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种姓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血统的区别延续,人生来本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因为时间、空间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地理气候造就了不同的肤色人种,当然,不同的时间跨度也造就了非凡的人类文化,要说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其最终不过是不同种族之间文化的较量。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这个真实的世界,真实到让我们逐渐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印度种姓制度,其实不仅在印度国内有不良影响,而且也经常成为其他国家人们茶余饭后诟病的谈资,将人划分3、6、9等,说白了就是种姓制度的内在本质,但是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目前最主流的说法,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早是由雅利安人创造,这本是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公元14世纪,他们南下到达了南亚,随后在这里定居,创造了吠陀文化,其实刚开始种姓制度的建立,初衷并不是为了划分人的等级,一方面是为了确定当时亚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工明确,协调各个工作工种间的人数,后来在英国殖民印度期间,才逐渐演化,形成一套固定的森严阶级秩序体系。
种姓制度最高等级,被称之为婆罗门,他们掌管着印度主流文化宗教,多为僧侣贵族,稳稳的统治阶级,不仅享有极高的权力,而且负责制度的制定,优先垄断各种社会资源,与此同时指导着全国文化教育、宗教信仰。
婆罗门之下为刹帝利,尽管他们也是统治阶级,但他们负责的主要就是行政以及军事方面的主要职务,总体而言,他们还是要听命于婆罗门,保护婆罗门,其实也算得上婆罗门的忠实守护者,毕竟他们的思想还要受制于婆罗门。
接下来要讲的也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肯定是人都希望往高处走的,没有一个人生来就甘愿当贱民,那么种姓制度中低种姓的人究竟如何诞生呢?吠舍和首陀罗作为最低的两个等级,基本上都算是被统治阶级,他们主要从事的都是社会的生产活动,需要交纳各种赋税,只不过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从事的是制造业,农业,而首陀罗主要从事服务业,成为各个高种姓家族中的佣人,工匠、厨师。
其实吠舍主要就是那些当初比较普通的雅利安人后代,而首陀罗就是非雅利安人了,其实也就是当年被奴役的对象,这就结束了吗?其实不然,相比较不能被纳入种姓制度的人而言,以上种姓都太幸运了,通常将其称之为第5种姓,也被称之为贱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阶级划分?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他们能够为这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同样也体现了印度国内的一种价值观。
负责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为最高等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也为最高等级人群,接下来就是行政管理事务层,其次便是生产者,接下来是各行各业服务者,最后就是游离在种姓制度之外的其他边缘职业,低种姓的人如何产生,想必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与历史原因有关,一方面是当时居住在印度境内的土著,其次也包括那些普通的殖民者。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奇葩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低种姓的男子娶了高种姓的女子,生下来的孩子直接被定义为贱民。
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印度人有四个种姓代表了四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第一种姓僧侣,是婆罗门,地位最高,第二种姓王公贵族等,第三种姓商人,第四种姓农民,地位最低。在种姓之外还有一种人叫贱民。他们的没有社会地位,最被歧视。贱民的来源已经无法查证:有说法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印度本地土著居民被划分贱民。生是贱民,世世代代为贱民。贱民不可以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通婚的话,其后裔皆为贱民。贱民不能接受教育,贱民在街上也不可以穿着鞋子,在任何地方也必须站立,即使周围有很多空的座位。在宗教意义上说,他们甚至不能算人。
种姓是世袭的,贱民永远是贱民。很长时间已来,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的生活和习惯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存在,尤其农村情况严重。
贱民有很多事情不能做,贱民在公交车上不可以座座位,只能坐三轮车,印度火车经常开挂的原因的在这里可以得到解答。
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反人类的制度在印度持续3000年之久。没有人能够理解,很难想象在印度这个号称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中,还存在着人种等级制度。
要解决印度贱民问题,就要废除印度种姓制度,废除印度种姓制度是写进印度宪法的,但实际上种姓制度依然存在,这是印度宗教的传统,从观念上很难改变。现在印度种姓制度是废而不除,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数千年的传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废除。
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我不太同意另外几个答案。之前在悟空问答回答过类似的问题: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86692834450604301/
再贴一遍吧:
虽然非常难,印度的贱民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样,种姓也并非完全不可改变。
我去印度了好几次,印度人都很爱聊天,却他们不太愿意和我们谈种姓。但在印度人内部,常常对这一制度加以批判。比方说这个:
这是2013版《摩诃婆罗多》电视连续剧中的一段。《摩诃婆罗多》相当于印度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图中的人物叫毗湿摩,是一个刹帝利,导演借他之口狠狠的批判了一嘴种姓制度,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印度的世俗精英阶层对种姓的反思相当多,批判也相当狠,否则不会立国时立法废除种姓制度。
然而,到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还并没有消灭干净。印度中央政府软弱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种姓不只是一种人为的强行划分,它更是一种经济上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对种姓的认识,大多都源于中学课内课外书籍中的描述。书中引用《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说人分成四类:“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在4种姓下还有个更低的贱民。
然而,种姓制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分成这几大类,而是在内部分成若干种亚种姓。在一个原来没有种姓的地区建立种姓制度,肯定是统治者一开始划分的。一开始划分亚种姓,是从事同种行业的人天然成为了一个群体,或者统治者有意将部分人固定成某一种行业。比方说,现在的印度总理莫迪,就是古吉拉特邦的Telighanchi种姓,这个种姓是卖油的,在首陀罗里算高,在吠舍里算低,总之是一个低种姓。
但即使划分好种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一些松动。即使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个低种姓的人如果运气好还特别拼搏,有没有可能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成为一方豪强呢?当然可能。
《摩诃婆罗多》里有个大英雄叫迦尔纳,他的养父是苏多种姓。苏多是刹帝利男子与婆罗门女子所生下的后代,这种低男高女的婚姻叫“逆婚”,生下来的孩子直接变成贱民。然而,迦尔纳他爹是国王的车夫,其实算相当有钱的人了。
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一个很强的人,带动了家族的发展,运气够好几代都这么顺,那怎么也会成为一方强有势力的家族。如果有这么一个种姓,在一个村子里聚居,然后变成这片区域里最强的一群人呢?这就出现了宰制种姓这个概念。
所谓宰制种姓,即村落中,某一种姓的人数最多,拥有最多的土地,从而得到了主导权。这样的主导权,可不管你是什么种姓,你的种姓多高多低。你强,你人多,你有钱,你就厉害。
既然实际上很厉害,那么,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种姓?转变的方法其实不少,可以学习高等种姓的生活方式,来证明你更高贵,这叫做“梵化”;可以直接贿赂或者迫使婆罗门授予自己更高的地位。这也导致一些亚种姓在不同的地区地位不一样。莫迪的种姓Telighanchi就是如此,他们在有的地方被当成首陀罗,有的地方被当成吠舍,甚至在有的地方被当成刹帝利。
尼泊尔是一个巨型的例子。现在尼泊尔的主体民族是卡斯人,他们在大约700-800年前获得了尼泊尔的统治权,接受了印度教。在此之前,他们不信印度教,不按印度教的方式生活,因此被印度世界视为低等人、野蛮人。但是,当他们获取了政权之后被集体授予了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种姓,导致到了现在,卡斯人里高种姓的人比低种姓的人多很多,这在信印度教的民族里较为特殊。(下图中,Bahun种姓是婆罗门,Thakuri和Chhetri都是刹帝利。)
在这样的状况下,真正的高种姓自然让人骄傲,但只要不是一低到底,在较低的种姓中大家并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种姓究竟有多低,而更在意自己是不是有特权。有这样一个例子:印度法律规定,印度政府里会有固定的多少个位置给低种姓人群,这其实看起来是个不错的平权规定吧?但在2008年,拉贾斯坦邦的Gujjar种姓人群闹过游行、暴乱,诉求特别奇葩——要求政府认定他们是低种姓,从而获得更多特权。
同样,一个贱民也有可能通过类似的过程来提升种姓。
但不幸的是,前面说了,种姓制度是一个经济性的关系。种姓低,经济条件差,拥有的资源自然就少,还受歧视,向上流动的大门几乎就打不开。这是最可悲、最无奈、最悲剧的事情。
这样经济上的阶层固化是最可怕的事情——无论是印度贱民的遭遇,还是其他国家被固化的穷苦人群的困境,都是如此。
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的贱民是由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这是一种愚昧的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实他影响的范围很广,并不单单只是印度,在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也存在,但是在印度最为普遍。怎么理解这项制度呢,大概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样荒唐无稽吧。
其实从本质而言,印度的种姓制度,不过就是统治阶层推出的一种巩固自己地位,神话自己阶层权力的一种政治手段罢了,种姓制度最早起源于印度教,随后慢慢发展完善形成的,从时间上说,这也算得上一项古老的制度了,大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熟知的是印度种姓制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每个阶层都有对应社会地位,权力,职业和义务。
这项制度发源于宗教,在最高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阶层,教育文化宗教解释的权力在他们的手上。之后是刹帝利,这个部分主要就是由军事,行政这些方面的贵族组成,这个阶层掌管着军政大权,也要负责保护婆罗门,然后是吠舍,这个阶层主要是雅利安人组成,曾经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雅利安人其实就是波斯人,也就是伊朗人(注意,不是日耳曼人)其实这个阶层主要是平民商人之类的,也是要供养上面的两阶层,最后才是首陀罗,这个阶层简单说就是非雅利安人,以土著居民为主,主要是佣人,工匠,农民等。
这里我们就要强调下,上面四个阶层无非是高等点,或者低等点,但是至少还被当成人看,在印度还有第五种姓,达利特这个阶层就是真正的贱民了,又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从事的工作也是最为卑微的工作,但是这群人主要就是被征服的原著民的后代,也就是奴隶,被雅利安人压迫,禁止他们反抗,把这群人通过宗教渲染成会传播污秽的人,其实这是非常荒诞的,达利特在印度语翻译中,意为被压迫的人,在今天的印度还有1.67亿达利特人。
虽然今天的印度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就如前面我们说到的,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三千余年,有的东西已经成为传统融入到社会之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所以即便是现在印度“贱民”达利特其实在社会中也还是容易受到歧视。
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2001年7月25日,印度“土匪女王遇刺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大媒体。这个被刺杀的传奇女性,就是一个“贱民”。
她的名字叫普兰戴维,咱们先听听她的故事,再来说说印度的“贱民”吧。
1963年,普兰出生于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最贫穷的村庄里。因为出生在花神节这一天,所以“普兰”这个名字,其实是“花神”的意思。不过,普兰从一出生就是“贱民”,生活并没有这么美好。
普兰家原本有一块地,后来被堂兄抢走了。倔强的普兰大骂堂兄是窃贼,希望要回自己家的地。但是,堂兄把普兰卖给了一个丧偶的中年男人,换来了一头牛和一辆自行车。这一年,普兰才11岁。
饱受虐待和殴打两年之后,普兰逃回了家。她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把自己的土地要回来。但是,堂兄贿赂了法官,普兰反而被丢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的一个月,普兰被犯人和狱卒轮番侮辱,痛不欲生。
16岁那一年,普兰被一帮土匪抢走了。刚开始的几个月,普兰被土匪任意羞辱蹂躏,直到一个匪首爱上了她,普兰才摆脱困境。之后,普兰和这个匪首维克拉姆一起打家劫舍,尤其是高种姓的富人。
后来普兰回忆说,维克拉姆是她一生中唯一尊重她、爱过她的人。但是,好景不长。因为被匪徒出卖,维克拉姆死了,普兰也被关进了一个叫做贝麦的高种姓的村子。
在被关押的一个月里,普兰每晚都被村民和土匪轮番侮辱,生不如死。
后来,两个土匪救出了普兰,带她离开了。普兰发誓要报仇,她重建了匪帮,聚拢了很多低种姓的人,开始向高种姓展开疯狂报复。从富人手里抢来东西之后,普兰还会分给低种姓的人,很快她就声名远扬,被称为土匪女王。
1981年2月,普兰回到了那个日夜遭受侮辱的贝麦村。她要求村民交出所有曾经侮辱过她的人,被拒绝后,全村二十多名男子都被枪杀了,普兰还一把火烧掉了村子。
高种姓村子被低种姓人屠杀,整个印度震惊了。政府派出大量的军警追捕普兰,悬赏15万卢比买她的人头。因为熟悉地形和低种姓人的保护,普兰一直没有被捕。
后来,印度政府决定和普兰谈判。经过协商,普兰在上万人面前进行了投诚仪式,她头扎红巾,跪在圣雄甘地像和印度女神像面前,双手举起了自己的毛瑟枪,正式向政府投降。
虽然被指控了多项罪名,但是在巨大的民意下,印度政府没有审判,只是一直关押着她。在狱中,普兰因为卵巢肿瘤,被摘除了全部子宫。
11年后,1994年2月,在印度议会低种姓代表的呼吁下,普兰终于被释放了。此后,她积极参与政治,当选国会议员,努力争取低种姓穷人的权利。但是,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没这么容易被动摇。
2001年7月25日,普兰在家门口遇刺身亡,年仅38岁。
她死后,众多低种姓拥护者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集会,谴责杀人凶手。但是,高种姓人却弹冠相庆……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开始划分高低贵贱的社会阶层。随后的入侵者们不断的调整和巩固这一制度,尤其是英国人殖民印度的时候,更加把种姓制度固定化。
印度的种姓主要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严格按照等级制度,从事不同的职业,享受不同的权利。
但是,除了这四个种姓之外,还有更加低贱的一群人,那就是“贱民”。他们主要由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的。贱民是最受歧视的人,干着最卑贱的工作。他们聚居在一起,世代无法翻身。高种姓的人就算看到贱民,都觉得是肮脏的、不可接受的。
贱民走过的足迹都要被抚平,连影子都不能和其他种姓交叠,甚至被打和被杀害,高种姓凶手都不会受到惩罚……
虽然,1947年种姓制度就被废除了。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没有被动摇,贱民的生活依然非常悲惨。印度的低种姓人民是如何产生的?
虽然在印度脱离英国之初,就在法律中废除了种姓制,但是种姓制毕竟在印度存在了上千年,根本无法轻易去除,直到如今依旧存在于印度的方方面面,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极大阻碍了印度的发展。
种姓分成高种姓与低种姓,而原本的低种姓,大多数都是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还有其他沦为俘虏与奴隶的各族族裔。
由雅利安人建立起来的种姓制度古印度文明分成两个阶段,即印度河流域文明与恒河流域文明,前者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所建立,然而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莫名消失,随即,来自中亚高加索一带的游牧族群雅利安人,越过了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建立起了全新的古印度文明,即恒河流域文明。
然而,雅利安人毕竟是外来族群,为了保持其自身的优势地位,雅利安人在大规模传扬婆罗门教的同时,还以婆罗门教的教义,建立起了瓦尔那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之下,所有人被分成了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最高等的婆罗门,乃是印度教之中的祭司,而刹帝利是世俗的君主,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至于最末等的首陀罗,则并不是雅利安人,而是当年雅利安人侵入之时所征服的印度土著后裔,他们从事着工匠、仆从之类被认为低贱的工作。
而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个被称作“达利特”的群体,也就是贱民,他们虽然与首陀罗一样,同样都是达罗毗荼人,但是却处于边缘地带,被视作“不可接触者”,而印度的达利特大多都是被征服土著形成的奴隶、战俘等后裔。
种姓制度的变味其实最初的印度种姓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所有人分成高低贵贱,更多的还是为了保持每个职业都有足够的从业人数。
印度的种姓制下,不同种姓都有自己固定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也基本上都是世袭的,不能轻易改变,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其“甘地”的姓氏属于吠舍,其家族本业主要的贩卖蔬菜食物。
随着外族不断入侵,尤其是近代英国人到来之后,这些外来族群为了方便管理与统治,开始带入了各种其他的概念,对印度的种姓制进行改造,最终也就形成了高低等级非常森严的秩序体系,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印度种姓制。
如此这般,印度的种姓开始有了明确的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区分,而所谓的高低也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像刹帝利相对于婆罗门,仍旧属于低种姓,而吠舍相对于首陀罗、达利特,则属于高种姓。
低种姓的境遇到底有多么悲苦既然建立了种姓制,那么雅利安人也并不像这样的制度被轻易破坏,所以在种姓制之下,不同种姓之间通常都是禁止通婚生育的,不过也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 第一种就是高种姓女子若与低种姓男子通婚,那么他们所生下的后代,就会直接沦为贱民也就是达利特,而并非跟随其父亲的种姓;
- 第二种是高种姓男子迎娶低种姓的女子,如果这样,那么生育的子女则能够跟随其父亲的种姓,不过,高种姓的男子往往不会迎娶低种姓女子,除非有巨大的收益,而这,也是印度形成了巨额嫁妆现象的重要原因。
整体来说,印度的跨种姓婚姻之中,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的现象并不是很多见。
直到如今,印度的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区分,尤其像是达利特这样的不可接触者,他们不被允许与其他种姓住在一起,只能住在村庄之外,不能与其他种姓共用水井,甚至连他们的影子都被视作不洁,不能触碰。
高低种姓表面上比较难分辨虽然早期成为高种姓的,大多都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属于白人,低种姓与达利特则基本都是属暗色人种的达罗毗荼人,所以整体上,从肤色确实能够粗略判断出种姓高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亚地区的独特气候环境,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印度也并非所有的高种姓看起来都很白,比如很多的婆罗门僧侣,他们虽然都是高种姓,但其肤色相对暗沉,根本看不出来像是白人。
由于种姓制下,所有的职业几乎都是世袭制的,高种姓掌握了大多数的土地、财富与话语权,使得低种姓几乎没有办法能够向上,所以印度的低种姓千百年来,都很难彻底翻身。
在如今的印度,大多数光鲜亮丽,接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水准比较高的都是高种姓,而低种姓,除了极少数之外,大多依旧生活在印度的最低层,印度各地的贫民窟之中生活的,也几乎都是首陀罗与达利特。
总之,印度的低种姓,几乎都是当年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古印度原住民的后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