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其实首先我并不认同宋朝军队实力孱弱这个观点,其实宋朝的军力还是比较强盛的,只是失去了养马地之后,步兵与骑兵对战,在兵种上没有优势。步兵的机动性远远弱于骑兵,打得赢,追不上,打不赢,逃不掉,这才造就了很多次惨案,其实总体来说,宋军不算太差。
但是说宋朝军队弱势,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宋朝两次亡于异族之手。而且仿佛整个宋朝一代,都在消极防守,没有汉唐那种开拓疆土的精神。但是这一切不能全部由宋太祖赵匡胤来承担,至少耻辱柱上也有他的好兄弟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半,甚至一大半。
整个宋朝,其实他的基因是有缺陷的,由于经历了中国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再加上自身得国不正,赵匡胤对于昔日的同袍们,非常的忌惮,唯恐这些手握实权的将领有样学样,再从自己的子孙手中夺取政权。
他处心积虑的进行军事制度改革,逐步回收诸将手中的军权,这在这位靠着军队起家的皇帝眼里,是确保帝国千秋万代的头等大事。
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就有了大宋朝的名场面,杯酒释兵权。这些军中威信极高的老将们纷纷退居二线,这给了赵匡胤大张旗鼓的改革军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毕竟新提拔起来的将领,没有这批老将们那么有威望。
赵匡胤紧接着又来了第二波操作,将侍卫亲军拆成为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再加上原有的殿前司,将禁军分拆成为三衙。同时,在这三大部门之下,又设立了四卫,在这之下,又有一大堆机构,通过这一样一层一层的安排,任何一个武将手中掌握的兵力,都较之五代十国时期大为减少,这样一来,武将谋反的机会大为降低。
可是你以为赵框胤对此就满足了吗?这怎么可能?赵匡胤破天荒的将军队的训练和调动权力分开,以枢密院掌管军队的调动,而前面的三衙,则只负责军队的训练。
这些制度的形成,效果确实不错,宋朝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军事叛乱,但是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确实打了折扣。
但是我们又会回过头来看,宋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以赵匡胤的军事能力,他完全可以解决他所面对的北方问题。赵匡胤是当时最好的军事将领,应该没有之一,而当时的宋军,处于战斗力最为顶峰的时期,丝毫不畏惧契丹军队,这从宋太宗的两次北伐中,我们都能看出一二。
如果再给赵匡胤多一点点时间,我们不指望它消灭契丹,但是夺回燕云16州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们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不能全部夺回,也能够占据好几个州,这样一来,对于后世的宋朝军队采取北伐行动,打开了一个好的局面。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他有一个好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很有可能就是改变了历史的那个人,我认为,这位宋太宗就是他哥哥死亡的直接负责人。
他强制下线了宋太祖,这为精于内政,疏于军事的皇帝,在军队中的根基其实并不稳固,否则也不会出现在北伐兵败之后,得不到他的下落,军队准备拥立宋太祖的儿子当皇帝的事情。
这件事情也加深了宋太宗对军队的不信任感,又搞出了一个将从中御。可以说这个制度的产生,束缚住了宋军的将领。赵光义在作战之前,在距离前线千里之外,就已经画好了行军布阵图。
有了这个最高指示,前线的将军们只能按照他的意思来,哪怕就是不合理的,也不敢有半分违拗。这让前线的将领怎么打仗?这怎么能够打胜仗?
所以我说宋军战斗力不强赵光义的责任远比赵匡胤大,如果他还能忍耐,相信他雄才大略的哥哥,一定能够解决北方问题,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是赵匡胤、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三个人共同导致的。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礼乐崩坏,军阀年年混战,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当时也没有皇权天授的概念,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天下,全看他有没有掌握军权,如果有,皇帝才能坐稳继位。反之,即便当了皇帝,也坐不长久,很容易就会被人赶下台。
比如后晋、后汉,皇帝就形同虚设,节度使不想买账(卖国贼石敬塘就是被节度使活活气死的),皇帝根本拿这些人没办法。如果皇帝把节度使逼急了,搞得造反了,节度使还能把皇位给篡了。
像这样的时代,老百姓会留恋吗?皇帝睡觉能睡得安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到了五代后期,周世宗柴荣(也叫郭荣)继位后,他就力图改变这种现状。
那他是怎么改变的呢?办法很简单,就是下旨声明,清退掉中央禁军不能打的人,从地方上选拔能打的到中央,组成精锐之师。即收地方精锐,实行强干弱枝。
这个政策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赵匡胤后来实行的禁军、厢军之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就是从柴荣这里学来的。(很多人说这是赵匡胤想出来的,其实不是)
柴荣的强干弱枝政策实行几年后,地方节度使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了他病死时,藩镇对中央已不够成威胁。节度使们再想像后汉太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那样以节将身份入朝篡位,已没有可能。
不过柴荣虽然把地方节度使防死了,但他英年早逝,没来得及清洗中央禁军,导致他死后才数月,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造反篡位,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基业。
赵匡胤继位后,出于得朝不正,心里有鬼的原因,再加上他刚刚造反,有经验,对如何造反门清的很,所以在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反叛后(因不满赵匡胤篡位而起兵造反),他第一时间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逼迫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交出了兵权。
由于柴荣活着时就已经削弱了藩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又剥夺了禁军将领兵权,所以兵权问题至此基本解决,赵匡胤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篡位了。
这里有个知识点要注意,历史上有两次“杯酒释兵权”,第一次赵匡胤夺了石守信这类禁军大佬的兵权,第二次是若干年后,赵匡胤故技重施又夺了藩镇节度使的兵权。彻底解决了藩镇问题。另外赵匡胤没有剥夺边疆大将的兵权,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他知道边将的重要性。
兵权问题解决后,赵匡胤再接再厉,又连续下发了三道圣旨,先后剥夺了藩镇节度使的司法权、财政权、经济权。由于之前藩镇的兵权就已经被削弱了,无力对抗中央,所以这三次收权都很顺利,赵匡胤也因而完成了中央集权。
事情发展到这里,五代十国时期极度重武轻文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文臣地位提高,基本与武将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很多人给赵匡胤乱扣帽子,说他导致宋朝重文轻武,文武失衡。其实这很冤枉人。
因为赵匡胤继位前,国家是重武轻文,有很明显的军阀化现象,赵匡胤加强集权,提高文臣地位,这是在拉平文武悬殊,让重武轻文变成文武并重。按照赵匡胤的意思,他绝对不是要用文人压武人,打压尚武精神,而是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换而言之,赵匡胤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经常要打仗),武将无论是地位还是话语权,都不算弱,当时还没有达到重文轻武的程度。
所以真正把重武轻文,文武并重逆转为重文轻武和“重文防武”的人,不是赵匡胤,而是他的的弟弟赵光义和侄子赵桓。
为啥重文轻武是在宋太宗时期形成的呢?因为赵光义跟他哥一样,也是得位不太正,心虚的很。并且他还是个文人,不会打仗,不像赵匡胤那样可以御驾亲征。因此他上台后就只想到了一点,那就是“维稳”。
他为了保住皇位,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止武将专权上了,其防范武将的力度,比赵匡胤还要强。他的这些做法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赵匡胤在位时,手下将领如曹彬、潘美等等,都能征善战。轮到赵光义在位时,他们就都不行了。或者说被赵光义的两板斧(将从中御和派驻监军),折腾得不会打仗,不敢打仗了。
在赵光义的阴影下,这些原本生龙活虎的猛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打仗,都必须要用赵光义的作战计划,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即便军情再紧急,也要都向赵光义请示后才能做修改。时间一长,将士们为了不让皇上觉得他们不忠心,都选择明哲保身。至于打仗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面对这种武将不卖命,只想着明哲保身,赵光义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他的态度非常有意思,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患不过边事 ,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在他眼里,武将比外患还可怕,为了防范武将造反,他可以无视外患。像他这么搞,时间一长,武将地位自然就低了。而要防范武将,宋太宗自然而然就要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文臣队伍出来。
下表为唐、五代与宋朝历年科举取士的人数对比。
从表上可以看出,赵匡胤活着时,一共就录了188个进士,而到了赵光义时期,居然招录了1487人。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为了打压武将,建立文臣队伍,赵光义可谓是煞费苦心。
到了宋真宗时期,文官队伍继续扩大,大量的士人经由科举选拔成为政府官员,而且经由科举选拔的官员升迁极快,太宗时期的进士如吕蒙正、张齐贤、苏易简、李沆、寇准等都先后就任执政,其中时间最短的,仅仅六年而已。
之后科举出身,包括进士科和明经、明法等诸科,逐渐成为官僚选拔主流方式,并在宋仁宗年间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升迁步骤,有了严格的升迁惯例。如此一来,宋朝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官僚集团,这些人有着坚实的共同利益。他们虽然是由皇权扶持起来的,但到了北宋王朝的后期,皇权也无法完全控制他们了。原因无他,就是国家太大,皇权不下县,只能由文官集团来管理国家。
至于武将,用后人的话说就是“宋人叱武如叱狗”,完全沦落成了文人的走狗。韩琦诛杀焦用时,跟他同级别的狄青求情道:焦用有军功好儿。而韩琦却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这就是宋朝文人眼里的好男儿标准,如此贬武,军事焉能强盛?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男不当兵”,说的就是当时军人和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差距。
一个军人地位极低,待遇极差,除了走投无路的破落汉,没有人愿意去当兵的王朝,军事能强到哪里去?
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很多人都把宋朝军弱的责任归咎于宋太祖的“以文治国”国策,我觉得这需要客观辩证的来看。第一,北宋为什么要以文治国?
众所周知,晚唐之所以不振,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上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在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非但没能重塑一个稳定繁荣的大一统国家,反而进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礼崩乐坏的时代。究其原因,就在于地方势力太过于强大,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反而还常常祸起萧墙内乱不止,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时代难题。
宋太祖有一统天下之才,先后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汉地,重建了大一统集权统治模式的帝国,但是在这个看似庞大,但内部松散的帝国内依然有祸起萧墙的隐患,于是将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收回就成为了中央需要考量的问题,所以若想帝国江山稳固,杯酒释兵权后的“以文治国”或许是目前能想到的最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第二,以文治国真的会影响到军事吗?
根据后世的历史经验来看,以文治国将文治立为首位,或许武治会受到影响,但是影响是不大的,像明清两朝依然是文治为主,但并没有掩盖住它们在武略上面的荣耀,依然能够开疆拓土令四海宾服。同样,在北宋初期文治开启之时,宋朝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强盛的,作为靠武力打天下的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军事的重要性,对军队也留足了弹性空间。
至于宋中后期屡战屡败,一方面,因为宋朝的统治者贪图安逸,能力且不及前人,玩不转太祖设计的制度,反而信奉“以文治国”的教条主义,再加上宋军将士久疏战阵武备废弛,文官贪腐蔚然成风,安能不败乎。另一方面,北方外族强大势力的崛起,从昔日的部落联盟走向了联合国家模式,先有辽国后有金,金之后又是元,而这些外族在此时具备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和实力。总的来说,宋朝军事不振不应把责任全推到宋太祖身上,宋太祖的“以文治国”的实质是唐宋经济大变革时代和消除地方势力坐大共同作用下的历史结果,这时候的宋朝在经济、政治体制机制方面也趋于完善,形成了以商品经济为物质支撑,科举制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结构,经济大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开放的宋朝。
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赵宋王朝是太祖赵匡胤以后周点检(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夺取的政权。从而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
客观的说,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目标是要建立象唐朝那样大一统的盛世王朝!这在他的先南后北的大战略中己得到充分体现。
三百多年的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饱受后人诟病和非议。但都算在赵匡胤头上,确实有点屈。
的确,杯酒释兵权,使跟随他的众多高级军事将领兵权被解除,目的是使武将拥兵政变登基的局面彻底被阻断!
但对武备丝毫没有放松,更无轻视。因为天下一统离不开武力。他统一南方后,已准备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恰在此时,却发生了变故。
他在宫中与弟弟赵光义夜饮时,"烛光斧影"的疑云,赵匡胤莫名的死去。要知道他还不到五十岁,正值壮年。
更奇怪的是,皇位上坐着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其弟赵光义,千百年来,篡位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平息。
赵光义在格局、胸襟、才能上和赵匡胤相差甚远。
重文轻武的国策应是在太宗、真宗父子两代形成的。
檀渊一役,虽胜却吓破了胆,从此再也沒有北进的勇气。
北部边境近百年无战事,武备更加松懈,金兵一过黄河,京城很快沦陷,靖康之耻成了宋人抹不去的梦魇!
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我们读历史,很容易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责古人的不足,其实这样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将来你儿子也指责你为什么当年你不去阿里应聘,不贷款在北京买房怎么办?你大概心里也明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是做不到,是真的想不到。
具体到赵匡胤这里也是,他干了什么会导致宋朝国富兵弱呢?作为皇帝他难道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国富民强,士兵英勇善战吗?真实的历史是,他也希望大宋兵强马壮,但是他没办法做到。
每一个朝代在建立的时候,都会认真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从制度上避免前朝的缺陷。比如,满清在进入中原以后就发现,明朝的衰败很大原因是各地的藩王把国家给吃空了,所以满清在立国以后不允许宗室出北京去祸害地方,宗室的爵位还不断代际消减,从制度上防止养宗室的费用成为国家的负担。
宋朝也是这样,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时候也是深刻总结了唐朝灭亡和五代乱世更迭的原因——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武将不受约束,所以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乱世。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就开始消减武将的权力,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赵匡胤还通过国家制度把军权分解开,用文官监督武将,从宋朝以后,古代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军阀割据的现象了。
可是军权被分解,虽然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但是也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这么一个状态,这就导致了部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尤其在战时将领由于不熟悉士兵,在指挥上很容易出错。宋朝在建立以后还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它始终没有夺回幽云十六州,这让宋朝在北方无险可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轻易南下顺着华北平原劫掠宋朝。
为了防卫北方的草原民族南下,而宋朝又无险可守,所以赵匡胤只能在游牧民族南下路上可能会经过的城市里全部驻扎大军,国防的压力才是造成宋朝冗兵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各个城市都驻扎的大军防卫游牧民族南下,但是无险可守还是宋朝的死穴,果不其然在宋朝后期,金人就轻易南下把北宋的皇室全部俘虏。
从上面的叙述中就能看出,不是赵匡胤不想兵强马壮,而是他在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后,在国家可能出现军阀割据和适当消弱军队但是不会出现军阀这两者中选了一个在他看来危害最轻的。这才是宋朝军力不强的原因。
至于宋朝国富就很简单了,宋朝是一个政府插手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朝代,换句话说,当时民间任何能盈利的行业,政府都会插一手而从中取利。比如王安石变法都会制定专门的青苗法,来用法律规定强制民间百姓向政府借高利贷,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的怪事在宋朝就发生了。
古代中国从汉武帝开始,中央政府就一直控制利润最丰厚的盐铁行业来保证政府的收入,到了宋朝以后,因为要养活大量的军队,所以逼迫政府不但垄断盐铁,还插手民间的其他行业,与民争利,这就是当时没办法的事,客观现实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其实很不好过,大量的老百姓沦为强盗和反贼,《水浒》就是讲这个故事的。
幽云十六州不在自己手里,所以需要大量的军队防卫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钱财供养,逼迫宋朝政府全面插手民间经济与民夺利,国家搜刮的钱财多了,所以宋朝政府看起来很富裕。兵弱也是赵匡胤没办法的选择,为了让宋朝长久传承,他只能选择压制武将,以图改变唐末和五代武将随意可以造反立国的风气。
任何做出一番事业的历史人物都不傻,他那么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作为后人不应该一概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指责,而是应该从史书中读出历史人物的无奈。
历史上是不是赵匡胤导致了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局面?
最讨厌这种观点,纯粹自己无能诬祖宗!
如果说是赵匡胤导致宋朝国富军不强,那要是没赵匡胤,宋朝还能统一全世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