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古人常用焚书坑儒来形容秦始皇的残暴,这被作为始皇帝暴政的两大铁证。其实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当时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焚书,之所以会造成后世这么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加成。

焚书坑儒,现在经常被拿在一起说事,其实在秦朝的时候,这是两个独立事件。

我们先来说说焚书,烧毁书籍确实不好,在客观上造成了文化断层。可是我们站在秦始皇这么一位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很有必要。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中华,可是秦国的统一并不牢固。秦国推行法治,讲究严刑峻法,凡事皆以法作为准绳,这和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义和礼教完全背道而驰。

任由这种思想的存在,会搞乱民众的头脑,不利于秦国法治,向六国推广,无法做到国家一盘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焚书这一酷烈的手段,从根本上消灭儒家思想,试图通过时间的推移,将全国人民的思维模式统一在法家的模式之下。

当然。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并不是像后世修撰四库全书那样,彻底的毁灭这些书籍,秦始皇还是留有后手的,当命令丞相府进行了备份,一直放在阿旁宫内。

结果西楚霸王进入咸阳之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这些备份的书籍,也就随之付之一炬了。所以说所谓的文化断层,这个锅得由秦始皇和楚霸王,这两个大人物一起背。

我们再来说一说坑儒,其实根本就没有坑儒这个事情,这是那些腐儒为了抹黑秦始皇,而移花接木的行为。秦始皇确实坑杀了一批人,但是这些人不是儒生,而是所谓的术士。

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还得怪秦始皇,得了天下想长生,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通病。在那个科技不怎么发达的年代,就有那么一批术士,专门招摇撞骗。有个别数是胆子特别大,他们把主意打到了始皇帝的头上。

秦始皇依托这些术士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可是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秦始皇被这些人骗了几次之后,终于醒悟过来,于是决定坑杀了咸阳城那几十个该死的骗子术士。这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儒生呢?

这个真没有,后世的儒生利用手中掌握的话语权,抹黑秦始皇。只是因为秦始皇时期他们儒家学说不受待见,故意把始皇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描述成了一个嗜杀之人。

其实秦始皇的伟大远非这些腐儒所能想象,他的焚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更好地融合原六国地区,统一全国的思想,在大战之后进行新的建设。

所谓的坑儒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死的只是一些不学无术的骗子而已。如果这都要被说成是残暴,那么中国就没有什么明君了,因为每个皇帝手上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几十条上百条的人命。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处于弱势的秦国,必须依法治国,到了了秦始皇时期,秦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是,这时秦国中的矛盾冲突也明显起来,主要是贵族与新法的冲突,新法侵害了大贵族利益,他们拿起儒家思想作为武器,成了新法的绊脚石。

用现在眼光看:1、社会内部矛盾明显、动乱时,严法是必须的,而封建社会的和平时期,遵从儒家的仁、礼有利于安定。2、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其内容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与奴隶社会比较是进步的。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秦始皇站在历史进步的观点上,坚决反对封建制,所谓的天下读书人也只是部分腐儒而已。焚书坑儒我认为做得十分对,为了统一思想,保证国家稳定大局焚书坑儒是必然要做的。秦始皇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政治家,在维护国家统一,断绝泛自由主义蔓延方面做得很果决。事实上所谓的坑儒,大部分都是方士术士,少部分才是儒生,在坑儒之前很多儒生博士都逃走了。

封建制是分裂国家,制造战乱的元凶首恶,诸侯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一旦中央不能控制诸侯时,天下就会陷入无限战争之中。周王室以血统为基础,以王道思想为纽带,分封了八百诸侯,最终有了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连绵战争。八百诸侯到战国末期时不到二十个,天下统一之势已成,不论是秦国还是被秦国灭掉的六国,都有统一天下之志。天下统一了,再分封成若干个诸侯国,其实就是在制造战争,不论是血亲,还是王道思相都阻止不了诸侯相争。

项羽分封诸侯的结果是楚汉相争;刘邦分封诸侯的结果是七王之乱;晋朝分封诸侯的结果是八王之乱;唐朝节度使相当于诸侯,结果是安史之乱。先秦时代儒家鼓吹的三皇五帝田园时代,恢复周礼的实质内容是分封诸侯,汉朝以后的儒家总结历史经验,再不谈分封诸侯了。朱元璋执意要分封诸侯,儒家博士力谏不止,死了好几个儒家鸿儒;最终的结果就是靖难之役,老朱尸体还没有腐烂干净,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了,数十万百姓死于战火,明朝再归一统,朱棣坚决不分封诸侯了。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天下战乱不休,原因就是因为有诸侯。依靠祖先保佑,天下归于一统,现在再重新分封诸侯,是制造战争,有了诸侯再想天下安宁,不亦难哉?天下统一的好处是数百年才会有一场大的灭国之战,平时则是小叛乱,大暴动;天下诸侯林立的结果则是无日不战,无月不攻,无年不伐,百姓从生到死都在打仗。孰轻孰重,诸君自明!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谢谢邀请!秦赢政一统天下,史称始皇也可谓是中国之国父也,功不可没?为何被扣上焚书坑儒暴君的罪名?无非是汉代统治阶级,为推翻秦朝统治制造舆论,列出种种罪行麻痹民众,借而师出有名之故?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如果秦真的焚书坑儒?焚的对坑的好,但不够彻底,可恨跑了个犬儒叔孙通,这个秦末的穷酸儒生,整天抱着皇帝大腿拍马屁,皇权的威严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被他拍出来的杰作,是他造就了中国特权腐败的思想文化?

后又衍生了犬儒董仲舒,朱熹,王阳阴等清流派假大空之流,董仲舒给皇帝灌输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乃是老天爷的儿子,天人合一实乃狗屁不通之谬论?又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成了跪舔皇权的走狗!

朱熹登场发明了集所有狭隘虚伪,极端民族劣根性于一身的理学,打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幌子,私下里強奸儿媳,诱奸胡寡妇,逼二个尼姑为妾,龌龊,恶事做尽,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王阳阴亮相也弄出个知行合一,无非是愚弄民众,巴结权贵的狗屁哲学文化?这四大犬儒所谓的"圣人"虽然已经遗臭了万年,但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伤害,是灾难性的也是极其深远的遗害了一个民族千秋万代!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直到现在都是悬案一个。始皇帝到底坑的是儒?还是方士?始皇帝干了几件逆天大事:灭六国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衡石丈尺。用现代眼光审视又当如何看待?

难不成我们成全了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遗愿?复六国,车异轨,书异文,六国六法度衡石丈尺?焚了书,而后大汉出了董仲舒。武帝独尊儒术延续至大清,其结果就是:大秦帝国纵横天下灭六国一统江山,打得匈奴是闻风丧胆、不知所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至武帝,大破匈奴,一绝后患。再往后,是尊了儒术,灭了血性,除了挨打灭国,再没有了大汉的威仪。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大明之后,再无华夏。

直到大清亡,五四砸了孔家店,文革再砸孔家店,好不容易看到了中兴的苗头,今天又提焚书坑儒。到底秦皇坑的哪家的儒?焚的又是哪家的书?至今尚无定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争出了大秦一统天下,今日一提恢复国学,首先进入脑海的就是儒学。我就不明白了,法道墨释儒,兵家带杂家,怎么国学就只有儒学而无它?如果独尊儒术,唯儒学是尊,我们究竟是想要再次伟大,还是想要……您说呢?儒学没错,独尊差矣!国学法道墨释儒,中国不是只有一个学!焚书坑儒,焚的谁的书,坑的谁的儒?焚书坑儒错在何方?谁来回答我!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历史上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被说成了秦始皇暴政的代表,实际上,深入地读史书以后会发现,秦始皇这个锅背得有些大了,真正应该背锅的应该是李斯,而“焚书坑儒”的本质也是法家思想排挤其他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

先说说“焚书”

说起“焚书”,其起源还要来自于郡县制。

当时,秦朝政府虽然全面推行了郡县制,但是一直还是有不少的反对之声,尤其是一些博士(秦朝时各学派的代表,负责掌管书籍等等,秦朝时标配是70人)。而李斯利用这个机会便向秦始皇建议“焚书令”。

而“焚书令”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耐人寻味的,我们先来看一下:

1、史书都烧了,秦纪除外;

2、民间藏匿的诗书百家语,都烧了(博士官手中的藏书保留)

其配套的惩罚措施如下:

1、敢一起讨论《诗》《书》者,弃市(在闹市上执行死刑);

2、以古非今者族(即杀死犯罪者整个家族)。官吏看见了不举报的,同罪;

3、此令下发后,三十天内还没烧书的,黥为城旦;(黥为城旦,即在脸上刻上记号,并服四年劳役)

4、医药、卜筮、农业书籍,不在此次烧书之列;

5、如果想学习法令的,应以吏为师。(秦朝的普法教育)

为什么说耐人寻味呢?

我们可以看出来,“焚书令”的主体自然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但是在处罚上面来看,最严格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一起讨论《诗》《书》者”,而对于民间藏书,不但给了三十天缓冲期,而且只是劳役的处罚。可见,李斯的本意只在禁交流,禁流露到市面上,而不在于真正的“焚”还是“不焚”。

那么,比较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以古非今”处罚这么严格呢?

这个要从几个思想流派的对象来分析了。可以说,不管是儒家也好、墨家也罢,这些思想都是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与法家类似的兵家、纵横家等则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国家的强大,所以,对于法家来说,“儒家”确实是一个大的竞争对手,而儒家后来强大起来的时候,也把法家作为了打击对象。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后来的封建统治却大多是以法治国,而以儒来愚民,刚好是两种思想的“完美结合”。

再来聊聊“坑儒”

其他的朋友们也都普及过了,“坑儒”本应是坑“术士”。实际上,所谓的“坑儒”也罢,“坑术士”也罢,其本质正好是执行了“焚书令”,即是对“以古非今者”“妖言惑众者”的处罚,而秦始皇的本意则是处罚“谤我者”,即对秦始皇诽谤的人。

这件事发生在“焚书”之后的一年。

当时,有两个方士侯生、卢生,忽悠了秦始皇也有些日子了,又是长生不老药,又是老神仙的,忽悠得久了,总担心谎言会拆穿,又听说秦始皇挺狠辣的,就一遛烟跑了。跑也就跑了,还散播了不少谣言,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好刑杀以立威、有良士而不得用”等等。所以,秦始皇想把他们抓回来也是很正常的,只可惜,两个人脚底下的油还是挺多的,跑挺快,没抓回来,其他的读书人可就遭了殃了。

最后,犯了上面说的三种罪的人,一共460多人被抓了。秦始皇也是气啊,也没族、也没弃市,反而是挖个坑全给埋了。换个角度想,如果秦始皇按照“焚书令”来处罚他们,是不是就没有所谓的“坑儒”事件了?

“焚书坑儒”的说法怎么来的?

看来这里,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猜测了,“焚书坑儒”的说法自然不是依据实际历史事实而来的,那么来源于哪呢?

《史记》里面有两处提到了类似的说法: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上面一句话还可以明显看出来是“焚诗书,坑术士”,后面一句话就有点意思了,这句话是当时扶苏听说秦始皇要“坑术士”的时候的进谏,明明是各个学科的代表,扶苏怎么会说是“比诵法孔子”呢?甚为奇怪,有比较大的杜撰嫌疑。

真正确立“焚书坑儒”这个说法还是到孔子的后人孔安国。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结合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来理解一下“焚书坑儒”,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儒家利用“焚书坑儒”的本意一则是批判法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是夸大儒家被迫害的程度。

实际上,不论是“焚书坑儒”也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罢,都是一家思想独大的表现,谁占有话语权,便可以随意粉饰。但是,其本质内核也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后背这个锅倒也无可厚非。

PS:不要以为“焚书令”随着秦朝的灭亡就消失了,实际上直到汉惠帝四年,“挟书律”才被废除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