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长平之战是白起人生的封神之作,也是老赵人心中永远的痛,40几万大好青年,就这么被屠戮一尽,国力大幅下降,国防水平也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燕国发动了对赵国的入侵。面对如此虚弱的赵国,燕国君臣,都想当然的以为此战必胜,就算不能灭亡,赵国也能夺取赵国的大片土地,充实壮大燕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燕国一番操作猛如虎,竟落得仓皇北顾,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来了一波反杀,险些被推塔成功,都城蓟城都被赵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燕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在战国七雄中,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燕赵王五国伐齐雄起了一把,其他时候都属于打酱油的角色。
战国大争之世,忘战必亡,燕国,很少参与中原地区的争夺战,这使得他们的军队作战经验远远不如中原几大国丰富,尤其和赵军不能相提并论。要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赵军是在长平之战一年后能够扛下秦军猛烈攻击的。
经过邯郸包围战血与火的洗炼的新生代赵军,当年的毛头小伙刚上战场就有如此战绩,经过十年沉淀之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强不弱,在战斗力上,燕国军队远远不如赵军。
更何况赵国还有一支精兵,这支军队当年在长平之战时都没有动,可谓是人员齐整,士气高昂,战斗力鼎盛。他们是匈奴人的人生导师,因为他们经常用自己的刀剑来教匈奴人做人,面对这支顶级强军,燕国军队只有挨揍的份。
其次,燕王喜在此之前,刚刚和赵国签订了友好协议可是没想到一个转身抽冷子就捅了赵国一刀,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激起了赵国上上下下的公愤。虽然在战国的时代里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这么无情的事情还是比较鲜见的。可以说整个赵国对于燕国的这次入侵是同仇敌忾,愤怒异常,面对同心对敌的赵国军民,燕国军队的胜算又减低了一筹。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国军队之所以长平惨败,是因为赵括,一将无能累及三军。而此时的赵军廉颇挂帅,作为战国四大将之一的廉颇,面对燕国的粟腹这样的无名之辈,在实力上绝对处于碾压性的优势。
赵国军队虽然人数上占据劣势,但是打仗拼的不只是人员,赵军士兵精锐士气高昂。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再加上廉颇,这位战国名将的加成,充分利用了燕国轻敌的心里。
赵国军队以少胜多,先是在赵国国境内打败燕国,然后一波反推,高歌猛进,将战火燃向了燕国腹地,最终对燕国都城实现了包围。燕王喜迫不得已,割让了五座城池方才化险为夷,燕国这番操作真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贻笑大方。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老虎。燕军虽然有六十万但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战国是一个纷纭变换的时代,在这个舞台上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争夺不休,而最让人所瞩目的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斗。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后来因为秦军实在难以抵挡,故而廉颇只好龟缩不战。实际上廉颇是想通过长期的消耗来迫使秦军退兵,毕竟秦兵在外征战太久人心思归,再加上粮草就快要不济,所以如果赵军能够坚持坚守不战的策略那谁能够获得最终胜利尤未可知。但是赵王年轻,他想的是如何能够尽快击破秦军,所以他对廉颇的举动很不满。而赵括的一番豪言壮语让赵孝成王激动不已,他以为赵括完全有能力打赢秦国,故而就临阵换了将。而秦国这边也偷偷地起用了白起。
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的结局是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全部歼灭,青壮年劳力几乎都死在了长平。赵国经历这次巨变实力大为衰减,能够为赵国王室征战的就已经很少了,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着秦军对邯郸的围攻,赵孝成王只得把一些老弱病残组织起来上城墙抵抗秦军。除此以外,赵孝成王也找来了援军,秦军最终无功而返。邯郸之战历经五年以后,赵孝成王为自己在邯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届时列国的诸侯们都会到邯郸进行朝拜。燕国宰相粟腹带着黄金五百镒到邯郸好好地进行了一番查探。他发现燕国如今只剩下了童子军,城墙到处也是一片破败,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在燕王喜耳边吹风,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唆使燕王进攻赵国。
燕国位于赵国和齐国之间,一直以来燕国少有战事,历代君主也是图个安逸不怎么参加中原战事,翻遍燕国历史也仅仅只有燕昭王出了一个名而已。燕王喜听取了宰相的主张,故而他开始积极准备进攻赵国。当时燕国朝廷里的名将之后乐间对燕王进攻赵国非常反对,但仅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翻转这种局面,所以六十万燕军还是走上了侵略道路。燕国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带领去攻打镐邑,而另外一路则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王派遣廉颇、乐乘出战,他们不废吹灰之力就击败了燕军。燕王喜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让五座城来求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的赵军转眼就把燕国给打残了呢?
第一,赵军是哀兵,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了,但是在邯郸战役中同仇敌忾的赵军却获得了胜利。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团结一心,不管敌人怎样强大他们也是能够击溃的。反观燕军,朝堂之中本就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六十万的燕军心又不齐,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此外赵国本来就有尚武之风,人人都乐得于学习武艺。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军就已经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一片反对声中顶住压力,他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空前强大,不仅击败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而且还灭掉了中山国。后来赵军又在一直和秦军作战,所以说赵军是身经百战,战场经验是非常丰富。而燕军却偏安一隅,长期缺乏训练的他们根本不能出国作战。所以虽然说赵军在长平一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燕军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除了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以外,用好将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王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故而他提高了廉颇的地位,封他为信平君。而且,他还让廉颇和乐乘指挥赵军击溃了前来侵略的燕军,而且还带领赵军反攻到了燕国国土上,英勇的赵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反观燕军将领这边的表现,卿秦对战斗的错误指挥致使燕军死伤无数,自己也被赵军所俘虏。再说栗腹,虽然他在战争当中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比起擅长打防守的廉颇来说他似乎还嫩了点儿,故而他也是无功而返。
再者是因为地形。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所占据的地域并不好,其国土几乎被巍峨的太行山分成了三个部分,所以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政治中心。西边的中心是晋阳,北部是代郡,靠南边地方的中心则是邯郸。三个中心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强敌。虽然说邯郸遭受到了打击,但是另外两个中心仍能够坚持战斗。从燕军的角度来说他们到赵国是客场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赵国境内复杂的地势,所以在赵国失利是正常的。
最后一个就是燕王喜的误判。燕王喜认为赵国经过大战以后国力衰弱,但实际上赵国即使是再衰弱也要比燕国强得多。燕国一直都是战国七雄的老末,而且国内的政局又不稳定,燕王喜自顾自地想要和燕昭王一样彪炳史册,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燕国综合国力不强的问题。总的来说虽然赵军被秦军打残了,但他们始终还是一头虎。燕军也只是一群羊,所以燕军攻打赵军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岂止是燕国 长平之战第二年答应给秦国的城池一个没给 气的秦王再次出动 结果赵国这次玩溜了 联合楚魏一顿爆捶 秦国只能退回函谷关休养生息二十多年 这头燕国感觉自己这回能吃鸡 结果被赵国一枪爆头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邯郸之战也打了将近三年,所以自公元前262年冯亭降赵、赵国接收上党起算,赵国打了将近六年的硬仗。
所以,实力肯定是被大大削弱了。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前,赵国是关东第一军事强国;而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在赵国真不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公元前255年,最不靠谱的燕国迎来了他们最不靠谱的王:燕王喜。这个人好大喜功,却啥功业也建不成。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王祝寿。
当时形势是三晋和楚国抱在一起收拾秦国。之前,秦燕是盟国。但秦国退守函谷关、三晋日益做大,于是燕国就只能示好赵国。所以,特意派丞相过来给赵王祝寿,而且还献上百金重礼。燕国,这是奔着求和去的,甚至有点儿拍马屁的成分。
燕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
但是,栗腹却是以祝寿为名来窥探赵国军情的。栗腹这个人不简单,在燕王喜的父亲燕孝成王时期,就擅长玩谍报手段。
武成王十年,质于胡者归。栗腹详问之,乃进言请伐胡。
从俘虏口中获悉胡地详情,然后就建言出兵胡地。据说此次出兵,燕国开疆千里,并新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当年,栗腹就被拜为燕国丞相。
所以,栗腹也是个人物。于是,他就想原样复制,在北疆开地千里,接着就要在中原开地千里。而手段,当然是实地探察、情报先行。
还报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此时,距长平之战结束,仅有9年;距邯郸之战结束,仅有6年。所以,栗腹所言非虚。赵国连成丁的人口都没几个,这时候燕国应该想怎么揍它就怎么揍它。自长平之战以来,燕国几乎就没干过什么大仗,也就是追到北边收拾了一下蛮夷。
所以,燕王喜和丞相栗腹就断定:这仗可以打。
一个君王、一个丞相,基本上就能把国政给定了。因为战国的朝堂的权力架构就是如此。但是,谋国之战,总得听听将军们的意见,因为打仗毕竟是武将的事。
名将乐毅在伐齐失败后,跑到了赵国。但是,乐毅的儿子乐间还在燕国。因为乐毅当时就没叛国也没错误,齐国战败全是不靠谱的燕王和燕国朝堂给折腾的。所以,乐毅交出兵权,走了就走了,他的儿子乐间接着在燕国当官,受封昌国君。
打仗是技术活,在当时没有军事学校的情况下,自然要有名将世家。就是老子带兵打仗,儿子就顺理成章地子继父职,比如赵奢和赵括父子。于是,燕王喜,就得问一下乐间的意见。
乐间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就一点:赵国这么多年就没干别的,年年打仗,国内百姓早给打成了武林高手,你燕国去揍他,就是去找死。
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喜是燕国顶级不靠谱的君王。前脚刚给赵王祝寿、送上百金重礼,送完礼,后脚就派兵打人家,而且还一点儿都不觉得不好意思。乐间劝说没用,燕王喜铁了心,就是要打。而他反驳乐间的理由也是一句话:我五个人揍他一个还不行吗?我就是人多欺负人少。
于是,燕赵鄗代之战爆发了。
史载: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有资料统计,燕国派了六十万大军。古代战车编制,一乘15人、一乘75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因为战车太贵、步兵便宜。所以,燕国此次出兵,按一乘战车100人编制的话,应该在20万人上下。
燕国是偏居一隅的小战国,跟秦楚这种万乘之国没法比,甚至跟三晋这样的中原国家也没法比。所以,此次出兵动员了20万以上的大军,燕国应该是下了血本。
出兵路线,一路略鄗,即今河北高邑东;一路略代,即今天的河北蔚县,也就是要先切掉燕赵交界的赵国地区。
那么,燕国派这么多军队,是要灭赵国吗?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连秦战国都没有这么好的胃口,燕国就更没戏了。燕王喜做人做事不靠谱,但绝对没有灭国的雄心。而且,灭赵国,三晋和齐国也不会答应。所以,燕国的目的就是要开疆拓土,能占多少土地就占多少土地。至于灭国,燕王喜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胃口。
于是,庙堂心态也就直接影响了前线战心。既然燕国庙堂没有灭赵的雄心,燕国将士也就不会死缠烂打,战心和意志就不会太强。
你燕国是这种心态,赵国可完全不是这种心态,赵国是奔着玩命来的。
老将廉颇亲自挂帅,据说动员了二十五万大军,基本上算是用上了吃奶的劲,赵国是举国应战。
而且,赵国北部边界,跟邯郸之间就没多远。所以,在赵国人看来:你燕国就不是来偷袭的,而是来灭国的,所以只能玩命。
赵国在玩命方面是有传统的。
跟第一强国秦战国在上党这个地方玩了三年的命,玩死四十多万人。好不容易议和了,赵国却不履约,死活不割地,然后接着玩命,首都邯郸都被秦国大军给包围了,赵国仍旧不退、不怂。
所以,跟燕国,那就不用说了,只能玩命,在战心上,赵国绝对胜过燕国。
而且,廉颇终于发挥了老将的威力,你分兵两路,那我只是一路对敌:令乐乘率军5万在代地坚守,就是跟你耗;廉颇一路倾20万主力决战栗腹的燕国鄗路方面军。
栗腹出身稷下学宫,是个标准的学者型干部,搞情报、搞纵横、甚至搞朝政,还是可以的,但玩战争就真心没啥履历经验了。
而廉颇却是百战老将。所以,两军相遇勇者胜,赵军势如破竹,一下就把燕国的鄗路方面军给干垮了。坚守代地的乐乘见赵军取得战场主动,也不犹豫,立即率军出击。而两路燕军也确实给面子,打败了就跑、头也不回,赵军追击五百里,直接包围了燕国国都。
最后,燕国派将渠为使,并割城五座,才算解除国都之围,赵军退兵。
燕国为什么会打败?
首先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燕王和一个不靠谱的朝堂。
举国倾兵的决策太草率。丞相栗腹看了一眼赵国形势,然后燕王喜和栗腹就拍板了。打蛮夷可以这么打,因为蛮夷的政权很简单,了解山川地形和力量强弱就可以了。但是,赵国是中原政权,没这么简单。实力是削弱了、壮丁是减少了、国力是打残了,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赵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要碾压燕国。关键是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在打仗方面就从来没怂过,国人皆尚战。这是情报所不能反映出来的。
其次就是燕赵两国的战心是完全不同的。
秦赵长平之战,赵军败得太惨。原因是秦国是往死里打的。而鄗代之战呢?你燕国就是准备乘人之危、捡个便宜,抢点儿土地。但是,赵国呢?久经大战考验,赵国早被打惊了,但有战事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举国全力应战,也就是往死里打。燕赵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谁胜谁负,也就立判了。
第三就是燕国的领兵将军栗腹不仅不是名将而且也缺乏实战经验。
经过战争的将军,和没经过战争的将军,是不一样的。廉颇早就是名将了,而栗腹只能是初出茅庐。靠着情报手段,在北疆开地千里,就以为能争霸中原了。他比赵括还不如。因为赵括还是名将世家、家学渊源。栗腹仅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士子,是战国之时的纵横之士,与苏秦和张仪是一类人。搞外交、当说客,没问题;但是,搞战争、临战阵,就真不行了。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战国老大老二秦国赵国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而告终,被俘杀四十六万兵将,得知消息,赵国上下一片哀泣,父哭子妻哭夫,仿如末日,作为赵国的邻国和曾经的盟友,燕国派出国相栗腹以向赵王祝寿为名察看虚实,栗腹来到赵国,看到田间均是老弱病残,少见青壮男子,以为赵国软弱可欺,回国后向燕王喜汇报情况,认为可以趁机攻打赵国,获取好处。大将乐间劝说,燕赵是盟国,这样做是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况且赵国长期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不是易与之辈,燕王贪利,听从栗腹之策,以他为主将,率领六十万兵出发伐赵。
这个时期战国形势微妙,长平战后秦国一家独超独霸已成事实,东方六国的合纵渐有市场,其时赵国是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在位,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正痛定思痛,励精图治恢复国力,又与联军打赢了邯郸之战,亡国之危已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燕国是燕王喜在位,燕国在战国除了乐毅伐齐有出色表现外,几乎全是打酱油的存在,而此时的乐毅因之前骑劫代将之事逃走投奔赵国,乐间就是他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阻止攻赵的建议不被采用,栗腹和卿秦兵分二路,卿秦攻代邑,栗腹率主力攻鄗邑。
赵国派廉颇与乐乘率兵迎战,连场大战死伤枕籍,壮丁稀少,廉颇建议赵国全国征召兵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筹集到二十五万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廉颇到前线后,命令乐乘领兵五万坚守代地,与卿秦相持,他自率主力二十万,寻机与燕军作战。两军主力未接战,卿秦强攻代邑不下,收兵被乐乘追杀大败。得知消息,栗腹大怒,骂坏燕国大事者,乐氏也。
廉颇趁燕国军心动摇时夜袭,一击败敌,栗腹军初战失利,于是鼓起余勇,收拢众兵,与赵军大战三次,兵势复振。虽阻住颓势,栗腹心有不甘,打算一鼓作气击败赵军。燕军有人投敌,把栗腹的用意告知廉颇,廉颇便用轻敌诱敌之计,派出少部分人马挑战,引燕军出营来追,自己率大军埋伏在险要处,待燕军进入包围圈,大举杀出,以有心算无心,燕军大败,栗腹不甘失败,死战不退,战死。廉颇率赵国继续深入敌境,一路势如破竹,包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只得割五城求和,燕赵罢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胡服骑射后国强兵盛,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国近百余年,互有胜负,北面又有异族屡次进犯,正是全国皆兵,人人善战,以燕国北境弱兵,以弱伐强,不败才怪。而期间赵国能臣、健将、义士辈出,燕国却上下不齐心,将领不和互相暗斗,以乌合之众对哀兵必胜,结果可以预见。后来燕国还被赵国多次狂揍。
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打不过关张,还打不过刘备吗?
战国中后期,秦赵当属七雄的第一实力集团,其次是齐楚,最后才是燕、魏、韩。
首先燕国,并不是一个强国直到乐毅伐齐,燕国一直都不是战国七雄中的具有实力强国。首先地处东北部,要始终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又因为处于边疆,相比于人才济济的中原,燕国的人才寥寥无几。这些使得燕国虽为战国七雄,但实力上并不突出。
第二,燕国填错了时机都说趁火打劫,可燕国好死不死,这次打在了老虎屁股上。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从将军到士兵正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你这个时候来……送经验吗?
第三,惹了不该惹的人当年廉颇的成名之战便是在赵国东线用三千骑兵打败不可一世的齐国,这次燕国如法炮制,用比齐国当年还差的步兵进攻,后果可想而知,赵国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老将军廉颇也证明了自己。
可以说,燕国来的很及时,给赵国奶了一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