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夏侯玄没这个能力
夏侯玄,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后,他没有任何动作,这个事情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他没有能力,为曹爽报仇。
夏侯玄是一个文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武将,他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和曹爽策划的西征,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样一个人在军队中没有威望,没有足够的号召力,他只是靠着自己征西大将军的职务,暂时的压服了这支军队。
(夏侯玄剧照)
士兵们对他的能力并没有感到心悦诚服,从而不愿意为他效死,他一旦起兵反抗司马懿,肯定会被自己手下的士兵削死,让司马懿笑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敢去对抗朝廷呢?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司马懿已经消灭了曹爽,被朝廷任命为丞相,成为了首席大臣,他的政变已经被洗白,对抗司马懿就是和朝廷作对。在古代对抗朝廷的事情,对于这些升斗小民组成的士兵而言,那都是天大的事情。
司马懿政变出乎意料其次司马懿这次政变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就算他的二儿子司马昭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情。所以,远在长安的夏侯玄根本来不及预先做好准备,要知道,讨伐司马懿打大仗需要做各方面的准备,兵器物资补给等等都要充分考虑,这对于夏侯玄这样一个文人出身的将领来说实在太难了。
另外,司马懿以快打慢,造成既成事实。当时从司马懿发动政变,一直到曹爽宣布投降,总共就花了20天。由于古代信息传递的非常的慢,很有可能曹爽投降的时候,远在长安的夏侯玄都不知道这个情况。而且司马懿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人,没过多久就榨干了曹爽的剩余价值,很快就把曹爽一刀两断了,作为曹爽表兄弟的夏侯玄根本无暇反应。
曹爽不得人心同时,曹爽为政不得人心,在朝廷里没有多少人支持他,这也使得夏侯玄不敢有所动作。曹爽上台之后得罪了很多人,他只知道安插自己的亲信,没有安抚朝廷中的那些老臣,相反是想方设法的排挤这些老人。
尤其是司马懿,司马懿这个顾命大臣最终被挤出了权力中心,让很多老一辈感到心寒,从司马懿的身上,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这些人对曹爽是无比痛恨,对司马懿是非常的同情。当司马懿准备发动政变的时,这些老人纷纷支持司马懿,太尉蒋济,尚书陈泰纷纷支持司马懿,在这么多实权人物的支持之下,夏侯玄,凭什么和人家斗?
所以最后夏侯玄只能乖乖地交出兵权,任由司马懿发落。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
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
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
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
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
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
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
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平陵政变)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司马师剧照)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纵观历史,无论什么样的政变,关键就在三个字“密、快、狠”。因为,不密事易败,不快事难成,不狠事易反复。也就是说,在夏侯玄得知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政变”时,政变早已落下了帷幕。
那么,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究竟有多密、多快、多狠呢?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人离开曹魏都城洛阳,前往高平陵为先皇扫墓。也就是曹爽前脚刚刚离开,后脚司马懿便突然发动了政变。
当时,司马懿找到魏主曹芳的生母郭太后,与其共谋,欲铲除专权乱政的大将军曹爽。因郭太后曾被曹爽迁移到永宁宫一事,而心怀怨恨,所以当即给了司马懿一个“拨乱反正”的名分,并令其便宜行事。
司马懿接诏后,以郭太后的名义,任命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职务,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目的不在于接管两营禁军,而在于稳住军心,免生叛乱。同时,罢免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的所有官职,并解除他们的兵权,命令他们以侯爵的身份回归洛阳府邸待罪;命令封锁洛阳各处城门,不许人员进出;迅速攻占武库,武装3000阴养死士。之后,遣亲信带领3000死士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率大军护卫魏主曹芳逼进都城。
在司马懿做完这一切的时候,曹爽到了什么地方,又在干什么呢?这时的曹爽已经返回到伊水,他将司马懿以郭太后懿旨之意遣人送来的罢免官职、解除军权的奏章扣留下来,组织数千屯田将士砍伐树木,构筑防御工事。
那么,高平陵、伊水距离都城洛阳有多远呢?高平陵(今汝阳县大安乡)仅有不足百里、伊水(今洛阳市洛龙区郊区)仅有不足30里地。根据路程分析,曹爽等人也就是今天去,次日回的一日游功夫。
就在当日,司马懿遣许允、尹大目、陈泰等人前去相劝曹爽投降,并拿出了蒋济的书信作保。因此,经过一夜思考,天亮之时,曹爽兄弟不顾桓范的再三相劝,带着魏主曹芳前去许昌,以天子大义诏令四方讨伐司马懿,反而相信了司马懿不杀害他们的鬼话,选择投降。
最终,于正月初十,曹爽、桓范、丁谧、何晏、毕轨、邓飏、李胜等人三族被灭。也就是说,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判决曹爽等人谋反,并被诛族,仅用了4天时间。而在这四天,曹爽并没有向征西大将军夏侯玄(表弟)求援,关键是司马懿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就算有人想要给夏侯玄通风报信,但是从洛阳到达征西大将军坐镇的长安,路程达1000余里,怕是送信的人还没有到,洛阳的政变已经落幕。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取得了政变的绝对胜利,完全控制住了曹魏政局,而政局则代表朝廷,朝廷又代表魏主大义,魏主更代表臣子效忠的对象。所以,就算夏侯玄想要调动军队,将士们也会认为这是谋反的行为,怕也难有几个将士响应。例如:灭蜀主将钟会,成功后竟然想要图谋据蜀自立,结果被麾下诸将领杀死,就因为多数将领并不支持。
同时,夏侯玄被称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特别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代表著作有《乐毅论》、《答司马宣王书》、《肉刑论》、《辨乐论》等,后来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而名传天下。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并不高,想要调动军队,难度将再次增加。
此外,夏侯玄既有名士风度,又有极强的忠君思想。据《魏氏春秋》记载:高平陵政变后,曹芳诏(实则司马懿诏)右将军夏侯霸(夏侯玄的叔叔)与夏侯玄同回洛阳。当时,夏侯霸建议夏侯玄和自己一同投靠蜀汉,以保性命。但是,夏侯玄却说:“我不能为了苟活,而去投降敌国。”于是,接受朝廷诏命,按时返回京师。后来,他获罪下狱被动大刑时,却可以做到一声不吭,神态自若。就算被押往刑场处斩时,也能做到举止淡定,从容受刑。
至此,曹氏宗族基本被司马懿斩杀殆尽,司马师就连自己的结发妻子夏侯徽也被他杀死。如此杀戮,可谓狠到冷酷无情、人性泯灭。
如此种种之下,虽然夏侯玄拥兵十万,但是选择不战而降,却成为了他唯一不是选择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别说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就是手握二十万大军,也不敢有什么动作。当然夏侯玄学也不是不战而降,不存在投降之说 ,只是按部就班,履行自已征西将军的职责而已。
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带着自已的兄弟、亲信,陪同皇帝曹芳前往皇家陵墓高平陵去祭拜前朝皇帝魏明帝,已经装病近两年的司马懿联合朝中重臣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以郭太后名义下诏,要求罢免曹爽及其兄弟所有官职,保留爵位归家,迎回天子车驾。
曹爽在得知了司马懿的行动后,没有听取大司农桓范挟制天子到许昌的建议,而贪图富贵,轻信司马懿的话,选择了投降,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投降不超过一个月时间。
曹爽投降后,回到京城洛阳自已的官邸,司马懿派人时时监视,并在次月以谋反罪将曹爽极其同党、亲信全部诛杀,牵连人数达到五千多人,自此曹氏一族的势力完全衰弱,司马懿掌握了魏国朝政。
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被杀,不超过2个月时间,同年二月,司马懿就被任命为魏国丞相,独揽大权。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儿子,当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是魏国的西部战区司令,坐镇长安,当时魏国在整个关中地区的驻军人数应该没有十万人,就算夏侯玄有十万人,也不可能起兵反对司马懿。
为什么?
1、出乎不意,未作准备。
司马懿发动政变,别说夏侯玄不可能料到,就是在朝中的曹爽及朝廷大臣都没有料到,夏侯玄想干涉却毫无准备。军队出征不是一件小事,要做好诸多准备,粮草、兵器、物资补给等等 。
2、时间太短,信息不畅。
从司马懿发动政变到曹爽投降,不过短短二十天,这么短的时间,夏侯玄可能连消息都没有得到,等 他得到朝中的消息,曹爽投降,不久连同亲信全部被诛灭三族,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
3、政归司马,出师无名。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是打着郭太后的旗号下诏书,司马懿都知道出师要有个名号,夏侯玄得到朝中的消息时,曹爽已死,司马懿已被皇帝任命为丞相,而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夏侯玄以什么名义起兵,都不可能得到支持,反而会是谋反,夏侯玄要是敢出兵,司马懿能号令天下兵马诛杀,到时候死的还是夏侯玄。
况且司马懿发动政变,是得到了太后及曹魏大部分重臣的支持,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曹爽作死,曹爽在朝中排斥这些大臣,只重用自已的亲信,也从侧面说明曹爽不得人心,曹爽都不得人心,夏侯玄拿什么起兵?
4、能合虚声,而无实才。
从夏侯玄的人生经历来看,其为人如同曹操的儿子曹植一般,文学能力很强,实际能力很差,曾经在244年与曹爽策划征蜀之战,大败而归,其之所以能够升作征西将军,只是因为他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在文学、经学方学成就很高,但在军事、政治上刚近乎平庸,这样的夏侯玄是不敢,也不可能起兵反叛司马懿的。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大部分军权及宫廷内军都被曹爽把持了。例如驻守雍凉之地的十万大军,其指挥官是夏侯玄,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夏侯玄没有一点动静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夏侯玄的兵权是如何来的,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诏托孤,司马懿为大将军,督管内外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为侍中、持节、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两人地位相当,都有军权,而且两人同时各领三千禁军。
后来,曹爽为了取得军事实权,和夏侯玄一起策划了进攻蜀国的行动。公元244年,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督雍、凉二州军事,算是正式取得了关中地区的兵权。那么两人有实力和计谋战胜蜀国吗?没有,说的不好听点,两人纯粹是胡闹。
曹爽调用关中羌、氐居民去运送粮食,而军队则达八万之众。如此多的军队,运送粮食的人却很少,这样直接造成了军队缺粮吃,关中居民无粮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八万之众到达汉中后,还没有打一次仗就已经饿得军心涣散了。
更可怕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令王平率军据守各条入蜀栈道,又切断了魏军的归路。一时之间,魏军成为瓮中之鳖。司马懿看到形势不利,赶紧写信劝夏侯玄,建议撤军。
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司马懿以当年曹操入汉中艰难作战之例规劝夏侯玄,认为蜀军已经占尽地理优势,如果现在不撤军,恐怕就要全军覆没。夏侯玄害怕,赶快报告曹爽,两人引军而退。
其实说到底,曹爽也不愿意进兵汉中,只是为了夺得兵权,作秀而已。在夏侯玄之前,司马懿先督管荆、豫二州军事,而后镇西大将军曹真死后,司马懿接替曹真坐镇长安,督雍凉军事。其下属郭淮、邓艾等将都是司马懿细心培养起来的。
因此,曹爽想要夺得实权,必须从雍凉地区着手。而此次的伐蜀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夏侯玄也成功的替代了司马懿,成为雍凉军事的最高长官。
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发起到结束,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夏侯玄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如果说夏侯玄反应迅速,他能顺利起事去支持曹爽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呢?
当时夏侯玄和郭淮不和几乎是人尽皆知,夏侯玄背后是曹爽,而郭淮背后是司马懿。虽然说夏侯玄是名义上的长官,但是郭淮自从曹操时代就一直在关中掌兵,他在军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因此,夏侯玄根基不深,无法直接统御军队。这是其一。
其二是夏侯玄没有能力统领这么庞大的关中军队,夏侯玄以文学见长,在主政发面也颇有建树,但是在军事方面却几乎是白痴水平。他和曹爽发动的伐蜀之战就是明证,连一个费祎都打不过,何谈与身经百战的司马懿为敌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虽然名义上是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但是实际的军权把持在郭淮手中,而郭淮是司马懿的人,夏侯玄根本指挥不了军队。退一步讲,假如夏侯玄能够指挥的动军队,他的指挥能力在司马懿面前也是被碾压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战。曹爽被诛后,司马懿任命郭淮为征西将军,取代夏侯玄,而夏侯玄则入朝担任太常之职。和司马懿相比,夏侯玄还是太嫩!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