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认为他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好皇帝,尽管他的皇位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大军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赵匡胤在后周时期就是战功卓著的第一将领,屡立战功,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后来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他也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开始了统一战争。

他先后率军攻灭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和吴越,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都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其中的“宋祖”,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那么,赵匡胤是一个好皇帝吗?纵观赵匡胤做皇帝时候的所作所为,有书君觉得,他是一个好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黄袍加身”,和平兵变取天下,没有伤及无辜。

公元959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病逝,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符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谎报军情,说辽和北汉正联兵入侵,于是小皇帝就派赵匡胤带领禁军去迎战。

当禁军到达距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时,将领们就将一件象征身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于是掉头赶回开封,控制了京城的局面。柴宗训无奈,只好宣读了“禅位诏书”,将皇位“让”给他。公元960年,赵匡胤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宋”。

在整个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赵匡胤没有伤害任何人。

前朝皇家子弟、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基本上做到了毫发无伤,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赵匡胤辜负了信任他,并给予他荣耀和恩惠的老板周世宗柴荣,有点不地道,但是赵匡胤事后也做了弥补。

赵匡胤厚待“禅位”的柴宗训和符太后。赵匡胤说,我已夺了人家的皇位,再杀人家的家人,我不忍心。再者,他几乎把周朝的原班人马“照单全收”,作为宋朝的政府班子。

对有些偶尔表现出思念旧主的大臣,赵匡胤也宽以待人,不去计较。

赵匡胤不倚仗手中的权势滥杀无辜,而且还厚待前朝皇族及大臣,可见其宅心仁厚,这应该是“好皇帝”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杯酒释兵权”,几乎所有功臣都得以善终。

有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决定收回禁军将帅的兵权。961年,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酒至半酣,他慨叹说,要感谢你们扶持我当上了皇帝。可是当上皇帝以后,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大家急忙问原因。赵匡胤于是旁敲侧击叫大家交出兵权,安享富贵,君臣相安无事,才是正理。

大家听了,都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第二天就识趣地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为了安抚这些大臣,赵匡胤不但给了丰厚的赏赐,还认真履行联姻的承诺。他的一妹三女,其中有三个人都嫁给了被释去兵权的将领家。比起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大杀功臣的做法,这种方式无疑是以最小的代价来巩固了君王的集权。

对于为自己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有话好好说,比忘恩负义“卸磨杀驴”要好得多。从这点来说,赵匡胤更是个有良心的好皇帝。

三、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混战局面。

北宋建立初期,周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西北有势力强大的党项族,还有山西一带的北汉。

在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后汉等割据政权。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一一击破,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因此,五代十国长期分裂、互相征伐割据状态彻底结束,处于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合而为一,人们过上了没有战乱的和平稳定的生活。仅凭这一点,足以说明赵匡胤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有作为的皇帝。

四、革除弊政,国家呈现和平、安定的局面。

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以后,削夺了地方藩镇的兵权。他规定,知县在一个地方任职不能超过三年,另外还加强了对于州郡长官的监督管理,预防了腐败的发生。

赵匡胤还改革了唐朝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放宽了科考范围,放宽了参加考试人员的种种限制。因为自己是武力开国,朝中重武轻文的风气很浓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宋太祖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聘请博学多才的名儒来劝导教化。在重文的同时,赵匡胤也不轻武,他对文臣武将量才任用。这样使得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这些都证明赵匡胤治国有方。

五、发展经济,国家空前繁荣稳定。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水患,进行了治理。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并制定每年有三个月的黄河堤坝例修期,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他在位的十几年中,黄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灾害。这些,都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的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奖励人们种植桑麻。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他着力减轻徭役和赋税。这些,不仅医治了二百年的战争创伤,而且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国富民强,大宋皇帝赵匡胤功不可没!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他于公元976年10月去世,终年50岁。他21岁离家闯荡江湖,从一个落魄的流浪汉,到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陈桥兵变”虽被后人诟病,但毕竟没有伤及无辜,而且赵匡胤厚待前朝皇室成员及大臣,也体现了其宅心仁厚的性格。

“杯酒释兵权”,他没有像其他皇帝一样“鸟尽弓藏”屠杀功臣。再者,他南征北战,使中国实现了又一次的民族大团结,结束了分裂战乱的历史。在建设国家方面,他励精图治,使得政治清明,重文化之气盛行。

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使国家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因此,我们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好皇帝!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匡胤(927一976)是北宋开国皇帝,"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见赵匡胤的历史评价是比较高的。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采用宰相赵谱的策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国家的统一。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消弱分割了丞相职权,军政,财政和民政三权分开,这种三权分立制度为现代西方国家所沿用。赵匡胤经过一糸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使宋代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北宋科技文化经济实力远超汉唐时期。赵匡胤本人生活俭朴,也能很好的约束家人,知人善任后世学者说:"宋朝是文人的乐园。”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五十岁驾崩,如果再多活几年有可能收回幽云十六州,诚如是中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样子。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宋太祖赵匡胤很厉害,不是一般的厉害。这个人是个不错的人,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当时国家四分五裂,有枪便是草头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七岁的孩子,即后周世宗的儿子柴宗训能统一华夏、结束唐末以来的混乱局面。梁、唐、晋、汉周,五代十国,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即使赵匡胤没有被手下拥立为皇帝,其他人也会李桥兵变、王桥兵变,等等。

在北宋以前,是武大官大于文官,皇帝本人一旦没有握住枪杆子和刀把子,天下要么就变成了别人的,要么就四分五裂,西汉末年是这样,东汉末年也是这样,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这样,隋朝是这样,唐朝初年末年都是这样。靠个人掌握的武力解决问题,靠武力统一,靠武力坐江山,这是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赵匡胤是个好人。

对后周世宗柴荣的家人好。虽然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孤儿寡母坐了江山,但是赵匡胤不是小人,他自己善待周世宗的家人,并立誓告诉赵家子孙,要永远善待后周柴家人,后来实践证明,赵家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对官员好。不因为官员说错话杀官员,官员的一些错误几乎都能容忍,官员犯了错误、甚至打了败仗,都不会受到很大处罚或者说杀头,一般降级使用就行了。

对手下兄弟们好。当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和赵匡胤情同手足,赵匡胤当上皇帝后,知道手下权力太大不是好事,到时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为此赵匡胤把话和弟兄们挑明,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手下并没有形成功高震主之势,得以保全,这一点比朱元璋好。

赵匡胤是个好皇帝。

在此基础上,赵匡胤加快统一步伐,16年后,到赵匡胤去世时,北宋基本统一了南方,只差北汉和“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回,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混战的局面,这是赵匡胤的历史功绩之一。赵匡胤的另一个努力就是文官治国,用文官治理国家和管理地方,基本奠定了北宋国家治理格局,彻底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国家200多年的割据状况,开启了影响至今的文官治国模式。从此,中国走上了“笔指挥枪”的道路,而不再是“枪指挥笔”。宋太祖赵匡胤之后,除了元朝,和清初的“三藩”和清末的袁世凯,700余年间,中国再没有出现大军阀。

后来的明朝,明英宗朱祁镇、明神宗朱翊钧都是八、九岁登基,没有人抢皇位,没人造反。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奠定的政治基础,以文治国,权力制约,贬低武将,“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地读书”。这是赵匡胤对人生价值观重塑的结果。此种做法又被明太祖朱元璋等明朝皇帝继承,后来文官话语权越来越大,这样皇权离武将的威胁越来越远。真是这些成绩,奠定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地位,不但没有因为篡位被骂,反而饱受后世褒扬!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宋太祖赵匡胤,是历代帝王中间最有人情味的一个皇帝。虽然他行武出身,打仗多年,战斗无数,但除了迫于形势而不得不杀人的战场之外,他是几乎不怎么好杀或滥杀的人,对待战友和部下,光明磊落,不搞稳权固位的阴谋。对待当年的同僚,不因权力之争而清除异己,处世行事,能光明处尽量光明,能温和处尽量温和,哪怕迂回曲折,也尽量不去杀人。虽称不上仁慈,但也不算狠毒。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历代不多。

赵匡胤想夺权,是在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就有了计划和实施的步骤的。无疑,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后周掌握最大兵权的禁军首领,与柴荣的培养和支持信赖是分不开的。当年,柴荣北征汉、辽,在高平之战差一点兵败,是赵匡胤临危不惧,勇敢向前,带领几千亲兵与汉辽联军拼死搏斗,最后在援军的及时支援下,取得胜利,随后,年仅28岁的赵匡胤因功升殿前司都虞候,成为了禁军高级将领。

柴荣去世前,将有威胁的禁军最高长官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调离京城,以赵匡胤代之,赵匡胤因此成为了军队最高领导人。这是柴荣安排后事,以赵匡胤作顾命之人。不过,在近似恩人的皇帝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就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自己篡位当皇帝了,这在个人品性上,是恩将仇报的行为,于私行上无操,于私德上不忠,这是赵匡胤为人上的污点。

不过,赵匡胤篡位与其他人不同,他过程做得稍烦琐,他把这种篡权夺位做得文质彬彬。比如,当时的皇帝是柴荣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赵匡胤夺他的皇位,却在原来后周宰相范质等人的主持下,做了一个禅让的表面文章,以柴宗训的名义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还在继位前发誓尊柴荣的妻子如母,立誓碑善待柴氏族人和子孙。在这里,他收敛了武的威力,多了人情的味道。

在对待后周旧臣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任的宰相,仍是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人,可以说,赵匡胤的新王朝,政府里的班子成员几乎全部是后周时代的原班人马,这既有利于朝局的稳定,又避免了杀戮。

他对待功臣更是如此。大家一起喝杯酒,皇帝说:当皇帝不快乐,还不如像你们当个节度使快乐。功臣问:为什么?皇帝说: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功臣说:我们不会与您争位子。皇帝说:纵使你们无异心,但你们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众将惊恐,忙讨办法。

因此,皇帝让他们罢兵权,给予高官厚禄,让他们有富贵,又与他们联姻,让他们安心。于是,在没有流一滴血的情况下,赵匡胤坐稳了皇位。可见,保江山、保皇位并不一定硬要杀人。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匡胤是个霁月光风、豪爽大气、富有人情味儿的人。

仅举几个例子。

当上皇帝之后,他没有像汉高祖或者后世的明太祖一样将功臣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最平和的方式,鼓励这些武将们多购良田美宅、美女歌姬,享受生活。谈笑之间,化解了残唐五代间绵延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威胁。

他跟宰相赵普关系很好,最喜欢吃赵普妻子做的烤肉。即便当了皇帝,每年也要好几次去赵普家,一进门就喊“嫂嫂”,让给他做烤肉。

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著名的三条遗训。“保全柴氏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不加农田之赋”,目的是约束子孙后世不作恶。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

这种事还有很多。

李亚平在《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里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赵匡胤是一个非常大气的政治家。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对宏观大势与人的微观心理都具有极强的洞察力上,因而显出一种特别富有人性魅力、在中国人中极其罕见的王者风范。这种王者风范,是一种恢宏大度的行为方式和气质,不做作,很本色,有人的味道。用今天的眼光观之,他比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这几位号称雄才大略的角色要高明的太多了。甚至与政治完人唐太宗李世民比较起来也不遑多让,或许还要出色几分。

唯一的遗憾,就是死得太早。正当宋朝国力蒸蒸日上,有实力收取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宋太祖英雄气短,49岁就去世了。否则,以他的雄才大略,就没有辽国后来的什么事儿了。

即便宋朝面积不大,兵力不强,但不妨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富庶、灿烂辉煌的朝代。这一切,相当程度上都得归功于这位开国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