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有哪些成就?算得上明君吗?

我认为,宋仁宗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宋仁宗逝世,入葬永昭陵。

不知多久之后,在永昭陵的墙上,有无名氏题写了一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这首诗刻画出了中国帝制史上的高峰。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从表面看,他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加上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大事自己不做主,而是交给宰执们去处理,为人低调到好像不是一个皇帝。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诗酒流连、浅斟低唱,不以武功闻名。所以诗中说“边将无功吏不能”。但就在这碌碌无为中,中国社会繁荣的时代却悄然来临。由于民间受到的干扰最少,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舒适,老百姓不用担心自己受穷,更不用担心来自官府的骚扰。而官员们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了话而掉头,即便当面和皇帝顶嘴,也不会受到惩罚。仁宗朝由此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时代之一。仁宗死时,整个都城都陷入了巨大的悲伤,男女老幼哭成一片。据当时七岁的邵伯温回忆,当死讯传到西京洛阳,城中军民妇孺,都向着东方号泣,烧纸的烟尘遮住了太阳的光辉。有人从汴京带来消息,说整个京师自发罢市悼念,数日不绝,乞丐小儿都在大内前,边哭边烧纸钱。有人在去往四川路过的深山里,竟然看到路边汲水的女人也拿着白纸哭泣。这些人之所以痛哭,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人的死亡,而是在怀念一个时代。中国皇帝在死后会被追赠一个谥号,表明后世对他的评价,之前“好”皇帝流行的谥号是“文”“武”“明”“章”等。到了宋仁宗,对他心怀感激的大臣们却想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谥号,以表明他的特殊性,于是提出了“仁”字,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一个“仁”字,表明了一个时代的宽宏大度。宋仁宗之后,各个朝代才出现了各自的“仁宗”,但更多只是照葫芦画瓢,谥号一致,却缺乏了他的实质:宽容和不干扰民间。不仅宋仁宗,整个宋代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宽容时代。唐代的太宗纳谏带着很强的装模作样的痕迹,事实上,唐代宫廷和大臣之间内斗频繁,常常要置人于死地。宋代的皇帝却并不是装的,从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帝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仁慈的基因。宋太祖称帝三年后,就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层小间里立了一块碑,每年皇帝祭祀太庙,或者新皇帝登基,都由一个不识字的小宦官带领皇帝入内,对着石碑焚香、拜祭、默诵,将其中的嘱托牢牢记住。直到北宋灭亡,这石碑上的文字才流传了出来。石碑上只有简单的三条文字。由于北宋继承了后周柴氏的江山,第一条内容是关于柴氏的,要求北宋皇帝不得对柴氏子孙用刑。就算犯了谋逆大罪,也只能赐他自尽,不能公开处刑,也不准株连家属。第二条是针对官员和读书人的,要求后代皇帝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提意见的人。第三条表示如果有人违背了前两条,就必然受到老天爷的惩罚。宋太祖以身作则,不杀大臣,不杀功臣,不杀谏官,他的作风不仅影响了后代,也影响了宋代的群臣。比如,以军纪严明著称的大将郭进曾经担任西山巡检,负责进攻位于现在山西的地方政权北汉,曾经有人诬告郭进谋反,宋太祖不仅不相信,还把诬告者绑起来交给郭进处理。郭进也没有杀这个人,而是留他在军中。直到有一次与北汉作战,郭进把这人叫来,告诉他:这次派你去打仗,如果你打败了,就干脆投降北汉吧;如果打赢了,我上奏皇帝给你加官。这人非常感动,誓死力战,得胜而还。有宋太祖的榜样在先,北宋的皇帝们大都遵循了祖训,不随便杀人,尽量不干扰民间,这种作风持续了上百年,到宋仁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宋仁宗不仅对大臣和人民仁慈,即便对敌国,同样保持着谦让的作风。仁宗驾崩后,他的死讯传到了辽国,使者报信的一路上,老百姓无不聚在一起哭泣,辽国在位的皇帝是辽道宗,当他听到了消息,也大哭着抓住使者的手感慨说:“四十二年不识兵矣!”辽国感谢宋仁宗也是有道理的。宋仁宗时代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战争,甚至有的战争还打得很窝囊。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这一年,西夏人李元昊自称皇帝,随后双方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小小的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接连击败宋军取得大捷,最后宋仁宗只好议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西夏向宋称臣。宋朝通过赎买的方式让西夏给了个面子。在宋夏战争时,辽国也趁火打劫,以军事相威胁,希望从北宋获得好处。宋仁宗为了避免打仗,派大臣富弼去谈判,富弼不辱使命,经过谈判,以较优惠的条件达成了和解。之前,北宋每年送给辽国岁币是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次又增加了银10万两,绢10万匹。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富弼归来后,宋仁宗想重重地赏赐他,但富弼谢绝了,表示自己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不敢要求赏赐,只希望能够避过未来的指责。但宋仁宗还是很高兴,授予他资政殿学士。果然不久后,有人就向皇帝上书:“富弼没有功,反而有罪。”宋仁宗不仅听不进去,还说只要能避免战争,有利于人民,不敢爱惜财物。对方反问:“难道财物不是来自人民吗?”仁宗表示:“财物的确来自人民,但这些财物不是一日取来,也不至于引起人民的困顿,而战争不管输赢,却可以在瞬间造成民生凋敝。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对方继续反问:“这样会造成辽国的贪得无厌,下次他们不要财物了,而是要你的独生女儿,又怎么办?”仁宗回答:“如果对社稷有利,我怎么敢爱惜一个女儿?”事实证明,辽国并没有贪得无厌,在新增了岁币之后,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这才有辽道宗感慨的“四十二年不识兵矣”。

宋仁宗有哪些成就?算得上明君吗?

仁宗盛治,所以他绝对是明君!

1、给百姓休养生息,经济空前繁荣;

2、知人善任,名臣辈出,政治生态优良;

3、外交上以和为主,避免生灵涂炭;

4、文化上,聚拢一批文人著书立传,为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所以说,仁,绝对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宋仁宗有哪些成就?算得上明君吗?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很多人都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宋真宗的刘妃和内监合谋,用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生的男婴,李宸妃被打入冷宫。

后来包拯断了此案,真相大白。故事中被调包的男婴就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名叫赵祯,他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狸猫换太子”,虽不是真的,但是宋仁宗的“仁”,却是流传了不少佳话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

宋仁宗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

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

宋仁宗文没有宋徽宗多才多艺,武没有宋太祖雄才大略。但是他为什么却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呢?

因为他有一颗“仁”心,来看看下面这些小故事,你就知道宋仁宗到底有多“仁”了。

1

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

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

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2

四川地方有一个举人给成都知府写了一首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是一首鼓吹独立的反诗,知府马上将人捆绑进京,献给仁宗受罪。而仁宗看了以后哈哈大笑,认为这是一个老举子急于做官的一种表达,于是不仅没有治罪,还将他封了个小官。

3

赵祯听说当时非常流行的词《鹧鸪天》,是词人宋子京在路上遇到因见到自己而惊呼的宫人而写的,为了成人之美,将此宫人许配给了宋子京。

4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经常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而且有时说话急了还把唾沫星子喷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不去怪罪。

5

仁宗年少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就进献给太后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思是要她做宋朝的武则天,那岂不是置仁宗于危险境地?后来仁宗亲政,有人就提出来这件旧事,但是仁宗一笑了之,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程琳此人有其才干,需要重用。后来程琳接连升官!

6

仁宗用餐,他正吃着饭,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巨痛,他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不要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作为皇帝的不适和难受,而是担心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有多仁慈。

“仁宗”之名,当之无愧。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宋仁宗有哪些成就?算得上明君吗?

宋仁宗的成就是仁宗盛治。算得上明君。 清朝的小说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佑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和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仁宗即位后的前十年多时间是刘娥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从真宗手里接班时,北宋帝国在王钦若、丁谓等几个奸佞大臣的怂恿和把持下,到处充斥着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围。赵祯当时只有十三岁,真宗遗诏由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改元"天圣",暗含"二人圣"之意,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政治格局。赵祯命将真宗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赵祯亲政三十多年,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军事方面的最高学府称武学,相当于军事大学。宋还有科技一类专门学校,如算术、医学等。此外宋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南宋设在曾是岳飞府地的太学院最多有太学生一千七百余人。太学有学生宿舍还有体育场。太学考生来自四面八方。录取比例在3%--6%。太学实行五年制的三舍法。初进太学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学习合格者进入内舍在学习两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学习。在上舍再学习深造两年,考试合格者毕业。太学生伙食费完全由政府包办,每人每年要花费三千贯左右。宋政府只是给太学院太学生的伙食费一项,每年就投入花费五百多万贯。科教兴国不仅促进了科技、商业、文艺的繁荣,也推动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维,民主开明的政治报复思想的派系建立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没有倾尽全国之兵、全民之财反动对辽、对西夏的进攻是因为吸取了隋扬帝、汉武帝的教训。战争侵略得到的远远比不过自己创造的。开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们长期没有战争、兵役、苛税这三大"灾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长期生活富强安逸。如果说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兵役,唐亡于割据。那么宋就亡于安逸。仁宗在位42年,死时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宋仁宗赵祯可谓一代有德的数一数二的杰出君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