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感谢邀请。
要知道土豆同样是属于高淀粉的食物,不只是土豆,和土豆类似的红薯、山药、紫薯、芋头等薯类食物同样富含碳水化合物,如果这些食物我们吃多了,同样是对血糖不利的。题主可能会不解,那为什么有人会提倡用薯类食物来改善血糖?其实这些食物并非吃了就能降糖,而是如果我们科学食用薯类食物的话,“有助辅助平稳血糖”。
薯类食物最适合的食用方式是“作为主食食用”,薯类食物本身富含丰富碳水化合物,能为我们提供葡萄糖能量,不过相对于我们平时吃得更频繁的常见的主食,如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包子饺子等主食来说,它们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成分。我们平时常吃的可以被称为“细粮”,细粮顾名思义,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处理,比如白米饭,水稻精细加工后,除杂效果很突出,相比10年,20年前,我们煮米还要淘米,现在袋装的大米基本上直接蒸煮即可,其中也少有杂质,但缺点也很明显,谷物类食物中天然含有的“麦麸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被去除,随之流失大量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本无法被直接消化吸收,有延缓食物消化速度,平稳血糖的效果,现在这些食物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淀粉也更容易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对血糖影响较大。
一般我们都不提倡细粮单独食用,特别是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粗细搭配”是不错选择, 例如添加粗粮杂豆混合,做成粗粮饭、杂粮饭、或者粗粮馒头、杂粮馒头,用粗杂粮、杂豆弥补损失的膳食纤维。或者就是用本来膳食纤维就丰富,而且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丰富的薯类食物代替。不过薯类食物并非有多么 多么了不起的血糖平稳效果,它们只是相对于细粮来说更有益血糖,例如白米饭的升糖指数(衡量食物单位时间内升高血糖速度的指标)是83,白馒头升糖指数80,如果是土豆的话可能也在60~70左右,而一般来说,升糖指数高于55就属于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对血糖影响较快,需要控量食用。所以,土豆做主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摄入量的问题,推荐每餐的薯类食物不超过2两,更好的方式可以用1~2小捧粗谷物类搭配1~1/2个薯类食物。
另外,如果说其他菜肴中有淀粉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蒸红薯、糯米饭、炒藕丁、芋头烧鸡等等,那么我们的主食摄入量还应当进一步减少,不然同样可能会摄入较多糖分影响血糖。另外,虽然主食更换为了土豆,升糖速度更低的主食,但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其他菜肴的烹饪方式,最好清淡为主,避免摄入高油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在家就餐,少点外卖,下馆子;参与适当的运动,辅助平稳血糖、改善体质;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服药、注射胰岛素,且不要擅自更改用量。
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糖尿病人吃什么食物都会血糖升高,就是普通人也一样,只不过是糖尿病人的食物要讲究点,特别是你提到的土豆及红薯一类食品,糖尿病人能吃一些,但一定要当主食用,也就是说,吃了土豆就要少吃主食,要控制住血糖还是要按时吃药,控制饭量,坚持锻炼
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必须搞清楚糖尿病是怎么一会事。糖尿病指的是由于处理葡萄糖的内分泌激素-胰岛素数量或质量下降,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是调控血糖的极其重要措施!
能够导致血糖急剧上升的饮食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但并非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从生理的角度分析,碳水化合物可以分为可消化吸收和不可消化吸收两大类。不能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低聚糖、膳食纤维等,此类糖的摄入不会升高血糖。可吸收的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多糖主要为淀粉等,除果糖外,都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了解了这些碳水化合物的知识,不难回答你的问题了。首先糖尿病患者吃米饭,米饭淀粉含量极高,淀粉在肠道中分解为葡萄糖,摄入这样的食物后无疑血糖会升高。
在看看土豆,与米饭相比土豆的淀粉含量明显小于米饭,它的淀粉含量约20%,其中相当部分为抗性淀粉,即不被吸收的淀粉。研究表明,生土豆抗性淀粉含量高达75%,但煮熟后仅仅含3%,而一旦冷却后可增加到12%。但生土豆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其含有对人体有毒的凝集素。唯一可以利于的抗性淀粉就是在将土豆煮熟后适当冷却。
即使这样,土豆可以吸收的淀粉部分还是蛮多的,普通人食用无碍。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样的淀粉含量自然会导致血糖的升高。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不赞成摄入土豆!实际上,除了土豆,一些淀粉丰富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不适合,如山药、藕粉、红薯等。欢迎关注我的头条-江苏省肿瘤医院李枫。
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别拿土豆不当干粮!
首先,土豆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其品质相当于鸡蛋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优于其他粮作物的蛋白质,而且土豆的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各种必需氨基酸。
其次,土豆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是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不可缺少的元素。
再次,土豆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因此胃肠对土豆的吸收较慢,食用土豆后,停留在肠道中的时间比米饭等主食长的多,更具有饱腹感,同时还能帮助带走一些垃圾和油脂,具有一定的通便排毒作用。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土豆也可以幻化出各种美味佳肴,比如麻辣土豆丝、醋溜土豆丝、土豆泥、炖土豆等等,糖尿病的患者是可以吃土豆的,但是不宜多吃,要控制土豆的摄入量,更要减少主食,如果吃过多的土豆,当然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为,土豆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是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和最普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土豆之后,这些淀粉在体内就会转化成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吃土豆就相当于吃主食,跟吃米饭是一样的,所以糖尿病患者们要牢记,别拿土豆不当干粮!
大家要注意,把土豆当成菜就要适当减少主食,平均是100g土豆,相当于25g的精米精面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比如患者午餐吃了100g炒土豆丝,就要减少25g的主食,同时,尽量少用煎炸土豆的烹饪方法,可以尝试炒土豆片、土豆丝,最好是凉拌,这样对血糖的影响就比较低,另外,可以把土豆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吃,比如芹菜等,也会降低土豆的升糖指数。
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健康饮食是营养要均衡,糖尿病朋友的饮食要求相对比较严格,还要控制一定的热量。所以,对于食物的选择的要求要比非糖尿病的朋友要多一些。
土豆被世界粮食署规定为主食之一,因此吃土豆来代替米饭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例如25g大米、25g面粉和100g土豆中所含的热量相似,大约为90千卡的热量,想一想,每餐吃进半两面粉所做的食物,和吃进100g土豆相比,哪个的饱腹感更强一些。想达到同样的饱腹感,就要多吃进面粉类的食物,那么血糖又会升高多少。
何况土豆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在增加饱腹感的同时,还能延缓消化道内食物的吸收,减慢血糖的升高,还可以改善便秘,减少肠道疾病的出现。
所以土豆是我一直提倡糖尿病患者作为一种主食来食用的。
但是不吃米饭吃土豆了,血糖仍然还高。同志哥啊!你吃进的是主食,是提供热量,来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土豆不是降糖药物,当然还是会升高血糖的。
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体型和活动强度,选择吃进的主食,并加强锻炼,但是血糖还高,那就要看自己的治疗方案是否适合了。
如果餐后血糖比较高,建议按照蔬菜、肉蛋类、主食的顺序吃进食物,配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速效胰岛素等药物来降低餐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高,则要观察是不是夜间出现了低血糖,或者黎明现象,那么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药物的减量或者加量。
综上所述:食物在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单纯依赖食物来降低血糖,该用药物或者需要调整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积极调整。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有帮助请点赞,有疑问请留言,必复!糖尿病不吃米饭吃土豆,为什么血糖还高?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到这样几个信息,一是糖尿病多年,二是用土豆替代了米饭做主食,三是血糖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每一个问题有了解之后,就知道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了。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随着患病年限的增长,血糖控制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糖尿病发生根源在于自身血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和转化,致使血糖大量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这一过程的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血糖运送不进细胞中被利用,也不能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究其因是由于缺乏了胰岛素,而胰岛素不仅是将血糖运送进细胞中的运输工具,还是将剩余血糖转化为脂肪所必须的物质,当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受损分泌功能下降时,便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导致了高血糖的发生。
而胰细胞一旦受损即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导致高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高血糖不断刺激胰岛细胞超负荷地分泌胰岛素,使得胰岛素的受损不断加重甚至死亡,胰岛细胞一旦死亡即不可再生,胰岛素分泌越发减少,高血糖的情况即会越来越严重。因此,糖尿病是一种随患病年限增长不断加重的疾病。
其次,糖尿病饮食控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血糖的来源,控制从食物中摄入的血糖总量,二是尽可能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由此可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控制吃什么食物,而是要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在控制机体中血糖总量的同量,减慢吸收的速度。
从米饭与蒸土豆来说,土豆不仅比米饭含糖少几乎一半,且有利于减慢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也比米饭多的得,实际上是非常适合有糖尿病的人代替主食的一种食物,有利控制血糖与血糖的波动。如果以土豆代谢了米饭后血糖还是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机体利用与转化血糖的能力不断在下降,表明仅仅依靠控制饮食已经不能有效控制血糖了,需要降糖药来帮助机体利用血糖了,毕竟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是以充分利用血糖来完成的,
综上所述,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提示应当重新制定治疗方案了,需要通过增加调整降糖药的用量,再配合饮食控制才能将血糖控制达标。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