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行画也叫商品画或者市场画。
行画的构图通常有一定的模式,如“鸿运当头”、“旭日东升”“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等,总之是一些寓意吉祥富贵的题材,画面色彩鲜艳,装饰性强。
行画一般是流水作业,一个构图反复画若干幅,只是简单的复制,在宋庄就有一些这样的画工,接了订单没日没夜的画,有用幻灯片打在墙上画的,有在灯箱上画的,还有流水作业的,更简单的还有打印底稿上色的,总之就是简单复制。
题主的提问中说“行画追求低级趣味”这个说法不妥,行画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但大众的眼光不能等同于低级趣味,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普通人都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普通人接触艺术品的机会很有限。
行画有大众喜欢的寓意,有一定的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买得起,所以行画受欢迎一点都不奇怪。
(配图是我朋友圈里画商们推销的行画。)
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其实行画并不是低级趣味,而是更接近大众审美。(当然画不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一般人家里挂画,第一是个人喜好,再就是图个吉庆。
比如挂九鲤图寓意是:幸福有余,天长地久。挂牡丹时还要让画家添两只白头鸟,寓意是富贵白头。
挂一幅丹柿图,要让人题上事事如意。画一幅墨竹指的是平安高节……
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一点齐白石做到了极致。画公鸡题上加官(官于冠谐音。)画石榴题上多子多福。画荔枝公鸡寓意大吉大利。所以看到白石老人的画,特别亲切,就是这个原因,接地气,生意盎然,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国内教育现在在美学教育这一块本来就欠缺、匮乏,大众普遍对艺术作品审美水平也有限,而行画颜色鲜艳,手法写实(广义)批量生产,当行画师门槛也低,所以成本很低,价格便宜(材料也不讲究,化纤布,颜料也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喷绘然后加几笔颜料就冒充纯手绘)一句话说就是毫无艺术价值,毫无收藏价值,但行画这些特征也使其十分贴合当前市场,俗话说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墙上能挂有品味的字画那已经是几代富贵才能培养的品味了,普通人用低廉的价格买行画回家能装饰自家或者店面使自己开心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各种媒体上有很多各种行画的视屏和文章,很多都热度很高广受好评,而真正潜心追求艺术的作品(是真艺术,不是那个注射器😂)往往又被不懂又喜欢起哄的人喷之乱搞,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提高国民审美的,可以说是反艺术的,虽然说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希望提高生活品质的表现,但方向可能还有偏差,是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形象的,希望在将来这种现象会改善吧
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行画就是商品画,大众画。画画的人抓住
普通老百姓不懂艺术的心理,往往一个题材,长年累月反复画,不厌其烦的画。着色鲜艳,墨线圆溜光滑。内行人一看想吐,外行人百看不厌!无非就是画老百姓最喜欢的发财,吉祥,福寿安康等等。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走俏市场。
通俗小说的受众绝对多于四大名著!
因为庸俗,所以大众喜欢,因为高雅,所以无人问津!吴冠中说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
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没什么趣味是低级的,如果有,诗经里那些诗都算
行画追求低级趣味,为何还广受市场欢迎?
问题当然出在市场身上。“市场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唯独不适用于艺术,一般的市场具有自我调适性,会慢慢运转到一个中庸之道并持续进步,但艺术市场尤其是低端艺术市场,因为消费者缺乏对艺术史、艺术发展趋向的基本认识,大多数基于一种潜移默化的人云亦云去确立自己的美学选择,所谓的低级趣味在他们眼中并不低级趣味,而代表了容易消化的“美”。
大众审美具有因循守旧性,懒惰且不肯挑战自己的审美界限是人们常见的状态,根源于很长一段时间人类都把艺术等同于娱乐和消遣,需要的是舒适、轻松、无难度的审美经验,所以大量复制的行画因为毫无难度反而被反感难度的大众所接受。而且公众的集体记忆也起了作用,他们在朋友家、娱乐节目上都见过的行画品味,影响了他们在购买时的潜意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钱。行画当然比严肃绘画、原创绘画便宜太多了。这个一切以钱衡量的时代,选择家用的装饰画的时候,很多附庸风雅的人实际上会放弃对画的内容的选择,只看价钱,甚至交给室内设计师或装修师傅帮忙选择。这样,俗画入俗家,适得其所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