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名重名率是不是汉字国家中最高的?起名时应该如何避免重名?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人名重名率是不是汉字国家中最高的?
目前都有哪个国家使用汉字,我确实不了解。但我国有近十四亿人口,单凭这个庞大的基数,在所有用汉字的国家中,重名率最高恐怕不会有错。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起名时该如何避免重名?
想避免重名,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字可能重名,然后对症下药,避免重名。
那么,哪种情况容易出现重名呢?
1、单名的名字容易重名
这个好像无须置疑,因为名字只有一个字,必然重名的概率增大。两个字相对就会减少。按照这个逻辑,取三个字应该重名率更低。只是目前我们不提倡取三个字,一个原因是太麻烦,不好记不好写。另一个原因是几千年的习俗流传下来,三个字确实不流行,显得别扭。目前有的小鲜肉为了博人眼球,偏要起三个字的名字,古里古怪的。不管是不是艺名都让人厌恶。
2、季节字容易重名
比如:春生、秋生、冬生、寒露、立秋、立春,立夏,春分、秋分等等。
3、节日字容易重名
比如:国庆、中秋。这两个名字,保守估计全国也得有几千万。与之近似的比如:建国,建军,建民等。
4、地名或区域字容易重名
比如:杭生、沪生、京生、南生、北生、东生等。
5、纪念意义的字容易重名
比如:军生,民生,海生、路生、车生、雪生,雨生、胜利、解放等。甚至非典时期还有叫典生的。
6、家常字容易重名。叫家常字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确实想不出用什么说法可以形容它。说大白话,就是普遍都采用的字。比如:女生用彩霞,凤霞,晚霞,玉霞、红霞、玉芝、桂芝、玉莲、玉洁、玉珍、玉玲,巧玲、彩玲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好了,既然知道了上述容易重名的类型,我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尽量避开就是了。
人名字就是个符号,只要不反动,听着顺耳,叫什么还不可以,何必非得挤到一起自找麻烦呢!
具体到取名字,我认为,尽量用生僻字,用别人用的少的字。
但是,必须要事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生僻字,并不是谁都难以识别的字,它只是针对用的少而言。在这一点上,许多文化高的专家学者偏偏容易走进误区。
比如:何祚庥,您能读出来么?反正我是读不出来(谁兜里也不能整天揣着字典)。
多数人读不出来的名字,该有多麻烦啊。单纯一味地追求奇特,实在没那个必要。小平有什么不好,泽东有什么不好,多普通多平易呀,一点没影响他们成为伟人。
当然,上面我讲的只是九牛一毛,仅作为参考。
建议新生儿家长们,为了避免重名,在给孩子取名字前,最好去网上查一查,尽量避免重名。这无异是一件利己利他的好事。
中国人名重名率是不是汉字国家中最高的?起名时应该如何避免重名?
咱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各民族和姓氏都各有各的共同点名重不能怪汉字,文字在先,你起名在后所以和字无关系。几个人名重了不是还有很多证据能证明你身份吗?如所在的址,还有出生的时间即民族吗!急啥怪啥。
中国人名重名率是不是汉字国家中最高的?起名时应该如何避免重名?
造成重名的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国外的快餐文化大量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姓名文化也出现了追求简洁快速的倾向。目前,我国人名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重名率太高,同姓同名太多,名字缺乏佳义,这已经引起了专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造成重名的原因首先是大姓,在公安局的口卡科,重名大都集中在张、王、李、赵、刘这几大姓,大姓人口众多,起名自然就容易造成重点。造成重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俗字,所谓俗字就是指在名字中出现太多,用俗了的字,这些俗字包括:红、洪、宏、虹、军、兰、涛、华、国、杰、洁、珍、英、刚、新、欣、胜、盛、平、苹、萍、建、健、俊等。用这些俗字取的名字,在大姓中,重名已在千个以上,是不能再用的了,即便是小姓,再用这些俗字取名,也难免会重名。中国字成千上万,何必都用这几个字取名?第三个原因是两个字的单名造成重名率高。 如果一个字在名字中的使用率不高,用在单字的名字里也容易重名。比如阳,这个字在名字中的利用率是不高的,可把它放在单名里,重名的就多了,比如叫杨阳的,不下千人。还有上面说过的俗字,哪个放在单名里也会重名。比如军,不管你姓什么,只要用军取个单名,准会重名。
如何避免重名? 首先是不用俗字取名,上面已经介绍了在名字当中利用率最高的一些俗字,那么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就尽量避免使用这些俗字,以对孩子负责的精神,多花一些时间,给孩子取一个可心的名字。 还要注意最好不取单名。两个字的单名比三个字的双名容易重名。而且单名可选择的字比较少,含义也不如三个字的双名丰富,毕竟多一个字就多一层含义。 要防止重名,提高起名者文化素质很重要。如果您觉得您的文化素质不高,可以请文化素质高的人给孩子取名字。有些人给孩子取名字的时考虑不周,等孩子大了又改,这给公安机关的工作出了难题。有些人自己改了名字,别人对他的新名字不认可,还叫他以前的名字。 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重名问题,有关部门应对重名问题进行立法,并开展防止重名的服务。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开展了防止重名的服务,有的国家立法,新生儿的名字经查有三个以上的,其他人就不能取这个名字了。 当然,公安机关开展防止重名的服务,得依赖计算机联网设备。新生儿报户口时,通过计算机查询,立刻就可知道有没有重名的。
名字是代表人的符号,是人们彼此相联系、相区别的一个记号,简而言之,是人们进行彼此交往的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起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避免同名。同姓不可避免,但如果同名同姓,那么姓名就失去其符号、记号和交往工具的作用,并且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许多不便和麻烦。
笔者建议尽量不要起简单的名字。因为中国的同名率很高。在中国历史上,汉晋之际盛行单名。其缘由,除王莽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外,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避讳。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与皇权统治,避讳制度曾受到高度重视。所谓避讳,即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书直说,必须用其他文字代而替之,如为避刘邦讳,须以“国”字替代“邦”字。避讳制必然造成种种文字麻烦。为了便于避讳,减少讳字,汉晋之际的皇帝大多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复名要少一半)。这样一来,其他高官贵爵乃至士农工商,为了维护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严而又便于避讳(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
起名要讲究字音
字音,就是一个字读出来的声音。起名要讲究字音,也就是起出的名字,叫起来要好听,要响亮。
起名讲究字音最普通常见的方法,是尽量避免不雅谐音。汉字非常丰富;同音而不同义的字又特别多。例如“财”与“材”、“朱”与“猪”、“石”与“屎”、“王”与 “亡”等等。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有的名字看起来意思很好,也很文雅,但听起来由于字音与另外一个不雅、甚至非常粗俗的词句类似,就会使人很不舒服。因此应该予以重视。
起名要讲究字形
起名还要讲究字形。讲究字形,也就是写出来要好看,好认。
字数量浩繁,康熙字典就收有42114个字,而其中3万多字是不常见的,常人能认识的汉字,一般在3千多左右。有的人在起名时,总是喜欢用一些不常见的字,有的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也许这些人认为,用一般人不认识的冷僻字起名,就会给人一种有学问、有教养的好印象,其实不然。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符号,如果别人不认识,这种交往就会很不方便。而且从心理学讲,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名字认不得或读不出来时,必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不愿与他交往。有位心理学专家作过统计,若用比较冷僻的字起名的人,一般社交能力都差,且80%的人性情孤僻。看来,这是颇有道理的。
中国人名重名率是不是汉字国家中最高的?起名时应该如何避免重名?
中国人的重名率是相当高的,一是人数众多,基数大,出现的比率就会更大。二是常用的作为名字的汉字就那么些,名字不过一或二字,你觉得不错的,别人也是怎么认为。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可选用一些生僻的字,或用一些少用的组合词语。但是,读音其实也不多,又难免会同音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