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历史上由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例如西夏、契丹、匈奴等都不足百年便被卷入了历史的故纸堆中,所以由此可以窥探出,似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都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也没能逃过这一魔咒。那么,为何同样由异族人建立的满清,却能够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基业呢?

学习汉人

在这之前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多崇尚武力,他们多是依靠四处征战得天下,本身的文化素养就比较低,像辽国上下都很看不起文文弱弱、知书识字的汉人。但是纵观历史长河,汉族的辉煌要比其他少数民族多得很,不懂得学习、浸染汉文化的异族统治者,注定无法让占国民大多数的汉人真正接纳他们。

大元也是如此,他们对汉人一味的打压,最终导致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以这些前朝的覆灭与其说是逃不过这一魔咒,倒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不善于统治。而满清的统治者们就很聪明,他们既懂得保留自己骁勇、尚武的传统,也懂得去学习汉人的文化,能够主动地向汉人去靠近,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汉人对他们的好感。像满清的顺治、康熙等君主,均对汉人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的基因也逐渐被“汉化”,不像前代那样一味的靠武力去压制百姓,而是靠主动汉化去缩短与汉人的差异。

▲曾国藩

以汉制汉

满清在一开始为了稳固政权杀害了很多汉人,后来也对意图复明的汉人进行了严酷的打压,所以这些血的教训让很多汉人不敢再作他想。满清统治者比较聪明的一点还在于,他们有时候不直接去管理汉人,而是通过起用汉臣的方式,为自己蓄养奴才而后再让自己的奴才去奴役、辖治底层的老百姓。并且满清还极力在汉民们推行民族优劣的思想,让汉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低贱的民族,所以久而久之他们便逐渐失去了反抗的血性。

君主清明

然后,就大体来看,满清的君主质量还是都比较高的,他们实施了一些诸如巩固民族统一、收复国土、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惠民利民政策,除了晚清时期的无所作为,其他时候还都算得上可以,特别是清初的几代帝王,无论是从情感方面还是从其他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不堪忍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看到新统治者尚且能够有所作为,甚至比前代的君王还要勤勉仁厚,他们从心里也就慢慢放下了戒备。

闭关锁国

最后,清代后期施行的锁国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锁国的确在短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也锁住了百姓对新世界的向往,倘若百姓能够及早开化、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运动未尝不会早上几十年、近百年在中国上演,百姓的灵魂已经麻木,没有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这在客观上也延续了清朝的寿命。

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朱元璋为发动北伐,动员民众,推翻蒙元的残酷统治,喊出胡虏无百年之运,是树立起人民反抗蒙元统治战斗精神,达到北伐进军必胜的信念,誓将元朝腐败统治完全彻底既将被推翻进军召令。

不是科学理论,要论证胡虏无百年之运,更不是要以朱元璋在元未的斗争理论口号,再去论证满清政权长期统治。

任何斗争宣言,理论口号都有具体的时间。所适应范围,没有超越时间能使未来也长期正确理论。

满清长期统治,是继承明朝的政治衣钵,为中华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和解,及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都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出系统化管理,符合当时绝大数民众利益和要求。取得政治上高度统一,经济长足发展,拓展国土空间,系统化管理了国家的人才利用,继承汉族的文化精华,是加上早期多代人全民奋斗拓展,使其东方大国长期成为强大帝国。

后来由于政治上腐败,帝国垮台,是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侵略掠夺的成果,更是革命斗争胜利结果。不是要证明超出胡虏百年之运的论证,更不是王朝灭亡的是满族人统治的原故。

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少数人领导多数人,甚至一直持续两百多年,那可不是一般组织能玩得转”。大元王朝不行,可是大清王朝却做到了。那就十分有意思,我跟各位看官一起探讨一下:

一、大声嚎一嗓子“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清朝入关后,开展全民奴役第一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让汉族人与满族人的发饰相同,成为一统文化特征。这是对于汉族接受传统的孔孟教育来说,简直就是悖逆与侮辱,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战成为清朝入关胜利为结果。这一条大辫子也一直持续清朝两百多年,以致新民主革命之时,许多革命人士区别与清朝遗老就是剪掉大辫子,换成西式发型,标榜自己是新时代的人士。这一条大辫子也被人称为“奴役与奴才”象征,成为当时汉族人的思想禁锢的囚笼。

二、北方一战而降,南方抵抗遭遇大规模虐杀

清朝入关后,在多尔衮摄政与顺治帝时期,北方一战而降。但明朝设置的京城可是两都制,北京与南京。在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南方江浙地区迅速拉起一个抵抗组织,南明朝廷。这也是在清军入关之后,抵抗最为激烈的时刻,涌现出史可法这样的抗清名将。但仍然抵挡不住全国统一的大势,但清朝为了震慑各地南明汉族的抵抗武装,直接就玩出“扬州十日”“嘉定三日”的大肆残杀汉族人的惨绝无道事件。攻破南明短命的抵抗组织之后,直接推平与统一全国。

当然在此之中,还有汉族地主阶级的帮凶与帮腔势力,比如顺治时期,汉族三大藩王“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是作为主体抵抗力量投降与镇压,迅速瓦解各地汉族武装抵抗。

三、尊孔孟,开科举,满汉同朝共治天下

清朝满族作为少数人,相比元朝最为聪明的是,他承认汉族的文化并且历代皇帝汉文化修养是非常高,尊重儒家文化并且作为治国理政思想。

把整体知识分子阶层与地主阶层都牢牢拉到自己的阵营,不在像元朝那时分解三六九等。汉族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途,共同治理与服务天下,实现汉族读书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出世情怀。

四、祭拜明孝陵,承认与尊重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

康熙年间,各地隐藏的“反清复明”的势力仍然蠢蠢欲动,直接出巡到南京,跑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进行公开祭拜,并承认与尊重大明王朝的正统地位。

对于汉族的德高望重知识分子领头羊也是给予很高规格与待遇,这对于当时汉族人是一剂很强的心服口服药,而且疗效十分不错。

当然这也是为了“作秀”,根本目的服务清朝的统治,少数满族贵族的统治需要。

五、劝课农桑,与民休息,虽有战事,生活不至于水深火热

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造就“康乾盛世”,虽说有部分水分,但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民生活不至于水深火热。而且在“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引入优良品种作物”等政策措施之后,使得土地兼并过程延缓,造就当时社会的安稳环境,全国人口持续往上升,但仍然能够养活那么多人,那就证明这样的民生政策实施的非常了得。

当然在清朝后期,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又是另外一个景象。这1840年是清王朝的走势分水岭。

六、“密折”“文字狱”手段牢牢掌控舆论,奴役思想变成统一步调

在雍正实行“密折”制度,官员享受跟皇帝聊天的专属权利,并不是只有自己的顶头上司决定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那岂不是愿意当皇帝的枪手,指哪打哪,这把官僚集团统一到统治框架下,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对读书人“文字狱”就是把所有不切实际的思想都要扼杀在摇篮里,所有的思想表达都只能用官府的语言来陈述,这就没有了思想,就是奴才与仆役。哪里还有抵抗与反抗的意识呢?这对于清朝龚自珍所阐述“清朝中后期真的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地步。

七、闭关锁国,犹如温水煮青蛙般

对内部进行思想,文化,行为进行禁锢;对外交流杜绝,直接搞了个“闭关锁国”政策,自己关起门来,过着“天朝上国”的潇洒快活日子,那就犹如笼中鸟,温水煮青蛙般,哪里还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清朝作为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最后继承者,任何制度都已经是完善,没有接受新制度,新社会体制的思想,哪里还有反抗的意识,哪里还有推翻的勇气,哪里还有“敢叫日月换青天”。每个满汉族人都是行尸走肉般活着,那统治的愚民政策才是真正有成效。

故小二有言:“大清王朝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两百多年,手段了得,方法得当,但当时的中国失去最佳的历史机遇,品尝到近代一百多年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战火蔓延,丧权辱国的恶果”。

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统治人口众多的中国人,这个词用的就不对,满族人跟汉族人都是中国人,你要是敢跟满族人说滚出中国去,他们能打的你亲妈都不认识你。

出这个题目的人,就是对中国的历史不够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是汉族一个民族的国家,历史上也不是,只是汉族人最多而已。

以后这样的题目最好是不要出,是会影响民族团结的。

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因为满清不完全是胡虏啊!我们通常说的胡虏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可是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实际上并非游牧。

女真刚开始更像是原始部落,捕鱼,射猎,采集,游牧他们都干。说白了就是为了谋生而已。在与中原接触后,他们也开始农耕。满族为了粮食也会去耕地。

这一点就跟之前的匈奴,契丹,柔然和蒙古不一样了。满人的脑袋比他们更活泛。都是谋生手段,只要能养活自己什么都可以干。

再说入主中原之后吧,元朝国祚不过七十年左右。当时元上层好多人不会说汉语,写汉字。蒙古的王公即使住在北京也要搭个帐篷住。摆脱不了游牧习性,还有他们好像从未把这片土地和生活着的人当作自己的领土和子民。以至于不少蒙古人想杀掉汉人毁掉庄稼去放牧。

而满人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重用了汉人谋士。什么范文程,包括投降的洪承畴,吴三桂等都为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满清的皇帝也能信任他们。

而且满清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幌子进入山海关的。并且埋葬了崇祯,以礼相待。宣布自己继承了中华正统。且满清皇帝学汉语,写汉字,尊孔孟。以至于满清最后几任皇帝不会满文了。

满清能享国两百多年就是因为全盘接受了汉文化。而且放手启用汉臣,基层干部父母官基本和汉人王朝无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甚至全为汉臣。

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满清为何近三百年?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学习,学习大元、大明两朝留下的驭民之术和防民之术,并将这些事实上的“糟粕”,转变成自己在推行统治时的“秘传心法”。

首先,老憨王比其他的女真部落要得天独厚的是:建州女真并非贫困的渔猎部落,而是有组织、有建制的边疆诸侯国。据明朝苕上愚公(茅瑞征)所著的《东夷考略》记载: 建州女真为渤海国之后,其居处饮食颇有华风;而海西女真为黑水靺鞨之后;只有那些依山而居的,才是曾经建立了金国的熟女真人。

在整个有明一代,建州女真都是以村庄的方式居住,从事农耕、蓄养家畜。 同时,除了与大明朝的马市之外,建州女真还与朝鲜王朝进行贸易,用东珠、人参、毛皮等珍贵的奢侈品物换取生活必须品。

所以,从经济基础这一点来说,建州女真的实力绝对不逊色于同时期能够掀起滔天巨浪的陇川岳凤、播州杨应龙、水西安氏甚至是日本丰臣秀吉。更何况老憨王努尔哈赤有长期为大明朝“带路”的经验,深知大明朝的战略、战术。

早在万历二年,老憨王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世克就为大明朝边帅李成梁“带路”,并袭杀了老憨王的外祖父阿古都督(汉名王杲)。但是不凑巧,觉昌安、塔世克父子在混战中一个被阿古都督烧死,一个则被明军误杀。事后李成梁实在于心不安,于是将就把寨中获得的二十道敕书和二十匹马给了年仅十五岁的老憨王,又让他承袭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个所谓敕书就是大明朝对边境诸侯颁发的朝贡贸易的许可证,没有这个东西,内地的铁器、粮食、布匹,女真人根本就买不到。

因此,在女真人那里,敕书越多,就代表着势力越大,因为那些没有勅书或勅书很少的部落,为了贸易就得跑过来投靠、抱大腿。而正是靠着大明朝对于建州女真的这种扶持,老憨王混的是是风生水起,最终成了辽东的一方霸主。

在站稳脚跟之后,老憨王又按照大明朝的军中制度,将所管辖范围内的部族全部拆开,重新安排编制为八旗,分配到“自己人”手下。而对其中的百姓更是进行了“编户齐民”的数据化管理(明白了没有?这对咱们这些草民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好事)。以至于每一亩农田的产量,甚至每一棵果树结的果子都被记录成档案,并将责任落实到某个具体负责的旗丁或包衣,也就是佃农头上。如果上交数量、成色和档案不一致,那这人就有可能被处以从挨鞭子到砍头的各种处罚。

所以,靠着贸易的积蓄和长期为大明朝“带路”过程中学习到的军事知识、组织纪律,老憨王建立起了一个可以以“制度”方式上掠夺所有社会财富,之后全部用之于供养一支职业化的正规军,建立起“八旗”这个庞大的军事组织。并最终完成从独立开国到入主中原的进击,最后推而广之,使全天下成为一个由少数人管理的大监狱。

老憨王清太祖努尔哈赤。

青年老憨王

老憨王的死敌叶赫国君金台吉以及日后的股肱之臣李永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