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相声艺人张寿臣?

张寿臣生于1899年,是相声寿字辈艺人的门长,同时也是解放前相声界的大门长,在相声界具有绝对的权威。张寿臣是相声界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其相声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当时相声界最受欢迎的相声演员,他本人对于相声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也被誉为相声大师,相声一代宗师。

张寿臣的从艺经历

张寿臣生于1899年的清朝末年时期,其父亲张诚甫是评书艺人,偶尔也和焦德海等搭档表演相声,幼年时期,张寿臣就开始一边读私塾一边和父亲卖艺,1909年张诚甫去世,张寿臣开始自己撂地卖艺。

1911年,12岁的张寿臣拜师著名相声艺人焦德海,正式学习相声,由于张寿臣是寿字辈拜师最早的,因此,也便成为了寿字辈理所应当的门长。1914年张寿臣满艺出师,开始在西安、北京等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1916年,张寿臣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文治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表演相声,这也是相声第一次达到唐山,之后张寿臣返回北京,并在北京撂地演出。

年轻时候张寿臣

1923年张寿臣离开北京,定居天津,并和万人迷李德钖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李德钖的诸多提携帮助,这也奠定了张寿臣在相声界中的地位,后来李德钖远走东北,张寿臣的名气逐渐成为天津相声演员的头牌。

1931年,张寿臣收徒常宝堃,并代拉常连安,正是开始收徒,后在日伪时期,张寿臣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纠缠,一度南下表演相声,随着名气的日益增长,张寿臣逐渐成为相声界的大门长和权威。

解放后张寿臣经历

新中国建立后,张寿臣已经是相声界绝对的权威,在相声改进后,张寿臣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门从事单口相声表演,并整理传统相声。张寿臣在解放后参加了全国文代会等全国性的文艺会议,并在1960年接受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张寿臣登台表演

1964年张寿臣光荣退休,在退休的时候,张寿臣感慨到,在解放前的旧社会,艺人老了,不能登台表演,就得饿死,这在旧社会是普遍现象,而新中国退休后,还能领取退休工资,这是旧社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寿臣于1970年被诊断为肺癌,并于当年7月去世,享年71岁。

张寿臣对相声的巨大贡献

张寿臣对于相声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从个人表演而言,其不仅继承了传统相声,而且发展了新相声,通过解放后他的整理,许多相声段子得以保留,这对于相声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解放前相声属于撂地演出,张寿臣通过个人努力,使得一些相声演员可以在剧场登台演出,这是他的贡献,而且张寿臣作为相声界的门长,对于团结整个相声界,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毕竟在旧社会,如果相声演员各自为战,可能生存都成问题。

张寿臣和相声界

张寿臣在培育后人方面,先后收徒常宝堃、刘宝瑞、康立本、田立禾等等,而对于不是自己徒弟的人也多有提携,对于相声艺术的延续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刘宝瑞更是被誉为单口大王,对于单口相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张寿臣的轶事

张寿臣和不少相声名家都有轶事,其中有一次侯宝林在天津登台演出的时候,张寿臣正在舞台下面,听到侯宝林以唱为主的时候,张寿臣不以为然,表示相声主要是说为主,并质疑侯宝林,说道相声里没有唱出哏来的。对于此事,侯宝林并没有当面顶撞,而是在几个月后,一次和张寿臣谈话间说道:您说相声没有唱出哏来的,那您常使的《十八愁》《丑妞出阁》……,没等侯宝林说完,张寿臣立马明白,当即表态,收回自己说的话,承认侯宝林相声中的唱,这也看出张寿臣先生的胸怀。

张寿臣

张寿臣先生另一件传闻便是让马三立降辈,马家在马德禄、马桂元去世后,家道没落,当时相声界大门长张寿臣先生便提出让马三立降辈,不过马三立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师父是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而且师父还在世,自然不会同意降辈,不仅如此,逢年过节还主动看望师哥张寿臣,此事便不了了之。不过在张寿臣弟子田立禾先生的回忆中,这事压根就没有发生过。

1951年,张寿臣收徒田立禾,田立禾并不是门里出身,而且年纪比不少文字辈还小,对此,田立禾先生便和几个文字辈的,包括李伯祥、魏文亮、姜宝林等拜把子,而对于此事张寿臣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赞赏有加。

如何评价相声艺人张寿臣?

张寿臣是相声界公认的第五代“掌门人”,他德高望重,为相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张寿臣简介

张寿臣(1899—1970年),原籍河北深州,出生在北京。

张寿臣的父亲张诚甫是一位评书艺人,在天桥说评书的时候,和在隔壁棚子说相声的焦德海关系特别好,两个人是盟兄弟。

张寿臣小的时候经常去天桥给父亲送饭,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相声,不知不觉也学了几段相声。但是张诚甫知道做艺人的辛苦,所以一直掏钱供张寿臣上学读书,以便儿子将来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然而,祸从天降。在张寿臣12岁的时间,刚刚35岁的张诚甫不幸因病去世。父亲没有了,这个家只能由12岁的张寿臣撑起来,他想养家糊口只能靠说相声。

张寿臣虽然会几段相声,可他没有拜师,所以他连撂地演出的资格都没有。在关键时刻,焦德海主动伸出援手,决定收张寿臣为徒。

张寿臣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焦德海雪中送炭,忧的是家里还欠有外债,“摆知”的钱从哪里来?

就在张寿臣孤儿寡母告贷无门、一筹莫展的时候,焦德海打破“行规”说:“摆知照常进行,摆知的规矩不能破,引保代也不能少,所有的费用都由我出。”

就这样,12岁的张寿臣拜焦德海为师,成为相声第五代传人,为“寿”字辈。因为张寿臣在同辈艺人中入门最早,所以他就是“寿”字辈的大师兄,后来就成了第五代相声的“掌门人”。

焦德海是“相声八德”之一,在焦德海的精心教授下,张寿臣打下了坚实的相声基础,后来他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快就崭露头角。

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张寿臣就成了曲艺界(当时叫什样杂耍行)的五个“大王”之一:“笑话大王”张寿臣。

张寿臣不但能说对口相声、单口相声,评书也说得非常好。

张寿臣长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也培养了不少相声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张寿臣定居天津,加入了天津曲艺工作团,专门从事单口相声的演出,也从事教学工作和挖掘、整理传统相声,为相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评价张寿臣

首先张寿臣是一位爱国艺人。

北京、天津沦陷之后,张寿臣在天津演出,每天演出之前的四句定场诗,都是弘扬爱国精神的。

有一次他在舞台上赞扬抗日将领吉鸿昌,下面的观众是热烈鼓掌。还有一次吉鸿昌着便装去看张寿臣的演出,对张寿臣的爱国举动非常钦佩,后来他还专门宴请了张寿臣。

1940年张寿臣在北京启明茶社演出,他上场的第一句话就是:“小日本完蛋了!”结果被汉奸告密,被抓了起来,打得遍体鳞伤。最后还是常连安花重金把他从日本人手里保了出来,从那以后,张寿臣在相声界是声名大振。

再后来,日本人找到张寿臣,要他到日本东京录制唱片,被他严词拒绝。最后他只能离开京、津,逃到外地演出。

其次张寿臣对相声作出重要贡献。

张寿臣是中国相声界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有一个称谓叫“相声大夫”。

张寿臣不但会的段子多,而且亲自挖掘、整理、修改传统段子;再加上张寿臣的创作能力也特别好,他也创作了不少段子,新中国成立后,他说的单口相声大都是他亲自创作的。

张寿臣为相声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是张寿臣培养了不少相声人才。

张寿臣从1931年才开始收徒传艺,一生一共收了23个徒弟。最有名的当属大徒弟常宝堃,二徒弟刘宝瑞。

常宝堃在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时壮烈殉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相声界的“亘古一人”。

刘宝瑞被相声界誉为“单口大王”。

综上所述,我认为张寿臣不但是一代相声宗师,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艺人,他对相声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朋友们,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如何评价相声艺人张寿臣?

评价怹人家?

只要是说相声的,恐怕都没这个资格。

人家那是“相声巨擘”。

对于相声来说,只有怹评价别人的份儿……

相声这行儿,往往能耐越大脾气就越大。

可是脾气大人家得服你呐?

马季先生当年独占鳌头,相声门里的塔尖儿,可不照样还有人不买怹的账?

所以马老不是“巨擘”。

老侯大师算不算?

张寿老说:“侯宝林的活儿柳子太多,不是相声”。

老侯大师敢说个“不”字?还不是老老实实端茶倒水的赔笑脸儿。

所以老侯大师也不是“巨擘”。

马三爷?

更不行,怹是性格上不行,当年没少被欺负。

所以相声门里只有张寿臣是“巨擘”,没有第二位。

说到张寿老的相声,现在许多人听不了。

其实怹的艺术深的很。

敢拿评书平铺直叙的手法说相声的,只此一位。

所以听怹的相声有很多和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具体哪里不一样,反正我是说不出来。

不信您听听田立禾先生在“大扇面儿”里的表现,严整和其他几位就是两路玩意儿!

(话说好长时间没提到“大扇面儿”了)

问怹为什么这么使?

:“不知道,先生就是这么教的!”

多神奇!

对于相声来说,老侯大师的相声艺术的核心,讲究的是“表演”。

马三爷核心讲究的是“生活”。

而张寿老的艺术核心,则就是“相声”本身。

所以说张寿老的玩意儿深得很,很少有人能摸得着边。

再加上怹在门里那么多的徒子徒孙干儿子,势力大得绝无仅有。

所以当时只要是门里的人,都得服怹哩,怹是说一不二的大拿。

这就叫做“相声巨擘”。

最后,作为相声门五位大师之首,张寿老整顿相声的秩序、为后辈留了那么多饭,这份功劳,是没有人能够代替代的。

以上……

如何评价相声艺人张寿臣?

张寿臣,相声第五代(寿字辈)掌门。后辈相声演员多以“寿爷”、“寿老”尊称之,相声史上唯一被称为“相声大王”的人。

张寿臣1899年生于北京,父亲是评书艺人。11岁拜师焦德海,20岁时,已经会说大小近300个段子,超过了前3代相声艺人。组班在先农坛演出,崭露头角。1923年,张寿臣应“万人迷”李德钖之邀,到天津与李德钖合作,并在天津定居。李德钖教了张寿臣不少东西。1926年,李德钖认为张寿臣已经可以称为中国相声第一人,与他分手。两年后,张寿臣有了“相声大王”、“笑话大王”、“幽默大王”等美誉。

张寿臣颇有民族气节,曾以坐船“晕船”、坐飞机“晕高”等理由拒绝日本人赴日演出的邀请。还在舞台上设计包袱,讽刺日本军国主义。据说,吉鸿昌将军曾看过张寿臣的演出并给予鼓励。(寿老曾多次在演出中赞扬吉鸿昌将军)

张寿老文化底子薄,但大量订阅报纸、购买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创作相声做了准备。他改编、整理的段子有《卖挂票》《大保镖》《文章会》《对春联》《小神仙》等;创作的《地理图》《夸讲究》《大戏魔》《窝头论》《开粥厂》《偷斧子》等成为经典相声名段,不愧为一代宗师。

张寿臣是相声教育家,他的徒弟众多,著名的有常宝堃、刘宝瑞、康立本、朱相臣、于世德、戴少甫、田立禾等人。

因此,称张寿臣“一代宗师”、“相声巨匠”等都不为过。

如何评价相声艺人张寿臣?

得寿宝文明。身为寿字辈门掌不用多说就竖大拇哥了。徒弟单口大王刘宝瑞更是不在话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