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你知道吗?

感谢邀请。

大枣的确不适合糖友过多食用,因为枣本来就是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不过说是糖友最怕的食物可能也榜上无名,比起含有较多精制糖分的加工类食品,精致糕点,糖果和巧克力来说要温柔多了,至少植物性食物中的糖属于天然糖分,其中还受到膳食纤维,植酸鞣酸等成分的抑制效果,适当食用对糖友的血糖影响不算太大,所以糖友其实可以适量吃水果。但如果直接摄入精制糖,这血糖可就是哗啦啦往上飙了。

大枣也是鲜枣晒干后的食物,水分蒸发,糖分更是浓缩,水分少了,饱腹感也下降一些,所以果干类的食物通常比新鲜水果容易吃多一些,糖友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了,最好不要过量食用。大枣的升糖指数(单位时间食物让血糖升高的速度)大于70,食物中高于55升糖指数的食物就属于中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了,大枣无疑是升糖较快的食物,糖友如果要吃的话不建议多吃,但因为大枣中有膳食纤维抑制血糖上升,所以一次性大枣吃个1~2颗,小枣吃个3~4颗没有问题。

很多糖友害怕吃这害怕吃那,总觉得不注意血糖就升上去,它们放弃水果,放弃肉类,放弃主食,其实这些食物都是糖友可以适量吃的食物,比如水果大部分含糖,但它们的糖分都是天然糖分,水分也充足能稀释糖分,适量地吃是可以的,一次性100g不会对血糖有太大影响,每日控制在半斤以内;肉类营养丰富,是主要优质蛋白的来源,还能提供植物性食物中缺乏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我们每日可以选择40~70g禽畜肉,鱼虾肉可多吃一些,在200g以内,如果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症的糖友,可以把肉类控制在50g左右,少吃肥肉、五花肉,多选择精瘦肉,多用禽肉代替畜肉。

而主食就更重要了,虽然它是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对血糖影响最大,但它同时也是提供给人体每分每秒能量的最主要食物,缺乏主食糖友们也会头晕乏力,缺乏能量,更容易低血糖,只要正确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可以适量食用主食,只是注意多添加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杂豆、糙米、薯类食物混合,以平稳餐后血糖上升速度,给胰岛素一些缓冲机会。

糖友甚至可以吃添加了一些精制糖的食物,只要少量吃一点,其实对血糖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只要能够达到血糖的相对平稳,其实糖友没有一定不能吃的食物。糖友还可以多选择自己血糖较低或两餐之间的时候来吃些含糖量相对多一些的食物,多搭配运动来调节血糖,其实生活质量也可以很高,也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

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任何健康人可以吃的东西,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吃,真的没有什么是糖尿病不能吃的,所谓的糖尿病饮食也只是要求的“低热量”而已,并没有对食物的种类进行限制,而且,这里的“低热量饮食”并不是说某些含热量低的食物,而是指这些食物所提供的“总热量”较低,换句话说,我们什么都可以吃,但是需要限量,只要将其总热量限制在“低热量”得范畴之内,无论某种食物的固有热量有多高,对我们而言它都是“低热量食物”;

当然,升糖指数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是少量的食用,即使升糖指数再高,吸收再快,对血糖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就比如葡萄糖,每百克热量约为400千卡,其升糖指数高达97,但如果您只食用1克,那也就是4千卡的热量,翻个跟头就消耗的差不多了,能对血糖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仅仅以食物固有热量或其升糖指数来评价食物是否能吃,而不考虑其食用量,就是“扯淡”!

一个10克的大红枣,可食用部分约8克,所含热量约22千卡,已经相当于近50克苹果所含的热量了,另外,红枣的升糖指数>70,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由此来看,红枣似乎并不太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但是,不适合并不代表不能吃,这里还是食用量的问题,像这种大红枣,每日食用1~2个完全没有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营养师小糖来回答这个问题,没错,糖尿病最好不要吃大枣。小糖曾遇到过一个患者,餐后血糖飙升到27,家人称其正常进食,血糖异常飙高,结果问了半天,患者终于承认是在餐后没忍住吃了两颗大枣,可见大枣的升糖速度有多厉害了。

鲜枣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但其含糖量达到20%以上,而干枣的含糖量更是要翻几倍。所以糖友们一般情况下最好别吃,当然如果是发生了低血糖,吃大枣来纠正效果是可以的。平时在煲汤、煮粥的时候,也不建议糖友们使用大枣这种高糖食材。像粥类本身就升糖快,再搭配大枣吃,升糖威力更是骇人。

当然,不仅仅是大枣,像榴莲、芒果、柿子、荔枝、龙眼这类高糖水果也不建议糖友们吃。尤其是被制作成果干的,比如桂圆、荔枝干、无花果干,含糖量更是高。糖友们只有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允许少量吃这些果干,平时切忌不要嘴馋哦。

糖友们如果想吃甜,可以合理使用木糖醇、甜叶菊、果糖等代糖,就不要吃大枣蜂蜜这种的啦。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

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大枣的确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 原因之一是大枣含糖量非常之高!大枣的水分很少,每100克鲜枣的含糖量为30.5克,几乎居于所有新鲜水果之首,那些吃起来似乎更甜的哈蜜瓜、西瓜、猕猴桃等水果含糖量都不足15%,还不及鲜枣的一半,大红枣晒干之后含糖量更是直线上升,竟高达每100克81.1克!几乎1克干大红枣就等于吃了1克的糖!如果吃1两鲜枣,就等于吃15克的糖,吃1两晒干的大红枣,就差不多吃进40克的糖!
  • 原因之二是大枣的升糖指数也非常之高!高达103,已经超过了葡萄糖,比我们非常担心的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大米粥都要,高几乎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进食之后,血糖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噌噌窜高。

这样高的含糖量和高升糖指数,对糖尿病人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对正常人来说,大枣也不宜多吃,因为如此高的含糖量,说话唠喀间就能吃个三、四两,很容易产生更多的能量,如果你的一日三餐不相应地减量的话,很容易会导致总能量摄入超标。

尽管如此,绝对不能一概否定大枣的综合营养价值,它毕竟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天然食物,特别是鲜枣,它最大的优势是维生素C的含量非常高,每100克含维生素C达243毫克,几乎位居所有水果之首,胡萝卜素含量也不低,达每100克240微克。给糖尿病人支个小招:可以一天冲泡一颗大枣水喝,既摄取了大枣中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微微酸甜的大枣水比白开水口感更好,三全齐美。

花匠:迟萍(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四期学员 营养科普原创作者 营养问题家常说)

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谢邀

大枣是一个很好的食品,中医讲大枣具有补气、补血的作用,而且大枣也很甜,大家都比较喜欢。那么糖尿病人可不可以吃大枣呢?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饮食方面最重要的是限制饮食,在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前提下,做到食物多样,均衡营养,大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因为大枣甜,含糖量比较高,糖尿病人只有在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方可以考虑少量食用水果,水果的种类应以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为宜,对于含糖量较丰富的水果,比如:山楂、香蕉、甜梨、红枣等尽量不要吃,但不是绝对不可以吃,而是不宜多吃,医生也不建议吃,多数情况下大枣都是干枣,干枣里的水分很少,所以它的含糖量会比鲜枣还高,所以吃大枣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偶尔吃一次问题不是很大,但要把它放在你应该吃的营养的热量总量里,一起来协调。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是儿科医生雨点,关注我会帮您了解更多的医学小知识!

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多吃大枣?

谢邀回答。

糖尿病的确怕吃枣,主要是因为枣中总含糖量较高,升糖指数也较快,对于糖友的血糖来说十分不利。新鲜的枣100g含碳水化合物28.6g,比起很多水果来说都很突出,晒干的大枣更是因为水分挥发的缘故,让糖分浓缩起来,吃等量的枣干,对血糖则更不利,100g大枣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61.6g,糖友吃不了几颗血糖就蹭蹭上涨了。

一般来说,我们用“升糖指数”来衡量食物升高血糖速度的指标,也预示这种食物是否适合糖友食用,升糖指数越低,则对糖友的影响越小,反之对糖友血糖影响越大,高于55的食物属于中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不适合糖友食用,鲜枣的升糖指数高达70左右,干大枣更是高达100以上,的确对血糖的影响是较大的。

不过,糖友并不用排斥吃水果,水果虽然大部分含糖量不低,但水果膳食纤维含量丰富,有助抑制葡萄糖进入血液,也能延缓消化吸收速度,对血糖有一定稳定帮助,水果还都富含水分,能降低升糖负荷,加上水果营养丰富,口味香甜,糖友能少吃一点其实也是利大于弊的。鲜枣一次性吃1~2个也无妨,一天吃个四五个就够了,不吃多了,干大枣的话也是如此。可多选择含糖量、升糖指数低的水果来食用,常见的例如苹果、梨、柚子、桔子、樱桃、草莓、圣女果等,含糖量高,升糖指数也高的水果,例如鲜枣、榴莲、荔枝、杨梅、菠萝最好不多吃。一些水果吃起来口感甜,不过它们是以果糖为主的水果,果糖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影响不大,这些水果也可以适当食用,例如香蕉、葡萄、水蜜桃等。

不过,大枣也不能说是糖友最怕吃的食物,比起新鲜水果来说,糖友更怕的应该是那些含精制糖的食物,例如添加了大量蔗糖的冷饮、糖果、甜饮料、甜点、巧克力等等食物,这些食物不仅额外添加的糖分多,还含有其他不良添加成分,例如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防腐剂,这些食物才是真正糖友应该注意的食物。

不过,并不代表糖友一辈子就不能吃这些精制糖食物,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吃,一两口还是可以接受,如果血糖上升严重,多运动,依靠运动的耗糖来辅助降糖,千万不能擅自增加胰岛素注射量、降糖药服用量;在自己低血糖、两餐之间肚子饿,血糖感觉有些低的时候也可以少量食用一些。另外,如果糖友实在是想吃甜味,可以选择代糖食物,比如无糖饮料、无糖蛋糕,但这些食物不宜多吃,注意其中是否含有较高的淀粉,而且甜味剂过多摄入也有一些潜在危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