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历史小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他不是正史,许多小说中的名场面,其实历史上都没有出现。
在这个120回的小说里开篇就为我们杜撰了一个经典桥段,那就是桃园三结义。小说中用了浓墨重彩为我们描述了刘关张相识到相交到最终由于意气相投,再加上有共同的理想,三个人结为异姓兄弟的桥段,使得刘关张三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结义兄弟。
然而,事实上,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有结拜,只是这三个人的关系特别好。在三国志中有这么一句记载,说刘备与二人恩若兄弟,于是,罗贯中先生就把他们搞成了兄弟。
其次,大家对于刘备这个人的印象总是很怂,甚至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其实刘备是个很血性的男儿,张飞怒鞭督邮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刘备身上的。应该是刘玄德怒鞭督邮,小说演义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把这件事移花接木,按到了张飞这个莽汉的身上。
其次,关羽有许多故事都与历史不符。首先,华雄是孙坚斩的,根本就没有发生温酒斩华雄这个事件。斩颜良诛文丑,只说对了一半,颜良确实是关羽杀的,文丑则是死在乱军之中,很有可能是被徐晃等人杀死的。三英战吕布也没有发生,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刘关张出身低微,应该没有资格和吕布单挑。
至于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我必须得吐槽下罗贯中先生,他的地理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当时在许昌的关羽想去河北找自己的结拜大哥刘备,很简单,沿着地图往北走,过了黄河就到了。可罗贯中却安排关羽走了一个大迂回,先是向西到了洛阳,然后再折向东过了黄河渡口。
这个折腾的有点大了,关羽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将领,他不可能做出如此低级的举动。所以这件事情也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这些关羽身上的桥段都很好的,展现了关羽的义薄云天以及出色的武艺,让人过目不忘。
关羽单刀赴会的传说,也让人热血沸腾,可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单刀赴会的是鲁肃,他把关羽骂的头都抬不起来。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甚至诸葛亮连专利权都没有,这件事情属于孙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至于诸葛亮的失空斩中的空城计,也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诸葛亮在失去街亭之后,眼见北伐不能成功,就引兵退回了汉中,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最成功之处就是他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将杜撰出来的情景柔和在真实的历史天空下,没有一种违和感,让读者读起来荡气回肠,这也奠定了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题主说的空城计、斩马谡、草船借箭都是关于诸葛亮的,像空城计,好多人都用过,像曹操、孙权、赵云、王平等人,但是唯独诸葛亮没有用过;至于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是史书有记载的;草船借箭更是虚诞,但是三国评论大佬裴松之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就算这个勉强算是草船借箭,那也是孙权,跟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儿,笔者想着重说一下三国演义中对武圣人关二爷的杜撰故事:
一、桃园三结义。
历史上没有,关羽的岁数要比刘备岁数更大。不过,说关羽张飞像是兄弟,这个是对的,《三国志》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说张飞叫关羽哥,没什么毛病。
二、温酒斩华雄。华雄是江东猛虎孙坚杀的,跟二爷没什么关系。
三、三英战吕布。刘关张都没有参加过讨董联盟,哪儿有机会去战吕布?
四、斩颜良、诛文丑。这个对了一半,颜良还真是关羽杀的,但是文丑不是,文丑死于白马之战乱军之中。
五、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这是都是刘备干的,没关羽什么事儿。
六、土山约三事。
关羽是战败被擒的,怎么可能有"土山约三事"这么冠冕堂皇的事儿。
七、过五关斩六将。
假的不能再假了,罗贯中绝对是地理没学好,关羽走的路线,请看图吧。
绕了这么一大圈子,旅游呢?
八、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刘皇叔估计起床起晚了,等赶过去的时候,曹老板早溜了。
九、战长沙。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戏曲中唱的挺好,但是与事实不符啊。刘备南征荆南四郡,还没打呢,长沙太守韩玄就投降了。自然也没有二爷与黄老先生的大战了。
十、刮骨疗毒。
这件事应该是有的,但是不是华佗干的。华神医死于建安13年,二爷中箭伤是建安24年,闹呢?死人复生治病啊?不过,给二爷治病的那位医生,笔者估计应该是跟华佗有关系的,麻沸散是华佗首创,二爷手术前,医生曾建议使用麻醉,所以,这位医生应该是得了华佗真传的。
十一、单刀赴会。
哈,刚好反了,去赴会的不是二爷,而是鲁肃,是鲁肃去二爷那儿去赴会。三国演义刚好本末倒置了。
十二、二爷神魂追命吕蒙。不用解释了吧。
十三、青龙偃月刀,追风赤兔马。
不好意思,两个都不是关羽的。关羽用的兵器是长矛,不是长刀。赤兔马确实是吕布坐骑,但是吕布死了,赤兔马就没了踪迹,怎么能跟关羽呢?
说的有些过了,哈哈,笔者没有对二爷不敬,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之中杜撰的故事还不少,首先作者是尊刘贬曹的观点,褒扬诸葛亮等人,是为了贬斥曹操等人;从“演义”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明说有杜撰的了。如木牛流马,如果真有,是不会失传的,因为不是诸葛亮亲手做的,有工匠,怎能失传?曹操把杀猪听成杀人,把那一家人都杀了,不可能。这家人对曹操很好,一副老实相,曹操是大才怎能看不出来,曹操是武将,这家人即使有这个心,也不是曹操的对手,何况古代人杀人都是先把话说清,让死的明白,话说明白了,曹操还会杀人吗?这都是为了褒扬诸葛亮,贬斥曹操而杜撰的。还有三气周瑜,诸葛亮把年轻的周瑜气死在巴丘;诸葛亮借东风,也是杜撰的首先说,周瑜的年龄不比诸葛亮小,有可能比诸葛亮大,周瑜很有度量,病死在东吴并不是巴丘。诸葛亮的观点是联吴抗曹,怎能再气周瑜呢?有关借东风,谁借试试?如果说诸葛亮观测天气,预料有东风,这是合情合理的。
《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古人有三人成虎之说,就是说,众口一词的事情,在某种情况下,就是没有,也得说有。既然是历史上口口相传的经典事情,早已为人所熟知熟晓,熟了于心,早已激励了无数的人,让很多人因之离厄解难,专家学者们就没必要把自己考究的结果再大宣特宣,这叫看破不说破。
《三国演义》早已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而且因之衍生了许许多多的三国文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宏篇巨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书中每一个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形象完整性,没必要通过一些史料的片言支语,去否定某些人物精彩形象和事件的合理性。更何况三国时期已远离我们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真实的历史场景,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情节,早已不可考究。史志记载的就百分之百真实准确?史志记载的就百分之百没有遗漏?史志记载的就百分之百完整?有专家考证说,关羽诛文丑、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没有的事,都是《三国演义》作者老罗的杜撰。但真实的历史场景又是什么,专家你凭什么就说没有呢?难道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时就不能发生,双方对峙那么长时间,诸葛亮搞了个草船借箭,陈寿却不知道,没有记入《三国志》怎么办?关羽是否诛文丑,早在东晋文人临摹魏晋书信中就有关羽写给曹操的信,里面就有一句“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又该怎么说?空城计并非老罗独创,早在魏晋时期,有一个叫郭冲的人,在《郭冲言五事》中就记述了诸葛亮设空城计一事,虽然被后来南北朝的裴松之所驳斥,但郭冲却是最接近事件的人,你过了近两千年的专家就能完全去否定郭冲的虚妄?因此,几千年前的事情和人物,我们真的不好考证,到底有没有发生也很难看到事情的原貌。
常说眼见为实,在日常中捉奸尚且要捉双,更何况早已远离我们的历史了。究竟一个历史事件有没有发生,我们只能通过史料或考古发掘去考证,很难再现事件人物的全景全貌,有鉴于此,忠告那些爱考究的专家学者们,在考究出新成果新发现时,还是不要过于肯定地去谈古代某事某人的有无和好坏吧!鲁迅先生曾说过:“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专家说者们是否有必要去深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呢?
《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其实,也不能说是杜撰,很多都是在《三国志》中能找到原形,只是罗贯中根据这些原形加以改编,移花接木到了蜀汉身上,然后就成了我们脍炙人口的故事,因此才被误会成了杜撰的事情。我就举几个经典故事来说说:
1、刘备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这个桥段想必感动了不少读者吧,刘备对诸葛亮说:“这阿斗啊,就交给你了,能辅则辅;不能辅呢,卿自取之。”刘备这一番话,吓得诸葛亮又是下跪又是磕头,不断拒绝刘备的好意,并表示一定要尽心竭力的辅佐好刘阿斗,光复大汉江山。
真实的历史中,这个桥段还是存在的,过程并没有这么“戏剧化”。但是在刘皇叔托孤前,这个场景其实已经在东吴发生过。而这段托孤的主角是孙策和张昭。根据《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记载: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估计刘备也是受到孙策的影响,才有了这段托孤之言。
2、赵云单骑救主。赵云单骑救主多有演绎描绘之举,真实历史中只交代赵云身抱阿斗,保护甘夫人逃离,并无其它细节描述。
所以,赵云的单骑救主场面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不过,在东吴的历史上,却真实发生过一场单骑救主的大戏。事情的主角是孙策和程普:
有一次,孙策在攻打江东豪族祖郎时,不幸遭到祖郎数百人的包围,此时孙策身旁只剩程普和一名骑兵。程普见状,便拿起长矛,策马疾驰,一路刺杀祖郎士兵,硬生生的撕开一道口子,让孙策跟着他冲出包围圈。这就是真实的“单骑救主”历史事件。
3、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典故说的是孙权按照周瑜的计谋,本想利用嫁妹妹的机会趁机扣押刘备,来要回被刘备占领的荆州。不料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巧借吴国太的势力,成功让刘备娶到孙尚香,且安全脱身离开东吴。因此,孙权和周瑜就被世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故事情节呢,除了嫁妹妹是真,其余都是杜撰出来的。在正史上,孙权嫁妹妹一事在《吴书》中并没有过多的笔墨,但是我们可以从《蜀书》中寻找相关的史料证据:
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起初,孙权为了巩固在赤壁大战中和刘备建立的联盟关系,故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史称孙夫人)。孙夫人到现在来说就是“女汉子”,着实把刘备吓得不轻。所以,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实际上还是各住各的。
后来,刘备夺取两川,进入蜀地。孙夫人不愿跟随前往,就让孙权派船来接自己回东吴。孙夫人本想把阿斗一起带回东吴,但是诸葛亮老谋深算,提前派张飞和赵云在江边拦截孙夫人,把阿斗留下,放孙夫人回去。
按照正史来看,刘备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差点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给弄丢了。所以,真正“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应当是刘备!
《三国演义》中哪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剧情是作者杜撰的?
那就太多了,基本上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得有七八成都是杜撰的,或者故事本身就是假的,或者故事的主人公是错的。先列数九个和数字有关的吧。
一、单刀赴会单刀赴会这件事历史上是发生过的,但过程和结果却与演义中大不相同。首先,鲁肃方面并没有安排任何的伏兵想要击杀关羽。作为孙刘联盟的策划者和坚定的支持者,鲁肃绝不可能主动犯下这样的大错来影响联盟的稳定。其次,真实的鲁肃有勇有谋,绝非演义中唯唯诺诺的窝囊形象。在此次会谈中,鲁肃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去面对威震华夏的关羽,所以当时就有东吴方面将领反对鲁肃前去。最后,结果并非关羽大骂江东鼠辈,反而是被鲁肃一番义正言辞说得哑口无言。
二、桃园三结义桃园结义被后世奉为“结拜老祖”,可惜,事实上这件事有两点是不对的。第一点是后汉三国时期,等级制度依旧森严,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和寒门的关羽、豪族的张飞拜把子,首先就不符合时代特点。而且那时候也不兴这一套。《三国志》中对三人关系的描述是“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别忘了前边还有个“恩”字,那就是不对等的关系最好的证明。
第二点则是年龄问题,三人依年龄大小排序,刘备为长,关羽老二。但实际上关羽比刘备还要略长一些。即便那时候已经有了结义的习惯,恐怕刘备也不会给自己认个大哥吧。这里顺便吐槽一句,罗贯中的数学是真不咋地。《三国演义》写刘备登场的时候是184年,28岁,生年为157年;刘备去世的时候是223年,63岁,生年为161年。所以他的排序就更不可信了。
三、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实在是太精彩了,可惜是纯杜撰的故事。首先是,征讨董卓的时候,公孙瓒根本就没去,刘备怎么可能跟着他一起到的虎牢关前?再一个,汉末时期已经不讲究武将单挑了,吕布什么身份?比两千石的中郎将,都亭侯,即便单挑是不是也该挑个身份地位相当的。和三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打一架,赢了丢人,输了更丢人,搞不好还要送命。三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单挑只有两次,一次是孙策VS太史慈,一次是吕布VS郭汜。“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
四、三气周瑜这就是罗贯中分别污蔑周瑜和诸葛亮了。第一,周瑜为人特别有气度。《三国志》中分别有蒋干的评语“雅量高致”、刘备的评语“气量广大”。程普甚至说,和周瑜相交如饮美酒,不觉自醉。周瑜哪里会嫉妒诸葛亮呢?而且人家手握江东军权,家里有美妻,别人该嫉妒他吧。第二,诸葛亮从隆中对的时候就奉劝刘备要结交孙权,怎么可能三番两次地害周瑜呢?这不明摆着陷双方联盟于不顾吗?而且,看看《三国演义》中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哪里像是一个翩翩君子说出来的话?这不分明是泼妇骂街嘛。
五、五虎上将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封了四员大将,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和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什么事。别说仅次于四方将军的四征、四镇了,连四安、四平都没封,赵云还是个“杂号将军”,从级别上根本没法和关张马黄相比。五虎上将的来源,是因为这五人被陈寿合为一传,而且死后都获得了谥号。可惜,赵云在刘备入蜀以后已经不被刘备重用了。就连赵云的谥号,还是姜维等人力争过来的,后主根本没想着给。五人合为一传,很可能都是陈寿为赵云鸣不平的。
云别传载后主诏曰:“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三国志·赵云传&后主传》六、过五关斩六将其实这件事又是罗老先生犯迷糊了。首先,曹操就没有派人追过——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其次,关羽明明是个忠义之人,十分感念曹操的恩情,却在离开以后立马翻脸连杀6将,这到底是写关羽忠义呢还是忘恩负义呢?况且,看看过五关的路线,关羽是个路痴吗?非得绕一大圈去找刘备。
七、六出祁山其实诸葛亮北伐只有5次,分别是228年春、228年冬、229年、231年和234年五次。而在这5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走了祁山这条路线,剩余三次分别走的武都、陈仓、五丈原。所以,六出祁山无论是数量还是路线,都是错误的描述。当然,也有说诸葛亮7次北伐的。除了上面的5次,还有230年的两次,但这两次,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一次是诸葛亮谴魏延、吴懿西征。与另外5次诸葛亮带兵主动出击不同,所以不能算。
八、长坂坡七进七出刘备确实很惨,在当阳被曹操追上后,再次遗失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这已经是第4次了,不知道刘备家眷作何感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骑逃走。幸亏赵云保护甘夫人母子,才得以幸免。没有演义中写的那么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否则整部《三国志》中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呢?倒是张飞领二十骑断后,喝退曹军被记录下来了。难不成赵云那么大的事情比不上张飞,陈寿懒得写吗?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九、十八路诸侯讨董事实上,讨伐董卓的联军只有十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曹操也只能勉强挤一挤,还不能完全算是一路诸侯,因为他那时候没有根据地、兵也只有5000,和那十人完全没有可比性。孙坚当时依附袁术,是不能算一路诸侯的。其他的孔融、张超、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压根儿就没参加,尤其是马腾,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绕过董卓身后跑到对面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