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为什么喜欢行跪拜礼呢?

中国是礼仪之邦,跪拜礼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礼仪。在中国古代,跪拜礼是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跪拜礼多见于君臣之间,以示尊敬。

汉朝以前,古人没有凳子,只能跪着

凳子这种东西,其实并非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在中国汉朝以前,人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凳子,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席地而坐。

当时人们的坐和我们现如今的坐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古人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想必大家在影视剧中有见过这种做法。其实,这就是我们如今的跪了。

后来随着凳子的出现,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逐渐形成了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跪拜礼了。

跪拜礼的废除

跪拜礼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无从查证,但是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民国的建立,跪拜礼正式废除。不过,此处的废除是官员之间,至于民间是否行跪拜礼并未硬性规定。

时至今日,在某些场合我们依然要行跪拜礼,比如说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作为一个延续数千年的礼节,跪拜礼早已成为最为隆重的礼仪而深入人心。

古代的人为什么喜欢行跪拜礼呢?

我认为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讲究人与人间的关系要相亲相爱。这个理想国是非常好的。充满了爱,充满了友爱,充满了善良,充满了尊敬。

但是孔子强调的“仁”是以“礼”为皈依的。“仁”和“礼”要有互动。也就是说爱是有差等的。例如,学生对老师的爱是敬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慈爱、关爱。“爱”,体现了阶级性。我有我的等级,你有你的等级。当他强调“我爱你”跟“你爱我”不一样的时候,他缺乏一个概念叫“平等”。孔子从来不认为人生而平等。他认为人生有差等,所以才会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跪拜礼”就是爱有差等的具体表现。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他说,皇帝是“天子”。“天”授权皇帝统治百姓。服从天子就是服从天意。董仲舒提出“天意者,仁也”。“天道”就是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三纲使中国人没有了独立人格。三纲是完全的不平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用政治权力推动思想统一。

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到明清时期,思想领域推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从官员到百姓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古代的人为什么喜欢行跪拜礼呢?

因为在古代没有凳子,人都是跪坐,跪在席子上面。行跪拜礼只是弯下腰而已。到唐朝的时候才有凳子,人才不跪着了才坐起来了。不过为了表示非常尊重对方,还是要按古礼,就是跪下,然后弯腰就是跪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