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陈宫是位忠义之人,有着傲雪凌霜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出众气质, 曹操虽然欣赏陈宫,但奈何二人的误会太深。

陈宫宁可死,也不愿意辅佐曹操,而曹操忌惮陈宫会投奔其他势力,与自己为敌,只好含泪斩了陈宫。

陈宫与曹操之间的恩怨情仇,还要从曹操刺杀董卓说起。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至陈宫任县令的中牟县,陈宫本可以将曹操的人头献给董卓,从此加官进爵,富贵一生,但陈宫没有那样做。

陈宫敬佩曹操的刺杀董卓的勇气与胸怀天下的精神,陈宫决定追随曹操,哪怕弃官不做,哪怕天涯海角。逃亡的途中,曹操与陈宫相互扶持,虽然辛苦,却十分快乐,但好景不长……

曹陈二人逃亡至成皋县时,饥肠辘辘的曹操连夜前往故旧吕伯奢家中歇脚。

操家曾对吕伯奢有恩,吕伯奢一见曹操便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曹操,吕伯奢上街买酒时,曹操听见了吕家人磨刀的声音。

生性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吕家人想取他的人头,而吕伯奢则去报官了,曹操便先下手为强,屠杀了吕氏一家。

当吕伯奢拎着酒壶回家时,曹操才知道自己铸下大错,但木已成舟,回头无岸!曹操心一狠,将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看清了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之心,认为曹操与残忍的董卓无异。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十分失望的陈宫本想趁曹操熟睡杀死他,但想起二人朝夕相处的日子,便起了恻隐之心,没有痛下杀手,但从此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

当然,以上这些更多的是演义传闻,历史上陈宫背叛曹操,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使然。当时陈宫乃是兖州名士,正是在其辅佐之下,曹操才得以轻松入主兖州。

但是曹操乃宦官之后,因为“党锢之祸”的影响,兖州士族对曹操的印象不好,故而没有什么好脸色。

当时曹操还未修练到家,对于反对他的士族,采取的是强硬措施。结果陈宫好友,边让一行人被杀,如此导致陈宫心灰意冷,转而叛走。

陈宫离开曹操之后,重新步入了仕途之路,他投奔过陶谦,陶谦被灭后又投奔了张邈,最后成为吕布帐下第一谋士。

奈何吕布有勇无谋,贪酒好色,最终被曹操打败,陈宫也沦为俘虏!

曹操杀了吕布后,曾三番五次劝诫陈宫回归降,但陈宫是个性情刚烈之人,刀插不进,油泼不透,不仅一心求死,而且还大骂曹操在徐州屠城行为是“畜牲行径”。

曹操见劝降无望,又不能纵虎归山,只好含泪斩了陈宫。

陈宫死后,曹操望着陈宫的尸体,回忆起曾经的往事,心中泛起几番难言的酸楚。

曹操命令厚葬陈宫,并将他的妻儿亲属,互送进许都,享受曹家的庇护,如有怠慢,不论官职一律就地处斩。

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有人说曹操在做样子,利用陈宫之死收买人心,但依我看来,曹操确实不忍心杀陈宫。

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曾经同甘苦共患难,生死之情譬如泥水,掏不清,斩不断。 陈宫死后,曹操宛如一匹孤独的苍狼,独立于茫茫大漠之中,茕茕之影,谁可与同?

人间生死皆有定数,盛衰浮沉不可丈量,云为笠,风作帆,历史之船远去红尘,夕阳西下,读书研卷,高韵淡然。

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曹操尽量挽留了,但是陈宫不同意,宁愿去死。他俩关系已经成为一盘死局,无法化解。陈宫与曹操不是一路人,曹操奸险他彻底厌恶,才离开曹操。这一离开永远不会回头。其实这点陈宫应该追随刘备就好了。曹操挽留其实陈宫认为是对他人格的侮辱,三国时代极少有追随一人,叛离,然后又追随的,这样是莫大的耻辱。但是吕布虽然不是如此对一人,却屡次做人家奴,达到了同样可耻的效果,哈哈,为人鄙视。而关羽曾在曹营,但是有暂栖曹营的约定三事,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事实,不能算反复。反而因此成为忠义的象征。

陈宫太了解曹操,屡次为吕布设计,均致其死地,只不过吕布不采纳。而曹操知道他太了解自己,又爱面子绝对不会投降。归了刘备就是劲敌,定然杀他。

但是一段让曹操愧疚的交往往事,曹操定然护其妻小。

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陈宫就是一个弃明投暗、鼠目寸光的谋士,自从他背叛曹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荀彧、郭嘉能在袁绍如日中天的时候,看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投靠在当时看上去还相当弱小的曹操,很多人觉得荀彧的选择不可思议,但最终的结局证明了荀彧的眼光独到,而陈宫却是恰恰相反。

曹操能够成为兖州牧,陈宫是有一份功劳的,但是在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的权力分配问题上,曹操显然没有满足陈宫的要求。

关于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

1、曹操没有满足陈宫的权力分配要求。

陈宫就是兖州当地人,在当时的社会,士家大族主宰着地方上的政权,曹操作为外来人主政兖州后,并没有将权力与当地士族共享,陈宫作为当地士族的代表,就联合当时士族,起来背叛曹操了。

2、曹操不仅杀了兖州名士边让,而且与兖州士族关系不好。

曹操在起兵之初,由于宦官之后的身份,很让士族看不起,在当时一个很看重出身的年代,曹操的出身让一些根本苗红的士族名士看不起,如兖州名士边让,曹操在起兵之初,可没有那么多在的气量,于是杀了边让,对于看不起他的士族,一力进行打压,这样就触动了士族的根本利益,因此陈宫联合当地士族造反背叛曹操。

3、陈宫个人有着不小的政治野心。

陈宫之所以敢背叛曹操,是因为陈宫把吕布迎到兖州,而且是乘曹操东征徐州之陈,联合吕布、张邈等人一起背叛曹操,但陈宫虽然主张迎立吕布,但对吕布,陈宫根本没有放在眼中,吕布在陈宫眼中的作用只是借用吕布的力量打击曹操而已,陈宫真正的目的恰好是自已的政治野心,由自已来主政兖州。

陈宫背叛曹操是这样对张邈说的:

《三国志 张邈传》: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觽,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陈宫劝说张邈:当今雄才四起,天下分争,您拥有那么宽广的土地和众多的兵士,处于四面受敌的处境,抚剑四顾,也可称得上是人中豪杰,却反而受制于人,不是有损身份吗?今天兖州郡里的军队东征,城池空虚,吕布是位骁将,善于打仗,勇往直前,如果暂且将他迎来,共同占据兖州,静观形势,相机行事,这样或许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呢!

看到没有,陈宫迎立吕布,就是暂时的,陈宫的根本原因就是借吕布的力量制衡曹操,然后设法让吕布出局,由自已来主政兖州,所以说陈宫的背叛是为了自已的政治野心。

但是陈宫显然找错了人,在整个兖州仅仅只剩下三座城池效忠曹操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拿下整个兖州让曹操失去根据地,反而让曹操在二年内的战争中击败,被曹操赶出兖州,这之后陈宫还有一次谋刺吕布的行动,联合吕布手下将领郝萌一起造反,但被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平定,吕布知道这件事情后,居然对陈宫没有丝毫的处罚。

直到下邳之战时,吕布已经是山穷水尽,被自已的部下俘虏送给曹操,而陈宫也因为失败一起被俘虏。这个时候的陈宫 ,即使投降曹操,也会一样被杀,因为曹操根本不可能会放过陈宫。

曹操为什么不放过陈宫,一定要杀了他呢?

很简单,曹操是恩怨分明、报复心强的人,陈宫干了什么?乘曹操东征之际背叛,陈宫的行为差一点就让曹操没有根据地而全军覆没,如果这样的行为都能被赦免,那曹操之后如何带兵?如果赦免了陈宫,是不是就鼓励了陈宫这样的行为?曹操岂不是给自已找麻烦。

这可是在曹操创业的早期啊,曹操因为父亲被杀,在东征徐州时,可以为了个人恩怨在攻打徐州时不停的屠城,又为什么不能因为夺城之恨而杀了陈宫呢?况且陈宫的行为还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正因为曹操在早期经历的这些挫折与打击,让曹操不断的成熟起来 ,包括屠城行为,在经过谋士们的劝谏之后,曹操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成熟,而陈宫的行为是不可以赦免的叛乱行为,如此行为,陈宫自已都明白曹操不可能会放过他,至于曹操厚待陈宫的家人,那只是政治作秀罢了,当不得真,但是陈宫一定得死,而且是曹操一定要这么干的。

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一下关于陈宫与曹操的恩怨情仇和曹操为什么要杀陈宫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语。

曹操的这句经典名言,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数百年来,深受民间的喜爱。

关于曹操的这句“霸气”语录,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曹操欲刺杀董贼,但是失败了,于是假装献宝刀给董卓。曹操暂时脱身之后,不敢停留,逃出京城而去。结果半路他却被县令陈宫捉住了。本来,董卓已经下令捉拿曹操,曹操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局面!出乎意料的是,陈宫不仅没有把曹操送给董卓,反而辞官,和曹操一起潜逃。没多久,曹操疑心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还叫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句(历史上曹操的原话不是这句,而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陈宫见曹操残暴且毫无悔意,又离开了曹操。

(曹操剧照)

那么,在历史上,陈宫真的放过曹操吗?陈宫的结局是怎样的? 一、陈宫登场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出生年月不详。权威的《三国志》上陈宫没有独立的传记,他的事迹是和别的传记合在一起的(见《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

(陈宫剧照)

陈宫早年经历不详,史书上记载他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陈宫大约在在曹操任东郡太守时投靠曹操。陈宫的正式登场,就是帮助曹操谋取兖州刺史一职位。(陈宫没有抓过曹操并放过曹操)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跟青州黄巾军作战时战死,兖州处于群龙无首、人心不安的境地。陈宫当说客,说服了兖州的官僚们接纳曹操主政兖州。曹操占领了兖州这一块地盘,可谓曹操政治军事生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时的曹操成为“封疆大吏”,真正开始了自己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征途。

由此可见,

1、陈宫是个有能力的谋士。

2、此时陈宫是曹操的心腹加功臣。

3、曹操一贯爱惜人才,不可能不器重陈宫的,陈宫的前途无可限量。

但是,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让人捉摸不透。因为陈宫不久之后就和曹操决裂了?这是怎么回事?

二、“友谊的船说翻就翻”——陈宫叛变曹操

194年,陈宫帮助曹操夺取兖州仅仅两年之后,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并且联合吕布进入兖州。一时间,叛军势盛,本地士人、官吏也大量依附他们。

此时的曹操正在率军攻打徐州,一时间后院“失火”,顿时让曹操措手不及。

似乎天佑曹操,他还剩3个县:鄄城、范、东阿。曹操利用这三个县做反攻基地,平定叛乱!结果是,曹操战胜了叛军,赶走了吕布、陈宫一伙。

为什么短短两年,陈宫从曹操的心腹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呢?

综合史书,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点:1、曹操曾经下令处死兖州的一些名士(如边让),理由是这些人对曹操不尊敬,提出了些批评意见。2、曹操征伐徐州,搞屠杀,杀害了不少无辜百姓。3、陈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也就是陈宫是个正直的人,且与名士关系良好。

因此,曹操屠杀无辜百姓、杀害名士的行为陈宫从内心是痛恨的。也许陈宫后悔曾经帮助曹操夺取兖州,于是想找机会干掉曹操或者把曹操赶出兖州。

三、“铁杆”反曹派——陈宫誓死不降曹操

陈宫等人的叛乱失败,张邈被杀,陈宫、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不久之后,吕布赶走刘备,占领徐州。陈宫顺理成章成为吕布的谋臣和大将。

(吕布剧照)

按理说,吕布和陈宫一起出生入死,按理说即便不是“鲜血凝成的友谊”,至少也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二人应该关系不错。但是,吕布似乎不信任陈宫,对陈宫的计策大多不采用!不难理解,吕布也是搞叛乱出身的(杀丁原和董卓),他也担心陈宫怀有二心(像被叛曹操那样),因此戒备陈宫不难理解。历史书上也记载陈宫曾经策动吕布下属反叛(即郝萌叛乱),但是此说真假难辨。

吕布和陈宫曾经共同反对曹操。而陈宫更是坚决反对曹操,一生未改。

那么,曹操曾经被吕布陈宫一伙人背后捅了一刀,他会善罢甘休吗?当然不会。

建安三年(198年)冬天,曹操联合刘备,东征吕布。此时的吕布实力大损,北方是曹操的盟友袁绍(此刻还没和曹操翻脸),南面的袁术也受到吕布的打击和悔婚(吕布反悔,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袁术的儿子),吕布一时间孤立无援。

吕布本想投降曹操,但是陈宫坚决反对投降!

陈宫说:“曹操远来,不能停留过久。将军您(吕布)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由我率领剩下的军队在内守城,如果曹军进攻将军,我就领兵攻击他们的后背;如果曹军攻城,则将军在外援救。不过一个月,曹军粮食吃光,我们再行反击,可以破敌。”这是陈宫的最后一策了,怎么看也有可操作性,结果吕布仍然没有采纳。

199年2月7日,吕布兵败被俘,陈宫也难逃被俘的厄运。那么成为了曹操的阶下囚,陈宫会怎么做呢?

(陈宫被曹操俘虏,剧照)

四、陈宫的结局

关于陈宫的结局,且看《三国志》上的记载:

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曹操)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

太祖谓宫曰:“公台(陈宫),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

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

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

(陈)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

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

(陈)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

太祖曰:“若卿妻子何?”

(陈)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

太祖未复言。

(陈)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

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简单来说,曹操俘虏了陈宫和吕布。吕布还想着活命,陈宫则是一心求死。曹操屡次拿陈宫的妻儿老母来威胁陈宫投降,但是陈宫宁死不屈!然后慷慨赴死。

平心而论,陈宫是个正直的人,且有自己的准则——自己认为是错的,就会坚决去反对。他一生反对曹操,可谓是一生在维护自己的“信仰”。只可惜,他最后失败了。

陈宫的失败在于,吕布不是明主,有勇无谋,且对陈宫过度猜疑,不听其计策——陈宫的最后一策其实是化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那么曹操真想杀死陈宫吗?我想曹操念在陈宫曾经帮助自己夺取兖州刺史的功劳上,看在陈宫也是个智勇双全的谋士的份上,还是想留下陈宫的。要知道,张绣曾经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操还接纳了他呢。那为什么不能再次接纳陈宫呢?无奈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只得厚待陈宫的家人来补偿。因此,不是曹操不想放陈宫,而是陈宫一心赴死!

陈宫之死,一是死于自己对“准则”的遵守,体现了他“刚直烈壮”的特点;另一方面,陈宫之死,也映照出了自己不被信任、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俗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陈宫就是属于这样的人吧,只是他最终选择了“就在一棵树上吊死”。

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陈宫是三国大时代中最具传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藏了很多的未解之谜。这些未解谜团是陈宫的神秘,但似乎也更能解释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的原因。因为陈宫不是一个世人眼中的好人。

陈宫的神秘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陈宫这个人本身人品高尚,性格刚直。在东汉末年的读书人圈子里名声非常好。

第二,陈宫能力非常高,当年曹操起兵的时候,兵力微弱。正是陈宫单身一人去劝说济北相鲍信,同意曹操担任兖州刺史,使曹操有了第一块根据地。

第三,陈宫投降曹操两年后,却趁曹操打陶谦的时候,把吕布迎入兖州,直接断了曹操的后路,彻底背叛了曹操。让曹操无家可归。

第四,曹操打赢了和吕布一战后,有意放过陈宫,陈宫一心求死,最后曹操帮忙赡养陈宫全家。

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发现陈宫的一生是非常矛盾的。他的矛盾导致曹操也有点矛盾。杀人如麻,生性多疑的曹操对待叛徒陈宫这么好,让人大跌眼镜。因此陈宫和曹操之间肯定有什么的隐秘,但两个人都心照不宣的没有说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有愧于陈宫。

那么曹操和陈宫之间到底有什么天大的秘密,能让我们看到自相矛盾的历史,这个秘密究竟对曹操有多大影响,是不是因此才没有统一天下,我们借助史料,仔细分析一下:

1)《三国演义》中的“吕伯奢事件”。

曹操和陈宫在历史上这种不同寻常的记载,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都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以《三国演义》中的吕伯奢事件似乎比较合情合理。

话说董卓入京之后,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自己独掌大权,胡作非为。惹的大臣们纷纷不满。曹操就借献刀之际想诛杀董卓,结果事情暴露,曹操就逃出京城。被董卓通缉。

当时陈宫是一个县令,抓住了曹操。陈宫也是一个憎恨董卓专政的人,就非常佩服曹操的这种英勇的行为,放着县令不做,就和曹操一起逃走了。

《三国演义》这种写法很符合历史上陈宫的这种人设。事实上陈宫确实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也就是说如果曹操真的是一心为国,真心为了汉室江山除掉国贼董卓的话,陈宫会誓死追随。

但曹操下面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曹操和陈宫一起逃走的路上,遇到曹操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因此曹操和陈宫就去他家讨口饭吃,毕竟长时间逃亡,也需要吃东西。

吕伯奢对曹操热情招待,发誓要和曹操一起打倒国贼董卓。大家喊完口号后,吕伯奢就让曹操先休息一下,自己去打点酒。曹操和陈宫就在吕伯奢家休息。

曹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生性多疑,更何况现在在逃亡之中,自然是非常警惕。当曹操在入厕的时候,听到吕伯奢的家人有磨刀的声音,并且说话中有“捆起来”的字眼,曹操心中大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和陈宫一起杀了吕伯奢的全家。

杀完之后才发现杀错了,原来吕伯奢的家人绑了一头猪,准备杀猪招待曹操。曹操没有感觉什么,但陈宫对自己滥杀无辜非常痛恨。

他们离开的路上,正巧碰到吕伯奢打酒回来。吕伯奢一看曹操要走,就非常惊讶:“贤侄怎么也要吃完饭早走!”曹操说:“家里有急事,等不及了!”吕伯奢也只好放行。没想到的是,曹操趁吕伯奢不注意,一刀杀了吕伯奢。

陈宫大惊失色,质问曹操:“你明知道杀错了,为什么还要杀掉他?”

曹操这时候毫无愧疚的说:“如果我不杀他,他回到家中发现全家被杀,肯定找人来抓我们!”并且曹操随后说出了那句名扬天下的一句话:“宁要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我!”

陈宫这时候看明白了曹操的真面目,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根本不可能以国家民族为己任。晚上曹操睡着的时候,陈宫想杀了曹操为民除害,但终不忍心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此就弃曹操而去。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吕伯奢”事件。把曹操对陈宫的复杂心情完全呈现出来。但可惜这件事不是真的。据《魏书》中介绍,曹操当年是不拜董卓,而不是刺杀董卓。曹操是自己离开京城长安的,也不是被通缉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不是一个人,而是有自己的卫队。

曹操曾经经过以前的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贪曹操随行带的财物,就想劫曹操,抢财物和马。曹操手杀数人。没陈宫什么事。

只能说罗贯中故事编的非常妙,但不是曹操和陈宫的真正故事。

2)陈宫曾经对曹操非常忠心!

公元192年,曹操这时候是东郡太守。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兖州太守刘岱在和黄巾军作战的时候战死。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黄巾军似乎很容易打,分分钟就被灭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遍地都是黄巾军,根本灭不完。老百姓已经被逼的无路可走了。

东君太守刘岱战死后,整个兖州处于无主的状态。刘岱的副手济北相鲍信也没有能力统领整个兖州,要知道兖州城外还有百万黄巾军虎视眈眈。

曹操肯定自己不好去占领兖州,原因有二:

第一,曹操所在的东郡也是黄巾军的重灾区,这时的曹操还没有那么强的军事能力。

第二,济北相鲍信等,都是老资格,曹操不一定能领导的了。

陈宫看出了其中的关键,因此自告奋勇去说服鲍信带领整个兖州投靠曹操。曹操一听非常高兴。要知道陈宫在当时是海内的名士,在士林里地位非常高。再加上陈宫人品非常扎实,言出必行。虽然山东豪强林立,但陈宫能让这些人信任。

陈宫首先说服了鲍信,鲍信对曹操的印象还是蛮好。讨伐董卓的时候,在袁绍迟疑不前的时候,是曹操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往前冲。虽然没有打赢,但是还是吓退了董卓。

在陈宫的斡旋下,兖州的豪强接受了曹操。因此曹操这个时候拥有了比原来大一倍的领土。因此陈宫对曹操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另外陈宫非常有谋略,在当时陈宫的作用远远大于荀彧等其他谋士,深受曹操喜欢。

但曹操从公元192年拿下兖州,到公元194年去讨伐陶潜。这一段时间一定发生了什么,正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陈宫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本来忠于曹操的陈宫,突然和张邈、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等突然叛变,把吕布迎进兖州,奉吕布为兖州之主。并且包括东郡的一些地方,都公开起兵呼应陈宫,一瞬间曹操的根据地只剩下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次叛变曹操不仅只有陈宫,是一大批人都叛变了,也只有荀彧和程昱没有背叛曹操。很显然的是,这一次曹操是得罪了整个山东地区的豪强。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曹操这时不得不向袁绍低头,从袁绍那里借兵过来,一仗一仗的打下来,才击败了吕布,重新收回自己的土地。正是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军事才能大放异彩。让很多人看到了曹操真正的能力,这才真正服了曹操。也就是说,经此一战,曹操这才真正收服了山东群豪。

但陈宫究竟为什么背叛,却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说曹操招了不少人才,冷落了陈宫,陈宫心里不忿。但后来陈宫被抓,慷慨赴死,根本就不是为了小利的人。所以陈宫的这次背叛,还真无法解释。

3)选择吕布不选择曹操,陈宫到底图什么?

吕布的名声非常不好,我们都知道。张飞骂吕布是“三家姓奴”。就是因为吕布反复无常,忘恩负义。吕布刚开始跟着丁原上京勤王,结果董卓给吕布封官,然后多给金银珠宝,吕布竟然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不是一般的忘恩负义,更有恩将仇报的意味了。

董卓对吕布那么好,吕布竟然为了一点私怨,联合王允暗中对董卓下手,杀了董卓。所以吕布的人品也是非常差的。陈宫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又怀着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他怎么会看上吕布,怎么说吕布也不如曹操啊。

其实我们后人看历史和当时的历史人物看历史书最大不同就是,我们是知道结果才评价历史的,而当时的历史人物并不知道结果。陈宫以及山东豪强看好吕布的原因就是,吕布当时比曹操更有威名。

吕布最起码有三大好处:

第一,吕布武功天下第一。谁都知道吕布能打,并且很少有对手。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

第二,吕布的官位高,吕布当时是温侯,并且还是奋威将军,仪同三司。曾经和王允一起共同掌握大权。吕布相对曹操的官位要高的多。

第三,吕布虽然没有统一天下的愿望,但对人才还是比较敬重的,陈宫的话他还是愿意听的。

因此吕布相比较曹操可能水平差点,除了曹操、袁绍之外,吕布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更何况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名声更在吕布之下。谁也没有意识到曹操会比吕布厉害。曹操和吕布在兖州血战两年,要不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还真不一定能打败吕布。因为,吕布曾经几次击败曹操的大军。差一活捉曹操。

因此但从选择上来看,陈宫还是没有错的。主要是曹操的战略上比吕布厉害。但是领兵打仗,还是吕布厉害。而曹操收服人心上更厉害。

不过尽管陈宫背叛了曹操,曹操还是有愧于陈宫。这个我们从陈宫被俘后,和曹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曹操抓住陈宫后,请陈宫继续辅佐自己。陈宫不同意,非要求死。曹操就想说服陈宫:“公台,你死了后你母亲怎么办呢?”

陈宫看着曹操,他明白这是曹操在威胁他,所以他很淡定的回答:“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会推己知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

曹操没办法,只好问第二句:“公台,你死了你的儿子怎么办啊?”

曹操的意思是谁来养,但陈宫却认为曹操又在威胁他,因此陈宫很干脆的回答:“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

陈宫的口才一流,这也是当年他能替曹操说服鲍信,拿下兖州的原因。曹操肯定是说不过他,现在一看陈宫已经死志不改,曹操只好成全陈宫。

并且陈宫死后,曹操一直在养着陈宫的后人。但为什么一直要养着一个叛徒的家人,说明曹操确实做了亏心事,很大的亏心事。因此,陈宫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综上所述:应该说曹操对陈宫是仁至义尽,而陈宫的表现却像,曹操欠他巨款一样。而曹操也的确对陈宫非常不忍心。仿佛心中有愧。 也就是是说,陈宫对曹操一定有大恩。说不定真是救命之恩。而曹操所做的事情,一定违反了陈宫的原则,所以陈宫才对曹操气愤至极。而曹操也自知理亏,一直对陈宫很和善。 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事。但我们知道曹操错了,错的非常厉害。如果不是和吕布苦战两年,曹操或许早就统一天下了。所以这一次曹操错的很厉害,他自己也知道,因此才会替陈宫照顾家人。

曹操为什么不放了陈宫,而是杀死陈宫?

《三国演义》中陈宫首次出场是“捉放曹”,识破了曹操的身份,但还是毅然决然的与曹操一同出走去建立盖世之功;等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陈宫看透了曹操多疑、暴虐、自私的阴暗面,又毅然与曹操划地绝交;后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徐州百姓无辜被大肆杀戮,陈宫劝说无效,于是说动吕布在曹操背后“插刀”;最后曹操大举进攻徐州,陈宫在下邳被俘,慷慨赴死。

演义毕竟是演义,编故事的情节居多。真实的陈宫并没有一生为了黎明苍生而奋斗那么“浪漫”,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在矛盾中寻不到希望,看不到曙光,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却残生。

图1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

  • 一、助曹与叛曹

初平二年,曹操因平定黑山贼有功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官不大、地盘小、兵将不多,只是个小地方军阀。转过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刺史刘岱兵败被杀,兖州无主,为曹操增强实力提供了机遇。

按照曹操的想法,直接出兵占领就完了,但陈宫说不用那么麻烦,我过去靠一张嘴就能说得他们来主动迎接你。陈宫到了兖州,对还健在的别驾、治中等官员晓以利害,成功的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有了兖州。当年冬天,曹操大破青州黄巾军,俘虏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并组建了精锐部队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力部队。

早期曹操扩大地盘、增强军力,陈宫可谓居功至伟。曹操对陈宫也是信任有加,连吕布的妻子都认为曹操对待陈宫犹如父母对待怀抱中的幼儿。但没过多久,曹操与陈宫的蜜月期就到头了。

图2 东汉十三州地图

在这里说一下历史的大背景,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依赖豪强地主起家,当皇帝后对原来的支持者也是百般照顾。东汉一朝直到末年,世家大族兴起并走上了政治的最前沿,代表人物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曹操属于寒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需要培养扩大同是寒族的政治力量,对于世家大族一边笼络,一边打压。陈宫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陈宫与这些人应该都是属于世家大族。曹操占据兖州后下令处死兖州名士边让等人,看到好友被杀,陈宫不忿;曹操随后征讨徐州大肆杀戮无辜百姓,也与陈宫的理念相悖,于是陈宫决定背叛曹操。

兴平元年,留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兖州数郡响应起事。曹操后院起火只能退兵,仅有荀彧、程昱等人把守的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在。曹操几乎是“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图3 兖州、青州、徐州、豫州刺史部

  • 二、助吕与叛吕

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吕布败走之后先后投靠过袁术、袁绍,途径陈留时被陈宫、张邈等人迎入兖州。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广大根据地,吕布对陈宫自然是感恩戴德。

吕布领兵作战“骁勇无敌”,但有勇无谋,几经摸爬滚打却毫无建树。这些年,吕布也明白自己需要有高智商人才来出谋划策,而陈宫多智,两人更是一见如故。在陈宫谋划下,吕布与曹操作战确实打了不少漂亮仗,但曹操毕竟用兵如神,几经征战吕布集团最终败走兖州,辗转到了徐州。

按理说一个出谋、一个出力,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应该会一直亲密无间,但结果却不是这样。吕布占领徐州后,本地谋士陈珪、陈登父子进入到了账下。这二人名为效忠吕布,实为效忠曹操,花言巧语离间了吕布、陈宫的关系。同时陈宫也渐渐发现“客居”徐州的自己没有多少嫡系军马,对吕布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了。陈宫还是那个陈宫,吕布已经不是原来的吕布了。这时陈宫也需要思考自己的退路了——和吕布一伙早晚会失败,曹操那边也回不去了,投靠距离最近的袁术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袁术称帝早已人神共愤。

图4 东汉时的下邳郡

不久吕布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率部攻打吕布治所下邳。高顺率部到下邳平叛,郝萌的部将曹性反正,斩断郝萌一臂,高顺乘势斩下郝萌的首级。吕布问曹性此事起源,曹性回答:郝萌受到袁术的鼓动而造反。吕布又问:同谋的都有谁?曹性回答说陈宫同谋。当时陈宫坐在吕布旁白,脸发红,旁人都察觉到了。吕布因为陈宫是大将,并不追究,但二人的关系基本上降低到了冰点。

后来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陈宫献计让吕布引一支军马驻扎城外,自己和高顺守城,两方成掎角之势,互相援助,吕布不听,决定固守。最后曹操引沂水、泗水灌城,魏续、宋宪等人在绝望中叛变,绑住吕布、陈宫等投降曹操。

图5 吕布(?-198),字奉先

  • 三、希望与绝望

希望是黎明前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人找到前进的方向;绝望则是黑漆漆的子夜,让人在摸索中坠入深渊。

陈宫投靠曹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所以尽心竭力,凭三寸不烂之舌为曹操轻取兖州。但曹操对于士族的打压他接受不了,征讨徐州时对无辜百姓的杀戮他忍受不得,他对曹操彻底绝望。

此时吕布途径陈留,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吕布骁勇善战,自己谋划超群,二人配合定能建功立业,于是陈宫叛曹迎吕。吕布兵败之后侥幸占有徐州,对陈宫越来越疏远,越来越不信任,陈宫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曹操大举征讨吕布,陈宫仍然提出了分兵驻守下邳的妙计,希望要么吕布采用、要么曹操知难而退。无奈吕布不听计谋,曹操决定一举根除吕布,陈宫彻底绝望。

图6 曹操(155年-220年)

陈宫被俘,摆在眼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拒绝投降被杀,一条是投降曹操,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此时的陈宫已然明白,自己已经彻底没有了翻盘的希望,未来的道路也完全看不清,与其辛苦地活着,不如轻松地赴死。

据传陈宫受刑前,曹操恋恋不舍的问陈宫:“公台,你死了你的儿子怎么办啊?”陈宫答:“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曹操又问:“公台,那你死了后你的母亲又怎么办呢?”陈宫又答:“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曹操只好杀了陈宫并供养陈宫的家人。陈宫其实还是知曹操、懂曹操、相信曹操的。

谋士陈宫的一生是悲哀的,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清晰地定位。他不像荀彧、诸葛亮、周瑜那样或选择“兴复汉室”,或选择辅佐明主割据一方,于是只能在不断地矛盾中失去各种成就大事的机会。一句话,他有智慧,但他缺少大格局。

文:辽逸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