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诚谢悟空邀请。

武松为兄报仇,手刃西门庆和潘金莲,当时确实没杀王婆,而王婆恰恰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一、暂时不杀王婆,留着她有更大的用处

我们都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素不相识。西门庆是富家子弟,身边美女如云。而潘金莲是穷苦人家的下等女人,在身份上和西门庆根本不搭界。可西门庆之所以叮上潘金莲不放,除了她容貌甚 佳以外,皆因西门庆风流成性寻花问柳的本性使然。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实事求是讲,潘金莲并没有主动勾引西门庆,是王婆这个害人精稀图西门庆的好处,答应了西门庆屡次三番的要求,以做针线活为诱饵,诱使潘金莲上了圈套。当然,这里并非说潘金莲没有责任,她因为自己的丈无武大的外在条件与她实在不般配,内心早有一种失落感,不甘心与这样的人厮守终生。典型例证是,当她见到武松后,主动要求武松搬到家里住,接着又几次撩拨武松,气得武松又搬回了县衙。从这一点看,潘金莲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悲剧的发生,潘金莲也是有责任的。

但不管怎么说,王婆是悲剧的编剧加导演,甚至还可称为剧务,因为她把潘金莲和西门庆撺掇一起后,自己竟搬张凳子坐在门外把风,直到事成,又威胁潘金莲必须天天来与西门庆约会,否则就如何如何。致使潘金莲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由此可见,说王婆是罪魁祸首,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武松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已完全掌握了真实细节。他之所以暂时不杀王婆,是留下她这个活口当证人,都杀光了,到了县衙的大堂上,岂不就成了他一家之言。应该说武松在这方面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

其二、暂时不杀王婆,不等于王婆不接受处罚

武松杀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对奸夫淫妇后,把王婆五花大绑,连同一干邻居做为证人,一同押到悬衙大堂。武松拿出邻居何正卿写的口词,当堂念了一遍。又让邻居,郓哥及何九叔等证人当堂作证,再加有王婆这个活的人犯在此,县官一看木已成舟,念在武松作为县里的都头人缘尚好,便有意关照武松,竟把招状重新改过:

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武松为救护亡兄灵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这样写来,活活把事情经过变成了打架斗殴,明显有利于武松。再看看给王婆是怎么写的:

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立主谋故武大性命,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夫,以致杀伤人命。唆使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

从中不难看出,武松当时不杀王婆,是何等英明之举。即没有让王婆逃脱惩罚,又让她当了一回活证人。两全其美。

再看给武松怎么判的:

据武松虽系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仗四十,剌配二千里外,

这等于认定武松是自首,予以轻判。武松即为兄报了仇血了恨,又完胜了这场人命官司。

再看给奸夫人妇怎么判的:

奸夫人妇,虽该重罪,已死匆论。文书到此,即便施行。

再看王婆的下场:

大牢里取出王婆,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大快人心!大快人心!王婆这个罪孽深重的渊薮,得到了她应有的处罚。

所以,武松暂时不杀王婆,是完全正确的,是有道理的。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西门庆勾引了淄金莲,两人成奸,时有云雨于床,为了做长久情侣,不被武大郎干扰他们二人的快活消魂,再遇拉皮条高手王婆商量设计将武大郎毒死火化,武松出差回来,见哥哥设有灵柩,怀凝哥哥死因不明,通过走访和了解,是西门庆,潘金莲及王婆三人共谋害死了武大郎,武松前去告官,官员推脱不办案,武松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先杀淫妇潘金莲,再杀奸夫西门庆,武松没有杀王婆是更狠王婆,让她身不如死,做个活证据表明自已是为兄报仇,光明磊落,县官在证据和证人确实的情况下,只有办案,让王婆坐上木驴游街示众后,又刮了王婆,这不是明摆着王婆不如潘金莲死的痛快,不如西门庆死的干脆吗,这就是武松不杀王婆的原因。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我是老三,我来回答。

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但是没有杀王婆,主要有两个原因。

水浒故事中,武松杀嫂杀西门庆,旨在祭奠武大郎。

目标很明显,就是奸夫西门庆和淫妇潘金莲。武松通过梦见武大郎死不瞑目的情结为引子,以郓哥儿和仵作的口供、证物对西门庆提起诉讼,结果被西门庆花钱一一摆平。

在没有办法通过司法途经得到正义判决的情况下,武松逼不得已选择了亲自动手,为兄长报仇雪恨。武松大恨潘金莲与西门庆毒杀武大郎,所以祭奠武大郎时,只是杀了这两个最直接的当事人。

武松知道王婆必死,并且认为一刀两断的方式太便宜了王婆。

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就是王婆为了钱财,主动出谋划策才得以实现的。谋害武大郎的主意,也是由王婆提出来的。并且在武大郎死后,主动参与了毁尸灭迹的过程。所以,无论在哪个朝代,王婆都必死无疑。

在动手杀人之前,武松已经让王婆和潘金莲都写下了招供的文书,并且有左邻右舍的见证人签字画押。这时候,没钱没势的王婆已经没有侥幸的可能了。

王婆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武松对她恨之入骨。真是一刀杀了她,反而便宜这个“吃贫婆”,所以武松祭奠兄长后,直接押着王婆投案自首。而王婆最终的判决,确实是比一刀两段更为残忍的活剐。

武松(含作者)认为,三个狗/男女只有这样的下场,才足以告慰武大郎的在天之灵。

我是老三,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谋害武大,都是王婆从中穿针引线,所以武松报仇绝不会忘了王婆这个害人精。他不杀王婆,是因为给王婆安排了一条比一刀剜心更惨的路。

首先,杀死了王婆的靠山,让这种平时躲在角落里作恶的蛔虫突然暴露在阳光下,肯定“见光死”。

武松虽然好勇斗狠,但也不是草菅人命的江洋大盗。回家探亲,发现武大郎是被人谋害之后,他第一反应是找仵作收集武大郎被毒死的证据,找街坊邻居们作证,走法律途径维权。可西门庆早给官府上下做好了打点,武松求告无门,这才不得已血溅狮子楼,又在灵堂前活剐了潘金莲。

那么王婆是谁?西门庆在的时候,她是个皮条客,专做昧着良心的买卖,没了西门庆,王婆就是糟老太婆。还有谁为她说一句好话?

其次,料定王婆为了给自己脱罪,肯定会给潘金莲和西门庆“甩锅”,这样能反证武松杀人有理。

武松告状不准从衙门往回走的路上,复仇计划已经成竹在胸。但是“冤有头,债有主”,杀害武大郎的事情上,王婆不是主犯。而且,杀了两个人,其中的缘由只有王婆这个事中人最清楚。

武松需要留住王婆这样一个污点证人为自己开罪,如果都杀了,谁来为他洗刷故意杀人的罪名?正因为王婆教唆在先,西门庆和潘金莲成奸在后,奸夫淫妇谋害武大郎人神共愤,这样一来,武松为兄报仇,杀人雪恨,是属于激愤杀人,就不是故意行凶。

最后,懂法用法,借官府之刀来杀王婆,更显名正言顺,大快人心。

武松曾经在政府机关做过事,当过都头,所以他懂得当朝的法律。王婆教唆人通奸在前,帮助人谋害亲夫在后,按宋律是凌迟处死的重罪。

王婆后来骑着木驴上了刑场,在满城百姓的唾骂中被一刀一刀杀死,这比武松自己动手,不知道痛快多少倍。

武松不杀王婆告诉我们几个道理:1、坏事做多了,难免有报应。2、仗势欺人的人,要天天烧香祈祷自己的靠山不要倒台。3、做事要讲方法,能用脑力解决的问题,不要靠体力。4、不要看别人好爽勇武,就以为人家没有心机。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武松既然杀了潘金莲、西门庆,同样可以杀了王婆。但是,武松却没有对王婆下手,只是吩咐士兵把王婆押在了武大郎家楼上看管了起来。后来,王婆被东平府判处凌迟之刑,当街吃了一剐。

武二郎杀人不眨眼,有仇立报,怎么会在屠刀下“超生”害死哥哥的主谋呢?是不是武松有意让官府判她、剐她才能出一口恶气呢?

其实,武松没杀王婆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这般的真相。

武松不杀王婆是为了声张正义

却说武松经过缜密的侦查,完全掌握了王婆、西门庆、潘金莲的罪行。于是,带着证人证据去阳谷县告状,希望官府做主,惩办凶身。因阳谷县令收了西门庆的好处,拒不接受武松的告状,武松以“法律途径”伸张正义的希望破灭。迫不得已,武松只能自行了断,在武大郎的牌位前杀了潘金莲。

武松杀嫂,也绝不是鲁莽行为,而是邀请“酒色财气”四大搞邻作证,提取了潘金莲、王婆的口供,进一步坐实了证据。此时,武松依然留了后手,杀人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声张正义。

有旁证证据,又有当事人口供,武松杀西门庆就不再需要套路,直接在狮子楼斗杀。

既然是同时提取了潘金莲、王婆两人的口供证据,武松又为何只杀潘金莲一人呢?这就显出武松缜密的心机了。假如潘金莲、西门庆、王婆都被杀掉,阳谷县令完全可以就此结案,甚至瞒过视听,武松杀人就涉嫌挟私报复了。

武松不愿意背负这样的恶名,更不相信还有谁会为他洗脱嫌疑,留下王婆,逼迫阳谷县令审判王婆,武松的报仇杀人便是正义的行为,不需要任何人给他洗白。

书中写道,武松在狮子楼斗杀了西门庆,返回家中,再次请求四邻为他去县衙作证。武松押着王婆,提着两颗人头来到县衙,人证物证俱在,还留有一个活口,一条完整的证据链逼得阳谷县令没有退路,只得周全武松,剐了王婆。

事到临头,阳谷县令貌似主持了正义,但却是这样判案的: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幸亏武松留下了王婆,否则,还真的会背上挟私杀人的恶名。甚至,还会招惹上与潘金莲不清不白的关系,大有与西门庆争风吃醋而杀人的嫌疑了。

武松发配孟州,亲眼目睹了王婆当街吃剐,这才放心的上路。武松留下王婆,既避免了脏水泼到自己身上,又以受到严酷的刑罚报了仇,声张了正义。

留下王婆不杀,这是武松最机智的一次表现。

武松其实还真杀不了王婆

上面讲的是文本故事中武松不杀王婆的原因,文本故事背后却又不是如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武松没有杀王婆的原因,是他真的杀不了这个王婆。为何?

《水浒传》隐藏着靖难之役的秘史,施耐庵以“孙立”这个人物,交代了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因而,“朱洪武误走妖魔”走的就是 “孙立”。因为“孙立”,才导致了靖难之役。武松杀嫂的故事中,暗藏了靖难之役爆发的两大直接原因,即徐达之死、建文帝削藩。

关于《水浒传》中的徐达之死,要与施恩给武松送熟鹅、扈三娘嫁王英等故事对看,施耐庵暗示读者,徐达是被毒死的。

徐达之死写得很隐涩,相对而言,建文帝削藩就写得比较“明显”了。武松杀潘金莲,割去她的首级,其实是一个拆字谜,是“藩”字去头的意思。反过来讲,“潘”字安上个草字头,就是个“藩”字。

武松杀西门庆,则是隐喻了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话说的朱棣打到南京城下,镇守西北门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早就心怀“欲保四”异志,一见南京城外朱棣的伞盖,便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朱棣策马进入南京城,文武百官早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

朱棣从西北门进城,几乎就是一场小小的登基仪式,这不就是“西门庆”吗?

谷王、李景隆导演了“西门庆”,因而,武松因为景阳冈打虎便来到阳谷县,从而引发了杀嫂的故事。那么,王婆又是怎么回事呢?

却说西门庆遇到潘金莲,便去找武大郎间壁茶肆的王婆打听消息。王婆告诉西门庆,潘金莲虽然长得好,但年纪却大了些:“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王婆所说的“戊寅年”,其实指的是1398年,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因而,武松杀嫂之前,先买了个“猪首”祭奠哥哥。也是在这一年,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翻过年来,就是建文元年,大明王朝迎来了新年,朱允炆正好二十二岁(9+10+3)。建文元年,朱允炆开始削藩,靖难之役随之爆发。

武松杀嫂后,便来到狮子桥下的狮子楼斗杀了西门庆。现实中的狮子桥就在南京城,这段故事定是隐喻发生在南京城的“西门庆”的故事。

杀嫂是隐喻“削藩”,杀西门庆是隐喻靖难之役的结束。武松没杀王婆,是因为王婆只是一种借喻,即施耐庵以北宋王朝的“王婆事”,一并隐喻明朝的皇位传承出了妖魔,大明王朝是没有“王婆”其人的。

“削藩”没有王婆其人,武松当然就杀不了她了。同样,北宋的“王婆”也不会出现在这段故事中,她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影子,武松当然也就杀不了这个影子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婆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水浒传》中所有的媒婆都被写成了王婆,林冲的间壁有王婆居住,因而,林冲的婚姻被破坏。郓城县也有一个媒婆叫做王婆,这个王婆虽然是古道热肠,但却同样导演了一场婚姻悲剧。

为何《水浒传》中多王婆呢?原来,这个王婆说的是导致北宋王朝灭亡的两个真正的王婆,也就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

杜太后涉嫌参与“金匮之盟”,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导致了“误走妖魔”。误走妖魔的直接责任者是洪太尉,但张天师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而这代张天师却是从宋徽宗朝穿越到宋仁宗嘉佑三年的虚靖先生,施耐庵之所以写了这样一个穿越人物,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原本就不该做皇帝的端王赵佶因为向太后而登基为君。

宋徽宗是一代亡国之君,也是宋太宗这一脉传下来的皇帝,两个“王婆”改变了皇位传承,违背了“天道循环”伦理,北宋便灭亡于这样的“虚钱实契”、“强媒硬保”的闹剧之中。所以,《水浒传》中的婚姻都是违背伦理的变态,其实隐写的是北宋、大明皇位传承违背了“天道循环”伦理(礼律)。

北宋王朝的这两个“王婆”武松是肯定杀不了的,然而,这两个“王婆”又与阳谷县的王婆有何关联呢?

“引首”故事中,施耐庵写了一段北宋皇位传承的话,其中便遗漏了宋真宗,说是宋太宗把皇位直接传给了“赤脚大仙”。“赤脚大仙”指的是宋仁宗,是宋太宗的孙子。于是,施耐庵巧妙地把朱元璋的“孙立”隐藏在了北宋王朝的故事之中,《水浒传》便交织了两个王朝的隐秘故事。

王婆导演了“孙立”的故事,《水浒传》中的王婆都是“虚钱实契”、“强媒硬保”的“贼媒”。

更为恐怖的是,施耐庵说明朝的“孙立”也是“王婆”一首策划的违背帝位传承伦理的闹剧,那么,这个“王婆”也就暗射了朱元璋(猪首)。这个“王婆”虽然没有导致明王朝的灭亡,施耐庵也确实没有见到王朝后来的末路之旅。但是,朱允炆“丧门”等于是这一朝灭亡了。

《红楼梦》的风月宝鉴令无数红学家所倾倒,殊不知,“曹雪芹”这件宝贝是从施耐庵手中继承下来的。

《水浒传》中王婆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武松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而没有杀王婆的原因,到此也基本上交代清楚了。其他更深层次的隐喻,那就得另写文章解读了。

武大郎被鸩毒,武松手刃西门庆、潘金莲,为何不杀王婆?

如果武松不当阳谷县的都头(捕快的小头目),我估计武松肯定会把西门庆、潘金莲、王婆三人一起杀掉的,毕竟这三人合谋害死了哥哥武大郎,要知道,武松对哥哥有深厚的感情。

原来武松从小父母去世早,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拉扯大的。武大郎虽然长得有点寒碜,人称“三寸丁谷树皮”。但在武松心中是“高大亲近”的形象,武大郎对小弟呵护有加,二人兄弟情深。

<武大郎和武松>

有道是:“好人有好报”。但是武大郎自从把潘金莲娶到家可倒血霉了,人生随之发生了逆转。

潘金莲看不上武大郎,却对这个打虎英雄武松情有独钟。

原来武松长大后离开了哥哥,后来在回家的路上为民除害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因此被阳谷县县令提拔为都头。

此时作为嫂子的潘金莲却看上了小叔子武松,武松不会做伤害哥哥的事情。于是从哥嫂家搬了出去,不久就有任务出公差去了。

潘金莲得不到武松的爱,转而投进了当地富户、恶霸西门庆的怀中,潘金莲的街坊王婆,在期间充当了拉皮条的角色。

潘金莲和西门庆经常在王婆家鬼混,王婆为二人提供淫乐场所是为了赚取西门庆的一些小费,这时的王婆就相当于妓院里的老鸨,当然王婆也起到了一种教唆的作用。

<王婆>

西门庆和潘金莲私通的事很快被武大郎得知,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中胸口。

武大郎捉奸不成,反被打一病不起。潘金莲和西门庆为了达到长期通奸的目的,二人决定除掉武大郎。

潘金莲用西门庆给她的砒霜毒死了武大郎,二人匆匆把他埋葬了。

等武松出公差回来后,经过调查得知,害死哥哥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王婆也参与了其中。

在王婆交代了事情经过后,武松手刃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没有杀死王婆。这是为什么呢?

<武松杀嫂>

前面也说了,武松因打虎被县令任命都头,武松在办案时,无形中增长了一些律法知识,对大宋的法律有所了解。

学法才能懂法,这在侦破哥哥被杀过程中可看出武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邀请仵作何九叔重新勘验哥哥的尸体,然后具书画押,把证据链固定下来,还有王婆的口供,也都当着四邻八家的证人坐实。在外围做好书证人证后,他开始对主犯西门庆实行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早期的律法规定,丈夫发现妻子和人通奸,可以自行处理后报官,也就是说丈夫杀死奸夫淫妇不负法律责任。不过到了后来,法律有所改变。

丈夫可以惩罚不忠的妻子,可以休妻但没有权力杀死妻子。不过有些边远地区可以用家法把奸夫淫妇沉湖。

总体来说丈夫有权处罚不忠的妻子,局外人却不能。

具体到武松这件事儿,武大郎惩罚潘金莲没问题,但是武松杀死潘金莲就要负法律责任。

别说潘金莲,就是武松杀死西门庆同样负法律责任。西门庆可交官府处置,但西门庆有钱买通了官府,武松只好自己来执法。

武松杀死西门庆一人其实就犯罪了,所以他在杀潘金莲时,故意扯开她的上衣,造成一种家庭内部矛盾的假象,造成一种失手杀死潘金莲的迹象。

宋朝有规定,家庭内部矛盾没有死刑这一说。

武松接连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主犯受到了惩罚,如果他再杀王婆意味着滥杀无辜,倒不如给官府留个面子,王婆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时武松心中的怒气也都发泄出来了,权衡再三放过了王婆。一方面是为了自保,一方面是法律的约束所致。

从以后事情发展来看,武松这样做是对的。县里上上下下都为武松说好话,最后判其刺配孟州,这应该是对武松最轻的判决。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