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关于康熙配不配称为圣祖的争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康熙称为祖,是完全合理的。

稳固满洲人在汉区的权势

和广大多数中国观众一样,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收看过由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王朝》,对里面坚韧而霸气的康熙爷印象异常的深刻,从那时起康熙就是作为一位彻底的“汉人皇帝”存活在我的印象里边。

随着对更多历史资料的阅读,我开始发现了一个新的康熙,即是作为“满洲人首领”的康熙,他对汉文化有着深深的保守倾向与警惕态度。

如康熙26年在畅春园,玄烨警告皇太子老师汤斌:“一入汉习,即大背祖父明训,朕誓不为此!”“设使皇太子入于汉习,皇太子不能尽为子之孝,朕亦不能尽为父之慈矣。”说得如此恐怖,可见接受汉习与否,玄烨认为关系到满洲的生死存亡。

从这一视角出发,可见康熙作为一位异族统治者,眼前都是平定未久的烂摊子,各地汉人不甘心受到来自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洲人统治,他们对于朝廷的认同,对新生权力的信仰,是远远不足的。

在平定三藩之乱一事中,我们会将其视为一场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平叛行动,但在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下,三藩之乱的实际性质可远远不是一场政权内部的叛变那么简单,在当时的康熙看来,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说到“幸赖上天眷佑,祖宗威灵,及满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党悉除,地方平靖”。这不单是表彰满洲将士的勇敢,而且将平定三藩视为一场满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

协和满汉,确立了满人统治的权威性

康熙帝统御满洲人与汉人的权术的确很有自己的一套,他很懂得双方的差异,也清楚的明白,想要协调好满人与汉人的关系,最需要的就是区别对待。

举一个例子,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玄烨对汉人将领说:“自古汉人叛乱,亦惟以汉人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而教训满洲将领时则说:“又有何人代为尔等破贼耶?”

从这一话语的差别可以看出,康熙其实其实是以外族统治者的身份居于汉人之前,以本族首领的身份居于满人之前,他的骨子充满了满汉有别的认知,他也坚信满汉分治的必要性。

康熙认识汉人在文化上和人口基数上所占的巨大优势和深厚潜力,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汉人的突然反抗,以及汉文化高超与深刻的同化能力。为了既能协和满汉,又不至于被汉人所同化,他势必会担负起极其深重的精神压力,但他后来的确比较圆满的完成了这一使命。

对于多民族的大帝国的初步整合

《枢纽》一书的作者施展曾经就清王朝的边疆提出一个概念“长城—天山走廊”。这条走廊是在清朝中期形成的。差不多从大清建立开始,准噶尔汗国就与大清之间发生着不间断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从康熙开启的对于漠西蒙古的准格尔汗国的征服运动,直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唐朝以后又一次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管理,为了防备西域的准格尔和沙俄的势力,清政府长期从内地和东北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往西域,对于西域的统治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长城—天山走廊”这样评定到:从东北到西北、从中原到塞外、从江南到北国,来自游牧、绿洲、农耕区域的人群,随着国家军事和市场力量的扩散运动,而发生的变迁、流动、分散和凝聚,这是中国的帝国建构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历程之一。

这一伟大的西进运动是从康熙开始的,这一整个宏伟的战略构想也是在康熙的手下开始具体实施。

康熙在满洲内部的功绩是无比重要的,可以说仅此于努尔哈赤,而就其操作难度来说,康熙所运用的手腕和所花费的心血,应该居于满清十二帝首位。

一句话常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更何况坐的是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异族的江山呢?从这一点看来,康熙帝应该无愧于清圣祖这一称号吧。

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感谢邀请!

先说说我对庙号的理解。

第一,庙号从商朝开始设立,周朝至秦朝废止,西汉年间再启用,直至清亡。

第二,庙号是皇帝的御用品,他们死了以后进太庙,他们的后代皇帝给予他们的尊称。

第三,庙号分两大类,就是祖和宗,祖一般指开国,而宗一般指守业。

厘清这些,回到康熙该不该庙号尊祖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绝不应该。

清朝特殊,分为入关前和入关后,关外太祖是努尔哈赤,关内世祖是福临,这都没毛病。

当初,为了确定康熙的庙号,争执是十分激烈的。老三胤祉的意见是仁宗,老八胤禩的意见是世宗或者武宗,张廷玉见雍正面露不悦,就给雍正递词说:“先帝一生经文纬武,一统环宇,虽为守成,实则开创。”雍正听罢,快步取过裁纸刀,轻轻划破中指,血书圣祖二字。写完血书后,雍正就给一干众人作名词解释,他说:“神化难名曰圣,名为守成、实则开创为祖。”说完,他迈步上台,居高临下地望向台下。

上面是给康熙定庙号的场面,其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定庙号的时间仓促,并且意见极度地不统一。

第二,雍正情绪不稳定,带有很大的赌气成份。

第三,恕我直言,雍正在拿死人压活人,他这样做是有政治目的的。圣祖,只看字面,都明白他是在神化康熙,神仙不会错,自然选的继位人也不会错,这才是他要追求的终极目的!

谈完这些,我们客观地说说康熙的政绩,大体分为擒鳌拜、平三藩、亲征葛尔丹和收台湾。

第一,擒鳌拜的功绩显然不能称祖,鳌拜是自己人,还是顺治留下的顾命大臣,康熙越突出鳌拜的坏,就是越打他爹用人不明的脸。再说,鳌拜是小弟,大哥搞定小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吧。

第二,平三藩,这个不好界定。三藩是顺治杀马为盟、永不背叛换来的,我们假设一下,顺治在位,三藩应该不会反。平三藩时,孝庄的意见是坐等三藩带头大哥老去再动手,康熙要硬来,结果又是罪己昭,又是吓死原配皇后,当然,最后险胜了,留下一片疮痍的土地。而这片土地,本来就是他合法继承的,这应该不属于开创之功吧。

第三,亲征葛尔丹,大家只是看到了开头,我给大家说说后来的事。康熙剿灭噶尔丹后,准确地说,1697年,噶尔丹在康熙和策妄阿喇布坦的逼迫下,在绝望中自杀。随后,策妄阿喇布坦坐大,允禵和年羮尧再剿,再随后,策妄阿喇布坦支持的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朝再剿,再再后来,策妄阿喇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和乾隆朝打。事涉三朝,打了六十年,终平息。这是爷孙三代的努力,好像不能全算在康熙头上吧。

第四,收台湾,我承认,这是康熙朝完成的事。但是,三藩之乱时,郑经就已经和耿精忠联手,再说,郑经以前明遗臣定位,始终坚持是明帝下面的一个王。可以这样说,康熙不收台湾,事实上的明朝还在延续。收完台湾后,康熙才祭明帝陵,他告诉朱元璋,你的明朝让我全面接手了。如果从这个层面讲,那真得把功劳分摊到他父亲、爷爷,甚至祖爷爷的身上。

总之,康熙帝文治武功,的确可圈可点,一代明君他受之无愧,但说到他的庙号圣祖,就有点夸大其词了。他是圣祖,光凭一个圣字,就把清太祖和清世祖比下去了。雍正这样抬高他,让康熙在太庙很不好混,我们可以脑补一下:福临面对努尔哈赤的满面怒容,揪打着康熙,边打边骂:“我让你圣!我让你圣!”

和康熙一样有争议的,还有一个明成祖朱棣,朱棣不一样,他的江山是抢过来的,可以称祖。并且,朱高炽很实事求是地尊他为明太宗,只是后来到了嘉靖朝,才更尊为明成祖。也许,是嘉靖对祖宗有崇拜情结吧!

下面,我们有请圣祖和成组闪亮登场。

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孔子家语·庙制》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古时候的君主死后,后人会根据他生前的贡献,为其尊上庙号。其中有功劳者,称祖;有德行者,称宗。

这里所说的“功”,还不能只是一般的功劳,而必须是开创之功,王朝的奠基人。比如汉朝,建立王朝的刘邦称“高祖”,中兴王朝的刘秀称“世祖”。其他皇帝,即便在治理国家上有再大的功劳,都只能称“宗”。

在古时候,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如果后人觉得某个皇帝既没有功也没有德,便不会为其尊奉庙号。只是越到近世,名器泛滥,即便是无道昏君,死后也能混个“X宗”的庙号了。

因为开创之功的成就比较难达成,物以稀为贵,庙号中“祖”的含金量要远高于“宗”。一般来说,一个王朝之中,最多只有两个“祖”。

而在清朝,则竟然出现了三个“祖”。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

按照惯例,“太祖”一般指的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肇基于辽东,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创者,太祖的庙号符合他的功绩。

“世祖”,则一般指王朝中承上启下的皇帝。顺治在位时,清兵入关夺取神器,入住中原,将清朝版图扩大数十倍,算是一种“再创业”,也是对国家有开创之功,所以世祖的庙号也用得贴切。

比较有争议的,是圣祖康熙皇帝。

清朝帝系传到康熙时,已经是第四代皇帝了。康熙得来的江山,是从他父亲手中继承过来的,而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按照道理来说,康熙并不是清朝的开创者,因此他的庙号本不应该是祖,而应该为宗。

就连继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帝,都在谕旨中直言:“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

雍正心思细密,遣词造句都是经过缜密考虑的。雍正用“旧典本应”这四个字,言下之意是想要打破惯例,为康熙尊称祖号。当然,雍正也给出了他的理由:

“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馀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

雍正说的这些,大多数也是实话。第一,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为大清立下的功劳确实不小。第二,康熙在位61年,为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之君主,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是清朝之康乾盛世的奠基之人。

所以雍正下了这样的结论:“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

不过,是否因为康熙有上面的这些功绩,就配得上称祖呢?我们可以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做一个对比。

论开创,李世民有领兵征伐之功,打下唐朝江山,有他不小的功劳。论守成,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开启了贞观之治,同样为后来唐朝的盛世打下了基础。即便如此,李世民的庙号,也只是“太宗”。所以说,康熙称祖,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按照惯例,还是称宗更合适一些。

如果没有雍正的干预,康熙称宗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至于为何雍正一定要尊奉康熙为圣祖,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当时的心境。

雍正刚刚经历了残酷的九子夺嫡,最终脱颖而出夺得皇位,想必对康熙有很深的感激之情,有报恩的心理在里面。另一方面,雍正抬高父亲的地位,其实也是巩固自己的皇位。

最后大臣们拟好康熙的庙号“圣祖”给雍正批示,雍正“持针刺中指出血,将奏内圣祖二字圈出”,也足见雍正对为康熙尊奉庙号一事,是非常重视的。

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谢谢邀请!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我认为应当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之下去考量,如此,我认为康熙称祖并无不妥。

首先,《孔子家语·庙制》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但是后世并没有严格按照孔子这个标准来定庙号,到了后面甚至只要是皇帝都有宗的庙号,凡王朝后期,多出昏君,这些王朝后期的昏君却都有给宗的庙号,但他们都与“宗有德”相去甚远,这该如何评说。

其次,顺治相对弱鸡都是世祖。从清朝前期的历史环境来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庙号自然无疑议,但是,仅隔一朝的顺治给了个世祖的庙号,理由就是顺治在位期间入主中原,成为开国第一个皇帝。虽然顺治当政时期入关、定鼎中原,可是这一功绩大多是多尔衮的功绩,而且顺治还作出很多他们认为的荒唐事,比如想出家,后面是不是出成了家我们不懂,但他确实想出家。并且顺治英年早逝,并没有多少功绩。而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康熙的功绩明显比顺治是大得多的。

最后,康熙的圣祖相对清朝而言是名副其实的。擒鳌拜、平三藩、亲征葛尔丹和收台湾就不必说了,前面回答的人已经讲得很多了。还有一点补充,一是两战雅克萨,抵御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虽然有人说尼布楚条约我们吃亏,但那毕竟是平等条约,我们是主动让步,而不是清末任人宰割。但我认为这只是硬件条件,而软件方面,康熙更是清朝前面皇帝无法比的,我简单讲两个,一是首开博学鸿儒科,汇聚汉族有识之士为清朝建设出力,推动满汉融合。二是文化上成就明显,《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等对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认为,雍正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他说“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当然,说雍正在九龙夺嫡艰难胜出后处于感恩、出于稳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推“圣祖”封号,也是一个合理解释。

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谢谢邀请。既然“微言健康”这位好友已经回答了什么是“祖”和“宗”。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直接谈谈我的看法,康熙作为清朝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武功方面:擒拿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击败沙俄、征服噶尔丹。在文治方面:自觉接受西方自然科学、治理黄河、重用有作为的汉臣、促进满汉民族融合。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社会制度的历史局限下,是一位文治武功、颇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虽然晚年的时候因为自身的原因,致使吏治腐败,加之两废太子、八王夺嫡引发的朝廷混乱,但总得来说,康熙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明君,他的庙号能够称得上“祖”,也就是清圣祖。

康熙帝的庙号究竟该不该称祖呢?

严格意义上来讲还真不能称祖,只是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的政权在庙号谥号这方面确实都比较夸大或者说过于自信吧!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 世宗,到了第五代皇帝乾隆死后还称高宗,这基本上把历朝历代能用在祖宗前面的好词全用上了,连嘉庆这种碌碌无为的皇帝庙号都称仁宗,我们也只能呵呵了。

康熙在清朝入关的皇帝中功绩最大,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北拒沙俄亲征葛尔丹等。但是相比较处在开创阶段的皇太极而言,其地位和智略开创性则显得稍有不足。

回顾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方方面面都具有开创性和深谋远虑:建国号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南面而坐建立清廷基本政治制度,建立汉军八旗和扩充蒙古八旗,一生亲征蒙古臣服朝鲜解决南下中原的后顾之忧,并开创性的实行满蒙世代通婚。向南用兵五入中原,尤其是开创性的重用汉族大臣,尊重汉文化学习汉文化。皇太极一生南征北战,文治武功在清一代首屈一指。

因此相比清太宗皇太极,康熙称清圣祖确实有点粉饰过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