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经过各种版本的戏说,乾隆皇帝被描述成了一个好色的君王,风流的君主。这位老兄六下江南,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为了去找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其实不然,乾隆皇帝还算比较长情的,对于自己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情感很深。再者,皇帝出巡前呼后拥,普通的民间女子怎么能够进入皇帝的视野呢?平心而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有功劳的,而且是有很大的功劳的。
首先皇帝南下,各地地方政府肯定要把自己辖区内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皇帝看,捞取政治资本,希望能够再进一步。所以这些地方政府肯定会花大力气对城市进行一系列的基建工程,这些工程的建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的百姓。
再说由于政府加大投资,创造出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人民口袋里有了点闲钱,他们就会去消费,由此一来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出现向好的趋势,一举盘活了当地的经济,使得人民的日子相对好过了一点。
再者,大家想一想清朝入关时在江南地区做过些什么?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血债累累,江南地区是反清最为坚定的地方。怕到了乾隆时代,江南地区仍然是反清复明者的根据地之一。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一方面是想向江南士绅展现自己强大的国力,同时也是为了震慑隐藏在暗处的那些反清者。同时随着乾隆皇帝来到江南,他也会在一些敏感区域宣布一系列的改善民生的政策,通过此举收拢民心,压缩那些反清复明者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分化瓦解反对者的势力。
乾隆皇帝下江南,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少赋税的措施。爱新觉罗弘历一路南下,一路废除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降低了人民的负担,这也算是南巡的一大功绩吧。
只是由于乾隆皇帝到了晚年,开始故步自封,躺在了自己所谓的功劳簿上,变得没有进取心,逐步崇尚奢侈,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地方官的鼻子可比狗鼻子灵多了,他们早就揣摩清楚了皇帝的心思,对于皇帝的南下游玩自然是百般逢迎,穷奢极欲,把钱花了老鼻子去了。
这些人标榜自己的三浪主义,那就是接待皇帝必须浪费,营造的气氛必须要浪漫,所起到的效果就是在皇帝的心中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让自己的为官之路更加平坦。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六下江南有功也有过,基本上功过相抵吧。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整体来说乾隆六下江南是不对的,历史上但凡喜好巡幸天下的皇帝多数为好大喜功,喜好炫耀功绩的皇帝,比如隋炀帝,再比如乾隆的爷爷康熙帝,他们巡幸天下无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或者是如乾隆一般,贪图江南气候和景色。
乾隆这一生其实功过是非都有,有做过利于人民和国家的事情,也做过很多错事,伤害了人民和国家,这其中就包括六下江南。
要知道皇帝出游不是一般老百姓出门旅游啊,那可是大批的护卫和仪仗出行,这样一大批人出行必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对老百姓也造成了诸多不便。
如果说乾隆爷爷康熙南巡是因为黄、淮泛滥为灾,是为了视察灾情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乾隆跟他爷爷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六下江南,从未有一次亲临灾区现场去安抚灾民视察灾情,他六下江南更多的是游山玩水,观海潮,庆寿典,他是为了一己之欢愉。
乾隆六下江南在江南各处名胜景点游玩,然后在风景名胜的古迹上留下他自认为写的很好的诗词,他简直是开创了不文明旅游之先河。
乾隆下江南巡幸所至,戏台、龙舟、彩棚、灯舫等等沿途点缀无不奢华,而随行的御前侍卫乘势逞威,勒索沿途官吏百姓,凡有不与者,以阻碍皇驾为罪名,毁其家宅,江南百姓为此苦不堪言。
“运河两岸,并令打纤,谓之‘龙须钎’”。
乾隆路过扬州之时,港口桥头村口,必定设立关卡,禁止民船入内,河道上每一里地设三名护卫看护,严令村民百姓都要出门跪拜瞻仰乾隆出行。
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两淮盐商捐资助建行宫,据《嘉庆扬州府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所费银两达一百二十万两之多。然后乾隆还会减免当年的地丁钱粮以示恩惠,但是这般劳民伤财,耗剥元气,岂是减免当年地丁钱粮所能补救!
大清的经济在雍正时期得到有效好转,但是历经乾隆朝之后就被败的差不多了,主要就在于乾隆六次南巡败掉了很多银钱。
所以乾隆的继任者嘉庆帝登基后经济上真是捉襟见肘,还好老爹乾隆给他养了和珅这么一头大肥猪,宰了和珅,清朝的财政才稍微缓和了一点。
其实对于南巡的错误,乾隆在晚年时期已经认识到了,他在让位给嘉庆帝之后,曾经对正直敢言的军机章京吴熊光说过:“朕临御天下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实为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汝系联特简之人,必无以对朕!”
这番话让吴熊光铭记于心,后来嘉庆帝想效仿乾隆游江南,就被吴熊光以这番话驳了回去。
所以自乾隆以后清朝历代皇帝再也不敢南巡了,当然主要是财政也不允许了。乾隆属于是自己爽完了,留给子孙后代擦屁股,而且还不准子孙后代去爽,真不知道嘉庆帝面对老爹留给自己的烂摊子,脑袋得有多大。
那句话其实说的挺对,雍正负责赚,乾隆负责花,嘉庆负责擦,慈禧败到家。擦屁股的活不是谁都能干好的,所以嘉庆能力平平没有干好才屁股的活,才让大清盛极而衰,最后沦为列强的美食。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乾隆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
先温习下乾隆,我们再回答问题
乾隆的一生 ,顺风顺水,是幸福的一生,是皇帝中的“战斗机”。是爷爷康熙、爸爸雍正的“宝贝”(初封宝亲王),十岁时,康熙见而惊爱,养育宫中,自任老师 ,亲自讲课,走那带那,爷孙感情很深。据说雍正之所以在夺嫡中脱颖而出,于乾隆有很大关系,康熙为了让乾隆为皇,才传位雍正。雍正继位之初,即密立乾隆为储君,所以,乾隆继位毫无悬念 。成年登大宝 ,继承了爸爸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甚至是用少活十几年的代价换来的一片大好江山。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我们先看乾隆六次南巡的时间:
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乾隆先后六次巡幸江南,几乎每隔几年就出去一次, 最短间隔三年。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自己给自己巡幸江南的理由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官方总结乾隆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纵观乾隆一生,笔者赞同并认为乾隆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主要是:
•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具体表现:接见、安抚、起用、恩赏陈世倌、史贻直、高斌、沈德潜、钱陈群等德高望重、文坛北斗 ,在江南士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虚荣心作怪,一心想要效仿爷爷康熙。具体表现:康熙一生也六次南巡,乾隆六次南巡 ,前两次和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
•虚荣心作怪,烧包,炫耀国力。具体表现: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的行为。沿途排场很大,首次南巡从北京出发,同行的有老妈、大小老婆,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 ,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安抚江南民心、看看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具体表现:减免税赋,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苏、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野史造谣生事说。说:乾隆即位为帝以后,知道了雍正不是自己的亲爹后,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笔者认为:纯属扯淡!
后世史学家研究认为:江浙人杰地灵,丰稔年华。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士大夫的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知道并和大家一起研究了乾隆六次南巡的目的,我们目前先得出一个结论:乾隆六次南巡是对的!
但是,乾隆六次南巡不是自淘腰包的,带着几千人出行,完全是公费报销。吃、住、行不说,乾隆还陪老妈游山玩水,登烟雨楼、观金山、游遍苏州园林等。特别是在西湖,乾隆流连忘返,泛舟湖上 题诗作赋,好不快活,竟一住12天。这是要花钱的,谁出?公费。像这样公费游山玩水的事情,乾隆干了很多。人家到底是个皇帝,笔者给人家一个面子吧,不在一一举例臊人家的毛了。
(乾隆南巡犹如此图,很威风但好笑)
不说了,总之 ,一句话: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放在今天,只有美国总统特朗普敢这么摆谱(不信,看官们可以查查,特朗普出行,花费也是相当的惊人的)。
乾隆是这样回答李煜说史先生的提问:“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可见,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事功之一。
但乾隆六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晚年的乾隆也可能已认识这点了,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这就是历史:谁能说得清?
正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谢谢!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执政期间,做过很多有争议的事情,劳民伤财地六下江南就是其一。
乾隆在四十九年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乾隆认为西师和南巡是他生平所做的两件成功大事。
但乾隆晚年对南巡之事又有了不同的思考,他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可见乾隆晚年,对南巡一事是持否定态度的。
那么,乾隆为何要六下江南?六下江南又有哪些功与过?
关于乾隆为何要下江南,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寻亲说。传闻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六下江南就是为了去浙江海宁陈家看望亲生父母。
野史还有另一种说法,乾隆六下江南是为了寻花问柳,陪同南巡的那拉皇后就是因乾隆把歌妓召到船上娱乐,一气之下挥刀断发的。
野史传说根本经不起推敲,只是给一些影视剧作提供了创作素材而已。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乾隆效仿祖父康熙帝六下江南,在历史书上讲诉的是劳民伤财,大兴土木,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偿失。
单论对与错我觉得不够全面,应该叫“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功与过”。我认为六下江南功大于过,也就是对的。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大清国国力空前强盛。但他在位后期日渐骄满,听信谗言,疏于朝政,好大喜功。导致国库逐渐空虚,贪污腐败横行。而且他闭关锁国达到顶峰,全面实行海禁,使中国落后外国多年,为以后满清覆灭,列强侵略埋下伏笔。
话题扯远了!单说六下江南!
六下江南的根本目的有几个,下面一一罗列:
- 减免赋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沿途体察民情,减免苛捐杂税。
- 视察水利;乾隆皇帝建设钱塘江大坝,六下江南就是为了视察大坝建设情况。
- 阅兵;乾隆下江南,没过一处都要阅兵,主要为了展示国力,震慑反党。
- 游历风景;乾隆帝比较孝顺,为了照顾皇太后游历全国的愿望,每次下江南都带上她
- 稳定江南;这是根本目的!江南地区一直是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包括康熙帝下江南都是这个目的。通过展现国力,减免税务,安抚民心,达到拉拢反动分子的目的,进而稳定江南。
清朝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者,当然非常需要南方人民的认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根本目的就是如此。
乾隆下江南,展示国力,威慑乱党,复兴江南,这些都是他的功绩!只不过由于他后期的好大喜功,地方官吏为了拍马屁耗费大量财力搞欢迎仪式才弄的劳民伤财。
所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功绩肯定是大于过。
乾隆6下江南是对还是错?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清高宗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的历史事件。
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乾隆帝南巡、乾隆下江南
历史背景
江南繁华
江南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特指江浙长江以南至钱塘江口,加上扬州一带,江浙两省的核心地区,有时也包含安徽东南部及江西东北部。清代前期与中期最繁华的是江宁府、苏州府和扬州府,还有杭州府。
郎世宁《乾隆及后妃图卷》乾隆像
这里古称吴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浙两省地盘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很多,大约只占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2%,但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经济和人文在全国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左右和赋粮总数的30%左右,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左右,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1] 这里出产的丝绸和茶叶历来是宫廷内外的高档必需品,饮食也被认为是明清两朝宫廷菜系的正宗,国宴仍保留相当比例的扬州苏州菜谱。
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
民心状况
早在清兵入关时,江南人民就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江南地区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江苏、浙江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南巡目的
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减免税赋
乾隆帝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安徽上千万两银。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苏、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但是,另一方面讲究排场,开支巨大,劳民伤财,负面批评不少。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军人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民工,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
巡视水利
以皇祖之心为心的乾隆帝,也像其祖父康熙那样,极其重视河工海防,把它视为六巡江南的一个主要任务。江苏、安徽、浙江经常发生水灾,乾隆七年,黄河、淮河同时涨水,江苏、安徽的海州、徐州等府50余州县“水灾甚重”,灾民多达700~800万人。在乾隆写的御制《万寿重宁寺碑记》和《南巡记》里,他着重讲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临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亲临阅视”。这些话并非空谈,而是乾隆倾尽全力大兴河工的历史实际的真实概括。河工兴修规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兴修时间之长,乾隆可以称之为古今惟一的帝王。以经费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岁修费”,多达380余万两,约占每年朝廷“岁出”额数1/10强。临时兴修的大工程,又动辄用银几百万两,像蔺阳青龙岗之工,“费帑至二千余万”。
在乾隆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他对多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总结,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项大工程是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项大工程是陶庄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宽80~90余丈,长1000余丈,深一丈余,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开成以后,解决了“倒灌之患”。第三项大工程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历时三年,花银数百万两,修建好鱼鳞石塘4100余丈。第四项大工程是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修了三年多。这对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大作用。五六十年以后,陈文述对比当年海塘利民和海塘失修灾害加剧时,写下有感而作的《议修海塘》诗说:塘》诗说:
叹息鱼鳞起石塘,当年纯庙此巡方。
翠华亲莅纾长策,玉简明禋赐御香。
列郡田庐资保障,万家衣食赖农桑。
如何六十年来事,容得三吴骇浪狂。
另外,《南巡记》里还提到将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来用砖砌的堤一律改为石堤,徐州城外添筑石堤直至山脚。仅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六巡期间,乾隆对黄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苏的海塘,下达了数以百计的上谕,指示治理,动用了几千万两帑银,完成了多项工程,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收服人心
南巡期间,乾隆对礼遇致仕大臣和“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办事实心颇有政绩的大臣,像原任大学士的陈世倌、史贻直和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都是当时的能臣,仅因小过或一时不顺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干无所施展,于国于己皆有损害,借南巡之机,乾隆谕命他们三位都官复原职。原礼部侍郎沈德潜乃江南文坛泰斗、大诗人,原刑部尚书钱陈群诗书皆优,二人皆为乾隆帝所赏识器重,在江南甚至在中国文人士子中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时,对二人十分优遇,既赐沈德潜御诗,又为沈主持的紫阳书院题额“白鹿遗规”,并亲写长诗相赐,还加沈德潜礼部尚书衔,给俸,谕令钱陈群依其原官刑部尚书给俸。这在缙绅中当然会产生良好影响。
更重要的是“培植士类”。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增加生员名额。六次南巡,大约增加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生员名额5664名。也就是说,每次南巡增录的生员,相当于每三年一次录取的名额1/4左右。二是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试题均由乾隆亲出。第一次考试江苏、安徽、浙江进献诗赋的士子时,江南(江苏、安徽)取了一等5名,依名次顺序是蒋雍植、钱大昕、吴烺、褚寅亮、吴志鸿。浙江取中一等3名,即谢墉、陈鸿宝、王右曾,均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以后五次南巡,每次取中的士子,名额又多了一些。
通过这六次的考试,清政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有的成为政界能臣,有的学界泰斗,有的诗文书画大家。先以第一次取中的八位士子来看,江南一等第二名的钱大昕,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学政、少詹事,精研经史,诗文特优,著作等身,撰《南巡盛典·金山》。
写了《唐石经考》、《二十二史考异》(100卷)、《元史艺文志》、《潜揅堂文集》(50卷)、《诗集》(20卷)等几十种著作,被公认为有清一代经史权威、学界泰斗、文坛大家、诗词巨匠。谢墉,浙江一等第一名,历任编修、内阁学士、殿试读卷官、吏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国史馆副总裁、四库全书馆总阅。另外,褚寅亮、王右曾等人也是著述甚多,成就很大。
以后第二、三、四、五、六次取中的士子,也是人才济济。像孙士毅,历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云南巡抚、两广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王昶,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考取的士子中,不少人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有些人还是重要人物,对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仅据初步统计,名列四库全书馆任事官员的便有十六七位,他们是副总裁沈初,总阅官谢墉,总纂官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冯应榴,武英殿提调官韦谦恒,总目协勘官程晋芳,纂修官、分校官金榜、王念孙、张培、鲍之钟、沈叔埏、杨揆、赵怀玉等。
巡查政务
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看过关于乾隆时期的电影的观众都知道,雍正帝曾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也就是说乾隆帝实际上就是海宁陈氏之子。从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得出,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亲临陈家,详问家世。这可以说明此时的乾隆已然对于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并想去搞清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