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泽、潞两郡,路过今高平市时,看到白骨遍野,极为凄惨,于是询问随从,被告知此处便是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的地方,根据当地百姓传闻,山谷之中常有鬼哭声音。玄宗闻之,伤心不已,于是让随从在众多骷髅中选取高大者,修建庙宇进行祭祀供奉,而自此之后,鬼哭声音便随之消失。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当地县志上,颇为可靠,而不仅唐代,现在的高平市依旧可以看到许多长平之战的尸骨。
长平之战尸骨坑
长平之战的累累尸骨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赵两军对垒于长平地区,经过长达三年的对峙,最终赵军统帅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造成四十万赵军被俘虏,赵括自己也被射杀。
坑杀赵军降卒
面对四十万的赵军降卒,秦军统帅白起选择坑杀,而坑杀所在地便是长平,也就是如今的高平市。坑杀赵军的地方多在山谷之中,而坑杀人数多达四十万,之后,这里长期被人们忽视,也没有人进行战场清扫,使得这里长期都处于累累白骨的状态。
唐玄宗设立骷髅庙根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路过此地,看到漫山遍野的白骨,触目惊心,于是下令选择骷髅的高大者,设立庙宇进行祭祀,这便是如今位于高平市谷口村的骷髅面,而这也是我国唯一祭祀战争的庙宇。
高平骷髅庙
可见,在唐代开元期间,高平仍可见长平之战留下的累累白骨,而据说骷髅庙建成后,当地的鬼哭之声也就随之消失,而骷髅庙所在的山谷也被唐玄宗赐名“省冤谷”,意思就是让这些鬼魂的冤屈在这里通过人们对供奉而消散。
骷髅庙中赵括夫妇塑像
如今的骷髅庙还在,不过大部分建筑都属于清代重建的,而祭祀的骷髅已经不在,而改为祭祀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赵括,如今的骷髅庙正殿之中供奉的赵括夫妇泥塑雕像也正是明代所塑造。
现在仍可见长平之战的白骨其实唐玄宗时期距离长平之战爆发也就千年时间,白骨能够保存至唐代并不稀奇,就连现在的高平市仍可看到当年的尸骨。
在如今的高平市保留有许多长平之战的遗迹,也发现过许多尸骨坑,尸骨坑里面正是长平之战的累累白骨。例如1995年,高平市长平村的李珠孩就曾在自己家的果园中发现古代的青铜器碎片,之后考古专家在此处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尸骨、铜钱、箭镞等,根据考证,这正是长平之战的遗物。
高平尸骨坑
随后考古专家得出结论,当时长平之战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军是分为许多大坑进行坑杀的,而且坑杀之前都进行了屠杀,是屠杀之后被埋的,尸骨之中也有许多的砍伤等,而根据箭镞、钱币,可以断定其为长平之战的赵军。
其实在高平市这样的尸骨坑发现有很多,现在过去两千多年,都能发现,更不要说唐朝距离战争才一千年。高平之所以能够保存尸骨,更多的还是地理气候原因,这里地处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山谷地形使得这里的尸骨文物遗迹保存完好。
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关于唐玄宗时期发现长平之战的尸骨的说法,应是来源于当地的骷髅庙。
这座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的谷口村,这里正是战国时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国降卒的地方。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唐玄宗临潞州,途经高平,见头颅如山,骸骨成丘,触目伤心,命聚骨而掩建骷髅庙,择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并为拒不降秦而被杀的赵将任安、孙立、杜平、耿颜等立碑,春秋祭祀。
现存的骷髅庙为清代复建的,里面供奉赵括夫妇。
骷髅庙的这个记载应当是可信的,不仅唐代人可以看到战国的尸骨,长平之战遗址甚至保存到了今天。
遗址位于高平市丹河两岸东西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
据说,自古至今,当地都不断发现土层、断崖之中有人骨及其他古代遗物暴露出来!不过由于过去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在平整土地中破坏了不少。
现在有记载的遗址发现人是高平市长平村人李珠孩,1995年,他在自己家的果园劳动时,从土壤中翻出了古代的青铜器碎片,随即报告给文物部门。
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人骨、铜钱、箭镞等遗物,根据遗物年代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终于确定这里就是赵国大军的葬身之地!
在考古学的权威期刊《文物》1996年第6期中,刊载了长平之战遗址的发掘报告。
实际上,当时秦军是把赵国降卒埋葬在一个一个的大坑之中,这次发掘只是清理了其中的一个坑。
这座坑被后来的人类活动破坏过,但里面仍然发现了130多个人的遗骸!
根据体质人类学专家的检测,发现这些人均为男性,年龄多为30~40岁,平均身高170厘米,随葬有战国晚期赵国、燕国的钱币,应为赵国降卒无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骼上多有伤痕,包括斩首、断肢、箭伤、钝器砸伤等,可能为活埋的只有1个。
看来,当年秦军并非大批活埋赵国降卒,而是先杀死,后埋葬。
既然这些尸骨都能够保存到今天,那么唐代人看到它们就更不足以为奇了。事实上,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黄土地带,有很多古人类遗骸保存下来。
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莫说千年,只要保存完好,人类的骨头保存万年都是没问题的,像那些山顶洞人,周口店人的化石残骨不还都保存着吗?
关于长平之战的尸骨为何被人这样经常性提起,其实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遗址,中国人已经打扫了2200多年!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秦军共坑杀赵军约45万。而此战的将领,白起也因此一战成名,被后世称为杀神!
骷髅庙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始建于唐朝。也就是唐玄宗时期,当时唐朝刚刚经历过“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李氏皇族。作为才二十出头的青年皇族子弟,李隆基在这年出任潞州别驾。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长治。
李隆基在路过长平的时候,就听当地百姓说过,在县城以西五里的谷口,尸骨麇集最多,“夜半常闻鬼哭悲泣之声”。
长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长治,在唐朝时期叫高平。根据高平县志·重修骷髅庙碑记》记载:“唐明皇幸潞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坵,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鸠工建庙,颜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亲诣致祭,历代相因。”
也就是说李隆基看到高平当地尸骨依然如故,于心不忍,派人将尸骨收集后重新葬殓。并找到其中枯骨里最为高大的一个,拼凑成一副完整的骨架,拌泥充填,塑成一座骷髅王神像,用于镇压此地的戾气。
并且李隆基还以皇帝的九五之尊之躯,亲自主持一次对长平之战被杀赵国士卒遗骸的官方公祭仪式,安抚人心,冤有头债有主,恳劝这些泉下亡魂不要惊扰当地百姓。
这也就是骷髅庙最初的由来。
后来在北宋和金朝,以及明朝清朝,历史上都有过关于长平之战遗址的记载,明朝初年刘伯温路过高平的时候,还曾写了一首《长平戈头歌》:
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
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
直到1995年,山西省考古部门在永禄乡将军岭下,发现十几处尸骨坑,上千具尸体分散在这里,其中还有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这个尸骨坑也被称之为永录尸骨坑。
2011年5月,在永录乡后沟村发现的一处,规模大约是永录坑的四倍。并且同年,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遗址申遗!
截止目前,从长平之战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2200多年!长平之战将士们的遗骨还在不断的被发掘出来,长埋地下的战士们啊,也是时候应该得到平息了!
流萤四散 殇歌安详,
远行的灵魂 愿你得到安息!
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长平之战的尸骨在今天都能看到,何况是距离长平之战更近的唐朝。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国后期,由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此时的赵国雄心勃勃,甚至想要攻打秦国。
另一方面,由于秦国改革多年,在国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国,所以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被迫割地求和,把上党郡送给了秦国。但上党郡守将冯亭却不听指挥,将上党地区送给了赵国。因此秦国将怒火指向赵国,赵国也做好了防御准备,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战一触即发。
两年后,秦国派出了王龁率军出击,赵国派遣了廉颇应对。由于廉颇初战不利,赵军选择了坚守不出,两国最终陷入了消耗战。
当时赵国国力较弱,所以赵国在消耗战中疲态尽露,准备派人到秦国议和。结果秦国以此大肆宣传秦、赵和解,避免其他诸侯国援助,之后又暗中使用离间计,迫使赵王换下了前线作战的廉颇。
看到六国没有救援赵国,而且赵国还换下了廉颇,改用赵括后。秦军也在暗中走马换将,由“杀神”白起统领秦军。
赵括替换掉廉颇后,由于不知白起已经来到了前线,所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赵国45万大军被分割包围,断粮46天之后,赵括也在一次突围行动中被射杀。看到主将已死,所有赵军选择投降。
投降后的赵军成为了秦军案板上的肉,杀神白起为了永绝后患,宣称赵军反复无常,所以为了避免他们背叛,必须将他们全部坑杀。最终45万赵军,仅仅240名年龄幼小的士兵得以幸免。白起“杀神”的威名也在这一战后达到鼎盛,并且得以流传千年。
骷髅王庙据说,白起坑杀赵军后,当地百姓将坑杀之地改名“杀谷”,历朝历代都有赵军的尸骸出土。
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巡视泽、潞两郡,恰好路过杀谷。由于杀谷之内白骨遍野,李隆基触目伤心,为了纪念这些冤死的亡灵,将杀谷改名为了省冤谷。之后下令挑选了一具尸骨封为了“骷髅王”,并为其建立了“骷髅王庙”。
骷髅王庙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谷口村,是我国唯一一座祭祀战争的庙宇。后世宋、元、明、清都有修葺,明朝时期还在庙宇中建造了赵括夫妇的塑像。
现代考古由于秦国统一后焚烧了六国史料,所以有关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的具体情况根本没有任何记载。加上长平之战遗址中仅仅是出土了一些戈、矛、箭头等文物,所以很长时间关于“白起坑赵”都成为了一件历史悬案。
直到1995年5月,一名山西永录村名叫李珠海的人在平整自家土地时发现了一座完成的尸骨坑。
消息迅速惊动了考古专家,很乱考古学家齐聚永录村,并且开始了发掘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后,两千多年前的长平古战场的一部分尸骨坑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永录村1号尸骨坑。
考古学家发现永录村1号尸骨坑全长11米、宽5米、深1.2米。坑内尸骨杂乱无章,犬牙交错,很多尸骨上还插有刀剑、或者箭头。当然大部分尸骨四肢残缺,手脚、头颅分离,头骨或者胸腔都有明显的砍砸痕迹。这也证明了白起是事前将赵军处死之后才埋葬的,并非是活埋。
最后说一下,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人骨如果在露天的环境中只能保存几年到几十年之间。但如果埋到地下,最少能够保存300年以上,干燥的环境中,保存的时间会更长,当然一些特殊的环境中,数千年完好无损也很常见。
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岂止是唐玄宗时期,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找到长平之战所残留的战死者的遗骨。
1951年,山西省高平县一个叫老背坡村的地方,当地村民在对一头耕牛进行掩埋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男性尸骨。发现时,这具尸骨的旁边有一把宝剑,体内还有多个青铜箭头,推测该男子是死于弓箭的射击。
随后根据考古学家的检测,众人发现那柄宝剑和箭头都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而根据史书留下的资料进行推测,老背坡村附近有可能就是赵军最后的突围地点,也就是赵括被乱箭射死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这具尸骨有可能就是赵括本人,他在死后被部下匆忙地掩埋在这里,由于赵军的幸存人员在随后遭遇到了惨无人道的坑杀,所有的知情者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杀,导致赵括究竟被埋在哪里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
而根据秦国的记载,长平战后白起的确在战场上搜寻过赵括的遗体,但未能如愿,这也间接证实了赵括的埋葬地点的确成迷。不过遗憾的是,由于那具骸骨最终没有得到保留,赵括的后代也没有流传至今,我们已经无法证实这个推测了。
1995年,在那个著名的高平县永禄村,一个农民在耕田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田地下面竟然有大量的人类尸骨,光是发现的这处位置就找到100多具尸骸。经过考古学家的勘察,证实了这些尸骨就是来自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就是被残杀的赵军俘虏的尸体。因为经过鉴定,这些尸体的骨骼都有明显的刀伤箭伤,有的甚至没有头颅。
再进一步的挖掘下,考古队又在附近发现了二号坑,但由于这些尸骨的年代太过于久远,当他们重见天日时,这些已经保留了超过2000多年的尸骨开始逐渐风化受损。由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对古代尸骨还缺乏足够的保护技术,加之大量的尸骨在当地农民的田地中被发现,众人不可能为了考古而去破坏当地所有农民的耕地。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下,有关战场尸骨坑的扩大挖掘就此终止。
也就是说,当年如果进一步地展开挖掘,甚至把当地的田地全部掀开,我们有绝对的概率能够找到更多的长平战场遗留的尸骨。因为根据随后的走访,考古人员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光是在此前的几十年,当地农民在耕田时就经常挖到骨头,甚至是完整的尸骨。但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考古保护意识,当地农民也并未上报,而是将这些骨头随意扔掉,甚至还会卖给当地的骨灰工厂用作加工肥料之用。光是当地农民破坏的尸骨,就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随后20多年的时间,考古单位在高平县又陆陆续续发现多处疑似是长平战场的尸骨埋葬地点。最近的一次是在两年前,在当地一个叫南王庄村的地方,在一片高出地面的山坡地带,又发现了一条长达20多米的尸骨带。为了保护里面的尸骨不再受到风化破坏,考古人员并未展开挖掘,但在暴露的表面,众人却看到了很多零碎的骨头。毕竟埋葬了2000多年,雨水、地形移动以及各类的其他变化,这些受害者的尸骨自然也会支离破碎。
所以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一个问题,即便在20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批量发现来自于长平古战场的赵军尸骸。那在公元723年,长平之战的历史还没到1000年的时候,唐玄宗能在当地的古战场发现大量的赵军尸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近,触目伤心,敷有司掩埋之。鸠工建庙,颜其额曰"骷髅庙"。
根据史书的记载,当年唐明皇外出巡视时,在此地看到了大量的骸骨,唐玄宗下令对这些尸骨进行搜集和安葬,并在埋葬地附近修建了一座至今尚存的骷髅庙。尽管随后千年该庙曾多次经历重建,但毕竟是一处古建筑,我们的考古单位不可能拆毁寺庙去挖掘地下的情况。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骷髅庙的地下或者附近,很可能会有成批量的、在唐玄宗时代被埋葬的长平之战的战死者遗骸。
至于这些遗体为何能保留得这么久?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军在长平之战中阵亡人数超过45万,秦军的阵亡人数也有可能达到20万以上。60多万人的尸体被扔在这个战场上,作为战胜者的秦军根本无力掩埋,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埋葬一部分,大部分的受害者只能扔在战场上任其腐烂。
2、即便对现有尸骨坑的考证,考古人员发现这些被埋葬的尸骨在进行安葬时也极为敷衍。很多受害者的上方只是简单地铺了一层茅草,然后又随便填了点土。经过雨水的冲刷或野兽的寻找,这些尸骨有可能还会暴露在地面上。
3、由于秦国统一六国时,整个中原的人口不过2000万,即便是在近千年后的唐玄宗时期,在开元盛世的背景下,唐朝的人口也没有实现过亿。这也就意味着,从长平之战结束,再到唐玄宗时期。长平古战场的所在地——山西高平的人口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当地人自然也无力清理这些战场上的遗骸,毕竟当年的白起麾下有数十万大军,他们都无力清理,当地的百姓又能干嘛?且不说在人口稀少的背景下,他们完全可以前往战场以外的地方进行居住和耕作,没必要跑到这块四处堆满尸体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大量的战死者的尸体被扔在原地上千年,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因为当年留下的尸骸太多,而且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独特得以千年留存。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莫说是唐玄宗时代,即便到了今天仍旧能够看到大量当年留下的遗骸。
战国后期,列国之间的杀伐更加白热化,唯独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一场长平之战,将三晋中原本实力最强大的赵国精锐几乎诛灭殆尽,而这场战争也给白起留下了“杀神”之名。
四十万大军,即便有所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整个赵国几乎所有精锐都折损其中。也因此,坑杀赵国大军的山谷被称作“杀谷”,而附近的村子也被称作“哭头村”,后改名为如今的谷口村。
唐朝玄宗时代,李隆基巡幸泽州与潞州经过当地,见到山谷之中尸骨堆积如山却无人掩埋安葬,心中顿觉不忍。的确,看到尸骸暴尸荒野数百年不得安葬,害怕之余心有不忍也是人之常情。玄宗让人掩埋遗骸,将杀谷改名“省冤谷”,建立骷髅庙以祭祀惦念当年长平之战中死去的亡魂。
不过,毕竟是四十万大军,玄宗总不可能把全部都给埋了。更何况黄土高原地区终年也比较干旱,大量的尸骨得以保存下来没有完全消失。而数百年风沙掩埋的不过只是表面,一旦下雨,有雨水冲刷,还是会有很多被冲出来。
所以,不仅仅是玄宗朝,长平之战两千年后的今天当地仍旧能够看到当年战乱的惨烈。长平之战遗址如今已经被保护起来,但是看到的状况还是触目惊心。
当地曾经每到下雨天气,山上的泥土被大量冲刷以后就会露出大量的白骨,也全都是当年留下。两千年都没消失,更何况唐朝时代还是能看到也很正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