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看一看关于有没有能力在曹操手下立足?

我们仔细研究过三国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曹操手下的诸多大将或多或少都在关羽手下吃到过败仗。应该这么说,关羽的领兵能力以及他的单挑能力,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曹操手下的虎痴许褚,算的上曹操阵营中武力担当了,但是他和徐晃两人联手,对已经落入曹军埋伏圈的关羽进行夹攻,依然被关公杀退。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出关羽心理素质的过硬,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关羽在武力上,应该比许褚高出一筹。

而在与曹家亲族武将中的最强者夏侯惇,关公总共有二次交锋,第一次关公用十几个回合,就把夏侯惇打得拨马回走。关公追击夏侯惇,但是由于曹军势大,关公陷入重围,奋力突围。

在这种情况下,夏侯惇很有可能抱着捡便宜的想法,再一次进入战圈,试图采用乱战的方法,打败关羽,结果可想而知,夏侯惇的计划落空了。

第二次则是在千里走单骑中,关公来到了黄河渡口,夏侯惇前来寻仇,双方还处于热身试探阶段,就被曹操派来的使者叫停,没有分出胜负。

看上去夏侯惇与关羽的两次交锋都不落下风,其实在我看来,夏侯惇仗着人多势众,围攻关羽,尚且让关羽全身而退,他的实力,应该远远不及关羽。

这是关羽武力的表现,在领兵打仗这方面,关羽也不遑多让,水淹七军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作,在整个曹操集团中,只能用五子良将之首张辽,方才能与之抗衡,同为五子良将中的于禁,更是关羽的手下败将。

所以可以这么说,关羽如果投靠曹操,按照关羽的能力,立足绝对不成问题。

但是关羽在曹营中可能会混得不太好,曹操看似豁达,其实,他对这些外姓武将还是比较防范的。

通常在曹操自己不亲自挂帅的情况下,一般都会派遣一位曹姓武将或者夏侯氏武将,担任统帅。这种任人唯亲的情况其实很不好,只不过由于在曹操那个时代,曹家人以及夏侯家人,都很争气,能力很强。所以这种安排并没有对曹操的霸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关于这样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来说,他很难接受,所以关羽如果真的投靠曹操的话,他会觉得浑身难受,甚至出现抑郁,导致早夭。

而在刘备军事集团中,关羽那就非同一般了,他是刘备的头号马仔,首席大将,甚至连诸葛亮都指挥不动他。刘备,对他也是以兄弟相称,所以对于关羽个人而言,于情于理他都会回归刘备集团。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当然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排不上号,无论是比武艺还是比待遇,他在曹操手下都是拔尖的。

既然说曹操手下猛将多,那就是说《三国演义》了。在《三国演义》里论武艺,关羽明显比曹操手下众将要强出一大截。在曹操收服关羽的下邳之战时,曹操命夏侯惇诱敌,而徐晃、许褚二人负责断关羽退路。但是这个计划后半截却不是很顺利,许褚、徐晃两人联手,却被关羽杀退,最后只能夏侯惇返回来继续缠住关羽。

这一战虽然因为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许褚、徐晃厮杀时肯定不敢伤了关羽,出手有所保留。但是关羽此前追杀了夏侯惇20里路,他身材高大,青龙偃月刀又重,马力损耗已经不少,状态也不是最佳。而且许褚、徐晃是此时曹营中最强的两个武将,联手尚且不敌关羽,两人单挑即使全力出手,显然也是难敌关羽。

这一点也可以从白马之战得到验证,徐晃被颜良击败以后,曹军众将包括许褚在内,都无人能敌。最后程昱还是推荐去请关羽来助战,而曹操此时根本不担心关羽能不能战颜良,而是担心关羽击败颜良以后会离去,可见对他的评价极高。

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关羽一归顺了曹操,就封他为偏将军。对比下,此前的张辽投降时,曹操只封了一个中郎将,而曹操起兵后就跟着他的乐进,不过是讨寇校尉,还有像于禁、徐晃这个时候也只是裨将军。甚至曹操的亲族中,也仅有夏侯惇一人职位高于他,

关羽一归顺就比一大批元老级的人物职位还高,可见曹操对他的偏爱。而且在关羽表露出日后会离开去找刘备的意思以后,一向以自己利益优先的曹操居然也表示赞许。要知道后来沮授想跑时可是被他一刀杀了,曹操对关羽是非常宽容。

由此可见,如果关羽留在曹操手下,以他的能力和曹操对他的偏爱,可以说前途无量。除了曹操亲族中少数将领外,其他人都无法和他比拟。所以关羽离开曹操,并非是因为曹操不重视他,而是对刘备的忠义。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曹操手下将军众多,武艺高强者不少。但如果和关羽对打,能战胜者可能多,因此,这不是关羽不肯留在曹营的理由。

实际上,关羽不愿追随曹操的最大原因在于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他们三人结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果关羽半途背弃刘备而降曹,必为天下人所不齿,这样,关羽就是留在曹营,也不会被曹操高抬重用,对于这一点,关羽可能不糊涂。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当然不是因为在曹魏阵营中他排不上号。实际上,在曹操麾下诸将中,绝大多数都在关羽手下吃过瘪。无论领兵打仗,还是单挑厮杀,关羽都是理所当然的首屈一指,无人能出其右。咱们检点一下曹操麾下的大将们,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以下这些:许禇、典韦、徐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张辽、张郃、李典、于禁、乐进。关羽与许禇有过一次交锋,是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之役中(演义第25回),关羽被夏侯惇诱出城外,落入曹军的伏击圈,徐晃与许禇联手夹击,“关公奋力杀退二人”,退守土山。以此看来,许禇的武艺不及关羽。

关羽没有与典韦交过手,但通过在葛陂;战中(演义第12回),典韦与许禇有过一次交锋“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直战至黄昏,不分胜负。这说明典韦的武力值与许禇极其相近,也不及关羽。关羽与徐晃有过两次直接交锋,第一次是在土山之役(演义第25回),徐晃与许禇联手夹攻,被关羽击退;第二次是在襄樊之战中(第76回),徐晃与右臂箭伤未愈的关羽大战八十余合,占据上风。关羽与夏侯惇有过三次直接交锋,前两次是在下邳城外(演义第25回),夏侯惇骂阵,城中关羽大怒出战,“约战十余合,惇拨回马走”;关羽追击却陷入了重围,关羽突围,“夏侯惇又截住厮杀”;第三次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黄河渡口,夏侯惇率兵追击,“两马相交,战不十合”,使者喊停。夏侯惇虽勇,但以他的武力值还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并非关羽之敌。

关羽与曹仁有过一次对阵,是在襄阳之战中,(演义第73回),关羽调虎离山,诱出曹仁主力,巧取襄阳,在路上“勒马横刀”,堵截曹仁归路,曹仁“胆战心惊,不敢交锋,望襄阳斜路而走”。

关羽与乐进有过一次交锋,是在汝南之战中(演义第31回),曹操与刘备主力在穰山对峙,却派夏侯渊分兵去袭扰刘备粮道,斩杀了龚都,张飞到来,击败了夏侯渊,追击中落入乐进的包围圈。关羽“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关羽与李典有过一次对阵,是在博望坡之战中(演义第39回),李典随夏侯惇征讨刘备,在博望坡曹军中了火攻之计,李典见势不妙,急奔回逃,在火光中被关羽拦截。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

关羽没有与于禁厮杀过,但双方进行过集团军对抗,在樊城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遭擒。在曹魏众将中,没有与关羽厮杀过的战将有张郃、夏侯渊、曹洪、张辽。论武艺的话,“河北四庭柱”中的颜良、文丑都死在关羽刀下,张郃心理压力山大。夏侯渊、曹洪的武力值只是中等的一流猛将,和超级猛将关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张辽的武艺也在关羽之下。

也就是说,在曹魏阵营中,没有任何人的武艺能与关羽相并。而若论领兵打仗的话,大概只有张辽能与关羽有所相持。如果关羽留在曹操军中,在能力上不会比任何人差。但我们要注意到,实际上关羽若在曹操帐下,并不一定能混得更好,张郃、徐晃皆有将才,在汉中尚受曹洪和夏侯渊的辖制,张辽帅才、乐进武勇,在曹军中的地位也在曹仁之下,而曹操的本家夏侯惇在诸将中则地位最高。关羽留下,再高的待遇也不过与张辽相仿。但在刘备集团中,那就完全不同了,关羽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实际地位和权力甚至要高于诸葛亮、法正等,无人能相提并论。在曹操眼中,关羽是猛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是兄弟;而在刘备的心中,任何时候,关羽都是兄弟。

所以说,无论出于感情,大义,还是性格,利益,关羽都会重归刘备帐下。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曹操对关羽有天高海深之恩,并且是一个拥有文治武功的雄主。关羽为何仍弃之而去,是因为他不识好歹吗?当然不是。

如果抛却跟刘备桃园结义,情同手足的关系不谈,关羽离开曹操,也许有怕不能在曹营诸将中拔尖的因素,但并不是因为曹营猛将多。

曹营的两种武将

关羽是什么样的人?

在演义中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勇冠天下。在正史中同样记载了他万军阵中斩杀颜良的事迹,襄樊之中更是被冠上了威震华夏的赞誉。

凭他的武艺,或是统帅能力,都是冠绝当世。因此即便在猛将如云的曹营中,他依旧不会因为能力问题受压制,排不上号。

那么他怕什么?怕的是屈居曹操宗族兄弟之下。

曹操刚起兵时,他的同宗兄弟如夏侯惇、曹仁、曹洪等都是带兵带钱过来投奔的。曹营中武将也一直分为两种:

1 宗亲将领:以夏侯惇、曹仁为代表

2外姓将领:以于禁、张辽为代表。

外姓大将中有很多猛将,名将,甚至涌现出了五子良将般的人物。可宗亲将领的地位一直都是凌驾在外姓将领的头上,夏侯惇曹仁都先后被仁命为大将军,直接统辖外姓将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原因在于宗亲将领是曹操起兵之初的中坚力量,同宗同族关系的他们更是曹操真正的自己人。所以相比之下,曹操自然会更加看重他们。

关羽若加入曹营,只能属于外姓将领。纵然有超凡过人之处,只怕也如张辽张郃一般,位居于宗亲将领之下。

试问傲世天下的关二爷,怎么会受此委屈?

桃园结义 情同手足

当然,上文只是就题主问题作答的。关羽不愿跟随曹操,也并不是因为忌惮宗亲将领,他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些。真正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出于桃园结义深情,所以对刘备生死相随。

古人最重情义,尤其是我们的关二爷。尤其是在演义中被渲染成古今忠义的典范的他,更不会违背桃园之誓。

这一点在三国志中也说的很清楚: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曹操对关羽的好,关羽是知道的。但已经跟刘备约定同生共死了,是断不可违背的。所以知道刘备下落之后,他挂印封金,辞别曹操,毅然寻兄而去。

只为一个义字而已。

Ad说

人一生中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如果关羽先遇到的是曹操,他的一生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不过关羽的傲气不改,始终难逃走麦城之祸。

谈三国故事,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关羽不愿跟随曹操是因为曹操手下猛将多,自己轮不上号吗?

对于关羽不愿跟随曹操,自己轮不上号我觉得这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关羽对刘备感念旧恩,自己本身忠君,这两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感念刘备旧恩

关羽和刘备起兵时候就在一起,加上桃园三结义,可以说是誓同生死的兄弟,虽然曹操封了关羽为偏将军,还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但是在关羽眼里,这些封赏,斩颜良文丑,解白马之围就算是报答了。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可见在关羽心里早晚是要离曹操而去的,因为刘备对关羽的旧恩关羽一直记在心里。

二、千百年来忠君楷模

曹操曾评价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说的是关羽忠于其君主刘备,而关羽千百年来也一直被奉为忠君的楷模,关羽是封建社会里忠君思想的代表,忠于刘备的想法是很难改变的。

如果关羽留在曹操那里,相当于变相让关羽忠于汉献帝,再说了汉献帝也不是关羽能够随便接触上的,关羽的忠君应该是很早就明白了刘备要当皇帝的想法,是忠于刘备的一种坚持。

三、刘备集团的地位曹操集团给不了

这应该是关羽一定要离开曹操回到刘备那里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楼主所说的一个原因,虽然曹操唯才是举,但关羽在曹操那里也不过是众多武将里面的一人而已,最多算是优秀。

要知道曹操肯定是看重诸夏侯曹这些自己人的,关羽本来出身就不好,作为降将最多也就和张辽,徐晃这些人一样,地位在当时不会特别突出。

但是刘备那里就不一样了,基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比如刘备请到诸葛亮之后,因为和诸葛亮走的过近,关羽会不高兴,这要是曹操和郭嘉走的近点,关羽敢表现出不高兴吗?

刘备征西川,马超来降,关羽名义上写信询问想要和马超比武,实际上是想过问下新招的将领什么水平就给了这么高的官职,曹操那里要是新重用一名武将,关羽敢去过问吗?

关羽在刘备集团可以得到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这是曹操给不了关羽的,这也是关羽离开草擦的一个必然原因。

总结:关羽离开曹操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地位上的无法满足,此外关羽感念刘备旧恩,尤其关羽还有忠君思想,对刘备本身也很忠诚,这都促成了关羽最终离开曹操去找刘备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