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观察呼吸,不是说把所有的意识全部关注在呼吸上。观察和关注是两个不同的操作,如果领会错了,那会导致修练路练走向不同的轨道。
呼吸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会,这个是不用教的,但是我们往往并没有去察觉呼吸的存在,就好像鱼在水里游,从来不觉得水的存在一样。
如果把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会变得不自然,人为干预。个人觉得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当做放牛娃,我们的呼吸就好比是牛,我们只需要看住牛,牛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就行了,至于牛怎么吃草,我们不去干预,牛自己会吃的。
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关于冥想,不管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心思绪都是越少波动越好,所有让自己动念头的行为都是干扰。因为不管你动的是什么念头,念头本身就是波动就是思绪,有念头必然有波动。打一个比方:你已经进入了冥想入定的状态。忽然你心里暗自高兴心想着我终于做到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念头,你在有这个想法的一瞬间,思绪就起了波动。
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冥想时是否需要控制呼吸?
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者说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一坐下来就能摒除所有的思诸,进入冥想状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帮助我们先静下心来减少思绪的方法。调息就是其中的一种。
冥想前的调息。调息顾名思义就是调整呼吸,要调整自然就要有控制。所以说这个阶段是应该控制呼吸的。
找一个舒服的,能够长久坐得住的姿势坐下,先让外在身体静止下来,然后有控制的深长缓慢的吸气,深长缓慢的呼气。当然这里对呼吸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到身体上来,不让他到处飘。就是为了让大脑从乱七八糟的思绪波动中先集中到一件事上。调息用的是把思绪集中到呼吸这一件事上。比如烛光冥想就是把思绪集中到烛光上。语音冥想就是把思绪集中到诵唱上。
冥想时的观察呼吸。观察顾名思义就是看着,但是不干预不参与。所以这个阶段不要控制呼吸。
当脑袋里的千头万绪都停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到呼吸上时,就不要再刻意的控制呼吸了。因为开头说了控制呼吸也是一种念头,一种思绪,一种干扰。所以这时候你就静静的观察呼吸。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一呼一吸。就像这呼吸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你看着他,但是只在眼里不在心里。
因为这种感觉很难描述,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可能不太确切。我们在练瑜伽时经常会提到凝视点。比如说做树式时,眼睛看着前面固定的一个点。(看到这儿,你可以放下手机做一下树式)
这里的观察呼吸就像我们在瑜伽习练中看凝视点的感觉。你看着前面的一个点,只是看着,你不会去注意这个凝视点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离你有多远,你也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要去看他等等,这些你都没有注意。
虽然你正在看着他,并且是很专注的看着他。但是他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对他也没有任何兴趣,不做任何研究,也没有任何评价。
凝视点和呼吸是一样的。你就这么观察着自己的呼吸,你的呼吸是长是短都跟你无关。看凝视点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专注和平衡;观察呼吸也是为了让自己专注。
当冥想过程中分心时。冥想过程中分心是正常的,可能只保持了很短暂的时间,乱七八糟的思绪又会回来了。你可能会想到那个伤你心的人,可能会想到孩子,也可能在想明天吃什么穿什么,总之任何一种思绪,都有可能在这时候跑出来。
一旦你意识到你的思绪跑偏了,心神乱了。你就需要从头开始再来。先有控制的调整自己的呼吸,把思绪拉回来,回到呼吸上;再无控制的观察呼吸保持专注。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跑出去拉回来跑出去拉回来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当于从走一步退一步,慢慢的变成走一步半退一步,然后走两步退一步这样的反复的拉据战中取得进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提问者说,关注呼吸,呼吸就不自然了。如果你的姿势是舒服的稳定的,只要你不去控制呼吸,你的呼吸肯定会自然的。
关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丽。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初练冥想,人的思绪是乱飞的,一会想这一会又想那。所以,用关注呼吸来收拢人的思绪,让人的意识只关注于一件事。通过这样的习练来放空脑海,放松身体。
本身练习呼吸也是为了让人放松,使人尽快的进人冥想的境界。只有通过专一的训练,人才能入静。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呼吸,再到无意识的呼吸,才能进入冥想的境界。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持久练习的过程,若是几天,几次,几分钟就可以,绝对是忽悠人。不是说:“鞋合不合适,穿脚上才知道”。所以,想练冥想的人,试着去练练,找找感觉就全明白了。但是,学习过来人的经验,也是有捷径可取的。你比如说放松,也有很多人是不会放松的。我就教大家找下放松的感觉,若觉得能放松就给我一个“赞”。
两眼微闭,正常的呼吸。吸气时感觉整个身体内气在向下走,通达小腹,而身体的肉和骨骼在整个脊椎骨的带动下,向上延长,直达头顶的百会穴。这是检验自己在静坐中脊椎骨是否正直最好的方法。呼气时,从头顶开始整个身体的肉和骨骼都在向下沉。特别是眼睛,两个眼球在向内向下缓慢的掉到眼坑,耳朵在耳坠的牵引下慢慢的下沉,整个脑袋都顺着脖劲放松下来了。
这就是一种放松的感觉。看到的朋友可以试下,有没有放松,一试就知!
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说到控制呼吸,显得主观意识太过于强烈,不主张的。
西方称为冥想,东方大多称为静坐,其实是一回事。
对于冥想或者静坐来说,第一要义要解决的是人的意念问题,人一旦静下来,会发现更难入静了,表面上身体的平静反而会带来心理上的更大波动,心猿意马。
所以古人就想方设法让心念静下来,因为念头太多,就用以一念代万念,就如同我们平事做事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这样思想就更容易集中一些。
像道家的守丹田,佛家的观息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本文所讲的观察呼吸,更接近于佛家的观息法,但只是观息法的初步。
对于不容易静的人,或者心念粗的人,一上来观察呼吸有些难度,更别说观息,说到控制更是要不得。
如果谈到呼吸入静,一般在初期大多采用数息,即使如此也因各人情况而不同。数数一般数1-10,再从10数到1,循环往复,有些人把一呼一吸数为一个数,也有些人把一呼作为一个数,一把一吸再作为一个数,起端有把呼作为数的起端,有把吸作为数的起端,即便如此,有个别练习者,一数数就紧张,所以就是观息的初级也不是适合任何人,像这样的人就要采用其他的方法了,如念佛号等等。
观注呼吸,如何起观?
首先把呼吸调为息,对于数呼吸的人来说,慢慢适应了,呼吸慢慢地变成柔和了,均匀而细了,这样我们称为息。这样看来呼吸的动作太大,变成细长而匀时,称为息,便可起观。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呼吸是肺部的功能,从鼻端开始,到肺的下端,一进一出,是一条线,在修行的时候,人们强调这种呼吸要到达小腹部位,当然这个气是到不了小腹,但练习者要达到这个深度,你看这就是一条线了,难道人的意念要随着呼吸上下的来回跑吗?虽然在佛教的相关的论里有这样的记载,但是后代有高僧们反对这种方法,认为不合适。
在小乘的经典《增一阿念经》安般品里讲到观息的方法:
佛对罗云说:
“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这一段是说观息之前要做准备工作,选一个闲静无人的处所,当然还要有一些要求,如无风,光线不要太强等;然后身体要端坐,头端正,舌抵上腭,意念集中,不要有其他想法,还要盘腿坐,至于单盘还是双盘依自己情况。
然后又说
“系意鼻头”。这就是起观了,观察这个息在鼻头,也就是在我们嘴的人中穴的前上方,注意是“系意”,系是拴的意思,把意念拴在那个地方,而不是守,守表示是主观地去做,是你的意念去守,你的意念变成主动的了。而系呢,拿个东西系你的意念,意念是宾语,是被动的。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体会不到的话,在练习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系意鼻头,拿什么系,拿一个感觉“触”去系,我们看下一段:
“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气息在出入鼻孔前端时,仔细感觉通过人中上方对嘴上相关部位皮毛微弱的“触”,知道息的长、短、粗、细、冷、热的感觉,有些人找了几天也找不到这种感觉,还是心念太粗的缘故,有些人变成意念在那里守了,像帖了一块狗皮膏药,或嘴巴都麻了,这都是方法不对,要不得了。
后代人在谈到观息的感觉时又加了两个涩、滑,这样由长短粗细冷热6种感觉变成长短粗细冷热涩滑8种感觉了,其实这种涩滑感觉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所谓涩滑是指呼吸道出入是否顺畅,检查人的胸部及相关器官健康情况,但对于观息的“系意鼻端”有点画蛇添足了。
这样就通过出入息的六感觉把意系在鼻前端了,当然息在微弱时,六感就不一定同时出现了,如冷热微弱到一定程度就感觉不到了,这时系意在佛学上称为“内住”,这样把意念这个心猿意马就系住在这里了,这个心或者意本不想在这里,你用方法把使它住在这里了,而不是它主动地守在这里的,这里有区别。
住在这里久了就习惯了,就续住、安住、亲住了,一直到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了,这就是《瑜伽师地论》的所说的九心住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静的程序加深,息的微弱,你感觉不到出入息了,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心念没有细到极处,感觉不到出入息,另一情况当外息达到内息时,即没有呼吸,这时你会提一个问题,这个意念住于何处?因为不提倡守,但此时又没有了“触”,没有系了,何来之住?
接下来看下段佛陀所说: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当鼻端的出入息感觉不到时,或停止呼吸时,鼻前端已没有可住了,你可以移开意念体会一下你的身、心,全身毛孔有无出入息,你的心是否有息。一般过段时间,这种息还是慢慢回来的,还会“系意鼻端”。
最后佛祖说: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说如果像这样练习,“安般”就是出入息的意思,则没有了无愁忧恼乱了,结果是“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了。
什么是“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呢?
这样入静下去,你会感到身体如云如影,轻飘飘的,这就进入了欲界定了,这个定很容易破坏,但确实是定,如此再下去,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但你的意识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未到地定,也就是在初禅的路上,还没有进入到初禅。
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那个意念系意鼻端,你现在身体都不存在了,我如何系意鼻端,没东西可系了,也没处所可住了,什么内住安住等持等等,都没有处所了,哪里还有得住。
无所住了啊!你会不会恍然大悟,《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是这个情况,所以说光读佛经还不行,要实修实证,要理论联系实际。至于生其心,就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了。
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按说只需听呼吸声音,不用管呼吸,但是越不想管越不自然,所以顺其自然即可,不必焦躁,慢慢就进入了
对了,开始不必长时间,定时十分钟就行,有空就做,根据情况慢慢延长
十多年前就有人给我推荐听息法,可能缘分不够吧,我还是走了整整十年弯路,现在才真正拾起来,哎,青春不再,能回去多好
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我们应当明白呼吸的变化实际是由大脑意识造成的。当大脑过于关注呼吸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呼吸就会改变,呼吸就变得沉重。
若想改变这种状态,在冥想时观察呼吸就不要过于用力,应当处于一种关注力若有若无的状态,这样大脑的兴奋度下降,不久就能够以一种轻重适度的关注力来观察呼吸。
在这种适度的关注力下来观察呼吸就不会引发呼吸的变化。
需要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兴奋度过高就会引发呼吸加重,呼吸频率加快。大脑兴奋度过低就会引发昏昏欲睡,容易导致对呼吸的关注度丢失。
如果一开始过度关注呼吸,呼吸确实会加重,但是根据色即是空的原理。呼吸的变重,呼吸的加剧不可能会持久,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呼吸减弱至正常甚至偏弱,这时对呼吸的关注度也会出现一个适度的状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