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立志统一中原的祖逖为何会被逼成一个“抢劫犯”?
祖逖是一个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闻鸡起舞,比如中流击楫。
在闻鸡起舞的故事中,祖逖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一早听到鸡叫,立即起来,去把那只打扰他们睡觉的鸡杀了吃……哦,不好意思,错了,重来,他们听到鸡叫后,立即起来,强身练武,立志在将来报效祖国。果然在后来的岁月中,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国家栋梁,活成了两段传奇。
刘琨在一片少数民族政权的海洋中苦苦在晋阳支撑,而祖逖做的则是北伐,进攻进攻在进攻!还我河山,用最铁血的方式向异族复仇!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门户大开,异族政权纷纷入侵,西政政权灭亡,中原版荡,各大士族衣冠南渡,祖逖由于受到乡人的推崇,作为统帅率领乡人宗族向南迁徙到京口。
当时西晋政权已经崩溃,在建康的司马睿成为了所有汉人的主心骨。但是这个人并无光复之志,纯粹是一个混吃等死的人。面对如过江之鲫般涌来的流民军,他没有想到利用他们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生死大仇,进行北伐,为司马家报仇,反而害怕他们喧宾夺主,对他们横加防备。粮食,住处自然都不会为这些流民准备,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然而祸不单行,扬州发生了大的灾荒,祖逖的部下没有吃的,自然就得想办法。这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cosplay起了水浒英雄,干起了强盗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不过这些人还算盗亦有道,他们抢劫的对象都是富人和商人。
对于自己部下的行为,祖逖不可能不知道,他非但不阻止,反而鼓励。当时这种情况在各流民军中都非常普遍,朝廷想管也管不住,毕竟人家千里来投奔你们,你们叫人家热脸贴了冷屁股。
生活的无奈,让祖逖变成了宋江!
但是生活的艰难,没有让祖逖改变初心,在安顿好之后,祖逖上表北伐。已经称帝的司马睿看着十分感动,然后在心里默默拒绝,只是拉不下面子,只能敷衍的给了祖逖3000匹布,在送了他一个豫州刺史的印把子,一个兵也没有拨给他,一粒米也没有拨给他。
但是祖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积极筹划,靠自己的力量拉起了一只北伐队伍,渡过黄河,开始了北伐之旅。
祖逖的队伍来到豫州之后,积极参与剿匪,赢得了当地居民的真心拥护,逐步站住了脚跟,打的河南的小霸王石勒不敢与祖逖争锋,成就了祖逖的赫赫威名。
现在反过来再看祖逖的抢劫之举,实在是没有办法,为了活命的无奈之举,这个板子应该打在胸无大志的司马睿身上。
闻鸡起舞、立志统一中原的祖逖为何会被逼成一个“抢劫犯”?
世人熟知祖逖,很可能是因为“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故事讲的就是年青时候的祖逖,听到公鸡鸣叫,天还没亮就起床与朋友练剑,锻炼身体、练就武艺,立志报国,后来北伐,为东晋朝廷收复了北方故土,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为什么又会被人称为“抢劫犯”?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苦衷呢?
祖逖是谁?
祖逖,字士稚,西晋时范阳人 (今保定),东晋有名的军事家。祖逖祖上本来是北方世家大族,世代都是两千石(太守级别)以上的高官。西晋“八王之乱”,皇室诸王,自相残杀,紧接又是“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政权称雄,北方乱成一锅粥。公元311年,西晋的都城洛阳被前赵的军队攻陷。祖逖与北方士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衣冠南渡”,他也率领亲族乡邻一百多户,南下江南避乱,投靠了在江南发展的晋王司马睿。
公元313年,祖逖起兵北伐中原,逐步占领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豫州(今河南为主的地区)大片土地,打得后赵国主石勒,主动求和。祖逖北伐成功,在长江以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大大减轻了北方后赵军队,对东南东晋王朝的军事压力,甚至可以说是让后赵的军队,无心无力向江南地区进取。祖逖成功收复河南地区以后,鼓励农耕,休养生息,善待百姓,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抢劫是否属实?
西晋灭亡后,祖逖立志要收复北方故土,率领跟随自己的一百多户亲族乡邻南下江南避乱。他对待跟随自己的门下宾客,像对待亲子侄一样爱护有加。当时正遇上扬州地区闹灾荒,为了生存,也为了招兵买马扩充部队,祖逖的手下,常常去劫掠富裕的大户人家。祖逖不但没有严格管理,惩罚手下,还经常主动问他们:“要不咱们一起再去南塘(当时富户聚集区)干一票?”当手下被当地官府捕获后,他还亲自前去解救。 有一次,东晋大臣王导、庾亮等人来看望祖逖,发现他家里有很多裘袍珍玩,便笑着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祖逖也不隐瞒,直言道:“在南塘地区抢劫而来。”所以说,祖逖纵容部下抢劫富裕的大户人家,情况属实。
抢劫有什么苦衷?
祖逖向朝廷宣布北伐时,作为当时西晋王朝的左丞相,代表朝廷的晋王司马睿,给了祖逖多少兵马、多少粮草和武器呢?很遗憾地告诉你,朝廷没给祖逖一兵一卒,也没给一件兵器,只拔给了他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还有就是一顶空帽子: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是豫州在哪里呢?在现在的河南地区,当时是后赵石勒的地盘!这就意味着,祖逖没兵马、没有武器、没有粮草,更没有稳定的军需供应,没有固定的可以提供给养的根据地。军队的所有物资装备和士兵的吃喝开支,完全依靠祖逖自行解决。在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根据地之前,祖逖只能是依靠以战养战,流窜作战,打家劫舍,来筹措军需物资。 所以“抢劫”,成为了祖逖筹措军饷的主要方式之一。
历史如何评价?
祖逖虽然纵容部下“抢劫”,甚至其本人还有过亲自带队的经历,但其“抢劫”的对象,都是富裕的大户人家,打家劫舍得来的财物,也都是作为军队的供给,支撑部队北伐收复故土,解救更多沉陷于战乱之中的百姓,用于正义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祖逖只“抢劫”谋财不害命,所谋之财丝毫没有用于个人享乐挥霍。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公开抢劫,还谋财害命,所抢之财物大多用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式的挥霍,尚且被世人所接受,更何况是操守严谨、品德高尚的英雄祖逖。正所谓,谋大事,不拘小节!
总之,祖逖纵容部下打家劫舍是事实,但是得来的财物用于北伐收复中原的大业,并且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
闻鸡起舞、立志统一中原的祖逖为何会被逼成一个“抢劫犯”?
祖逖出生在官宦世家,可他身处乱世,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许多人都逃到了南方,祖逖也不例外。他被逼成了一个“抢劫犯”,实则心怀统一中原的民族大义。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祖逖又做了什么,被人们称为“抢劫犯”呢?
五胡乱华,西晋、东晋交替下的流民大逃亡祖逖虽然生在官宦世家,本人幼时却不喜欢读书,平时舞枪弄棒,为人侠义豪放,常常帮助同乡,因此也受到乡里人的爱戴。后来眼见西晋没落,人民苦难,便立志报销国家,做一番大事。从此刻苦学习,博览群书,闻鸡起舞的故事就是他勤奋的体现。那时候,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有济世之才,祖逖也确实没有辜负别人的期望。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西晋王室政权,导致国力衰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五胡乱华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许多百姓为了活命,也纷纷逃到南方。祖逖受乡里人敬重,被推荐为首领,也就是俗称的“流民帅”。他带领众人南下,逃到京口。而此刻的司马政权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对于这些流民帅心存芥蒂,并不信任。
国难当前,朝廷不理,无奈做起“抢劫犯”的勾当祖逖率众到了京口附近,朝廷并不理会,祖逖等人只能自谋生路。当时扬州也在闹饥荒,人们食不果腹。祖逖部下人口众多,只能去盗窃抢劫富人商贩。对于部下的行为,祖逖是认同的,虽然很无奈,但为了生存下去,这种违法行为也不得不为。
其实在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天下大乱,人们流离失所,朝廷对于这些犯罪行为也无能为力。
有时候祖逖的部下被逮捕,他便带着人将部下救回。后来祖逖请命北伐,司马睿象征性的封了他一个豫州刺史。军备物资也要他自己筹集。所以,祖逖当时面临的情况,确实是十分困难。
心怀大志,最终郁郁而终祖逖北伐,屡战屡胜,石勒被打的不敢南下。可随着自己势力不断壮大,朝廷也对他起了疑心。后来朝廷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牵制祖逖。可戴渊为人虽有名望,却没有见识。祖逖收复河南,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统一中原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最终忧思成疾,郁郁而终。
祖逖身处乱世,心怀国家。在那个皇室懦弱,权臣乱政的年代,一心抵御外族入侵,收复失地。无愧为“民族英雄”的称号。为了生存,做过的那些不光彩的行径,也应被时代谅解。
闻鸡起舞、立志统一中原的祖逖为何会被逼成一个“抢劫犯”?
因为东晋朝廷不帮忙啊,不帮还算,还帮倒忙,不给钱粮士兵。祖荻的军队总得吃饭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