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日本人曾经把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归结为命运五分钟,那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失败就应该归结为命运的72小时,这个短短的72小时就决定了石达开部几万人的下场。
决定石达开命运的三天就是1863年5月14日到5月16日,如果义薄云天的石达开,能够抓住这个时间窗口,相信以石达开的军事能力,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肯定能够对清朝进行更加沉重的打击。
石达开自从离开天京之后,他的战略目标一变再变,最终决定去四川建立根据地。只不过他没有走捷径,而是走了一条冤枉路,最最关键的是他还去了湖南,湖南可是湘军的老巢,那是太平天国的死对头,去那里怎么可能讨得了便宜呢?
果然,石达开在那里吃了大亏,好不容易逃到了老家广西,在那里重整旗鼓,准备进入四川。只可惜此时的石达开的军队战斗力已经直线下降,面对清军的围追堵截,三次入川战役都被打了回来。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果然有道理,石达开第四次杀气腾腾的准备进攻四川,终于没有被打回来,不过这次更惨,直接丢了老命!这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他错过了三天最佳时间。在这三天里,他居然在给儿子过生日!这真是一个好爸爸,只可惜代价也有点大,就是他的生命。
这次从云南进入四川,石达开兵分三路,他自领中军,走中路进入四川,他的好兄弟赖裕新率西路军,李福猷率东路军,三路大军约好在成都汇合。
东西两路大军表现还真的不错,成功的牵制住了石达开人生中的苦主骆秉章的军队,石达开率领军队得以轻松地渡过金沙江,进入了四川,只要能够渡过眼前的大渡河,直捣黄龙打进成都一切都有可能。
14日石达开的军队抵达紫打地,这个地方没有清朝的正规军,防守比较薄弱,没有重兵集团在此防守,而且大渡河此时也没有涨水,只要石达开下定决心强渡大渡河,绝对没有问题。
可是石达开偏偏在此停留了三天,就是为了刚出生的小儿子庆祝了三天三夜。石达开认为生下小儿子是天降福音,说明上天还在眷顾他,此番必然一帆风顺。
可是石达开停下来了,他的敌人却马不停蹄地赶来了,骆秉章手下的几位大将星夜兼程云集大渡河,一时大渡河畔将星闪耀,决战就此展开。
在庆祝了三天之后,石达开率军强渡大渡河,结果和对岸的清军开炮迎击,再加上河水暴涨,石达开强渡失败。
在吃瘪之后,石达开往西跑,去松林河找渡口,结果再次被围殴。无奈转了一圈之后,他又回到了紫打地,结果又被清军打败,此时他的部下只剩下不到6000人了。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骆秉章向他投来了橄榄枝,石达开不知是计,立即主动投降,结果上了骆秉章的当,全军被屠,一代名将就此凋零。
如果石达开能够抓住时间窗口,利用清军防守薄弱,大渡河没有涨水,强渡大渡河的话,局势就真的不一样了!可惜了了!
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将领,能征善战。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收到洪秀全的猜忌,为了避免再次内乱,帅部"远征",开疆报国。注意这里是远征不是出走,这点我们从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前往安庆,一路张贴布告,表明“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可以看出来。
石达开远征后,很多将士分分加入,很快聚集了几十万人,成为太平天国一支重要力量。
有了石达开这么优秀的将领,有了几十万的人马,为什么最后石达开在大渡河边全军覆没呢?
我觉得有下面几点:第一,缺乏战略规划。
石达开虽然作战勇猛,能打仗,但缺乏战略规划。从天京远征后,先是想建立江浙根据地,接着又准备建立两湖根据地,再接着又准备打到四川去,建立巴蜀根据地。但都是打一处,丢一处,打一城,丢一城。这样就变成了流寇作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第二,没有搞好和当地彝人的关系。
石达开到达大渡河时,为了过河给了当地彝族土司很多黄金,也许是清军给了更多的好处,彝族土司把石达开的行踪报告给了清军,最终被清军包围。
第三,石达开没有危机意识。当时石达开的部队已经有一万人渡过大渡河,这个时候石达开的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认为这是天降福子,于是下令渡河的部队又渡过来,然后为儿子大摆筵席庆生3天。正是这3天时间葬送了石达开,这3天时间内,天降暴雨,河水暴涨,部队无法渡河。清军也及时赶到,在河对岸列阵布防。
最终石达开所部在清军和彝族土司包围下,突围无望。石达开为保全所部性命,向清军投降,清军背信弃义,将投降太平军全部杀死,石达开也被凌迟处死。
后来红军长征时,在渡大渡河时,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为取得彝族土司信任和彝族土司歃血为盟,同时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
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征善战,几乎百战百胜。就连曾国藩,都被他打得要投江自杀。这样一个神勇之将,为何最终会兵败大渡河,结局如此悲惨呢?
(石达开剧照)
石达开年少时便侠名在外,他虽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撑起家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并没有误了习武读书。再加上他为人正直,因此在当地很被人敬重。
石达开16岁时,受洪秀全相邀,参加了金田起义。
当时的石达开,虽说年少,却是太平军中一员不可小觑的虎将。
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长沙突围时阵亡。长沙城下的太平军,顿时陷入清军的包围中。当时形势紧急,石达开率军西渡湘江,占据河西阵地,屡挫清军。不光让被围的太平军转危为安,还趁势拿下了岳阳和武汉。随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清军无不溃逃。最终,太平军成功占领金陵。
随后,洪秀全将金陵改名天京,并在此定都。
诸王也在定都后纷纷强占民田,扩府纳妾,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唯有石达开洁身自好,既不纳妾,也不与民争利,因此在诸王中,他的威望最高。
起先,石达开被留在天京辅佐天王杨秀清,并帮助杨秀清建立了许多规定。
其中包含男女分营,士兵不可抢掠百姓财物等。特别是在他的建议下,太平天国对曾参与起义的百姓很宽待。他们想回家种地,亦可;想继续参与作战,亦可。
由于这些规定深得民心,因此吸引了全国的百姓纷纷投靠太平天国。一时,太平天国贤名远扬,就连列强都派人来观摩学习。
(太平军西征)
同年秋天,石达开率军西征,先后攻下泸州、安庆等地。
石达开深知根据地的重要性,因此在他镇守安徽时,做户籍登记,开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建立省郡县的行政机构……为根据地的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机构。
另外,他在军队的管理上,纪律极为严明。他还重视地方治安,鼓励工商农大力发展,并制定公平的税法……这些良好的政策,很快就让民不聊生的安徽再现生机,经济也因此繁荣起来。收上来的税收,亦为太平天国后期西征提供了经济支持。
就在太平天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候,太平天国却爆发了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不光诛杀了东王杨秀清,还屠戮了上万将士。
石达开得知后,心急如焚,只得暂停前线作战,赶回乱成一团的天京,制止韦昌辉继续杀戮。
然而韦昌辉却对石达开起疑,准备也将他诛杀。幸亏石达开跑得快,才逃过一难。但他全家老小,却死在了韦昌辉的手中。
石达开回到安徽后发起靖难,要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
一时响应者四起,许多心有不满的太平军,也转投到石达开麾下。
洪秀全眼看石达开势大,只得诏令镇压韦昌辉,将他处以极刑。
事变平息后,石达开愈发得到上下拥戴,这不由得引起洪秀全猜忌。
(洪秀全剧照)
为避嫌疑,石达开只得再次离开天京。
然而,此时的石达开非常悲凉,一方面他忠于太平天国,另一方面他对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又非常失望。最后他只得拉起一支队伍孤身作战,企图以一己之力,拱卫早已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
石达开往来南北15省,多次与清军作战,企图建立新的根据地。可是军队内部由于看不到希望,不少将士出逃,或者投靠清军。早先拥兵10万的石达开,在且战且退中,兵力也随之锐减。与清军作战更是败多胜少,根本无法建立根据地。
石达开计划从湖北入川,攻占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不过那时候,追随他的将士,只剩下3万余人了。
1862年5月,石达开率军渡过金沙江,抵达大渡河。
此时,对岸并没有清军。石达开眼看人困马乏,于是下令休整一天,次日渡河。
谁知当夜天降暴雨至次日不歇。
大渡河跟着洪流暴涨,根本无法行船。
对岸地方政府得知消息后,马上奏报上级,同时又派出团练,伪装成清军,在对岸来回走动。
不明就里的石达开,误认为清军大部队,已在对岸安营扎寨,因此迟疑不前。
又过了两日,四川总督骆秉章率领数万清军追了过来,迅速将石达开的队伍团团围住。
石达开只得冒死突围。清军见太平军人数少,又疲乏不已,觉得这是个机会,因此在交战中,个个凶猛如豺狗。
眼见突围不成,粮草尽绝。石达开为了能给追随他的部下留条活路,只得冒死与骆秉章谈判,表示只要能放部下离开,他愿意投降。
经过协商后,石达开解散了部队,除了2000余人愿意投降清军外,其他人则平安撤离。
谁知清军出尔反尔,在把石达开押往成都受审后,便将这2000人悉数屠戮。
石达开亦以“谋反”之罪,被凌迟处死。
石达开由此成为悲情英雄。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石达开传》)
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石达开被困大渡河时,军师连出三条妙计为何仍然改变不了结局?
1862年石达开率大军进入四川,为早日攻克成都;石达开制定了取道川、康边境,抄近路抢渡大渡河的战略方针。
为策应主力抢渡大渡河,石达开派手下大将赖裕新为先锋直取大渡河,不料先锋军在中坝州一带被清军击溃。赖裕新牺牲,先锋军全军覆没。先锋军覆灭,石达开仍然坚持原先路线,率领主力大军抢渡大渡河。
但此时骆秉章已经有了防范,急调总兵萧庆高、何胜必等清军重兵部下重重埋伏,阻击石达开。就在石达开一筹莫展之际,军师曹卧虎向石达开连献了三条妙计。庆远攻坚战失败之后,曹卧虎成为了石达开的军师。对于曹卧虎的资料,历史上鲜有记载。后世学者在研究石达开兵败紫打地的原因时,都认为是曹卧虎出了馊主意。
石达开
那么,曹卧虎真的是平庸之辈,是他的馊主意最终害死了石达开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石达开兵入紫打地,到石达开全军覆没,曹卧虎连续提出了三个妙计,第一计是:兵入紫打地,抢渡大渡河,第二计是:罢兵求和,南撤突围,第三计是:背水一战。
这三个计策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是最正确的方案,如果按照曹卧虎的这三个计策来实施,石达开部绝对不会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凌迟处死。
既然曹卧虎出的都是妙计,那为何不能拯救石达开,不能避免全军覆没的悲剧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西征军先锋
一 痛失要地,贻误战机;抢渡疲软,遭遇天灾
由于先锋军赖裕新的败亡,四川总督骆秉章察觉到了石达开的战略意图,于是在去大渡河的大路两边排下了重兵,准备伏击石达开。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师曹卧虎献出第一计,兵发紫打地,抢渡大渡河。
兵发小路紫打地抢渡大渡河有三大要点:一是小路清军兵力少,二来小路在受到伏击时队伍容易分散隐蔽不至于全军覆没,三来可以占据松林署等地筹集粮饷用作军需。而攻克小河这个据点才是战略的核心,攻占小河就可以避免大军在渡河时遭到对岸的清军袭击。
然而,石达开在进入紫打地后,并没有迅速占领小河,而是让队伍休整,筹集军粮,直到下午才下令渡河。此时大批清军已经抵达,小河已经囤积了重兵。石达开大军三次渡河都遭到对岸清军的炮击,放弃了继续抢渡,准备第二天再行渡河。没想到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涨,石达开无法抢渡,被困大渡河畔,最终陷入死局。
如果石达开进入紫打地后迅速占领小河(那个时候的小河才有土司兵500人,团练兵500人,石达开大军2、3万人),兵在当天抢渡,就不至于贻误战机。即使在清军大部队抵达支援后,也该趁其立足未稳,全军抢渡,即使损失惨重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总有一部分队伍能够突围成功。但石达开在三次抢渡失败后就下令休整,第二天再渡河,第二天河水暴涨,彻底杜绝了生路。
二 求和不成,南撤突围不及时,兵行险道丧失了有生力量
大渡河水暴涨,一时难以消停。石达开部被困大渡河,于是军师以石达开的名义写了几封信给清军王应元,罢战求和,网开一面。王应元自然拒绝,曹卧虎见王应元不让路,又写信希望能够开通商贸。此时石达开部已经缺粮,士兵处于饥饿状态,急需补充粮食。两封信都被王应元拒绝后,曹卧虎劝石达开“由海棠大道突围南行。”(见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1555页。此时突围,虽然可能会损失惨重,但依然能够保存一部分队伍,不至于全军覆没。
然而,正在石达开犹豫之际,清军王应元等已经率兵四面包围而来,南撤之大路已经断绝。血战三天后,石达开才率领残部7000余人走险道突围,石达开率残部沿大渡河而走,两岸是悬崖峭壁,无处攀爬,前后又有清军围追堵截,手下将士死伤惨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残部到达老鸦漩时,石达开部已经无任何粮饷充饥,战马已经吃光,队伍中出现了杀人吃肉的境地。
石达开退守最后的据点利济堡时,手下仅有三、四千人了。到此时,石达开部已经无力回天了。
石达开入川题壁
三 背水一战,假诈降成了真投敌,玷污了一世英名
困守利济堡,已经是无力回天。曹卧虎建议石达开率部死战,即使全军覆没也能全忠义的清名。但此时石达开念及部下生命,宁愿一死已拯救全军。
石达开认为“(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但却希望清军能“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犹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见《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61页。)曹卧虎觉得诈降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再献一计,写下一个诈降表,投到清军曾仕和部。曾仕和曾多次劝降石达开,因此诈降计策选以曾仕和为突破。
石达开被困地
当时的计策设想是,以诈降为诱饵,等部队过了河就立刻反击,占据当地筹集粮草后再迅速突围。曹卧虎写完诈降表后,便跳河自尽。为迷惑敌人,表明投降的意志,石达开与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到清军大营投降。不料,清军早已经有准备,石达开当夜就被投入大牢,与部下分别关押起来。石达开这时才意识到清军诱降是假,诈降之计已经无法实施。
据文史资料记载:“二十七日,唐友耕兵自北边来。应刚即协释达开父子及官佐护送渡河,部属二千余仍留堡地安置,并允以数日休息,给资遣还。五月一日,友耕复石达开,亦诳抚之。惟达开见所部阻渡,诈降计绌,阴自悔恨。越日,友耕竟派队送达开诣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余,则于五月五日,悉杀于大树堡。”(许亮儒:《擒石野史》。)
石达开诈降非但没能拯救部下性命(部下两千精壮被杀于大树堡),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投降受污。如若当初拼死一搏,还能全个清白名声。
石达开被俘
有此可见,军师曹卧虎的三条计策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贻误了战机,使得三条计策都没能顺利实施。石达开虽有妙计,也依然改变不了兵败身死的结局。
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石达开是广西桂平人,从小心怀大志,为此勤奋读书,但后来多次参加县里省里的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听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集合教民创立了“保良攻匪会”,暗地里准备起,他便变卖了全部家产投资做军饷,投奔了洪秀全跟他一起打天下。
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发动金田发动起义后,英勇善战的石达开带领全家一起跟随大军南征北战。他足智多谋,自永安趋湖南,攻长沙,破岳州、汉阳、武昌,下金陵,经过大小几百次战役,石达开所率领的部队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据悉,石达开率军所到之处,清军不但争相躲避,而且还给了他一个绰号:石敢当。而这其中,石达开因为功绩被封为翼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将曾国藩进攻九江,命部将罗泽南进攻梅花洲。石达开亲自带兵到九江去防御清兵,大败曾国藩,杀死清军参将童添云。
随后,曾国藩命萧捷三率领水师越过湖口去攻打姑塘。石达开派小船去放火烧掉了萧捷三的坐船,使萧捷三陷在鄱阳湖无法返回。之后,石达开再接再厉,又派小船去袭击清军水营,夺得曾国藩的坐船,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才狼狈逃走。这也是曾国藩终生的耻辱。
天京事变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相继被杀,洪秀全请石达开回天京主持大局。
石达开回到天京后,却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一怒之下,选择了离京出走。
石达开离开天京之后,洪秀全直接撤掉洪仁发、洪仁达两位草包兄长王爵,而后派人送“义王金牌”匾额与群臣“求情表”去安庆,希望翼王能够回心转意,重回天京主持大局。然而,石达秀没有选择回头,因为他知道洪秀全疑心太重了,自己回天京只怕是凶多吉少。
当时的石达开拥有10余万的大军,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明确说他带走“满朝文武,精兵悍将”。麾下精锐10余万,东南一带没有一支武装力量可以与之正面抗衡。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他有三个最好的选择。
第一个选择:“中立”——坚守安庆大本营。石达开是可以选择留在“老窝”安庆的,这可能也是石达开“单飞”后最稳妥的选择,即可何全自己,也可以保全太平天国。
第二个选择:“破立”——集中火力破湘军。石达开可率麾下兵马全力西征武昌,直捣湘军老巢,迫使胡林翼、李续宾从九江城下撤围,将战场转移到湖南湖北,打到敌人内线,威胁湘军后方,确保天京上游安全。石达开出走之时,湘军还没从“江西惨败”中缓过神来,具有战斗力的也就是胡林翼、李续宾率领的这2万余人。此外,曾国藩又刚好回家丁忧,不在前线。石达开这时西征湖北,胡林翼、李续宾将难以招架得住,几乎可以将湘军一网打尽。
第三个选择:“联立”——挥师北上直逼京城。翼王石单飞后,可以挥师北上中原,联合正在两淮一带活动的张乐行、龚德树、任化邦等“捻军”,闪击帝都北京,赶跑咸丰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只要满清皇帝离开北京,内地各省督抚将不再听从调遣,清朝名存实亡,提前结束统治。那么,石达开成功的概率是极大的。
然而,石达开偏偏选择的是“废立”——东奔西荡当流寇。
石达开率军首先选择的是东进,本想先攻下浙江杭州这块富得流油的宝地,以获得重要的资金来源。结果这个时候,已经回过神来的清朝从各方征调重兵来救,最终保住了杭州。杭州没有攻下,石达开开启转战模式,转攻湘军的老家宝庆,结果打了三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来,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撤军,为此白白损失了几万的将士。不得已,只好退到广西休整大军。
在广西休整期间,石达开知道这样像无头苍蝇乱窜漂泊肯定不行,于是产生了新的想法,准备学诸葛亮入川,然后继续休养生息,封锁交通要到,依托天府之国的天然优势,形成“清廷-太平天国-石达开”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个好想法,但意图太过明显,结果清廷对此早有防范,于是在他入川的路上派重兵把守,轻松破解石达开的计谋,使得石达开的宏达战略变成异想天开。
1863年初,石达开在宜宾境内和四川总督骆秉章率领的清军,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激战,双方投入30万人马,激战20余日,结果石达开因内奸和云南清军偷袭而兵损4万余,元气大伤。
没办法,石达开只能率部继续转移,先后突破了金沙江和长江,只剩下一条大渡河,只要过了河,就会迎来了艳阳天了。
然而,这时的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做出人生最错误的一个决定:大军原地休整三天,然后渡河。
要知道后面有追兵追着啊,一刻也等不起啊。原来军中发生了这件事,正是这件事才让已经下达渡河命令的石达开决然改变了主意。原来石达开最喜欢的一个小妾在将要渡河的时候为石达开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可把石达开高兴坏了,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祥瑞,于是休整了三天。结果就是这三天要他和全体士兵的命。
后来,因为大渡河涨水,清军已到对岸布防,血战几次,突围无望,为保全部下,石达开决定向清军投降。然而,清军背信弃义,将太平军2000多名将士全数杀害。成堆尸体顺河漂流,数不胜数。曾经威风八面的翼王大旗,倏然倒在滔滔大渡河畔,青绿河水染成赤红。32岁的石达开被押解到成都的科甲巷监狱,最终落得个被凌迟1000多刀的悲惨后果。
石达开打仗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落到身陷大渡河绝地的局面?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翼王石达开出走。
石达开离开南京后,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流动作战,穿州过府,飘忽不定,清廷时而听闻浙江报警,忽而又传来福建告急。
石达开在江西战南昌,战衢州,将清廷东南大局搅翻,以此冲击闽浙赣,三省震撼。
就这样石达开一路率军在闽浙赣打游击,拖住了曾国藩湘军的主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在这一系列对敌石达开的战争中战死。
出走的石达开孤军作战,本想在闽浙赣边界建立根据地,如此,则进可以猎取江西,退可以牵制江。
可奈何兵力不足,只好游击,没有后方稳定支援的石达开,一直在闽浙赣之间流动作战,虽然极大牵制了曾国藩的湘军,可是这样的运动战始终不是长久之法,于是他打算去四川,哪里是最适合的割据之地。
石达开一入川,清廷急掉曾国藩入川,而天京方面却乘机发动了第二次西征。
石达开的战略从全局上来看,其实还是属于太平天国全局战略的一部分,当然他从天京出走,并不是战略所驱使,而是性格如此,但出走以后,搅乱三省打运动战,后来又入川,其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开湘军,解掉当时已经被围困的太平天国安庆和天京之围。
于是石达开顺利将骆秉章钓到了四川,曾国藩也差点钓了过来。
石达开是个军事天才,他坚信只要自己不倒,天平天国就不会亡。可人算不如天算,他到了大渡河边,却倒了。
大渡河乃岷江支流,两岸高山耸立,陡峭险峻,河道急流汹涌,险滩密布,人称天险。他来之前,河水还浅,洪水未至,他还有机会过河。
可是,太平军到达大渡河边的当天夜里,他的妻子生了儿子,高兴之余,他传令部队庆祝三天,没有立即过河。没想到,山洪突发,河水暴涨。 强渡几次,未能成功,数十万清军挡不住他,河水挡住了他。
如果他强渡成功,即可进入雅安境内,控制住彼时西南著名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那么就算有了后勤保障,此为其谋蜀第一步,随后可取成都,握全蜀,顺流而下,于下游太平军攻武昌。
可是就是差这么一步,他算准了清军的动向,却没有算到河水暴涨!
为了拯救将士,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人去接受凌迟.......
石达开的败,是太平天国穷途末路的表现之一,但同时也是天时地利使然,在自然天气面前,人的算计也是相当无力哎.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