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可怕了。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 计划闪击苏联,到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入柏林接受德国投降。短短4年不到的时间,苏联死亡人数高达2700万,这样算下来平均下来一天就要死亡将近2万人。而整个二战期间因战争直接死亡的总人数为7000万人,苏联就占了1/3。

如果放在苏联国内去看这个数字,二战前夕,苏联总人口仅为1亿九千万人,却阵亡了2700万人,总伤亡5980万人,苏联全国兵役适龄(16岁-40岁)男子中至少有一半非死即残。

毫不夸张的说,苏联那一代人算是死光了。

这2700万人,按照平均身高1米65,因为已知的科学知识,人类臂展等于身高。苏联人手拉手算一个人臂展1米6。2700万人,手拉手,27000000x1.6=43200000米=43200千米。

已知地球赤道周长是40076千米。

43200÷40076=1.08

也就是说,苏联的死亡人数,如果手拉手,可以环绕地球一周还多。

如果这2700万人躺下,平均一个人占地1.5平方米。

27000000x1.5=40500000平方米=40.5平方千米。

北京东城区面积是42平方公里,上海长宁区面积38平方公里,静安区面积37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这死亡的2700万人躺下,可以铺满整个东城区还多,这还不包括受伤的。

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可怕吗?

苏德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血腥残酷全方面的对抗总体战,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即使杀光了一代人,依旧无法震慑当今的年轻人而且淹没在了娱乐的符号之中。

想想你就在家里跟平常一样玩手机,结果隔着玻璃远处的医院里传来一阵巨大的火光,然后突然你面前的窗户的玻璃全部碎成渣子,放鞭炮似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一瞬间钻入你的耳朵,你浑身上下被冲击波震倒在地上,不远处的卧室里传来你父母痛苦的呻吟,你猛地爬到卫生间里,镜子里上印出来的是一张插着几片玻璃碎屑只剩半边脸血肉模糊的脸,看到如此丑陋的自己,恐惧与震惊的同时全身剧烈的疼痛袭来……

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是家破人亡,你甚至不敢看卧室里的父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于别人来说你也不过是报道上的伤亡数字中的一个1。只有战争真正到来,人们才会认清楚自己的身份,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和一条狗有什么区别,自己的家庭又有多么的脆弱。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苏军的伙食可以说是二战参战国中最差的。苏军吃黑面包+白菜汤,黑面包里添加了大量的木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苏军士兵吃了有饱腹感且不易消化。苏军就是吃着这些东西,顶住了德国疯狂的进攻并发动反击,如果欧美军队是靠物质支撑的军队,那么苏军就是靠精神支撑的军队。苏联的可怕之处在于战争时期能将人的物质需求压到最低,全国的工业迅速转变为战时工业体制,一切为战争服务,全力以赴生产各种武器装备。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好的,主妇来答!

在一场战争中,赶赴城中参战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

如果一个士兵的存活时间超过24小时,那么恭喜他了——第二天可以直接升为连长!

明知参战凶多吉少,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但无数苏联军人仍前赴后继,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就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情景,苏联红军的可怕之处,可见一斑。

他们不但取得了胜利,还创造了一个奇迹!

惨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德军士兵被俘。

这让苏联红军大为惊喜,但同时也让希特勒极为失望,毕竟他的23名将军和元帅都成了苏军俘虏。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给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

斯大林说: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

希特勒此时踌躇满志,对斯大林格勒志在必得。因此,面对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可以类比于日本对南京的攻打,它们对人民的屠杀都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

但苏联军队仍然没有放弃最后一丝抵抗的机会,当德军攻入城内时,他们在市区依然一栋楼一条街地反抗争夺着,这便是史上有名的斯大林格勒巷战。

市区被战火烧出了一片片废墟,80%以上的房屋被毁,苏军就是在这一片片废墟中躲避敌军的炮火,奋勇杀敌。在指挥官崔可夫的强力抵抗下,苏联红军以血肉之躯,捍卫了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的尊严,赢得了对双方都相当重要的战争。

在这场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绞肉机”的争夺战中,双方投入超过200万的军队、2000辆坦克、2300架飞机、炮火25000门。进入巷战时,双方根本来不及处理尸体,堆满了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以致于当时竟然以人的尸体为街道衡量单位,令人震惊。

据此战存活士兵回忆,在战役当中,斯大林格勒街道上密密麻麻都是尸体。他一脚踩下去,带出来的是满靴子的血水。

战后统计,平均每秒钟就有9名士兵倒下。

在这场保卫战中,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最为出名的是一名狙击手,他的名字叫Zikan。

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他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其也因此成为日后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公的原型。还有一名狙击手,在保卫战中创造了毙敌149人的纪录。

激战正酣时,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6人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

靠他们6个人,竟然坚守了58天,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战后,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一堵墙还留到了现在,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以作记念。

这场战争最终能取得胜利,除了苏联红军以大无畏的勇气用血肉之躯抵挡德军之外,苏联人民的无私奉献也起了很大作用。

在会战期间,苏联铁路职工不分昼夜,冒着被飞机轰炸的危险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运送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有力保障了前线将士的军需。

枪声打响后,斯大林格勒的各个工厂企业都成立了歼敌营,并有八万多人自愿报名,加入到红军部队中去,占据工人的绝大部分。那些没有参军的人,则留在工厂继续坚持生产。

各个工厂只留下10%左右的工人,但却为前线生产了五千吨食品,一百吨芥子油,六十七吨肥皂,一万二千瓶混合燃料,五千具军用炉灶,一千三百个地雷,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有力保障。

斯大林格勒各个工厂,仅在1942年7月8日一天,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

因此说,苏联人民最终能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既归功于前线将士的浴血拼杀,也和后方人民的无私奉献分不开。

下面,咱们再用宏观数据来梳理一下,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究竟有多可怕?

1941年,苏联人口大约为1亿9300万。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中还有49万女性服役,其中女性军官有7万多人,女性士官10万多人,女性士兵27万多人,以及从事其他工作的女兵。数量如此庞大的女兵,可谓是史上之最。

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七个人就有一个上了战场,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

到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还达到1136万人。

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各个军工厂都加班加点,一刻也不敢松懈。

尽管苏联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苏联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据统计,苏联共有超过2700万人伤亡,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红军部队死亡人数为1150万人左右。在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死亡或者受伤。

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超过三万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由于牺牲的大都青年男子,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男女比例都极度失衡,有上千万适龄女性没有办法嫁人。

因此,这也是战后苏联人口长时期没有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家之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原创#二战时,苏联并没有让世界各国感到恐怖和震撼,如果确实可怕,希特勒就不会去碰壁了。

从苏德战争前期可以看到,在古德里安组织的闪电战面前,苏军始终被动挨打,处处疲于应付。若不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卫战艰难苦胜,希特勒的三股钢铁洪流就会在苏联国土上纵横驰骋,苏联危矣。虽不致亡国,但复国会很艰难。

好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中朱可夫.崔可夫们能力出众,士兵勇敢作战,又有严寒的天气助力,还有美国的支援,终于冻结了德军的铁蹄,使得苏联有时间调兵遣将,并动员全国的资源投入对德作战,转危为安后进入战略反攻,一直追打到德国最后拿下柏林,再派遣重兵打败日本关东军,为二次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希特勒驯服除英国以外的欧洲时,苏德的综合国力相差无几。德国的工业能力和军工能力強于苏联。德意驾驭的欧洲虽资源也很丰富,但德国不可能任意支配,且经常遇到反抗。而苏联已经拥有了较強的重工业和军工业生产能力,并有全球最大的战略纵深。依托社会主义強大的动员能力,苏联所有的战略资源和战争潜力都可投入对德作战,这些都是苏联能够战胜德日(关东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还是可令对手敬畏的。

战争狂人希特勒想要速胜苏联,消灭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可获取苏联的战略资源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应对任何挑战,实际上是打错了算盘,选错了国家,不知他能否后悔,但他对德国带来的灾难是真实的。自己也落了个遗臭万年。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二战前苏联1.2亿人,纳粹德国6000万人。现在俄罗斯的土地17090万平方公里,苏联更多了。

苏联把希特勒由开始被俘虏80万边防军,包括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急招女兵,莫斯科被希特勒包围,苏联防守反击,反包围,直接追德国人到柏林,逼死希特勒。

希特勒用64手枪自杀的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由于苏联是一党专政,高度集权统一,国家幅员辽阔,兵员充足。在纳粹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前已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水平欧洲前三,且在战前将工业区大量东迁,有效保存了本国的工业基础,战争动员力如同开挂,成建制的女兵部队也是一道亮点。

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苏联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打败德国,让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世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1.工业

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斯大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五年计划成功令苏联迅速进行工业化,在1940年,钢、煤、石油、电力产量都达至新高(之后才因德军入侵而有所回落),苏联经已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强工业国;而在东部兴建新的工业城市则有助西伯利亚及乌拉尔山地区的开发。

2.人口

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1.8亿。

战争不仅是一个烧钱的游戏,更是消耗人口。战争期间,斯大林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看不见的师”的制度,即每一个师从营级以上军官都配备两名副官。一旦需要新建一个编制的师,就从这两名副官中调走一个,只需要征召新兵就可以快速组建一个整编师。这种制度的效果如何呢?战争初期,苏军精锐损失多达数百万人,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也只有125万人。然而短时间内,苏军便得以迅速重新扩充到400个满编师,人数更是接近1000万。这便是不少德军军官在战争后期感慨苏军“越打越多”的原因。

3.强大的军工

根据,战后统计苏联在二战中共投入了上千万支各种枪械、各类火炮83万多门、各种战机15万架。

据记载,当年苏联最疯狂的时候,一天可以造出数十万支枪械、一天可以造出数千辆坦克。

1940年底,在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当时苏联坦克年产量达到2000辆、火炮12万门、飞机5000架。而苏军更是装配坦克2.28万辆,飞机1.4万架。即便是苏联的工业体系于1942年遭受重大打击,苏军每年仍能获得至少1200辆新式坦克和1800架飞机的补充。相比之下,在占领法国后,德国的国力达到巅峰,仍然无法与此时的苏联相比。

在战争的最后3年,苏联每年平均制造4万架飞机、3万多辆坦克、12万门火炮、45万挺机枪、300多万支步枪和200多万支冲锋枪、10万门迫击炮和数亿发炮弹,这为打败法西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显而易见,苏联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强大的德军,基础便是转移到东部的强大到恐怖的军事工业,而这一切又是以“苏联模式”作为制度保障来实现的。所以,客观地说,苏联模式是为世界反法西战争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二战,苏联就是凭借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最终打败了德国侵略者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二战苏联没有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那么战争的结果恐怕将会是另一个局面。

4.战略纵深

与现今俄罗斯的面积17075400平方公里、人口1.49亿相比,苏德战争爆发时,不算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的领土,苏联面积就有22,403,000 平方公里,人口也有1.8个亿多。而当时德国的本土面积才不到37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西欧被占领国的领土,一共才50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加上仆从国也只有80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发现,德国闪击苏联就是蚂蚁啃大象的关系。

大纵深作战理论是由苏联军事家们在一战和之后的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强调突击与追击,同时兼顾反突击。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的面积横跨10几个时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面积大也有不利的一面,当时苏联的人口和工业基础70%都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包括现在仍然没有改变这个现状,原因就是气候带的影响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但对于军事战略缓冲来说,这个不利因素却转变成了有利因素,因为德军的闪击战打不了持久战和消耗战,虽然装甲坦克跑得快,但需要燃油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支撑,这是德军最大的短板和不足;虽然德军三路大军势如破竹,但面对已经占领的宽泛国土,德军却无力把守,成喇叭口的作战地形把德军的优势兵力分散成一个个的作战单元,为苏军战略反攻和游击作战提供了可靠保证。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在1941年冬季选择战略大转移,不仅是个收缩拳头再反戈一击的好举措,还给德军分散兵力创造了条件。实际上,德军在东线作战的失利,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出在指挥方面,而是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和补给严重不足上面,这是由战争潜力不如苏联强大决定的。

5.恐怖的组织能力

在战争初期,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苏联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但是,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全国的人力、物力组织起来,全部投入到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去。这种强大的动员力,就当时来说除了苏联以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办到。

苏联紧急动员了530万预备役官兵,单就莫斯科一个城市,就有数十万人参军。年轻人们听到号召之后,纷纷穿上军服、拿起长枪、唱着高昂的战歌赶赴生死未卜的前线。当国家西部的重工业面临被法西斯毁灭的危险时刻,苏联能运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迅速将西部的1500多个工业企业、1000 万人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全部转移到东部去,并迅速重新开始生产,有效地支援了前线。

苏联几乎把所有的工厂全部改成兵工厂,民用产品全面下线,改为生产军用物资。仅仅在莫斯科的670个企业中,有654个开足了马力制造武器和弹药,军工产品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94%。当时莫斯科上上下下都只有一个口号:“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消灭敌人!”。在前线被德军打得狼狈而逃的残兵们,突然发现无数的炮弹、冲锋枪、手榴弹、飞机、火箭炮、棉衣、棉鞋源源不断的送过来,这才让苏联溃败的边防军得以重整旗鼓。

如果当年不是德国西部是英美解放,让苏联打过去的话,那种强烈的报复心估计整个德国会被苏联杀一遍,实际上苏联在东普鲁士就是一路杀过去,当地几百万人逃难西方。其实德国因为一半以上领土是英美解放,其实西半部没有东边那么惨死人没有苏联那么多,日本直接投降了,死的人比例也不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