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诸葛孔明去世之后,魏延,魏文长有没有造反,这个事情可能算得的上一件大大的疑案了。
其实魏延这个人是刘备极为看重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整个蜀汉帝国有两个地方,堪称重中之重,一个自然是由关羽这位首席大将镇守的荆州,这是蜀汉帝国伸向中原地区的跳板。另一个就是汉中地区,这是益州的门户,对于汉中镇守者的位置,大家都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这肯定是张飞的。
然而没想到的是,刘备的决定出了意外,没什么资历的魏延挤掉了老资格的张飞。这个安排可以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然而,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有识人之明,在魏延的打造之下,整个汉中防线固若金汤,使敌人不敢小觑。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魏延更是成为了蜀汉军队中硕果仅存的名将,屡次北伐立下了不少功。这些事情的叠加,使得魏延的自我感觉变得良好,魏延觉得自己的军事能力,在整个蜀汉集团中仅次于诸葛亮,他应该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接班人!
魏延在这种牛皮哄哄的心态之下,很难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个喜欢动刀笔的杨仪。这两个人的关系特别的糟糕,甚至魏延曾经在他面前故意拔出小刀,对着空气那么划啦几下,就把杨大长史吓得梨花带雨,大哭起来。
可是恰恰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军队进行最后的布置时,找来了姜维,费祎和魏延最最看不起的杨仪,愣是没有找魏延托付后事,军事方面的负责人正是那个爱哭鼻子的杨仪。
(杨仪剧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特地关照这三人组,要安排魏延的军队断后,如果这个老小子有情绪,那就不要理他,你们自己带着军队回去就行了,可见诸葛亮的内心对于魏延也颇多忌惮。
当消息传到正在做蜀汉远征军统帅美梦的魏延的耳朵里,这个家伙真的气炸了,连忙抄起家伙带着军队,去堵截杨仪的军队。
然而,在敌人的义正言辞的指责之下,魏延的军队崩溃了,大量的士兵逃亡,魏延无奈之下带着家小往汉中逃。注意他的逃亡方向是汉中,那是蜀汉的地盘,如果魏延真的想谋反的话,他往曹魏方向逃不就得了。
根据当时的情况,作为敌国大将的魏延,一旦投靠曹魏一定会得到重用,可是在如此绝境之下,魏延仍然选择回汉中。其中当然有汉中市是魏延经营多年的缘故,但从中也可以肯定魏延,压根就没有想过要造反,所谓的造反是杨仪在最后向他泼的脏水而已。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魏延谋反是假,死于杨仪之手是真。至于魏延有反骨,仍不明真相,有待后人解密。至少,刘后主念其生前功勋,给予厚葬。杨仪后来狂妄,遭致杀身之祸。功过是非,自当明察。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三国时期的魏延谋反案应该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从本质上这是魏延和杨仪的政治斗争失败,被杨仪污蔑为谋反叛逆,最后被夷灭三族。参考的是历史学家吕思勉的论断。在历史记载里“魏延谋反案”有两个版本,第一个《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版本,另一个则是《魏略》记载的版本。我们先看看历史文献的记载。
“魏延谋反案”的两个版本。《三国志》版本:
在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去世,他临终时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撤军的事宜,诸葛亮做的安排是魏延断后,姜维排在魏延前面。诸葛亮还做了另一个指令,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可以自己出发,诸葛亮去世后,撤军的计划开始秘密进行。
杨仪作为丞相长史,他和魏延素来不对付,于是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情况。结果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死,我自活着在这里。相府里亲近的人和官属,自可将护他的棺柩回去安葬,我自当带兵击贼。如何因一个人之死,废掉天下的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的命令,替他做断后将?”魏延还拉着费祎一起商议蜀汉军队去留分配,并且做好了计划,并且要求费祎和他连名,把这命令传达各将领。
结果费祎找借口出了魏延的军营跑去向杨仪告密,杨仪知道后立刻带着军队返回汉中。与此同时魏延在放走费祎之后也觉得不对劲,于是派人追赶费祎,但是为时已晚,他急忙打探杨仪的消息,结果杨仪带着大军已经走了。魏延大怒,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先走,把经过地方的栈道都给烧毁了,并且占据了南谷口,而杨仪也带着部队赶到这里,魏延狙击杨仪。同时两人都上书后主,说对方造反。后主询问董允和蒋琬的意见,董允和蒋琬都支持杨仪,说魏延要造反。
最后杨仪带着大军和魏延战斗,何平攻入魏延军中大呼“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敢造反。”,何平的话一出,魏延的军队崩溃,魏延在战斗失败后逃亡汉中,在路上被马岱追上,夷灭三族。
《魏略》版本:
《魏略》的记载十分简略。诸葛亮去世后是让魏延担任全军的统帅,魏延秘密带着军队返回,等带着大军返回褒口,才发丧。杨仪宿来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暂时成为蜀汉的军事首领,害怕被魏延所害,于是声称魏延想要带着军队北上投降曹魏,杨仪还带着部下攻打魏延。魏延于是没有战斗就带着军队离开,被杨仪追杀。
根据史料的分析结论观察两个版本的“魏延造反案”。《三国志》的版本的记载详细,它明确地解释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要知道陈寿作为蜀汉人,他本人肯定对于蜀汉的历史的是十分精通的,但是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依旧有很多解释不明的地方,比如魏延和杨仪互相说对方是叛贼,最后魏延的军队仅仅是何平的一声怒喝就崩溃了。而《魏略》的说法也十分奇怪,《魏略》中杨仪作为一个文官,居然可以带着部队直接进攻魏延,最后还迫使魏延逃亡被杀。很显然这些例子都不符合常理。
这两个版本故事中最为重要的是一点事,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本人是没有造反的意图,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是诉说魏延和杨仪相争,并没有魏延要攻打成都或者北上依附曹魏的行为,他本人如果造反也不应该先回去南谷口,再去狙击杨仪,因为按照诸葛亮的信件,蒋琬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魏延前去攻打杨仪的大军,且不说胜算不大,而且攻击目标也放错了位置。所以魏延本人是不可能造反,这个罪名很有可能是捏造的,《三国志》也有原文:
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那么魏延这么多反常的行为怎么解释呢?要知道他拒绝接受诸葛亮的遗命,私自带着军队返回蜀汉,又和杨仪主持的大军之间相互攻打。这种行为该如何解释呢?
猜测的结论其实按照史料推测,这可能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发生了一场内讧,就是魏延和杨仪的争权夺利的行为,而且诸葛亮很可能是突然去世,导致了军中无主。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所以在诸葛亮病危时,他肯定会制定一个完善的撤军命令,并且下令给全部的军事将领。即使是秘密撤军,也需要下达命令给高级将领知道,因为北伐大军的撤退并不是几句话的事,而且需要安排后勤,行进路线,断后的诸多事宜。诸葛亮怎么可能就匆匆和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就商议完成,而且还留下一个不稳定因素,那就是杨仪和魏延的不和,要知道在诸葛亮生前,杨仪和魏延就已经闹得很僵,让杨仪担任主帅,必然很引起魏延的不快。而且魏延本人还是先锋军的统帅,所以诸葛亮肯定制定详细的计划。但是《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都看不到这一点。
所以依据事实可以推测的真实情况很可能是:
诸葛亮并没有预定退兵的计划就去世了,由于诸葛亮去世的突然,作为丞相长史的杨仪知道这个情况后,他和费祎等人制定了一个撤退的计划,但是怕和自己不对付的魏延不听,于是杨仪派费祎去探问魏延的态度,魏延果然不听杨仪的安排,要与费祎重新制定计划,但是费祎却支持杨仪,他借口逃出魏延的大帐后。费祎和杨仪直接丢弃魏延走人。魏延于是带着军队在南谷口狙击杨仪,但是寡不敌众,魏延被打败杀死。
所以魏延是和杨仪争夺诸葛亮去世后的继承权而相互争斗的,只是魏延被杨仪打败杀死,但是杨仪自己也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成果,因为杨仪不仅杀死魏延,还灭亡魏延的三族,手段残酷,加之本人在战胜魏延后,狂妄自大。但是依照诸葛亮的指令继承人是蒋琬,杨仪在怏怏不快中被放逐。
所以依照事实的结论是魏延确实被冤枉的。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风云雷火电】
魏延真的是反臣吗?魏延的反骨从何而来的呢?
首先是作者写出来的。罗贯中出于以汉室为“正宗”的立意,其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的智慧精忠化身,而魏延却做了反衬正面人物的垫脚石,被踏入了泥中。早在“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的魏延见义勇为地出场时,按常理应因刀下救黄忠,迎关公入长沙城而立功受奖。却被孔明给了“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的下马威。此一伏笔,对应孔明死后的魏延谋反,是罗先生精心布置的让诸葛亮为“先圣”的验证。同时,老罗要颂扬蜀汉,可蜀汉不争气,在魏、蜀、吴中又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太没面子。除了关云长骄傲自满,轻敌大意失荆州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先帝又置“联吴抗曹”的战略于不顾。感情用事地大举征吴,再次使蜀国遭受重创外。总还得找些说明蜀国衰落的理由吧。刘禅无能是理由,孟获捣蛋是理由,黄皓佞奸更是理由,再让魏延作个“内奸”,这样的故事情节多有起伏。谁让陈寿他老人家千年前没有交待的十分清楚呢?细看《演义》,罗先生对魏延形象的刻画和结局的定位,实有相互矛盾之嫌。
二是领导给预埋下的。在诸葛亮北伐魏国之初,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已经驻守汉川七、八年了。“延守汉中,用兵守各关隘,是敌无门而入”。说明魏延是负责任且有成绩的。在他参加诸葛亮指挥的作战中,有“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 节,进南郑侯”的突出战功。但诸葛亮对这位“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将领还不大信任。在其提出率万人出斜谷奇袭长安的建议时“亮制而不许”。作为自己的先锋官,亮应给延讲清楚战略方针,让延明白蜀国人口不到百万,军队不过十万,不宜拿一万人去冒险。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先在指挥层让大家统一思想。也不至于造成“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之不用”的怨言。魏延有“性矜高”的毛病,出现了“当时皆避下之”的现象。面对“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至岔,有如水火”的矛盾状况时,身为领导的诸葛亮却以“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摸了稀泥,没有去及时化解矛盾,搞好部下的团结,让大家形成合力来完成先帝的遗业。而似乎也玩了领导艺术上的平衡,施了用矛盾克矛盾的政治手段。在诸葛亮病危时,他何曾没有想到自己身后仪延之争不可避,但他还是采取了消极的方式。既然有“延若不从,军便自发”的遗命,说明他知道魏延是不会服从杨仪指挥的,为什么没想到会有分裂的后果呢?“军便自发”之后的问题咋办,这难道是亮已病重得不能深虑了吗?
三是被同事们给逼出来的。本来杨仪与魏延之间就曾在诸葛亮的面前出现过“每至并座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的场面。丞相一死,杨仪十分清楚他是驾驭不了这位“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正好他就借手中的临时权利开始算计魏延。他利用丞相交代的不十分明确的环节,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反应,魏延若不合作,就是反叛,这也正是他的愿望。可偏偏魏延这个军事人才却是个政治饭桶,他听了费祎的传达竟然在那里死脑筋地说什么“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他还仍把收复中原的第一要务放在心中不动摇,这不明摆着有事吗?这时,若是费祎能从家国之大计出发,好言相慰,以他那满腹经纶去说服魏延顾大局,也可能让魏延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可这位重臣却巧妙地念了脱身咒“出门驰马而去”。他这一去不返,更让魏延添疑,无异于火上浇油。这说明他和杨仪都对魏延有看法,让情绪问题冲淡了国家利益。逼得个魏延大怒并“率所领径先而南归”。面对魏延所处的境地,此时34岁的姜维也许只关心的是指挥三军的大权,也顾不上去分辨忠伪了。只图劫杀杨仪的魏延,头脑发昏地烧断了阁道,这一举动让更多的人都认为他真反了。蒋琬和董允等“忠良死节之臣”在面对是非判断时,也都是凭印象分析,带着“文官相护”的感情,作出了“保仪疑延”选择。
四是魏延自己搞出来的。魏延平日里自恃能耐大,除后主和丞相外,几乎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不顺心时也爱发牢骚,造成众人对他反感。长此以往,遇事时谁还能替他说公道。有时他的骄傲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一次对司马老儿的战役中,诸葛亮很漂亮地把引诱、牵制、埋伏、袭巢诸队人马都安排停当,待到安排迎敌张合的将领时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并“目视魏延”,而魏延却“低头不语”,由此看出,他在关键时刻还想让诸葛亮再抬举一下自己。不识时务,不懂政治。魏延的妄大情绪终于在自己的后脑上鼓起了无形的角——反骨。
如果说魏延真的要反:其一、为什么他不直接投司马大营去,而是南归?其二、为什么他还上书后主称杨仪反,何必呢?其三、当年刘备穷途末路地在襄阳城下时,魏延为啥冒着杀身之罪大开城门,弃强投弱呢?其四、在斜谷口,曹操劝其投降,他为什么大骂曹操?并举箭射掉了操的两个门牙,若不是大将庞德拼护,操早做了延的刀下之鬼。“原延不北降魏而南归者。但欲除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陈寿在《三国志》中似乎也表明魏延是冤枉的。
魏延不是叛徒,闹事并不是要反叛,而是想先行禀报后主接过诸葛亮伐魏的枪,是身边的人把他害了,当然,魏延本身也不是没有错,他太嚣张跋扈,否则其他人也不会这样对他。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我的答案:魏延谋反一事,在当时只能说是有猜测的依据,但并没有实际证据。在诸葛亮刚离世之际,魏延与杨仪剑拔弩张,让蜀国上下神经紧绷,最终被定上了谋反的罪名。加之《三国演义》的嫉妒渲染,魏延谋反的印象深入人心。
但冷静分析魏延一生与诸葛亮死后的政治格局,不得不说,魏延很冤,谋反一事根本子虚乌有,他的死是政治斗争和自身性格共同造成的。
骁勇善战,却受诸葛亮猜忌魏延作为蜀汉有名的将领,一生骁勇善战,是个能堪大任的人才。他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刘备主政时期和诸葛亮主政时期。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刘备一死,诸葛亮总是限制魏延的兵权。
刘备当初夺取汉中后,需要一得力将领来镇守,关羽已经守着荆州了,人们都以为会选择张飞,连张飞自己都觉得大哥会让他来当大任。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刘备选了魏延。汉中是蜀地西边的屏障和咽喉地区,十分重要,刘备此举虽然导致“一军尽惊”,但也反应出他对魏延的认可和信任。魏延也发下誓言,若曹操举兵来犯,必当消灭。
刘关张相继殒命,蜀汉大权交到了诸葛亮手中。诸葛亮对北伐有种执念,一共进行了六次。国力衰弱不说,老将也相继离世。按理说魏延应该得到重用了,事实却相反。六次北伐,魏延出来过两次。前三次北伐,都输了。第四次魏延登场,率领偏师,西入羌中,取得了一场少有的胜利。此次魏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约束,可惜却是六次北伐中唯一一次露脸的机会。
从诸葛亮给魏延的名誉和官职来看,他是很认同魏延的才能的。然而却始终不放权给他,处处节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请兵万人,诸葛亮都是不允许的。魏延孤掌难鸣,觉得诸葛亮胆小,使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
魏延被杀,源于一场蜀汉内斗,诸葛亮难辞其咎蜀汉的窝里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诸葛亮也很无奈,只能不断调解。魏延内斗的对象是杨仪,两人其实没啥大矛盾,就是看不上,没办法。魏延输在太直率,清高不肯低头,其实稍微隐忍一下,结局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反转。
这个杨仪本来是投靠关羽的,后来被举荐给刘备得到任用,可刘备发现杨仪有些问题,说白了就是有点看不上他,便不重用。到了诸葛亮这,杨仪发达了,第一,他确实有才干,诸葛亮是夸过他的。第二,诸葛亮用着顺手,哪像魏延,总跟自己对着干。
六次北伐,诸葛大神觉得自己将撒手人寰,赶紧安排后事吧,敬业的很。随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参与人员没有魏延,就是这次会议让魏延招来杀身之祸。会议的内容就是撤兵,自己要死了,再不撤司马懿肯定打过来。同时,让魏延断后,紧接着是姜维,杨仪带着人往回撤。魏延不听话呢?诸葛亮说了,他要不听,咱走咱的,不用管他。
也不知道是诸葛亮糊涂了,还是有自己的算盘,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首先让魏延断后,又不让他参加会议,说明诸葛亮确实不信任他。其次,诸葛亮觉得魏延有可能不听命令,因此才做了这种安排。再者,魏延不听命令会怎么做,第一就是留在那,继续北伐。第二就是投魏,所以让姜维做第二道断后防线,姜维防的实际是魏延。
前面说了,诸葛亮一直不放权给魏延,魏延本身就多有不满。这老大死了,还弄这么一出。魏延和杨仪如仇敌一般,谁也不服谁。遗命一出,大家就乱了。魏延先行回撤,将路过的桥和栈道都毁了。这分明要搞死杨仪啊,杨仪再后面气的牙痒痒。二人都向刘禅打报告,说对方谋反。结果朝中竟然没人相信魏延,看来魏延这性格确实不讨喜。何平前去捉拿魏延,说丞相刚死,你就如此这般云云。士兵一听,军心涣散,魏延最后被马岱砍了头。
首级送到杨仪这,上去就是几脚,这得是多恨哪。
魏延之死,情有可原,但谋反一事,确实很冤说魏延谋反,他很冤,但他的死真的不冤,完全是自己作的。
谋反虽无证据,但杀魏延却事出有因。第一,在诸葛亮去世,曹魏随时追击的紧要关头,魏延不听命令,擅自主张,这一点就是死罪。第二,擅自行动也就罢了,竟然挥师南下,还断了主力军的后路,难免让人生疑。当时的情况,对蜀汉朝廷来说,是很危急的。虽然不明情况,但完全有理由认定魏延谋反。所以魏延死的不冤。
魏延的死,源于他的不沉稳,行事激烈。主要原因在于他多年被诸葛亮压制,无法实现抱负,发挥才能。诸葛亮死了,大权竟然交到自己最看不上的杨仪之手。心中不甘和愤怒可想而知。但说他谋反,真没可能。
首先,他如果谋反,上策应该是投靠曹魏,趁着诸葛亮刚死,联合司马懿南下伐蜀,即能保全自己,又是大功一件。
其次,魏延被王平打败,没有北上投靠魏国,而是往汉中逃跑。也足以证明他不想站到魏国的一方。
小结魏延是蜀国的大忠臣,因与诸葛亮政见相左而受到猜忌。被定谋反大罪夷灭三族,真是太冤了。如今看来,魏延行为过激其实情有可原。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当亲自率兵击贼,怎么能因为诸葛亮一人之死,就放弃北伐大业?是不甘,也是不服。
再者还想说一句,《三国演义》这小说,误导了多少人啊!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魏延可以说是三国最冤的武将,历史上魏延谋反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而且魏延对蜀汉可以说是忠心耿耿,所谓的魏延有反骨,谋反之说都是《三国演义》里小说的写法,有些黑化魏延了,不过魏延始终被诸葛亮打压倒是真的,至于为什么魏延一片忠心还是死于非命,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魏延本事太大,只服刘备魏延这个人在三国后期,尤其是蜀汉政权里面绝对是一个不可小窥的人物,典型的本事大,资格老,主意多,最为关键的是魏延一辈子就服刘备一个人,除了刘备谁拿这匹千里马也没辙。
魏延不服姜维,杨仪等人也就算了,甚至对诸葛亮也有些藐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事之间,骂街,甩脸子,人身攻击那是家常便饭。
诸葛亮提出个北伐,魏延还公开提出两条路线,两套方案,那意思就是诸葛亮和我应该各自领兵攻打魏国,方案的可行性历史上向来讨论不休,这里不说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单就这种行为就是挑战诸葛亮的权威,那你分明就是挑战刘禅的权威呀,你就是再忠心,这么一闹,心怀不轨的人也会觉得你是在夺权为造反做准备。
二、魏延忠心耿耿,文韬武略,唯独心胸不够宽广刘备当初让魏延守汉中的时候,魏延就说了要是曹军来到,为大王拒之,而且魏延那是真的说道做到,司马懿后来高官厚禄的想劝降魏延,让魏延直接骂了回去,光凭这点魏延就不可能有谋反的想法。
此外魏延领兵作战的能力连黄忠,赵云都不敢小觑,在汉中多年,要论出谋划策的能力,魏延绝对也是中等水平了,水平起码不亚于曹魏阵营的满宠和刘晔之流。
魏延想拥有更大的权利,按魏延的能力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的情况下,连李严都被夺权了,你魏延老和诸葛亮对着干,除非诸葛亮心怀不臣之心,或者诸葛亮就没有执政能力,你才好去对着干。
恰恰诸葛亮也是忠心耿耿,甚至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人家没什么破绽留给你,你就别闹腾了多好,你老这么闹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三、魏延谋反的锅,罪魁祸首是杨仪之前就说了,魏延虽然心胸不大,但是本事大,忠心耿耿,诸葛亮在的时候虽然不服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还是镇的住魏延的,但是诸葛亮死了就不一定了。
诸葛亮临死之前,特意叮嘱了“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那意思是说,要是魏延不听大伙的,大家自己走就行了,别和他起矛盾。《三国演义》里说什么魏延必反,安排马岱斩了魏延,那纯属瞎扯了。
结果诸葛亮死了,魏延还真就想着继续北伐了,但是关于魏延继续北伐的事情,史书上其实有两个版本,第一个大家比较熟悉,就是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还在,要继续坚持北伐,但是杨仪,姜维等人要撤军,结果两方都向成都发出奏章互相指责对方谋反,魏延的人缘没有杨仪好呀,很多人都替杨仪担保,刘禅也拿不定主意,就派蒋琬去探查,结果蒋琬还没到,魏延就被杨仪给杀了。
另一种说法则说的是,诸葛亮密令魏延代理自己的职位,秘密发丧撤退,但是要假装继续北伐的样子,所有事情秘密进行,杨仪看到魏延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担心自己以后小命不保,就造谣说魏延率众降魏,带人来攻打魏延。
魏延根本无心恋战,结果被追兵追上给杀了,这个说法有点值得怀疑的地方就是诸葛亮要真的让魏延替代自己的军事管理,就等于是承认了自己对北伐的后悔,但这件事也肯定了一点,就是作为当时仅次于诸葛亮的征西大将军魏延,是有雄心也有能力继续和曹魏打下去的。
可惜不管哪种说法,都是杨仪造谣魏延造反,把魏延杀了。
总结:魏延善奇谋,也算足智多谋,总想出奇制胜,加上蜀汉后期自己劳苦功高,权利不小,有着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打算,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不得人心,最终被小人算计,落了个谋反被诛的罪名,可以说是死的十分冤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