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可谓是振聋发聩,这是后人对于宋明两个汉人王朝亡于异族入侵,汉人成为帝国中被奴役的阶级,发出的悲鸣。

靖康之耻之后,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虽然在南宋的初期涌现出了好几位了不起的将领,尤其是出现了岳武穆这样的堪称在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但凡是一个有野心的皇帝,南宋帝国很有可能迎风翻盘,打败金朝入侵者,收复旧河山。但是由于统治者的私心,不思进取,整个南宋偏安一隅。与此同时,在蒙古高原上,一个强大的民族正在崛起,蒙古人以旋风之势席卷整个草原,逐渐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

经过和南宋军队及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战,公元1276年,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队,终于来到了临安,宋朝皇帝投降。但是皇帝的投降并不意味着南宋帝国的灭亡,南宋政权依然存在。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些忠心耿耿的人的扶保之下,南宋帝国依然苦苦支撑,直到1279年兵败崖山。

在著名的崖山海战中,20万南宋军民,誓死抵抗凶残的蒙古军队。在战争的最后关头,眼看突围无望,丞相陆秀夫,背着只有八岁的小皇帝,跳崖自杀,十几万军民相继追随皇帝而去!这是何等的壮烈,这是何等的血性,这个是汉人在面临亡国灭种时,演奏出的最强音。

由于在战争中,蒙古人大肆屠戮汉人,汉人的人口急剧下降。同时,由于在蒙元帝国四等人的划分中,汉人被列为最后两等,受尽了屈辱与不公平的待遇。这样的结果就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华文明蒙古人的倒行逆施之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由于受到蒙古人的的打压,汉人的脊梁被打弯了,直到朱元璋重新建立明朝,驱逐了蒙元鞑虏方才迎来了反弹。但是这个时候的汉人,已经不再是崖山之前的汉人了,蒙古人种下的奴性在汉人身上已经扎根。

明朝的建立,使得中原文化再次得以复兴,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但是好景不长,200多年后,另一个凶残的野蛮的民族,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

满清政府在文化上,思想上的所作所为比蒙元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于以往的改朝换代,这次满清政府入主中原,他们连中国人最传统的服装都进行了变革。从周朝时一直流传下来数千年的汉服消失了,中国人成为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老鼠尾巴的怪胎。满清政府通过这些手段摧残中国人的精神。

同时利用文字狱,利用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大肆毁书,加强思想控制,禁锢先进文化的传播。整个满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使得中华民族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潭而不自拔。由于满清政府的打压,以及在精神文化上的双重折磨,好不容易经过明朝重新振作起来的中华精神再次受到严重的摧残。

强大的、自信的中华民族到了清末变成了东亚病夫,变成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可怜虫,可悲可叹。蒙古人种在汉人身上的奴性,在满清政府的精心浇灌之下,茁壮成长。

所幸并不是所有的人身上都有奴性,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腐朽的失败的满清政府终于被推翻,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几十年的迷茫之后,中国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回归了正常的轨迹,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在沉沦了几百年之后重又复兴,在国际舞台上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所以在元朝以及清朝这两个异族统治的时期,都为我国国传统文化以及文明的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才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

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导语: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了。其意思就是强调,宋朝和明朝这两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灭亡之后对我们民族的冲击。

崖山海战是南宋军队和元朝军队最后一次决战。在这次决战之后南宋彻底亡国,所以说是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清军入关形成了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因此形成了明王之后无华夏!

一、关于这两句诗的出处问题!

以前多认为这两句诗是由日本人所编制出来的,用来说明中国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的灭亡。在经过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两句诗其实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其实这两句主要来自于下面的这一首诗中: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朝的遗臣,他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国仇家恨的不满。而且对于明朝灭亡和清朝取代明朝事实的不可接受!通过运用典故的方式介绍了崖山海战和清朝取代明朝的基本事实。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朝灭亡的惋惜与不舍。

二、崖山之后无中华――宋朝谢幕前的绝唱!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我感觉宋朝的整个历史还是比较曲折的。从宋初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手中夺过皇帝宝座开始,整个两宋时期都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边患问题。从宋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辽的威胁。好不容易通过《澶渊之盟》和辽朝形成了和平的局面。结果不久又窜出来了一个金,而且因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亡了国。随后康王赵构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好不容易等到南宋又把金给拖垮了,结果又窜出来了一个蒙古,有和蒙古在这里折腾了将近半个世纪。最终宋元双方在崖山举行海战,宋军大败南宋王朝灭亡。

崖山海战可以说是南宋历史上最悲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宰相陆秀夫等人,率领南宋的军队,以及南宋大臣的眷属。在崖山,和元军展开了最后一次战争。据说在这场战争当中,元军投入兵力20多万人,宋军也投入兵力20多万人。双方加起来参战部队达50多万人。这在古代的海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场海战可以说是汉人的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战役。

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吕留良《题如此江山图》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汉人的风骨,这场战役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在战役之后,南宋的官民有十几万人投海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民族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也维护了宋朝的最后一点尊严。可以说是宋朝谢幕前的最后一次绝唱。在崖山海战之后,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宋朝人口的2/3将近被屠杀待尽。对于整个汉民族来说都一次大的灾难。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宋朝正式推出了历史舞台,而元朝作为第一个由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兴起。
  2. 中原文明独立演变发展的步伐被打断,从夏商周时期形成的一些优秀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传统被消磨殆尽。尤其是一些中原文明优秀的文化,比如在宋朝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分权制衡等这些方面的文化都出现了中断。却而代替的是一些比较重视武力的文化,而且相比于宋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野蛮性。
  3. 中原的汉民族开始处在民族压迫和歧视之下,在宋朝灭亡之后,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对于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对于汉民族则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汉民族处在民族压迫和剥削当中。
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

上文是宋史对于崖山海战的一段描述,虽然这一段描述有一点夸张的因素在其中。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崖山海战是多么的悲壮。

三、明亡之后无华夏――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结束!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在位17年的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上上吊自杀。由此也标志明王朝的彻底终结。因此也就留下了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通过这句话来表达对明朝灭亡的悲愤之情。其实说到明朝灭亡就不得不提及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企图再一次复兴大明王朝,他奋发有为,对于专权擅政的大宦官魏忠贤毫不手软。而且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则痛下杀手。同时整顿吏制积极的改善边防。任命自己的心腹重臣去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任命袁崇焕等一些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去和东北的后金展开斗争。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本应该取得比较好的结果。但是崇祯帝本不是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命。尽管他历经图志,但是最终未能挽回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这就是所谓的祖宗作孽报应在子孙身上!

在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之后,闯王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登基。然后又向远在山海关的清军发起了进攻。结果明朝的将领吴三桂投降后金,与满族的军队联合开始攻打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难以应对,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李自成败退之后,多尔衮率领清军,越过山海关进入关内。从此建立了清朝的统治。在清朝建立之初对汉人也是非常残酷的。

  1. 剃发令:清除多尔衮带领八旗军入关之后,不久便颁布了剃发令,剃发令的主要口号是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对于汉地人民的反抗,满清统治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满清统治者的刀下。
  2. 扬州十日:清军在入关之后时史可法领扬州人民,抗击满清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结果满清军旅兽性大发,在扬州城里大杀十日。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上面这段文字是对扬州十日的记载,由此可见满清统治者对待汉人是多么的残酷。
  3. 嘉定三屠:1645年,明军攻破嘉定城之后,开始对城里的百姓大规模的屠杀。而且屠杀次数多达三次。有大量无辜的百姓实在满清统治者的刀下!

正是因为上述满清统治者所做的恶行,才引起了汉地中原人民的反抗,其实明亡之后无中华这句话就是为了表达对满清统治者的统治不满的。然而满清统治者为了压制这种情绪。掀起了大规模的文字狱,比如著名的南山集案,吕留良案,这些案件都是为了镇压舆论。是满清统治者进行残酷统治的一个重要证据。

结语: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只是一种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决不可信以为真。

其实这两句诗,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表达汉族人民对北方民族南下建立政权的不满而写出来的,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怒的情绪。表达对已经灭亡的汉族政权的怀念。并不是说华夏族就真的由此灭亡了。不能过度的拘泥于表面的意思。而应该看到其深层次的内涵,并且应该对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理性的认识!

如果仅仅的拘泥于表层意思理解,那就会陷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而且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也是非常幼稚的。想想现在我们的华夏族不照样存在吗,而且我们的中华文明不是正在复兴吗,我们的发展不是越来越好吗。我觉得可以将这一句诗进行改编:

崖山之后仍中华,明亡之后亦华夏!

参考资料:

《宋史》

《明史》

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话,出自何典不敢妄论,但好像有说来自东瀛之口。反正是小日本最喜欢说的,特别在"大东亚皇道乐土"推广中。

众所周知,崖山之前,东瀛人视华厦为天府,各式学子不辞重洋跪拜而来。曰本文化深受华夏文明熏陶不假,和服丶文字丶寺庙丶书法丶围棋丶麻将丶礼仪等等,是中华文化圈之中发展起来的。

但近代大清沦亡、列强侵犯,日本乘机崛起成帝国主义,侵华野心膨胀,对祖师爷也大不敬了,更想连土地也一举吞并。自然要大放阙词,大造谣言,没了华夏丶少了中华,就是他取而代之了。

中华虽历经挫折,久经考验,但文明从无间断,一脉相承。中华民族长城不倒,精神不灭,历经唐宋元明清,民族魂激荡人间,英雄气长贯云霄。

今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56个民族用血肉和文化凝聚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屹立在世界东方。

崖山永荡民族魂,长城轩昂中华人!

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在网上疯传的一种说法,其根据就是中华亡国论。崖山战役是蒙古人灭南宋的最后一场战役,明亡这是被满族所取代。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个朝代的结束都与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是这样嘛?

首先,我要澄清的一点是,这个观念最早来源于日本,而非中国土生土长。

其实,中肯的来讲。如果站在宋人与明人的角度来考虑,的确是有亡国之嫌。但是大家啊不要忘了,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容纳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并不是狭义上的汉族王朝。日本人的这种言论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之间自己产生隔阂,自己去否弃自己的文化继承。

对于中华民族传承,史学界一直有各种观点,但是主流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尤其是“输血论”最为出名。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是刚给中原王朝的一次输血。他们的到来不仅繁荣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而且成功的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融入到了汉文化之中。这是铁定的事实。

这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并未断代。

其次,虽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民族虽然亡国,但是没有灭种,民族尚在。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上,不断的与少数民族通婚,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血液早已经交织在一起。以前有过一篇报道就说道:现如今真正意义上的汉族已经屈指可数,中华大地上尤其是北方地区,很多人的血管中都有少数民族血液。

不说别的,开创大唐盛世的李世民就有胡人的血统,而这并不影响他成就一番伟业。中华民族始终是团结一致且配合默契的,因为我们很早就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这就是中华民族不断代的原因。

既然中华民族不断代,中华文化不断代,那有何来的“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之说呢?

结束语:作为当代人,一定要以一个理智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尤其是历史问题,一定要抱有审慎态度。自己可以有观念,但是要尊重客观事实,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思考方式。这一句来自日本的言论,大可以不必当真。话说,有一定历史素养的人,又有谁会去当真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网上认同“崖山之后无中华,崇祯之后无华夏”的,往往与认同“中国是唯一一个未中断的文明”的是同一批人,其实这两个结论的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

1,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指的是公元1279年的崖山之战后,南宋被元朝所灭。

所谓“崇祯之后无华夏”,指的是公元1644年,崇祯自杀,清朝入关,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

2,宋朝的正统地位来自沙陀人

宋朝之前,是五代。五代之所以成为正统写入正史,其原因就是因为宋朝的帝位源自五代。

五代之中,除了后梁朱温之外,剩下的四朝全部出自晋王李克用的沙陀集团,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包括北宋赵匡胤都是如此。

正如隋唐与鲜卑人脱不了干系,两宋同样与沙陀人紧密相连。

3,明朝朱元璋视元朝为正统,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其正统来自元朝,而非上溯到宋朝。

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古人尚有如此胸怀,今天的我们还要如此狭隘吗?

4,中国历史并非只是汉民族的历史,汉民族统一了农耕地区,而游牧民族则完成了农牧两区的统一。

中国历史不仅是秦汉隋唐宋明,匈奴、鲜卑、北朝、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同样是中国历史,当然还包括吐蕃、大理、高句丽等等。

为何我们可以接受同样不是汉人政权的高句丽,而对元清两个正统王朝耿耿于怀呢?

我觉得,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当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但一个王朝的兴衰我们需要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看。

今天的我们不是宋人,也不是明朝人,不能仅仅以宋明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否则又如何“从未中断”,又如何“自古以来”?

如果真的要较真,南陈灭亡之日,传统的华夏文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何需等到南宋崖山、明朝崇祯?

历史上“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什么意思?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显然是几个词语生搬硬凑而成的一句毫无逻辑的句子。何为“中华”,何为“华夏”?在历史语境中,中华和华夏两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其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现代语境中,其皆用来代指自夏商周以来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同样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既然如此,“中华”怎么可能“无”两次?从逻辑上讲,这句话的两部分相互矛盾,整体上是一个悖论。

这句在网络上被奉为至理名言,至高真理的并不对偶但强行对偶的句子,原型来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日本学者。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针对本国的发展,提出了所谓的大陆政策,即通过三步——征服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世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日本为了实现瓦解中国的目的,决定从内部入手。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族,并非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于是日本人便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声称满族是“异族”,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并抛出了所谓“中华文化在日本”的谬论。

1894年,甲午战争进行之时,日本文人宗方小太郎写下了《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试图通过否定清朝皇族统治的正统性,煽动所谓的“汉地十八省”独立,日本便可借机取得东北和外蒙,并且趁此机会干涉中国。这个所谓的“昭告书”开篇便毫不避讳地提及了这一点:

”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

在文章的最后,宗方小太郎提出,日本愿意帮助汉人“复国”: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聚义。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显然,中华文化在这里,被宗方小太郎当做了挑拨中国各族团结的工具,他以孔孟,明祖等中国历史上汉族的名人,来否定清朝,号召汉族人民与日本联合,推翻清政府。

宗方小太郎自诩为中国通,但他丝毫不明白,中国历朝历代所谓的“正统”,并不是以民族,血统为划分依据,而是以文化为依据。实际上,中华文明在原生之初,便是华夏与东夷两个文明系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又不断的融入其他民族的血统。实际上,后来的“汉人”概念,较之“华夏”,已经更为广泛。因此,血统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奉行自所谓“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文化,习俗,接受这些价值观念。

如此看来,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是“正统”,即使是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和清朝时期的满族,也都认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便是最好的证明。实际上,针对所谓的“满洲非中国”论,雍正皇帝曾经写过《大义觉迷录》进行驳斥,其中一句话一针见血: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正所谓,天下有德者居之,无论君主源于何地,但凡能够认同中华文化,能够保境安民,他便是正统:

夫天地以仁爱为心,以覆载无私为量。是为德在内近者,则大统集于内近,德在外远者,则大统集于外远。孔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

雍正皇帝的论述,可谓是精辟,三百多年前,完全可以拿来驳斥日本人的这些谬论。所以说,尽管元朝和清朝两朝,乃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元清属于中国这一定论。

故,“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是完全荒谬的,宋朝之后的元朝,文化方面极为发达,元散曲,元小令,都在中华文明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由于与西域,中亚地区交流频繁,上述区域的医药学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药丸的大量使用,便是在元朝之后,此前的中医药物主要以汤剂为主,可以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今日语境中“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而明朝之后的清朝,在文化方面,诞生了考据学,其中不少提倡经世致用,这些学派在西方文明传入后,成为了连结中国古代文化和近代文明的纽带。

可以说,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没有灭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