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小时候听评书杨家将的故事,对于其中的反派人物潘仁美可谓是恨之入骨,就是这个潘仁美为了一己私利,陷害忠良,使得赤胆卫国的杨家将死伤过半。然而,历史上的潘仁美和他的原型潘美,在形象上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

之所以潘仁美被设定为反派人物,在于他指挥的一次失败的战役。其实战败这个锅也不能由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来背。宋太宗当皇帝进行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兵分三路,而潘美就是西路军的统帅,西陆军可谓是攻势凌厉,连续打了几个胜仗。

但是由于作为主力的曹彬,连续的失利,打乱了整个宋军的部署,宋太宗决定撤退。西路军也只能撤退,为了防止敌人报复边境上的宋朝人民,潘美和他手下的大将杨继业,负责将老百姓撤回内地。

杨老令公就是此行的先锋官,如果只是单纯的护送老百姓,以金刀杨令公的军事能力断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搅局的人出现了,一个不懂军事,喜欢瞎指挥的监军王侁,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他逼迫杨业和敌人进行正面对战,甚至明理暗里嘲讽杨业畏惧敌人。当时如果作为主帅的潘美进行制止的话,杨业完全可以不用听这个监军的话。

但是,潘美不敢这么做,在宋朝时,文尊武卑的心态已经形成,文官再小也敢指着武将的鼻子乱骂,更何况这位王老兄还是部队的监军。结果,杨老令公硬着头皮出战,最终兵败生死。

其实原本大家商量好的,杨业带兵迎击辽军,而作为主帅的潘美则带领援军在陈家谷接应。可是当杨业兵败的时候,那位王大人却等不及了,以为杨业在前方取得了胜利,就纠缠着潘美要撤伏。

潘美实在没有办法,只得从了,结果造成杨业兵败身死。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还没就被杨家将的作者塑造成了一个陷害忠良的奸臣。说句实话,潘美只是负有领导责任而已,没有太大的过错,他也没有主动陷害杨业的意思。

其实在宋朝建立的过程中,潘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甚至可以力压第一良将曹彬。潘美的发迹和赵匡胤,有些相似,他也是从高平之战开始出名,可以说是他是当时以汉作为国号的国家的克星,攻打南汉有他,打北汉又有他。

潘美指挥作战,每战必克,在宋朝建立之后,和契丹人作战也是屡占上风。就是这次雍熙北伐,西路军也是摧枯拉朽,连续夺下三州。

由此可见,潘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只是因为一次失误,导致这位优秀的将领被唾骂了千年。

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潘仁美是出自《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等演义小说中的大反派,由于潘仁美的从中投辽卖国,致使杨家将遭到严重迫害,并万箭射死了杨七郎,成为人人切齿的大汉奸。

演义小说中的潘仁美的原型就是北宋的开国名将潘美,而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杨业的死亡最快祸首并不是潘美,而是监军王侁、刘文娱。在主力后撤的情况下,监军王侁命令杨业主动出击,结果杨业身陷重围。之后作为接应的监军王侁竟然与另外一个监军刘文娱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由率先撤兵后撤,致使突出重围的杨业失去援军支持,被俘绝食而死。

作为主帅潘美在这次事件中,完全是站在支持杨业的立场之上,只是由于监军王侁的掣肘,没有坚持做出正确的决策。事后追究责任,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潘美也受到了降职处分,是实打实的当了一回背锅侠。

归根究底,这次北征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支持下进行,作为主帅完全受制于皇帝身边的太监做的监军。可以说,潘美是在替大宋的皇帝赵光义背的锅,是替宋朝重文轻武的军事制度背的锅。

毕竟这次失败,必须有人得出来承担责任,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永远是不可能犯错的。此时,作为主帅的潘美便成了最好的羊羔,“一帅无谋累死千军”之罪就刚刚好,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民间老百姓根本知原委,也只能依赖与官方解释,之后随着评书、演义小说的流行,潘美变成潘仁美,成为害死杨家将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和杨业一样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历史名将。电视剧中潘仁美的原型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潘美,他在电视剧中被描述成了一位无恶不作的人。

其实在真实历史中,他是宋朝一位骁勇善战,并且十分正直清廉的大将。在宋朝立国之初,潘美为宋朝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宋朝的一名开国功臣。宋朝成立以后,潘美一直勤政爱民,保持着正直清廉的作风,可以说是当时十分难得的一位清廉大臣。在公元970年的时候,宋太祖下令讨伐南汉,潘美细心的观察后以吹灰之力取得胜利。

他看到南汉的栅栏全部都是用竹木编制的,考虑到如果用火攻的方法攻打南汉,会让南汉的士兵乱作一团,于是采取火攻的方式使得大战告捷,立下了一大战功。公元974年,宋朝派潘美征战南唐,因为屡战屡胜再次立下战功,被封为韩国公。在《杨家将》这部电视剧中,主角老令公杨继业的历史原型是和潘美同一时期的杨业。

杨业在最早的时候是南唐的一名将领,在赵匡胤攻破南唐以后,投降成为了宋朝的将领。因为打战的时候非常英勇,又被民间百姓称为“杨无敌”。在历史中他与潘美并没有什么瓜葛,更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被潘美处处设计害死。在现实中,杨业的死确实和潘美有一些关系,也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潘美后来的骂名。

公元986年的时候,辽国的君主耶律贤病逝,辽国新继位的君主耶律隆绪才年仅十二岁,宋太宗赵光义感觉时机到了。于是便决定收复辽国,并派出三路大军共同进攻辽国。其中一队就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的主攻部队。宋太宗因为害怕出现叛乱的情况,于是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王侁作为潘美的监军,监督潘美作战。

开战后潘美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攻下了寰州、朔州、云州、应州。就在潘美以为能够一举拿下之时,宋太宗下令撤退,同时还要求潘美这一队人马掩护其他队伍以及四个州的百姓后撤。但这时辽国的军队却一改之前的局势,对宋军紧追不舍,杨业认为直接面对紧追而来的辽军会吃大亏,提出暂避辽军锋芒的意见。但是太监王侁却坚决不同意,还说杨业有二心,使得杨业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提枪上阵。

临上战场前,杨业要求和潘美联手设计,引敌军入陈家沟。但是潘美却被辽军困住了脚,等他赶到时杨业早就因为寡不敌众被辽军俘虏了。而潘美也在后来被人们认为是见死不救之人,因此才落下了奸臣之名。潘美虽然一心想要救杨业,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在史书的记载中,杨业与潘美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他并没有什么要害杨业的动机。因此,潘美也是为大宋的皇帝当了一次背锅侠。

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潘仁美是《杨家将》书中的反面人物,描写了他和辽国勾结,处心积虑谋害杨家将的故事,是一个令人切齿的大奸臣。

无论是后来的戏曲或者电视剧、电影,都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千古奇冤,潘仁美的原型名叫潘美,潘美是北宋开国元勋,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真宗(赵恒)三朝元老。

潘仁美的形象可把潘美害苦了,可以说背了上千年的黑锅。

讲真潘美对北宋的贡献远甩金刀令公杨继业十八条街,无论从官职和成就,杨继业都无法和潘美相提并论。

(潘仁美)

潘美和宋太祖在后周同殿称臣时就是好哥们,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潘美被太祖重用。

他和北宋另一名将曹彬并称军中“一哥”,当时杨继业还在为北汉效力,后来潘美奉命征讨北汉,北汉被北宋灭国,杨继业这才被俘归宋。

换言之,杨继业曾是潘美手下的败将。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潘美一如既往效忠新帝,这完全得益于以往潘美的所作所为。

史书记载潘美言行谨慎,从不和同僚争功,是一个十分低调的将领。

太宗赵光义知人善任,潘美历任边关重要职位。

比如他一直跟随太宗北伐辽国,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雁门关大捷之后,被太宗封为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

(赵匡胤)

有人可能大惑不解,既然潘美如此十全十美,为何被世人贬低辱骂呢?

潘美确实在一次战斗中犯了错误,对杨继业之死负有间接责任。

事情是这样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西路军的统帅,田重进为中路军统帅,曹彬为东路军统帅。

三路人马起初打得还算顺利,是时太宗想趁辽朝国丧一举消灭之,但是宋军踢到铁板上了,东路军接连失败,因此三路军不能首尾相互照应,如此下去就会被辽军各个击破,说不定还会被敌人包了饺子。

面对这种情况,太宗传令三路大军撤回。

为了防止辽国报复边民,潘美和杨继业负责保护边民撤回内地,当时杨继业是一路先锋官。

(杨继业)

如果只是保护撤退边民,杨继业也不是死在陈家谷,这一切都是监军王侁(shen)逼迫杨继业和辽军正面死磕所致。

当时王侁讽刺杨继业畏敌如虎,按照当时情势来看,和敌人正面死磕无异于以卵击石。

王侁逼迫杨继业,杨继业为了向大宋表露忠心,只好以死相拼。

这时潘美应该出面阻止,但障于和王侁的交情没有这样做,这就进一步把杨继业推进了死亡深渊。

果不出所料,杨继业面对数倍于自的敌人,不甘被俘自杀而亡。

事后王侁被处死,潘美没及时阻止,犯指挥失当之责被连降三级。

有道是“性格决定行为”,潘美因不愿和同僚争强好胜,因此没有纠正王侁的行为,以致造成杨继业之死,这就是《杨家将》书中把潘仁美刻画成奸臣的原因,说实话这是无限放大潘美的失责行为。

(宋太宗赵光义)

事实上没过多久,潘美就官复原职,这从侧面说明他不应该承受主要责任。

潘美的第八个女儿,后来成了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就是戏曲中的潘皇后,历史上的章怀皇后。

潘美女儿16岁嫁给了赵恒,23岁就去世了,根本没有像书中那样帮助父亲祸害杨家将,相反颇有贤德之名。

这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语:有其父必有其女”。

讲真潘美也是一个仁慈宽厚之人。

当初太祖赵匡胤夺了后周江山称帝后,有一天,搜出了周世宗的儿子。

当时丞相范质、赵普等大臣建议斩草除根,只有潘美一言不发,两只手死命抠大殿的柱子,太祖就问潘美是不是不该杀?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

潘美实际间接表明了自己意思,还是别杀为好。

(潘美)

宋太祖也是历史上的仁慈帝王,于是顺水推舟道:“这样吧,我把这个孩子送给你当侄子,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此后,潘美为这个孩子起名潘惟吉,太祖从来没有打听过这个孩子,潘美也从不提起,周世宗的儿子就这样被潘美抚养成人,最后还做了北宋官员。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潘仁美的形象玷污了潘美形象,潘美有错误,但瑕不掩玉,潘美不应该承受千古骂名,是时候为他洗清不白之冤了。

不知您认为该不该为潘美翻案?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潘仁美乃小说中人物,小说不是历史!而是小说以潘美为原型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书中将潘美塑造成奸臣形象。小说作者将其潘美塑造成奸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潘美领导的一场惨败的战役有关。

什么战役呢?就是宋辽间的一次惨烈战役“陈家谷口战役”。因潘美指挥不当,导致名将杨业父子及杨家军全军阵亡。这就是小说《杨家将传》里的描述。

而真实的历史事实又是如何呢?

杨业

“杨业生不详卒于公元986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初为北汉建雄军节度使,以骁勇闻,颇有智谋,屡立战功,号称“无敌”。归宋后,迁知代州,以轻兵败契丹兵于雁门,以军功擢云州观察使,判郑、代二州。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收复云、应、寰、朔四州,曹彬败退,遂归代州。不久,护送四州民内迁,途中遇契丹大军,曾献策设伏固守以保万全。监军王侁等不允,迫使出战,退至陈家谷,孤军作战,重伤坠马被俘,绝食三日卒。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潘美

宋朝名将“潘美”乃真实历史人物,姓氏全称曰“潘美”,字仲询,生于公元925年,卒于公元991年,大名(今属河北大名县)人。潘美后周时期,跟随后周世宗征高平(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以功迁西上閤门副使。宋初,随太祖(太祖即赵匡胤)平李重进,(李重进五代时沧州人。后周太祖时历官武信军节度),授泰州团练使。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以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连克富、贺、昭、桂、涟、韶等州,挺进广州,擒刘#,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以升州道行营都监,征南唐,击败江南水陆十万众于金陵城下。宋朝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率师北伐,与辽兵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战死,责授检校太保。卒,赠中书令,谥武惠。

陈家谷口战役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三路伐辽。西路军以潘美为都部署,名将杨业为副, 王侁为护军。连克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四州。谋麾师而东,与中、东两路宋军合围幽州(今北京)。但因东路曹彬部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县境)先溃,中西二路遂亦奉命撤军。宋廷命西路军掩护四州之民内迁,以致大军撤退迟缓,而辽军追袭将至,形势危机。杨业被护军王侁以恶言相激,乃约定潘、王率军于陈家谷口接应,而自率军冒死出击寰州之敌,以掩护大军及百姓安全撤退。但潘、王既闻杨业军陷入重围,乃置业军于不顾,先后遁去。杨业自午至暮鏖战突围至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见无潘、王援军接应,拊膺大恸。遂率残部与众敌苦战,无一人生还。业负伤坠马被俘,不食而死。

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从小看《杨家将》的都知道杨门满门忠烈,只是被潘仁美所害,他不仅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这个大奸大恶的小人潘仁美在历史上和杨业一样确有其人,但名字少了中间那个仁字,叫做潘美。只不过历史上的潘美,不仅不是小人,反而是一员值得敬仰的名将。

潘美和杨业一样生于五代时期,他少有大志,曾和同乡说:

“汉代(后汉)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而潘美也并不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之人,他的军事才能相当出色。他从高平之战开始,先后平定叛乱,攻灭南汉,征伐北汉,都可看出此人的运筹帷幄。况且从潘美所任忠武军节度、韩国公、检校太师、同平章事等职务来看,他亦有文韬,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派三路大军北伐,会师幽州,一举歼灭契丹主力。可是东路军大败而归,中路军和西路军只好分别退守定州和代州。而此时契丹十万大军压境,赵光义连忙命西路军的主将潘美、副将杨业将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往内地。

此时寰州已沦陷,杨业建议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待宋军离开代州北上时,命云州民众先出,宋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迎战。此时让朔州民众再出城,宋军主力派骑兵迎战,再派一千弓箭手在谷口阻挡契丹。如此一来,三州百姓可以安全内迁。

可是这个时候有人出来坏事了,监军王侁却嘲笑杨业怯懦,认为宋军应大张旗鼓出雁门关与契丹大战,将来犯之敌击退。甚至还讥讽杨业:“你不是叫杨无敌吗,现在敌人当前,你干嘛不冲上去呀,难道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打算吗?”

此话一出,杨业受不了了,他本来是北汉降将,虽然战功赫赫受到赵光义的信任,但毕竟不是正经出身,在军中多受排挤。于是杨业就和主将潘美商议,他带少量士兵去迎击辽军,潘美则带援军在陈家谷接应。可是当杨业撤退到陈家谷时,却一个人也没有。最后兵尽伤重的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这样一看潘美确实是害死了杨业,可其实潘美带人来了,在陈家谷埋伏好了。可是当杨业兵败往这来的时候,邀功心切的监军王侁这时候却怂了,非要带着兵撤退。潘美拗不过他之后也只好跟着走了,于是让杨业失去了后援。

总之杨业的死让赵光义很痛心,将主要责任人王侁免职,将次要责任人潘美连降三级。显然杨业的兵败最大原因是因为王侁,主将临阵保持沉默虽有责任,却也为此扶持了代价。在当时,不管是《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是《东都事略》等著作都看不到关于潘美和杨业的个人恩怨,也没有将其当做反面人物来写。

不过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却写了一首诗叫《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这首诗意在缅怀杨业,前六句都在夸杨业怎么勇猛,但是最后尾联用了晋代周处典故,将潘美视为害死杨业的元凶,开启了潘美丑化的过程。

不过在宋朝潘美的形象还是可以的,直到元明时期,随着《杨家将演义》的出现,将潘美化名潘仁美,用杨业父子的口气将其贴上了奸贼的标签。而随着民间艺术作品的刻画,终将潘仁美或者说是潘美刻画成了心胸狭隘、贪图名利的奸臣形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