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十八世纪的法国画家布歇是一位宫廷画家,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在路易十五时期具有很高的声望。

那正是洛可可画风盛行的时期,布歇无疑是洛可可画风的代表,无论是画神话中的维纳斯,还是画宫廷人物,其笔法都是精妙而柔和,以古典主义的人物造型,和温暖的色彩来表现女性的妩媚和温柔,布歇为蓬帕杜尔夫人画过多幅肖像画,深得夫人的赏识。(这里插个小八卦,蓬帕杜尔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国王的私人秘书,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

布歇生于绘画世家,并且很早成名,二十岁就获得了美院画展的大奖。布歇还曾经创作过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画作,如《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其实他并没有到过中国。

简单总结布歇的画风就是“优雅和奢华”,有批评家评价他带着当时封建贵族的腐朽享乐的气息,但这并不影响他位于最伟大的画家之列。

(配图1、2蓬帕杜尔夫人肖像,配图3,《中国捕鱼风光》)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布歇(1703~1770年)是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他享有盛名的原因与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蓬巴杜夫人有关,蓬巴杜夫人是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集美貌与才气于一身,有许多画家曾描绘过她的形象,而其审美趣味也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布歇的油画画风显得香艳,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充满了优雅华丽的感觉。布歇笔下柔媚的女人画,飘散着浓郁的脂粉香气,最令男性感到怦然心动;据说,布歇喜欢收集宝石以及贝壳,他也从那晶莹耀眼的色彩中得到不少启示,

布歇作品《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

他画的女性裸体闪着珍珠般色泽,与闪亮的琥珀色毛发呈现出微妙的和谐,布歇对女性身体美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曾说:“女人身体既不能让人看到骨头,又不能感觉有肥肉,不是瘦骨嶙峋,必须是圆润的、瘦腰且要优雅。”,他的那幅《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布歇的众多画作中,风格都显得甜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法国浮华优雅的风尚,是一位最典型的洛可可装饰画家,他深谙各种装饰画和插画的制作,从为凡尔赛、枫丹白露、玛尔利和柏尔胡等皇邸所制作的巨型饰样,到剧场上所用的鞋、扇等道具设计,无不精通。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说到布歇,就不得不提洛可可,洛可可是路易十五时期法国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又被称为路易十五式。

怎么理解路易十五式呢?那就费点神,扯一扯路易十五的爷爷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个雄才大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比康熙早一年登上王位,在位72年,是有史以来执政最长的君主,自称太阳王,豪横得不得了!因为国力强盛,这个时期流行巴洛克艺术。高、大、上,加上豪华,就是它的风格,怎么奢侈怎么来!

路易十四去世后,他的孙子路易十五上台了,路易十五是个败家子,把他爷爷的基业差不多败光了。“在我之后管他洪水滔天”就是这位国王说的。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路易十五时期的艺术风格,那就是极尽奢靡而又阴柔颓废

说到阴柔,就不得不提路易十五的情妇,法国最时尚的女人篷皮杜夫人。这个集美貌、智慧、情商、风韵为一身的女人,有着极为高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她资助了很多艺术家,主导了洛可可艺术的兴起。

绕了这么大一圈,就是为了说明布歇到底是一个怎什么样的人。布歇是洛可可三剑客之一,他师承华托,是洛可可风格的正统传人,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身为皇家的首席画师,又担任法国艺术学院院长,布歇高官厚禄,衣食无忧,也沾染了贵族奢侈享乐的思想,温饱思淫欲嘛!

布歇不仅为篷皮杜夫人画了很多画像,而且还会设计寝殿、服装、挂毯、内衣,真可谓是洛可可全才啊!那种女人最喜爱的网纱碎花蕾丝蝴蝶结,就是他和篷皮杜夫人设计出来的。

布歇画中的女人是欢乐的,充分享受富足带来的美好生活。布歇也沉迷其中,用他如花的妙笔,描绘出一个逐渐落幕的花样年华。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这个绘画的少女身上,怎么还有这么多的花纹呢,这是那位高僧给加上的呀?!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有“洛可可世纪绘画大师”之称的布歇不是受到每个人推崇。与其同时代的狄德罗就直言不讳地谴责布歇画风过分夸张,矫揉造作。在翻阅布歇的画册时,我也有些赞同狄德罗的看法。因为布歇的画基本上都被奢华和艳丽充满,比比皆是的神话人物差不多只给人纯粹的感官冲击。但读到他那幅《苏格拉底之死》时,我改变了对布歇的观点。

这幅画未注创作年代,不晓得是布歇早期之作还是晚期之作。只从那些随心所欲的笔触和开阔性构图来看,应属画家成熟期之作无疑。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是从布歇画册中看到,我不会想到它出自布歇手笔。

该画一扫他惯用的浮华色泽,全部采用淡褐色调,并以钢笔素描完成。画中的苏格拉底应是饮鸩之后,在监狱床上躺卧,其门徒围绕身边。并不透风的监狱深处,厚厚的窗幔飘摇,令人感到浓重的悲剧气氛。

  布歇并非悲剧人物,年少即成名,到谢世前五年的1765年,更是荣膺为法国皇家首席画家,并登上皇家艺术学院主席的宝座,几乎占据法国十八世纪画坛的统治地位。一帆风顺的人生很难使人有悲剧情怀。布歇作品极尽艳丽和奢华,原因之一,不外乎这二者就是他人生的底色。

  一个不曾体味过悲剧的人会有悲剧情怀?

  在回答之前,我们首先会遇上什么才是悲剧的问题。众所周知,从苏格拉底开始,欧洲文明才获得对知识权威的维护起点。十九世纪的尼采也恰恰从古希腊美学入手,开始其毕生的哲学探索。正是在对古希腊的悲剧探索中,尼采得出悲剧的定义,“悲剧是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演给人看,却使人获取快感。”人对毁灭会有快感?尼采接着解释,这世界本来毫无意义,但正是在悲剧的生成中,世界被赋予审美的意义。这样一来,现实的苦难就化作审美的快乐,无意义的世界就在人生的悲剧转化为世界的喜剧当中获得意义,人生由此得到的肯定是最高肯定,所以悲剧才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

  从表面上看,布歇功成名就,婚姻美满,但从他纤细的画风来看,布歇对生活和世界的敏感怕是罕有人及。敏感之人往往能突破外观幻象。外观一旦突破,看到的就不可能不是世界和人生的可怕真相。布歇的大量画作,很难说是他真正想画的作品,之所以要画,相当程度上是为了跻身皇室和得到当时社会认可。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不得已而为之的作品往往会给内心带来不易觉察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歇对人生的悲剧体味着实比常人体味得更深。

  这幅不像布歇之作的布歇之作,或许表达了布歇掩埋最深的内心感受。当我们细细品味,或许就能品味出悲剧对人生的介入支配。几千年来,苏格拉底的命运笼罩欧洲。布歇画出的或许不仅是历史,而是他终于懂得,没有谁的人生,不在经历他必然经历的悲剧。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布歇的油画画风?

今天刚做了《苏格拉底之死》的视频就看到这个问题,画家大卫曾师从布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