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法打败日本联合舰队。
实力对比按照甲午海战时期晚晴海军的实力对比,北洋水师当属最强的,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已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在当时的亚洲来说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海军舰队。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被日本联合舰队击败,狼狈不堪。
再来看看南洋水师,南洋水师在三个水师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北洋舰队。南洋水师共有主力军舰17艘,总吨位却仅有两万余吨,大部分都是小吨位的军舰,而且还是木质甲板,与北洋水师还是相差甚远。后来在镇海保卫战前后,南洋水师损失惨重,到甲午海战之时,其实南洋水师已经名存实亡,哪里还有能力支援北洋水师?
最后来看福建水师。福建水师最弱,在1884年中法战争时,全舰队仅有主力舰艇十多艘,吨位还不到1万,而且均为木肋木壳结构。中法战争时,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就被法军击毁击沉,几乎全军覆没。
总结所以说,其实在甲午海战时,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都名存实亡,早在之前的海战中就已经损失殆尽了。即便没有损失殆尽,仅仅凭借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几条木制战船,如何打得过日本联合舰队的现代化军舰呢?这不是以鸡蛋碰石头,去做炮灰的吗?
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谢谢邀请。就算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全部北上支援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也不会被打败。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败阵,既是输给了本身的实力差距,也是输给了高层的指挥不力。其中,海战方面比陆战方面相对两方面差距都要小一点,所以战争过程一度很惨烈,让人产生幻想,如果我军实力再强一点,错误再少犯一点,是不是可以翻身?
题主提出的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都支援北洋水师,大约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那么,在这里我们姑且撇开满清各路人马彼此推诿,作壁上观的毛病;也不考虑千里迢迢北上参战是否来得及。就假设战争一开始,三大舰队已经完成河流,能否完成历史逆转呢?
依然不能。
简单说,在甲午战争时候,中日两国的海军差距已经拉开了。南洋和福建几艘老破船上去增援,基本改变不了什么。
联合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举个例子,二战时候美国在太平洋打日本,有人问,要是这时候意大利和匈牙利也派海军支援日本,能打赢美国吗?(当然,联合舰队和北洋的差距没有美日那么大)。
说了这么多,直接列举战力吧。
首先,北洋水师一度确实是亚洲第一,但那是日本海军大发展之前的事情。后来日本被镇定二舰刺激,全国大办海军,满清却裹足不前。要知道,19世纪末恰好是世界海军飞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满清这一打盹,到甲午战争前,实力就比联合舰队差远了。
咱们就举大东沟海战的双方对比为例。
大东沟海战中,日本总计出动12艘战舰,总吨位3.8万吨;北洋水师出动10艘战舰,总吨位3万吨,后来又有2艘战舰和2艘鱼雷艇共计3000多吨增援。
从吨位上,北洋水师被日军超过5000-8000吨。从速射炮上,被超过5倍。而且,日军的主力战舰比北洋水师要新,速度平均要快5节。
具体到舰种分布,北洋水师的12艘战舰除了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的铁甲舰,其余全都是一两千吨的轻型巡洋舰。而日本的12艘战舰,第一游击队4艘3000-4000吨左右的高速巡洋舰(吉野、浪速、高千惠、秋津洲),本队8舰还有4艘4000吨左右的巡洋舰和旧铁甲舰(松岛、严岛、桥立、扶桑)。尤其是第一游击队,吉野舰的排水是4200吨,马力竟高达1.6万,其余三舰3000多吨,马力都是七八千。而镇定二舰7000吨马力也不过六七千。
(吉野舰)
这就造成一种情况:镇定二舰面对日本的本队,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优势,但在305毫米主炮未能命中的情况下,无法迅速将其击溃(日本三景舰的320毫米主炮也没命中一发,彼此彼此)。而北洋水师那些一二千吨的小型巡洋舰,面对日本第一游击队4000吨级的新式巡洋舰,却很难有招架之功。整个战役过程中,日本基本上也是秉承这种思路,用本队缠住北洋水师中央主力,用第一游击队不断绕行,逐个击沉北洋水师两翼的弱小舰只。等北洋水师大部分舰只被击沉击退后,再围攻定远镇远。北洋水师面对这种战法一点办法都没有,主炮打不中,速射炮比人家少得多,速度也差,追不上,跑不掉。致远舰邓管代试图撞击吉野也没得手。
那么,如果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也都加入北洋水师,情况会不会好些呢?不会有本质改变。
一则,甲午之前多年,中国发展海军的思路就是优先北洋水师。不但北洋水师获得了多得多的经费,而且南洋、福建水师有些好的船都被调到了北洋去。比如大东沟海战中第二阶段赶来的平远(2000吨),其实原本是福建水师自己制造的“威龙”,是中国自产战舰的巅峰之作。1889年5月完工,12月就被调到北洋水师。另一艘参战的鱼雷艇福龙号(差点用鱼雷击沉日本海军长官的座舰西京丸)也是在1890年从福建水师调到北洋水师的。南洋水师原本6艘比较先进的炮艇“镇中”“镇边”“镇东”“镇南”“镇西”“镇北”,也被李鸿章无耻地用4艘蚊子船换到了北洋。
所以,在北洋水师这种“盘剥”下,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本来就没多少好的战船了。
二则,清朝也不是傻子,甲午战争中本来就有抽调其他水师的战舰参加。还是举大东沟海战,第一阶段中国参战10艘中,就有广东水师的轻巡洋舰广甲号(没错,就是跟着方伯谦逃跑搁浅的);第二阶段来增援的,则有广东水师的轻巡洋舰广丙号。
到甲午战争前夕,南洋水师尚未出动的,虽然从编制上还有10多艘舰船,2万吨左右的庞大数字,但真实战斗力很一般,下面列举千吨以上的南洋战舰:
3艘开济级巡洋舰,2200吨,木壳铁肋,最大火炮150毫米,最高航速15节,还有风帆……
2艘南堔级钢甲巡洋舰,1900吨,最大火炮200毫米,最高航速13节。
保民号巡洋舰,1500吨,最大火炮150毫米,最高航速13节。
2艘威远级巡洋舰,1300吨,最大火炮190毫米,航速11节,顺风航速15节(广甲号同级)
2艘海安级巡洋舰,2800吨,木壳无装甲,最大火炮225毫米,航速12节。
(保民级巡洋舰)
2艘元凯级炮舰,1300吨,木壳无装甲,最大火炮160毫米,航速10节。
由此可知,南洋水师千吨以上的船只共有12艘,虽然数量上不少,但是大部分格局落后,航速很慢。北洋水师中最笨重的定远舰航速是15节,而这里面最大速度能达到15节的只有5艘。如果排除政治派系分歧,把南洋水师的全部战舰都抽调北上,与北洋水师混编,很可能会进一步拖累北洋水师原本就落后的速度。而这些一两千吨的木壳战船也很难抵挡住日本第一游击队的速射炮。参照广甲舰在大东沟海战的表现,基本没起到什么积极作用。而广甲舰放到南洋水师还算比较精锐的了。
当然,虽然都是落后舰种,如果能在大东沟海战增加这么10来艘,肯定还是能分担不少压力的。至少第一游击队要击沉他们就需要花费不止2倍的时间;若是分出几艘去包围日本本队,没准还能击沉几艘日本本队的船只。但是,这本身要求舰长们有舍身往死的战斗精神。从广甲管代吴廷荣的表现来看,恐怕很难。
至于福建水师,自从中法战争中被法国人偷袭,打得全军覆没,之后就一蹶不振,战斗力接近为零(虽然福建造船厂给其他三大舰队贡献了不少战舰)。甲午战争前夕,福建水师中勉强能作战的只剩两艘,一艘是福靖号巡洋舰,本来是广东水师订购的广丁,后来广东没钱了,福建水师自用。排水量1030吨,航速16节,主炮口径120毫米;另一艘是福安号炮舰,排水量700吨,航速12节,主炮口径120毫米。显然,这两艘船战斗力比南洋水师还惨淡,拉到黄海上基本就是秒沉的货色,更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了。(福靖号如果打打破交战,攻击日本的运输线倒是不错,可惜李鸿章不允许这种战法)
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题主问题里有个小错误,甲午战争时,福建船政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已经遭到重创,此时已经无船可用,当时只有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广东水师的主力舰都参加了甲午战争,而南洋水师则留守南洋,不过即使他们北上,也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
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军海上参战力量主要时北洋水师,此外广东水师的三艘主力战舰广甲、广乙、广丙也北上助战,其中广乙在丰岛海战战沉,广甲在黄海海战中逃跑时搁浅触礁后,被日舰摧毁,而广丙则被日本俘虏。
此时清朝其实还有一支舰队,那就是南洋水师。南洋水师是清政府在筹建海防时所创办的两大水师之一(福建船政水师和广东水师都属于地方自建),不过因为经费所限,其规模和北洋水师无法相比。其主力是无防护巡洋舰开济、寰泰、镜清、南琛、南瑞、保民等。
这些军舰都是中法战争前建造的老式军舰,其设计和北洋水师新式的铁甲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无法相比。当然,比广东水师还是要强着一些,因为甲午战争时期南洋水师没有北上协助北洋水师作战,因此很多人也对此多有批评,但是实际上南洋水师也有自己的苦衷。
在清政府筹建海防时,优先建设的是北洋水师,按照计划,等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再逐步扩充南洋水师。然而实际上由于经费所限,北洋水师的建设都举步维艰,最后将原定于用于台湾防务的四艘巡洋舰,也就是致远、经远、经来、来远都调到北洋,才勉强成军,原本的一分为二,变成了合二为一。
此后北洋水师的经费只够勉强维持,南洋水师的发展就更不用想了。所以1892年以后,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只能决定将现有各舰的兵员加以裁减,以节省下军饷用于买新船。不过这显然是杯水车薪,到1894年的时候,南洋水师不仅未添一舰,连原有的军舰也因为缺乏经费保养,朽坏不堪。
所以在甲午战争前夕,南洋水师的军舰不仅舰型落后,而且老旧不堪,连舰员数量都有所不足,其战斗力非常可疑。加上南洋水师尚需防卫江浙和台海海防,因此在甲午战争期间并未北上,而是巡视东南沿海,并非单纯不愿意支援北洋。
即使南洋水师勉强北上,其能发挥的作用也有有限。南洋水师的主力舰都是无防护巡洋舰,缺少防护,在海战中生存力堪忧。日本联合舰队的无防护巡洋舰大多编入二线部队,并未参加海上决战,就是因为其防护有限,万一损失反而损伤士气。
在黄海海战中,和开济等舰差不多时代的超勇、扬威,其防护力还要强于开济等舰,但是在面对日舰炮火时也是难以抵挡,开济等舰就更不要说了。而且南洋水师在训练方面也要逊于北洋水师,战斗力要差着不少。
所以日本联合舰队大不了把筑紫等二线战舰调上来,就足以对付南洋水师,根本不会影响到其主力和北洋水师之间的战斗,对于甲午战争结果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国家实力。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差距十分明显,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国家,有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产业,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反观满清统治下的中国,还是个封建社会,只是买一些现代化的军舰,距离现代化,还很遥远。可以想象,当时的日本,从天皇到各级官员,到普通百姓,与慈禧太后统治下的“辫子”国民,在思想意识上有多大差距。
甲午战争的爆发及整个过程,事后可以做各种假设:如果这样,结果也许会那样;其实这些意义不大,战争的进程也许可以改变,但结果不会改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偶然性的背后,都有必然的结果。所以尽管我们有“定远”、“镇远”,尽管我们有邓世昌,但是清朝必败无疑。
回顾我国的近代史,从落后挨打,到唤醒民众,到建立现代制度体系,到科教兴国,逐步走向强国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某些个别国家,的确买了不少先进武器,自以为是大国,军事强国,其实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厕所”问题,解决疫情,解决农民问题;如同清政府买军舰一样,军事强国不是花钱买来的;耀武扬威的时代过去了,和平发展才是主流。
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甲午战争是一场关系中日两国国运的战争,也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战争,中国不仅输掉了海军的全部家底,也让满清最后一丝遮羞布彻底的被抹掉,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成了一个笑话。被日本揍的不像样子。
人们不禁想到,为何当时同样花费不小建立的南洋和福建水师不来帮忙呢?如果他们帮忙,是不是就干掉日本联合舰队了吗?那么当时的南洋和福建水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清朝开展的海防军事建设中,所建设的北洋、南洋水师中,重点发展的是北洋水师。而由于资金的缺乏连北洋水师都自顾不暇,而天生贫弱的南洋水师更是差点都要被裁撤掉。时任南洋大臣的刘坤一在考察南洋防务时曾说道:“以南洋今日海防水师,人人知不足恃,而度支已形竭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认为南洋的海防非常的脆弱,发展起来需要多很多时间,而且需要耗费大量钱财。
光绪十七年,由于清朝财政糜烂,于是下令各地停购军备。而此时南洋经费由海军衙门派发,每年的拨款已经到了连军饷都困难的状态了,更别说进行船舰、设备的维护,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洋水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战斗力只有鬼才知道了。
其实南洋水师有两次准备北上和北洋水师汇合的经历,但都被南洋水师拒绝了。第一次是因为李鸿章从外面得到消息说日本舰队可能从上海或者长江其他沿海港口登录,为了以防万一,南洋水师在原地待命,监视当时日本可能采取的登陆行动。而福建水师早已经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灭。根本就不可能去支援北洋水师。
由此看来,作为当时中国海军的王牌北洋水师已经老迈不堪,而南洋水师更是经费都不足,难以保持战斗力,福建水师已经支离破碎,所以即便联合一起,和日本也很难有真正的赢面。
中日甲午战争中,如果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北上支援北洋水师,会打败日本联合舰队吗?
不是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增援不增援的问题,而是北洋水师自身有几个短板问题一直没有弥补最终导致甲午海战的失败,首当其冲就是北洋水师官兵训练问题,从当时战况来看,北洋水师开炮命中率很低,没有打沉一艘日舰。其次是开战前北洋水师压根就没有带足弹药,这不是把打仗当儿戏吗?上战场光带枪不带子弹,这不是白白送死吗?最后是舰队指挥问题,你见过哪个国家打仗,舰队总指挥冲在最前头,而且还是站在舰首,结果头一个被炸成重伤,剩下的舰队靠谁指挥?
满清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北洋水师能输给小日本才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