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的能力根本不能支撑起一次起义,他在太平天国中的作用相当于精神领袖。打仗施政靠的都是杨秀清,所有的战略大方向都是由杨秀清一手定夺的,洪秀全就是个甩手掌柜。
到了南京之后,更是有了甩手的本钱。所以在太平天国初期,洪秀全完全有这个资本我在王宫中,不问世事,因为他有杨秀清。
其实对于洪秀全来说他的成功模板应该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是个三无皇帝,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治国理政不如萧何。但是为什么他的皇位这么稳定,关键在于他会用人,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了最合适的岗位上。但是对于这一点,洪秀全做不到。
因为这是太平天国奇葩的体制导致的,这是一个神棍国家,而且是个很奇特的神棍国家。神权高于王权,名义上的教主是洪秀全,可是在洪秀全的头上,还有一个天父,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太上皇,和他平起平坐的还有天兄。
当然,在太平天国中的天父下凡,天兄附体都是类似于跳大神的封建迷信把戏。但是这无异于在人民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天王也是有人管的,无形中使得那些个表演天父和天兄的人有了相当高的威望。威望萌发野心,再加上洪秀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让人产生了借用神权取而代之的想法,这个人就是杨秀清。
当洪秀全发现这一切时,他决定换一个前台的代理人,他采用了最为暴力的方式。结果没有控制好力度,用力过猛,致使太平天国遭到了极大的分裂,新生的天国政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既然事实证明放权不行,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依旧躲在王府之中不愿意离开呢?我认为洪秀全之所以不愿意从幕后走上前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的人设有关,他不是人,他是神。
作为一个宗教的教主,受万众景仰,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拉开距离。就像我们追求女神一样,在追求的时候,觉得女神就是天仙下凡,不食人间烟火,追求到了女神之后,发现女神原来也是人,睡觉也要磨牙齿,吃多了也会放屁。
一个人接触的多了,就会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一个凡人。这是洪秀全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心目中所建立的太平天国应该是一个神的国度,所有的战士都愿意为他这个神去奉献去牺牲。
如果他一旦由于和人民接触的过多,暴露了,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本质,那么他的立国的根本基本盘就不存在了,到时候谁还为自己这个假神卖命呢?
所以说洪秀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神秘感,来维持他在天国百姓中神之代言人的形象。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的聪明在于隐忍!
洪秀全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引领起义,更不能实现坐拥天下,所以,在早期都是交权于杨秀清,这样可避免太平天国内部争权的爆发!
只是杨秀清的野心日益高涨,迫于无奈只能够替换代理人,但却没控制好尺度,使得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石达开出走!
即便如此,史书依旧未见洪秀全出面掌管政务,更根据其子洪天贵福描述,后宫佳丽三千人日夜淫乱,简直荒唐彻底!
我们不能知晓洪秀全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个人的方向揣度,在能力不足以震慑各方将领的时候,宗教的神秘,是其最后的遮羞布!
如同日本皇室,正式祭奠采用的是听不懂的日语,更常年与民众脱离,使之形成富有特色的幕府制度!
但正是幕府制度,保证了日本皇权万世一系,这也是世界独一份,因此洪秀全未尝不想仿效日本!个人见解!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是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仅2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江苏,并占领南京城,改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清军是打得一败涂地,太平军是一路高歌猛进,洪秀全作为“天父”在一阵阵吹捧声中,入主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从开始跟着义军同吃苦共杀敌到享福于高大的宫墙内,洪秀全在这里待了余生的11年,再未踏出天王府。
图为太平天国绣龙马褂。按当时洪秀全和各个王们的想法,有天父在,“妖”都灭的差不多了,不然能在南京建都吗,硕大的战果让众人盲目乐观,各个骄傲自满起来,都觉得该享享“天堂之福”了,首先洪秀全给自己大兴土木,每天发动一万多民工,建起了天王宫,并挂上布告“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什么意思,这是天王的府,谁未经允许来此,就要被杀头,从此洪秀全高高在上,与百姓形同陌路。
图为洪秀全亲拟诏书。当时的形势对太平军是非常有利的,天地会、白莲教纷纷起义,清政府是四面楚歌,如果洪秀全率主力军北伐,是有可能直捣北京城的,遗憾的是洪秀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清军已完蛋,只要派少量部队四处出击,就可以荡平天下,只派了2万人北伐,结果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钱币。另一边,虽然清政府连吃败仗,但主力并未消灭,也没受到致命打击,能看到的是,洪秀全建都天京不久,清军就在城外拢起江南、江北大营,像两个枪口顶着天京城,江山根本没有稳定,长江以南虽然形成了统一局面,也未大力恢复生产,积蓄力量,而是整个天国,每人每天一斤米,坐吃山空,不但如此,天京城还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内乱,这就是天京内讧,屠杀4万人,城内外血流成河,死去的大多是忠于太平天国的革命精英。
太平天国灭亡后,天王府被湘军捣毁,后在遗址上重建了两江总督府,如今的天王府遗迹只有西花园还有所保留。听一听当时的民谣吧“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而洪秀全就当看不见一样,变乱后仅把这天定为天国的重大纪念日,依然在宫里行使着“朕即国家”的无上权威,108个老婆,1600个宫女,整天穷奢极欲向众人展示其荣华富贵,就这样整天醉生梦死,1864年在清军反攻中,洪秀全病逝。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是在美女包围中走向灭亡的。
虽然,拜上帝教是洪秀全结合西方宗教捣鼓出来的东西,它完善了理论,但具体的传教事业却并不是他去完成的。从1843年6月创立拜上帝会开始,负责传教的是冯云山,从广东到广西。也是冯云山发掘了杨秀清,到后面的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太平天国从成军到建国,军事上策略与洪秀全关系都不是很大,在政治上他的建树也很少。
可以这么说,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宗教领袖,却并不是一个实质上的政治领袖。他本人并不具备优秀地军事战略眼光。而且作为常年科举不中的穷秀才,洪秀全一生追求的并不是什么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而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考科举是不想做农民,要去做官成为人上人,发现传教可以造反获得更大的权力与地位,所以他就造反了。推动他人生前进的,没有什么高尚的信念,只是单纯为了过显贵奢靡的生活吧了。
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你不能指望一个享乐主义者拥有什么战略眼观和治理才能,因为他们的时间和宝贵,都忙着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呢。
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就给自己“纳妃”15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被清军围城,太平军生死存亡之际,洪秀全已经有三十六个女人了,打出广西后,在经历了蓑衣渡大败仗,他在湖南道州又纳了何贡生“进献美女四人”;占湖北武昌后,又选了十几岁的小萝莉六十个.....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天京天王府”其中约有妇女千百,男贼仅洪逆一人,其中淫恶可知也”。至于具体人数,《江南春梦笔记》中分类评列,讲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属妃嫔;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服侍洪秀全天王。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2岁,在美女丛中生活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壮年,并且体格健壮,11年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
天京事变后,按道理来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来又干掉了韦昌辉,他的权力得到了集中,正是大干一番的时候,可这个家伙依然生活在美女环抱之中,生活上更加颓废。
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时,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天京的3000妹子中挑选了180人收入天王府,当时还有人写诗讽刺:“三千怨女如花貌,百八佳人堕溷愁”。
从1856年天京事变到1864年自杀,由于深居宫中,消沉丧志,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他的诏书都向李秀成所说“言天说地”的梦话,诸如《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说什么“万国扶朕在天台”。后来,他连这种虚无缥缈的诏书也懒得写,于1861年7月颁发了最后一道“朕命幼主写诏书”的诏旨,索性把权力交给他只有13岁,而且已经学会了荒淫的儿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洪秀全在小天堂美女群中享受了11年的帝王生活。1864年6月,52岁的他,在曾国藩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女子的哀怨声中,不得不不丢下她那千百个娇娘粉黛,自尽身亡。
洪秀全用11年的时间向世人证明了,活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享受,至于征战沙场,运筹帷幄,治国齐民,权力斗争,抱歉不好意思,我不会,即便会,我也没时间!大概是感觉不枉此生了,所以在天京城破时,他利索地“自挂东南枝”了。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首先,这是未解之谜,天王洪秀全为何定都南京后不在离开一步。
唯一公认的信息就是他骄奢淫逸,1853年定都南京后,南京放佛就是蚁后,太平军在南京城里进进出出,在周边烧杀抢掠,只为供养他们的天王洪秀全,最终十年后,太平军陆陆续续被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消灭掉,1862年5月,南京城被拿下天王自杀。
关于太平天国1851年末,太平天国经过几年人事调整和规划,已经不单单是一场暴动,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的机构,占领广西后,他们开始不满足广西这个贫困的省份,企图占领其他富饶的省份,太平天国有两个方案,一是进军广东,二是北上京城将满人赶回东北然后定都北京。
方案一占领广东,广州自乾隆时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开放城市,富饶程度可想而知,此建议由天德王洪大全提出,但是遗憾的是1852年洪大全被捕之后押送北京问斩,由于该建议的提出者被捕,该方案也不在实施。
方案二1852年末,太平天国放弃攻打长沙,由洞庭湖入长江攻下武汉三镇,之后他们顺江而下一路烧杀抢掠(重点),1853年3月他们到达南京,十一天后南京城被攻下,之后镇江、扬州这两座“京杭大运河”的入口流入太平天国手里,从武汉到大运河的江边都在太平天国手里,自从放弃攻打长沙的这二个月,太平天国没有受到过任有组织的抵抗。
再出分歧此时太平军再次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此时士气高昂,而清朝暂时拿不出任何有力的抵抗,应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将满清赶回关外,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进攻上海,洪秀全为了化解双方矛盾,令林凤祥带7.5万人攻打北京,这只队伍当年十月打到天津附近,最终因补给跟不上,被迫撤离,最终被剿灭,而主张攻打上海的却打下了整个江苏也不敢进攻上海,因为这里虽然富饶却有大量的欧洲军舰和部队驻扎。
结果天王自从定都南京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南京城下一直有一部分官兵在驻扎,当时,太平天国拥有百万陆军,如果拿下南京后,直接挥师北上,肯定能拿下清朝,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一帮残暴之徒,如若他们拿下北京,只会是中国的不幸,还好,天王好色,沉迷于南京。
关于太平军的残暴1861年12月,太平军攻下杭州前,杭州拥有人口81万人,1864年4月左宗棠攻下杭州后,杭州仅剩下8万人口,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不得人心。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死在王府是真,并非以为坐稳天下,而是另有原因。
背景晚清时期,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从广西一路向北。太平军势如破竹,攻下南京,洪秀全在南京开始建造宫殿,确立都城,将南京改为天京。
首都确立后,时局渐有稳定。太平天国内部兄弟阋墙,实力大损。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君、淮军愈战愈勇,太平军不复当年之勇,洪秀全执意留守,不肯突围、转移,直至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
原因洪秀全为何始终拒绝李秀成建议,不肯突围,卷土重来,而要固守孤城,最后死在天京?
- 一、空谈误国
洪秀全农民出身,四次落榜,可见其战略眼光与文韬武略实在不值一提。他的成功是强在口才,极富煽动性与蛊惑力。
而最需要的领导力与管理技巧,反而是洪秀全最缺乏的。
刚起义时,大家一条心,有难同当,众志成城。是最需要兵源的时候,所以善于沟通的洪秀全被大家立了起来。
一路征战,捷报频传,靠的是大家的献言献策,齐心协力,群力群策。
可是定都天京之后,绝大多数人,被眼前胜利所迷惑,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分赃不均,勾心斗角,各种小农思想,鼠目寸光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此时需要管理技巧与领导能力时,洪秀全束手无措。天京内乱,实力大损。
天京城破在即,没有政治头脑,缺乏战略眼光的洪秀全,不想其他,只想守住现在的既有财产,贪婪作祟,侥幸心理,洪秀全选择留下来。
洪秀全因时势而成天王,可没有天王的魄力与手段,只懂夸夸其谈,思想僵固。这样的洪秀全,为了自己的产业而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典型的守财奴形象。
- 二、迷信亡国
洪秀全借“拜上帝教”而发家,因“拜上帝教”而亡国。湘军攻陷安庆,天京成为孤城,李秀成多次劝谏,弃城再战,另外开辟根据地。
洪秀全全部否决。他以为他的上帝会派天兵天将前来相助,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之下,宁肯吃糠咽菜,都要等待上帝搭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虚乌有的“天父、天王”。
晚年的洪秀全不仅没有了让人热血澎湃的语言感染力,连最起码的军事认知、战略素养都消失的丁点不见。一味迷信,寄托上帝。上帝那么忙,没空管你的事。
执迷不悟的洪秀全,可能到死都没想明白,上帝为何不到天京来救自己脱离苦海!
- 三、享乐失国
洪秀全入主天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后宫佳丽三千。酒池肉林的生活,已将洪秀全满腔锐意,消磨殆尽,只想待在天京这个安乐窝之中。
城外马嘶吼刀出鞘,府内曲靡靡舞翩翩。即便在兵临城下之时,洪秀全依然牵挂她的红粉佳人,希望可以留在天京,与自己的美人在一起。
放弃现在的帝王享受,心存不舍,人为财死,人为美人死耳。
- 四、执念葬国
之前说了三点,洪秀全的价值观念低俗,这条说点洪秀全清高一些的原因。
洪秀全自小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禁锢,“君王死社稷”的观念根深蒂固。看到湘军呼啸而来,排山倒海,而太平军腐朽不堪,无心恋战。自知太平天国,命不久矣。
加之病重,身心俱疲,洪秀全决心与太平天国共存亡,让整个太平天国为自己殉葬,或者以自己之性命,赎天国毁灭之大罪。
结果洪秀全终于如愿,病死天京。而他的红粉佳人或死或散,或俘或掳,一场传奇的起义,就这样烟消云散。
洪秀全自身短浅,根本不适合做一个领袖。若非有石达开、李秀成等这样的英明之人辅佐,只怕太平天国的寿命,还要再短几年。
结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是成功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固守本位,贪图享乐则是灭亡的不利因素。
洪秀全不识大局,追求奢靡的态度,早已注定太平天国的失败。
同样的农民起义,刘邦、朱元璋都成功了。而洪秀全却中道崩殂,这就很明显反应出洪秀全的局限性。
任人不贤,骄奢淫逸,言路不开,画地为牢,这四个方面皆是洪秀全不如刘、朱二人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