就是贪污受贿。

本来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是要面对很大阻力和困难的,在这个时候,作为雍正皇帝信任恩宠的年羹尧不仅不帮助自己,反而还带头贪污受贿。雍正皇帝为了吏治的整顿,也是不会放过年羹尧的。

后来年羹尧就被列出九十二条大罪,在这九十二条罪名之中,能判年羹尧极刑和立斩的就有三十多条,但雍正皇帝因为年羹尧对大清有大功,再加上他也不愿背上屠杀功臣、心狠手辣之名,于是就开恩,让年羹尧在狱中自尽。

年羹尧曾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为何却不得善终?

自古权臣能有几个善终。

历史上年羹尧不是真正意义上雍正的宠臣,大家不要以为电视剧里的就是历史。首先,年羹尧在康熙时期就是手握重兵的大臣,并不是靠雍正宠信得来的。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曾多次担任四川等乡试考官,累迁内阁学士。 康熙四十八年,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他还没满30岁。后来一路战功卓著,到康熙六十年进京觐见康熙,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

到了雍正继位,当时雍正自己屁股上的位置还没做稳,肯定对年羹尧颇为倚重。雍正元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年羹尧出兵平叛。至雍正二年初,终于把叛军都干掉了,大获全胜。也因平定青海叛乱的战功,雍正大大的奖赏了年羹尧,给了他很大的权利。此时的年羹尧不仅总揽西部一切大权,还奉命直接参与朝政。

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让他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他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作威作福,贪赃受贿。最重要的是结党营私,这让雍正怎么会放过他。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培植私人势力,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的利益集团。有句话说的好,no zuo no die。最后也就被削官夺爵,在狱中赐自尽,家破人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