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不是有人认为,而是不争的事实。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与达芬奇和拉斐尔一起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米开朗基罗是不多的生前就取得很大成功的艺术家,他的父亲是个行政官员,不错的家庭条件让他很小年纪就有机会学习绘画和雕塑,21岁时创作雕塑《酒神巴克斯》,26岁时就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雕塑《大卫》,在当年,《大卫》作为佛罗伦萨的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立于韦吉奥宫的门前。

米开朗基罗活到89岁,漫长的岁月让他有机会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也是他影响力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同时代的拉斐尔和达芬奇分别活到30多岁和60多岁。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写过《米开朗基罗传》,翻译家傅雷译成了中文,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去感受一下米开朗基罗充满了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情怀。

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1475年——1564年)何许人也?他是意大利的国宝级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成就突出的三位大师之一,他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样样精通,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艺术门类,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最大成就无疑就是雕塑,其雕塑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300年间里最高的成就。

《大卫》

西方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让人们投票选出西方历史上水平最高,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雕塑作品,民众共选出了三大雕塑作品,米开朗基罗于1504年创作完成的《大卫》赫然在列,其它两个是古希腊时期阿历山德罗斯创作的《断臂维纳斯》,以及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创作的《思想者》,这三幅作品在全球的知名度极高,并且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复制品。

《大卫》脸部细节

从中可以看出,《大卫》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上都是顶级作品,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创作《大卫》时,米开朗基罗从1501年开始,到1504年创作完成,共耗时3年,创作这幅经典作品期间也发生了许多小插曲。

1500年左右,佛罗伦萨大教堂准备邀请一名雕刻家创作一幅巨大的雕塑作品,用来摆放在教堂大门口,以此来彰显宗教权威的神圣性。当时,雕刻材料是一块高达4米,长和宽分别为3米的巨大大理石,需要一名能驾驭大型雕刻作品的艺术家来完成。

油画《圣母和圣婴》

起初邀请的一名艺术家耗时1个月左右,仅仅雕刻好底座,令教堂领导十分不满,于是教堂领导咨询了艺术大师达芬奇,达芬奇对他们说,有一个名叫“米开朗基罗”的年轻艺术家是干雕刻的行家,你们应该请他来完成这件划时代的作品。因为达芬奇的影响力非常大,教堂就索性请来米开朗基罗来创作。

《摩西》

此时,米开朗基罗26岁,他深知这幅作品的重要性,如果能按照要求完美地创作完成,不论对教堂还是对他自己,都有非凡的意义,他借此也会一举成名,成为人人尊敬的大艺术家。于是,米开朗基罗就在心中思考作品的形象和构图了。

虽然这件作品是为宗教思想来服务,在酝酿和创作过程中,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淡忘自己的艺术理想,那就是坚守本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塑造一个既有神圣美,又有世俗美的英雄形象,让各阶层的人都能看到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人格力量的完美作品。

《被束缚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开始从希腊神话中寻找原型,经过大量阅读史书和神话故事,他终于从就《旧约》中一则神话故事找到了原型,就是以色列少年英雄“大卫”,是他带领以色列士兵打败了异族压迫者非利士人,并杀死了非利士人的大力士哥利亚,取得了反抗战争的全面胜利,“大卫”也成为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大卫》背面

因此,在创作中,米开朗基罗以极其写实的手法,把大卫刻画成一位体格健美,勇猛顽强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跟本时期的文艺复兴整体思想理念是十分吻合的,歌颂了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男性的阳刚美,起到了唤醒“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

在之后的创作中,米开朗基罗始终坚守“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相继创作出了《摩西》、“奴隶系列”雕塑作品,都是对这种艺术理念的完美表达,树起了雕塑创作的高峰。

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相比文艺复兴三杰中其他二位——达芬奇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人体的塑造达到了顶峰,无论其之前和之后,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尤其是他对男性人体表现的力量感,我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的大卫像,至今在学习绘画画素描时,都还以这位大卫头像作为研习的对象。

他最著名的作品还有23岁的作品《哀悼基督》,其中这位骨瘦如柴的基督的手臂,据说是依据一具尸体的手臂来完成,因此才有如此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在70多岁的时候,他再次创作一件《哀悼基督》,他将自己的爱与怜悯都融入了这件作品。

1982年,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在他的妻子加拉去逝后,达利画了这幅《地质回声》,也就是借用米开朗基罗的经典作品来再现自己的哀伤。

( 地质回声 Geological Echo 1982年 100x2500px 收藏:加拉-萨尔瓦多· 达利基金会,菲格拉斯)。

达利此画就是对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塑《哀悼基督》(Pieta Pieta )致敬之作,在模糊的背景中运用了大量的黄色和蓝色,制造了一种神秘而悲哀的效果。而圣母玛丽亚与怀抱的基督,似乎是两个原本真实的人,正在石化中变为雕塑。他将圣母胸部的两处乳房置换成了岩洞,也像是两块镜面,其中显示岩石和沙滩——这正是他一生所依的那处海景色,只有这片景色,色彩依旧,而存储有关它回忆的身体,却变得僵硬,就像景色中的某一块花岗岩石。

米开朗基罗留下的雕塑经典作品还有《昼》、《夜》、《晨》、《暮》,这是他44岁重返弗洛伦萨,为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陵墓制作的雕塑,这四尊雕塑被安放在陵墓的石棺上。

除雕塑外,米开朗基罗在绘画方面留下的作品包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1536 年,已经 61 岁的米开朗基罗再次被召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在 25 年前完成的《创世记》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我始终以为,文艺复兴是神为人类世界文明开启的一扇窗户,他让人文之光与人对神的信仰重新回归,相互交织,以艺术个体的不同审美认知与自我的审美实践,展开了艺术与神明的对话,从而把神界的信息重新带给人类,使人类在神对人以黑死病的惩罚中,明白生命的重要与人的无能为力。因而,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就是带着神的使命而来的,他们在人类的道德沉沦中,以对人性复苏所给予的希望,以对神明的再次憧憬与虔诚之心,以文化与艺术的形式,展开了人类与神明的重新链接。而米开朗基罗就是神的代言,神的使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宏阔的历史观、神明观、道德观及艺术观,虔诚的展开了与神明的对话,再现了神的国度、神的风采,为文艺复兴以前人对神的误区,澄清了一个概念;为文艺复兴之后,人对神的远离,埋下了大审判的预言。

丽达与天鹅

最后的审判

他的艺术创作,贯穿了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时代,无论是天顶画的创作,还是雕塑,都以自己劲健有力的笔触,触动了生命的脉络,灵魂的神经,并沿着神为之所选定的道路,一步步在自己的艺术上,建构着自己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带着神性的光辉,以对人神魔的完美刻画,让《创世纪》《最后的审判》,成为人类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但它不仅仅是杰作这么简单,而简直就是一种寓言,一个预言,一个带有启示性的一幅不世之作,他颠覆了人类的认知,使人通过对神的信仰的重新回归,明白了神对人的期冀人的厚望。但人不争气,人的堕落也不配见到神。为此,人与神之间的种种误会,便在文艺复兴之后所有大艺术家的笔下,逐渐的演变,最终,让神成为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从而说神的存在就是神话故事神话传说。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按理说,他本是一市之长公子,早年应该任性自然,可他没有这样,而是选择了艺术之路。而这,也是宿命对他的安排,他是无法拒绝的。为此,当西斯廷教堂《最后的审判》完工后,他就完成了神对他赋予的使命,并在对神的虔敬中,雕塑出一组组珍贵的作品,寄予了神对他的期望。因为,神造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而来的,而他雕塑的完美性,岂不是神对他最大的期许吗?有故事说,当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是教皇对他设置的陷阱,据说教皇本来是想让拉斐尔画的,但看到教堂的工程量巨大,且创作起来非常艰巨,教皇爱惜拉菲尔,便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而这也是命运的使然,更是他作为神的使者,在行使着自己的艺术生命职责。他费时巨大,无论在体力、精力、心力、智慧、脑力上,都是对他生命的考验,但他之所以能完成,完全依赖于神明对他的佑护。写道这,我不由想起《血战钢锯岭》中的主人公道斯的遭遇,如果没有神明对他的护佑,他能在一夜之间,连救75人,其中还有两个日本兵,并把他们一个个从近乎400公尺的高度放下,那绝对靠人力是不可能的。他抱着救人之心,所以,对自己的战友及日本兵,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战争虽是敌我双方的战斗,但反映的更是对生命概念的理解。所以,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就是神对他赋予的创作灵感,更是神对他生命最大的关照与恩赐。

所以,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链接,米开朗基罗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有人现在比他还具有表现力,也只不过是他的跟班而已。

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谢邀!前面的友友回答过的,这里不赘述。

首先,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即他的作品创作兼有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气势宏大,雄伟壮阔,充满着无穷的力量,这使得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或许不敌同代的达.芬奇,或许《大卫》不敌《蒙拉丽萨》深入民心;而根本的就不可同日而语来评述。米开朗基罗一生孤心劳作,自顾不暇,且借他语“睡眠是甜蜜的,成为石块更幸福。”来佐证他对艺术创作成就的赋予或贡献!

其次,草诗一首:

致敬米开朗基罗

岁月走了好多年

认识你

在心灵呼吸的那一刻

时空穿越八千里烟云

于是 再来定格……

别说 前面越来越稀薄

别说 能见度越来越低落

我能伸手触摸沧海苍穹

——

你从不怀疑 拥有着期许走过

那世纪的佛罗伦萨

化作背影 偶遭淋打

总也相信清泉的迂回

在你心涧沸腾驻足

你依然憧憬 怀想成功的相遇

真理与情怀正孕育着……

悄悄地来临

黑暗总要过去

待试佛晓的泪

势如洪流一支回肠的轻曲

为什么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是我走上绘画道路接触到的第一个大师,也是我最恨的人。当年学画的画室只有一个石膏像,就是米开朗基罗的胸像。我天天画他,总也画不好,短短的卷毛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但随着对他了解的加深,让我不能不顶礼膜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他写的诗:《艺术家》

爱人,

什么是艺术家?

为何粗石雕成塑像,

比创造者的寿命更长,

什么事都有它的成因;

艺术战胜自然,

显得更加辉煌。

我致力于雕塑,对此心里雪亮:

艺术超越时间和死亡,万古常青。

能使我们不朽,

并让你的脸和我追求的一模一样,

不管用的是石块,还是色彩。

过了千百年之后,

人们仍能看到你的美丽和我的忧伤,

--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我们都知道米开朗基罗是一个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大卫》《摩西》《奴隶》《创世纪》这些

作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永久的经典。但我更喜欢他的《夜》《昼》《暮》《晨》。其中《夜》完工后,大师还专门为这幅作品写了一首诗: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和耻辱的时候,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欢乐。

因此,不要惊醒我!啊!讲的轻一些吧!

一个多愁伤感的情种,对事业无比执着,对爱充满真诚。

后来学了《欧洲美术史》才知道他还是个建筑设计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他的杰作。雕塑绘画暂且不提,仅此一项至今无人超越。感谢上帝派他来 留下这么多的精神财富。感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