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先秦时期秦赵长平之战是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的封神之作,也是赵国马服子赵括的人生耻辱。两千多年来,赵括都被死死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纸上谈兵四个字成为了赵括军事能力的完美注脚。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成语的源头就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实不然,太史公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见过什么叫做纸张。
首先我们要明确纸张是何时发明的,以往我们说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蔡伦造纸术。其实东汉时期的太监蔡伦只是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良而已,发明的专利权并不在蔡伦这里?经过考证,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在西汉之前的先秦时代,是否已经有了纸,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予以支撑。
我们从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仍然在使用竹简记录。以此来看,他可能连纸张都没有见过,甚至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太史公不可能是纸上谈兵的始作俑者,这个成语也不可能是司马迁原创的。
在汉武帝时期纸张的普及度都如此之低,就算战国时期已经发明了纸张,它的普及率可想而知,赵括家里的军事书籍应该还是用竹简或者布帛来书写的,所以,赵括顶多是简上谈兵。
既然不是太史公创造发明,那么纸上谈兵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呢?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现在清末,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著名谴责小说家李宝嘉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纸上谈兵。
然而让大家意外的是结合整个语言环境,在这里的纸上谈兵和2000年前的赵括完全没有关系,压根就不是形容这位赵国的大将军的。可以这么说,纸上谈兵这个词语并不是为赵括量身定制的,他一开始是有其他用途的,主要是用来讽刺时政的,与赵括无关。
至于赵括是怎么成为纸上谈兵的密切接触者的呢?那还得从《上下5000年》这套青少年历史启蒙读物说起,《上下5000年》,这本书是很多,我们80后青春的共同记忆,很多人都是因为它而进入历史这个坑的。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章节就叫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历史上第一次将纸上谈兵和赵括捆绑在了一起。人们突然发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简直就是为赵括的一系列行为,量身定制的,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赵括和纸上谈兵成为了一对牢不可破的CP。
久而久之,社会上就形成了共识,纸上谈兵,最初就是用来形容赵括的。此情此景,我想赵括如果有棺材的话,他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他会一脸狐疑的看着大家,仿佛在问:“谁能告诉我,纸是什么东东?”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故事发生在战国,但根据此故事总结的成语并非和故事同步出现。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后来人们见此词语言简意赅,才广泛使用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再如李白《长干行》中有“两小无闲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后来人才总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广泛用之。李白时期并无该成语。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中国成语,都是源自史书或典故,并不是故事发生时就形成的。纸是四大发明之一,是汉代蔡伦发明的。因此"纸上谈兵"的成语,应当在蔡伦之后才出现。
战国没有纸,似乎应当有类似的替代品,比如商代有甲骨文、秦始皇有竹帛简等,只有到了纸的发明,才形成了纸书。因此,"纸上谈兵"、"洛阳纸贵"等纸上成语风行。
成语也讲究美感和朗朗上口,假如用骨上谈兵或竹上谈兵,就显得杀气腾腾,令人毛骨悚然;或者软绵无力,令人弱不经风。而只有"纸上谈兵",方显得书生意气,只是言过其实,名不相符。
比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也是一种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务实的"纸上谈兵"。
真正的将领,应当是"胸有甲兵十万",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多变。而不是墨守陈规,不懂得变化,固执己见,呆板迂腐。平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临战却不会随机应变,战术呆滞,就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比如赵括长平之战,比如马谡失街亭,都是只会"纸上谈兵"惨遭失败的典型。
凡善于用兵者,不仅要熟读"兵法",而且要深刻领会其精髓,做到融会贯通、出奇制胜。否则,就难免流入"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中了。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纸:古称写字的片状物。
战国时期竹片上写字为主,实至名归。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最正确的回答:
1、“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一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2、造纸术(Papermaking technique/Paper Making technics)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的。
3、“纸上谈兵”中“纸”的真正含义。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纸上谈兵”来自战国,造纸术是东汉时代蔡伦发明的,说明战国时期没有纸张,赵括是在什么“纸”上谈的兵?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
战国时期的“纸”的意思,就是指用来写字,绘画的丝绸布。发明造纸术后才只用“纸”来表示造的纸。大家来看一看汉字中的“纸”字,就明白了。
左边是绞丝旁(纟),表示字意,右边是“氏”字,表示字音。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绘制的地图是用丝绢之类的“纸”。
所以,“纸上谈兵”的纸,指的是当时所用丝绸绘制的地图。
“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汉语文中的成语是从春秋时开始的汉字组成的精炼语言,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字精大博深,随着历史的前进,事物的发展;成语的汉字组成一直延续到现代还在形成发展。所以说“纸上谈兵”的成语,肯定是有了纸张以后精炼的语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