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先说结论,赵炎绝对有资格成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其对相声的发展和传承的贡献并不亚于冯巩,80年代唯一一次的全国范围内相声笑星评选,赵炎名列第四,当时的冯巩还没出道,而侯耀文、高英培、师胜杰也都排在赵炎之后,只不过相对于许多相声名家,赵炎比较低调,很少凑热闹,这也是他名气不高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对相声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的确也有资格入选非遗相声传承人。
赵炎的从艺经历赵炎,原名赵殿燮,1951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比姜昆要小一岁,但却有着比较相似的经历,60年代,赵炎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拖拉机手,因为有曲艺才能,而被调入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队,有了这样的平台,赵炎开始展露自己的艺术才能。
当时的相声门槛并不高,不需要师承,不少青年爱好者听着几段相声就能自己创作表演,而且也能表演得有模有样,1973年,赵炎凭借单口相声《西门豹除巫》获黑龙江省优秀表演奖,开始在相声界崭露头角。
1975年,赵炎被抽调参加了黑龙江省曲艺调演,次年又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被马季看中,当时正在挖掘人才的马季费劲心力才将赵炎调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而赵炎也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当时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开始老带新的工作,马季开始和赵炎组成搭档,而李文华则选择了和姜昆组成搭档,赵炎和姜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和赵炎和李文华搭档过程中,不断为相声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也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相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有举行拜师仪式,但是赵炎和马季一直以师生相称呼,而赵炎称呼马季老师之前,姜昆是马季老师的第一个学生,则赵炎成为了马季的第二个学生,马季先生摈弃传统的相声陋习,始终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赵炎和马季的黄金合作很多人都将马季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相声大师,甚至有人将马季的相声地位和侯宝林、马三立相提并论,对于这些虚名,马季大师为人谦和,从不在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季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努力,把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其开创的讽刺型相声,迄今仍是相声界的一座高峰,而这之中缺不了搭档和徒弟赵炎的功劳。
马季在特殊时期和唐杰忠、于世猷都有过合作,但在那个年代表演的相声极其有限,而马季真正艺术生命的开始则是从70年代末开始,而从那时开始,赵炎就开始长期和师父马季组成搭档,两人搭档时间长达27年,几乎占据了马季大半个艺术生命。
从70年代末期,赵炎开始和马季搭档,师父马季为人谦和,许多段子都要和搭档反复打磨,甚至为了表演出一段好相声,两人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马季年龄大,相声功底深厚,而赵炎年轻,有思想有新活力,两人的搭档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相声,《山村小景》、《小小雷锋》、《说一不二》、《造谣》、《五官争功》、《红眼病》大量优秀的相声作品横空出世,引领着一个时代的相声方向,而这其中也不乏赵炎的努力。
赵炎入选实至名归相声非遗传承人,名头比较大,已经入选的有姜昆、常宝霆和马志明,其中显然常宝霆、马志明是代表的传统相声的常家和马家,而姜昆代表的则是新相声,如今再度评选相声非遗传承人,冯巩、赵炎双双入选,而比较巧的是这两位都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徒弟,冯巩和牛群的合作是90年代最火的相声演员,而赵炎和马季则是80年代相声艺术的领军和代表,相声非遗传承人只能授予健在的演员,因此代表马季先生,获得这个称号,正是基于赵炎和马季对于讽刺型新相声的杰出贡献和发展传承。
相声界捧哏向来都是比较吃亏的,名气地位都是逗哏的,所以作为捧哏的赵炎名气并不大,80年代全国范围内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赵炎位列第四,侯耀文、师胜杰、高英培也在其之后,如今当年的十大笑星只剩下姜昆、赵炎和郝爱民还在世,单从这点来说,赵炎也有一定的资格入选,毕竟当年的评选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如今的赵炎还偶尔活跃在相声艺术的舞台上,为提携相声新人和传承相声艺术做贡献,不过他和师父马季一样为人谦和,不热衷于名利,因此名气并不大,这也是别人质疑他没资格入选的主要原因,但是既然是非遗传承人,当然要看其对相声艺术的传承贡献,而不是只看名利。
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非遗相声传承人是曲协认定的长期从事相声表演的相声艺人,并且在相声界享有较高声望。赵炎长期给马季先生捧哏,自然有资格成为相声传承人。另外,赵炎能成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季先生相声表演成就的追认和肯定。
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且不说《五官争功》里的“以一敌三”。
就冲着《特种病》里的那几个“呸!”,在赵炎先生之后的捧哏里,就没几个能找得着那个尺寸!
(推荐您听听这段《特种病》,特别是马老最后一个“呸!”,给赵炎先生托的无与伦比。)
之所以感觉没有什么代表作,因为赵先生虽然使的都是新活,不过秉承的,其实还是老相声的传统捧哏方式:
“有他不显,无他不行”。
就是这个原因,赵炎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就不如冯巩老师来的深。
您看,就算是《吹牛》这样的子母哏,怹也绝不会喧宾夺主压着逗哏,尺寸上绝对丝毫不差。
如果让冯巩先生去使这段,我觉着风头上可就分不清主次了。
话说《吹牛》又叫《百吹图》,是个老相声,不少名家都使过。
难的就是在捧哏的尺寸上,多了不行少了不够。
您可以比较一下李老爷子的《百吹图》,里面杜国芝先生使的,相较于赵炎老师就偏软了一些。
(当然,各花入各眼。咱这是眼高手低又好吹毛求屁。)
所以我觉着在名气和成就上,赵炎老师固然不如冯巩先生。
不过单以捧哏的业务能力上来说,冯副主席比起赵炎先生来,可差着一丢丢。
这次被和冯先生一起被中广推荐为相声的“非遗传承人”,我觉着也是名之实归。
话说只是“推荐”哦。
和冯巩先生一起被推荐,我觉着赵老还是没戏……
以上……
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姜昆和赵炎是一同被马季先生从东北生产建设兵团要到北京的,原打算把他们组成一对搭档。实事求是地讲:赵炎真不如姜昆会表现,李文华最早的搭档是郝爱民。为了适应“老中青三结合”的政治要求,李文华改为给姜昆捧哏。赵炎没了搭档便由马季自己亲自带他。照理说马季亲自给赵炎量活,赵炎应该更出彩才是。不知是技不如人还是命运不济,赵炎的名气始终不如姜昆名气大。
姜昆尝到了和老先生合作的甜头,在李文华之后又与唐杰忠组对,同样混得风生水起。而马季作为团领导,还有很多行政工作要忙。况且马季的学生众多,不能单捧赵炎一人,所以赵炎一直处于没有固定搭档的状态。连一个专门的捧哏都没配上,可想而知能产生多少著名的作品?
冯巩和刘伟也是被马季先生看中,作为搭档从天津调到北京的。好在这俩人一直配合默契(那时已经不讲老中青三结合了),也曾创造出许多听众喜爱的作品。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刘伟弃冯巩而去只身投奔了澳大利亚……
机缘巧合,裂穴的冯巩被“机会主义分子”牛群抓住了。必须得承认,牛群还是有一些歪才的,他和冯巩的组团让二人的名气又延续了若干年。他们二人彼此成就使自己的地位又上升了几个新台阶。
赵炎当年如果始终和姜昆搭档,肯定是共同沉浮的。赵炎如果当时也能及时遇到一个固定的搭档,或许也会有一定的成绩。可惜,生活没有如果!赵炎之所以得到了目前的境遇,要么算阴错阳差要么算怀才不遇,总之并非赵炎无才或努力不够。
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说起小偷公司,应该把非遗给牛群,而不是冯巩。
牛群是逗,冯巩是捧。不能因为牛群现在不行了,就给了他的搭档。
同为非遗相声传承人,姜昆有《虎口遐想》,冯巩有《小偷公司》,赵炎有什么代表作吗?
非遗传人基本都不会传统相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