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覆灭,靠服务皇家为生的最后一批太监有什么下场?

清朝灭亡后,宫中还有不少的太监,除了溥仪带走了二十来个,剩下的都只有自谋出路。这些曾经为皇家服务的人,在主子倒台后,都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呢?

有钱有势的做地主

在宫中那些有钱有势的高层太监,相对来说日子就比较好过了。因为有钱,他们可以找个地方,或者回到自己老家,买地做地主做资本家。然后就可以悠闲的过完这一生,比在宫中的生活可能还要更加逍遥自在。

集体生活、出家为僧

对于大部分的中下层太监,由于没有生活技能,他们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有没有钱。所以,有一部分太监就聚在一起,抱团取暖,一起生活,有点类似于现如今养老院的形式。

当然,无欲无求的太监们也有一些出家为僧的,就这样混口饭吃,一直到死,其实也是非常悲惨的一群人。

沿街乞讨,上吊自尽

还有一部分太监下场就更惨了,他们可能身体本来就不好,离开皇宫后,他们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他们只能沿街乞讨,靠别人的施舍浑浑噩噩地活着。但是这样的生活根本就无法持久,所以有很多的太监就这样饿死了。

还有一部分太监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在清朝灭亡后,选择上吊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有个名叫陈安简的太监就在溥仪逃离后不久,吊死在了紫禁城外的槐树上。

总结

太监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个人群,他们曾经在宫廷中有呼风唤雨的时候,如今大树倒了,他们成为最可怜的一群人之一。作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与其说获得了新生,不如说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清王朝覆灭,靠服务皇家为生的最后一批太监有什么下场?

太监源起与先秦时代,古时皇帝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而宫女却又有太多的限制,于是将一些男子召入宫中。却又害怕他们祸乱后宫,于是在一些男孩小时候,便将他们带入宫中,将他们阉割,从而更好的掌控他们,也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太监是古代封建社会畸形的产物,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才得以消失。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是来自清王朝的宣统帝溥仪时期。1924年,随着冯玉祥的一声令下,溥仪也被赶出了自己从小就居住的地方,紫禁城。此时,据统计还有1137名太监,被溥仪赶走一大部分后,也人有200名左右,他们的前途黯淡,谁都可以预见他们的命运。有些聪明的太监,目光长远,在进宫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打算自己老年的退休生活了。这类人,往往油嘴滑舌,为人机灵。在宫中傍上了大腿。经过多年的累积,也搜刮了不少积蓄。在出宫后,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发展。他们凭借丰厚的财产,在别地置办酒楼,茶馆,甚至还能纳几个小妾。虽然不能诞子留后,但还可以认几个不想努力的人作为干儿子。该有的照样有。不过在解放后,这些东西都充公了,他们也只能靠卖煎饼果子维持生计。还有一类就比较佛系了,他们不喜攀权附贵,在宫中每月发了俸禄之后,便跑到山里的寺庙拿去捐了,以求和寺庙里的老方丈打个脸熟,待到他老了之后,就可以在这里养老送终。

最惨的不过是底层太监了,他们自小被送入宫中,每月家里都会收到他寄回来的薪水,也就是靠着这层关系,他们再被遣散后,才得以留在家中。可即便这样,也要遭受父母的不待见,亲戚邻里的嘲笑,上厕所都要备受歧视。毕竟,他一个不男不女的人,一不能留后,二的就业范围又窄,没什么价值。过了不久,也只能出去乞讨为生,到了冬天,也只能是冻死离世罢了。

有些太监,和那些一同被遣散的宫女一样,无处安家。于是有看对眼的,也就那么凑合过日子了,也被叫为对食。

建国后,国家对于这些历史的遗留问题感到很悲哀,于是将他们领到政府的救济处,还有相关机构,让这些年迈体弱的太监有安生之地。

清王朝覆灭,靠服务皇家为生的最后一批太监有什么下场?

自然是被赶出去,在西方人眼里,太监这种行为是十分残忍的,是非常不人道的。所以太监的淘汰是历史的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