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严寒的冬天,苏联也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二战时期,曾经有一场充满血腥与钢铁的战争,那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现在很多人都曾想过,倘若二战苏德战场中,德国的侵略战争机器没有遇到苏联地区的严寒,那么苏联是否还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军迷的圈子里争论不休,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讨论一下这个颇有趣味性的问题。
(一)在战争初期,德国掌握的大量资源却不知好好利用倘若没有遇到严寒,在战争初期,德国是有机会取得较大的战略胜利的。虽然苏联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但是人口分布严重不平衡,还有大片的区域没有开发。苏联所掌握的总资源量并不能和德国相比。
但是德国对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将大量的战争资源投放到没有必要的地方。包括利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巨型列车炮如朵拉、古斯塔夫。这种大型战争机械不但在战场上无法提供足够的火力支援,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后勤资源,甚至需要专门修铁路。
而苏联虽然占有资源量并不高,但是却一切都为了战争和实用而生。包括双方的坦克竞赛,德国产出一辆虎式坦克的时间,以及消耗的资金,足够苏联装备很多T34坦克。
(二)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屡遭挫折,却有广阔的版图进行消耗我们都知道现在整个世界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而在二十多年前还未解体的苏联版图面积更加宽广。
而德国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开辟了太多战区,将自己战线拉得极长。西欧的英国还没有解决,在北非还参战,却又开辟东线战场,将自己国家的资源与人力分散各地。面对苏联的广阔地图,必定会被拖死。
(三)即便克服资源与战线的问题,人口损失也会重创德国有了上面对资源和战线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德国在苏德战场中,必定会被卷入泥潭难以自拔。在对付其他国土面积少的国家,或许德国还能用闪电战进行快速推进,但是面对苏联却会束手无策。随后就会不断的投入大量人口进行拉锯战。
时间久了,人口数量必定会受到重创。而反观苏联,拥有千万级的人口,十倍于德国,陷入拉锯战后,人口损失再高,也不会像德国一样,最后把青少年送上战场。由以上可见,就算没有严寒,苏联最后也将会取得胜利。
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所谓德军被严寒击败无非是给德军的失败找借口而已,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严寒,而且如果真的没有严寒的冬天,那么德国估计就更头大。
所谓严寒,在气象学上指的是摄氏零下20度的酷寒天气。目前网上确实有一种说法,认为苏联冬天的严寒天气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莫斯科战役,德军就是因为严寒天气失败,不过这一说法并不正确。
莫斯科战役后期确实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20度以下,出现了严寒天气,并对作战中的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降温是在12月5日才发生的,而早在这之前,德军的攻击就已经被苏军阻止,在11月29日朱可夫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反击。就是12月5日降温的当天,苏军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作战。此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对于苏军来说影响还大于德军。
而在12月5日前,莫斯科的天气基本在零下10度以上,在整个11月里,只有两天是零下11度。而朱可夫考虑反攻的11月29日甚至只有零下1度,按照莫斯科这个维度来说,可以算温暖了。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战线拉的太长,不仅后续部队难以上去,而且补给也跟不上,一线的德军缺乏弹药、燃料、冬衣和食物。
另外莫斯科战役后期虽然出现了严寒,但是这不过是莫斯科冬天的正常天气。如果要整个莫斯科战役期间没有严寒,那么就意味着当年是一个暖冬,但是这对于德军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苏联的基建一直比较差,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只有土路,一旦下雨就会成为泥潭,不要说汽车,就连坦克都难以前行。在10月气温还没有降到零度以下时,德军就因为道路泥泞难行而陷入困境。直到11月降温以后泥泞的路面结冰,德军才得以继续进攻。如果41年真的是暖冬,那么在11月时,德军只能对着泥泞的路面发呆,坐视苏军加强莫斯科的防御,结果一样会遭到失败。
所以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苏联太大,漫长的战线最终导致德军的闪电战无法发挥作用,苏联又有美国的物资援助,即使在初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还有机会反盘,和气候关系不大。
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某些居心叵测着一直在做一些歪曲事实的宣传,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则被极力夸大,而其他国家的胜利则被打上偶然、碰运气等标签。敦刻尔克这样一场大溃逃则被描述成一场好似一场战略进攻似的反击,然后还说世界没有美国援助的物资就赢不了了,美国虽然是援助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处都是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类似于苏德战场这样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仅一场战役消耗的东西简直是天文数字,人家苏联人出了那么多人,也出了很多物资,在人家的国土上打,美国援助那么点东西就能带动整场战争了?苏联人的功劳就被掩盖了?
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胜利不是偶然,苏联人的胜利也不是因为运气碰上了这么一场寒冬就赢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虽然德国统军将领把战争失败归咎于莫斯科的寒冬,但实际上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并不是很冷。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个温度生活在北方的人都知道,身体好的人穿着卫衣出去都可以,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外面玩一天也不会觉得冷,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2月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
苏联人这次战役中也是非常艰难,不能说德国人不适应莫斯科的寒冬才战败的,难道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就不怕冷,就可以大冬天穿短袖出去吗,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也怕冷,可能零下一二十度适应的人会比不适应的人好过一点,可是要是零下四十多度趴在雪地里作战,甭管以前是在哪生活了多少年,你冷我也冷。
再有,这是莫斯科,苏联的高级统帅们都在这里,他们都是苏联经验丰富的统帅,集体智慧远比由一个将军指挥的一场战役更有胜利的可能,最前线的布防也是由朱可夫这样非常有经验的人负责。
克罗奇科夫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他和战友们拼死抵抗,最后只剩孤身一人身负重伤,最后抱着手榴弹去炸坦克,他只是在反抗法西斯侵略时一个战士的代表,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像这样英勇的战士肯定不止他一个,千千万万的战士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伤亡,才是德国人就此止步的主要原因,哪怕没有寒冬,德国人也会伤亡惨重。
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沒有嚴寒冬天,納粹德國就會贏得蘇德東線戰爭的。
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这个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
实际上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击败德军并非是冬将军的帮忙。1941年11月初霜冻期开始之后,德军在11月15日又一次发动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西方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就在这次攻势发动后不久,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导致德军在漫天风雪的极度严寒中功亏一篑。同时降温持续了很长时间,在12月出现了最冷的天气。
那么气温到底如何呢?在德军11月攻势发动的最初时间,气温基本维持在零下6-10度。按照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希回忆录中的说法“。。。于是命令在11月17日开始进攻,试图粉碎敌人最后的抵抗。。。。的确,微寒和在明亮阳光下闪耀的白霜,起初也使士兵精神振奋(他们认为自己在进行最后一次进攻),加速了推进。。。”
他的回忆录继续写道“可是没过几日,天气就发生了剧变,到月底突然出现了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这个指的是11月27日中午的突然降温,不过温度只是降到零下20度,并非像德军将领们认为的零下40度左右。突然降温对于交战双方都显得措手不及,苏军由于缺乏冬季装备,同样出现大量冻伤。
在此之后,温度又开始回升,基本维持在零下1-6度。之后的再一次大幅度降温是在12月5-9日,这一点德军将领们和苏联资料完全吻合,温度降到了零下25-29度(德军将领们认为零下31-35度)。然而此时德军早就停止了进攻攻势,在凌冽严寒下展开攻势的已经是苏军部队了!
当然,德军冬装确实问题很糟糕,这个问题出在他们的陆军军需总监瓦格纳身上。需要说明的是,希特勒还在夏季就屡次指示加紧准备冬装,然而瓦格纳直到10月19日莫斯科开始下雪才着手这项工作。他还夸下海口,在10月30日之前就可以让中央集团军群至少得到1/3冬装。
为了让希特勒放心,还在11月1日搞了个冬装展览会。因此当此后古德里安告诉希特勒没有得到冬装时希特勒惊呼不可能。实际上此时冬装还积压在华沙的火车站里。
对于苏军来说,冬装问题同样很突出。尽管10月4日就开始准备,然而由于物资短缺,需要从遥远的乌拉尔、西伯利亚临时征集,所以德军11月攻势时苏军冬装同样没有完成换装。直到12月5日德军停止进攻,苏军开始反攻时,冬装问题才基本解决,应该说来的非常及时!
如果没有严寒的冬天,二战苏联能否打赢纳粹德国?
打的赢,
战争就打两方面,哪两方面?
钢铁(钱),政治(道义),
法西斯德国和日本一样,已经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它们进行的是非人性的,反人类的侵略战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苏联的严寒,
只是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脚步,
同时也加快了苏联胜利的节奏,
所以,无论是内因和外因,综合起来,
注定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