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为什么敌人只拆掉泸定桥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
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是最为惊险的一场战争,当时红军已经处于包围之中,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红军的命运,而石达开的太平军就是在此地被全歼,因此,当时的敌军叫嚣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不过为什么敌人只拆桥面的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呢?其实原因并非想象的敌人大意或者铁索难以炸断等原因,而是另有深意。
泸定桥的环境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桥梁全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索组成,这座桥历史悠久,相传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泸定桥总用铁量达到40余吨,是一座罕见的古代铁桥。
泸定桥
泸定桥地理位置险要,其不仅是大渡河两岸的唯一通道,而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年战无不胜的石达开就是在此被俘,所以蒋介石也有意在此彻底消灭红军。
1933年5月,红军做出重大战略决定,那就是经过泸定桥,向西转移,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察觉到了红军的动向,于是决定后面追击,前面堵截,意图歼灭红军,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的爆发了。
为什么不炸掉泸定桥?当时镇守泸定桥的刘文辉部,刘文辉是沙场骁将,其自然知道此战队意义重大,但是刘文辉却只命令拆掉泸定桥的木板,而留下铁索,这也为红军飞夺泸定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泸定桥
至于为什么不炸掉泸定桥?有些观点认为是敌人过于自大,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靠,因此敌人如果炸掉泸定桥,对其作战更为有利,即便再自大,也不必冒此风险。
也有观点说,泸定桥是巨大的铁索桥,根本就炸不掉,这在古代或许难以办到,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火药大炮很多,炸掉泸定桥并没有技术难度。
不炸泸定桥的真实原因其实刘文辉当时没有炸掉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要等待援军,当时刘文辉部势力有效,为了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给刘文辉排有援军,而刘文辉之所以没有炸掉泸定桥,就是为了等援军通过之后再炸桥,而拆掉木板、安装木板很迅速,所以拆除木板是防止红军突然出现,快速过桥;而留下铁索则是为了援军到来后,可以快速铺装,等待援军过桥后再炸毁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其次,泸定桥是数百年前这里的交通要道,如果炸毁泸定桥,会对当地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罪人,所以从这点出发,刘文辉也没有选择直接炸毁泸定桥。而等待援军对时间给了红军间隙,红军紧急行军,飞夺泸定桥,成功取得了战争胜利,也彻底打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的企图。
红军长征时,为什么敌人只拆掉泸定桥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
1935年5月29日,踏上长征之路已经7个多月的中央红军,已经走到了四川省的中部,准备沿着大渡河的东岸北上。但是,红军主力在大渡河西岸,想要过河除了坐船,就只能从泸定桥通过。
但是,大渡河两边地势险要,水流湍急,再加上敌人已经提前收走了大部分河上船只,因此,虽然红军已经强渡大渡河,但是,仅有的两条船却很难快速把数万主力部队运过河。
想要快速渡河,当时,有且只有一条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但是,泸定桥是掌握在敌人手里的。
为何确保红军主力在敌人包围圈形成前渡过大渡河,红四团一天强行军120公里,一举夺下被敌人拆得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
但是,也有人会问,既然红军主力困在西岸过不去,为什么国民党军队不把泸定桥彻底炸掉,只是拆掉桥上的木板呢?
第一,因为地方军阀和蒋介石国民政府之间存在矛盾,四川军阀不愿意将红军逼上绝路,从而两败俱伤,被蒋介石渔翁得利。
1935年,控制大渡河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当时刘文辉在四川混得很惨,由于被他侄子刘湘打败,刘文辉的地盘就剩下西康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区。
这些地方在今天经济也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当时刘文辉的窘境。而且,老蒋对地方军阀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经常借着剿匪的名义,先打红军,顺路收拾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军阀。
“贵州王”王家烈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红军走到贵州后,黔系军阀王家烈就倒了大霉,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可没少收拾王家烈,好不容易盼着红军离开贵州,蒋介石的中央军立马以剿匪不力的罪名把王家烈软禁了。
也因此,云南的军阀龙云一见事情不妙,立即对红军采取了礼送出境的策略才保住自己,不至于伤了元气。
如今红军到了四川,兔死狐悲,刘文辉当然怕老蒋借着剿匪的名义顺便把自己收拾了。更何况,以刘文辉的实力别说剿灭红军了,他根本就不是红军的对手。想要消灭红军必须借助中央军或者其他军阀的力量,以刘文辉的角度,这比红军入境更加可怕。
红军不会久留四川,最多打两天就走了,但是如果中央军或者其他军阀进入西康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是,蒋介石毕竟是国民政府领袖,占据大义,实力更是远强于自己。所以,为了应付老蒋的命令,刘文辉派了一支部队守在泸定桥头,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并且派重兵把守桥头。
在刘文辉的心中,如果能以微弱的代价消灭红军,立下“大功”,当然是最完美的。但是,这种情况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又不能违反蒋介石的命令,所以只好做做样子,派部队在泸定桥狙击红军。
第二,泸定桥的价值极高,即便是当地军阀也不舍得破坏。
在落后的年代,泸定桥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因为这个位置非常险要,一条大渡河隔绝了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泸定桥就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唯一的连接。
西藏的商队想要进入内地,内地的商队想要进入西藏都必须经过泸定桥。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这座桥虽然有那么多铁链,但仍然是非常脆弱。
所以,当地政府为了延长桥的寿命,每年只有七个月才让行人经过,另外五个月是处于禁止通行的状态。就算是这样,每到恶劣天气,大风吹来,泸定桥总是摇摇欲坠,甚至还有被强风吹断铁索的事情发生。
泸定桥于五月初六、十四两日,被狂风吹断铁链三根,一系左边第三支,一系右边第二、第四支。断柱隔链,行人勉强可行,然桥身颇见歪斜。——打箭炉同知武文源
所以,这样一座铁索桥,如果说将桥上的木板拆掉的话,以刘文辉看来,红军是无法度过的。而且如果刘文辉炸毁了泸定桥的话,那么后期的重建将是非常困难的。
泸定桥是康熙40年开始动工的,聚集了很多能工巧匠,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修好。而且康熙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盛世之一,是一个统一的集权政府,即便如此,泸定桥的修筑依然历尽艰辛。
到了军阀割据的民国,耗资巨大在大渡河修桥,远远超出了军。当地统治者的实力,军阀们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兴趣这么做。
而且,完整的泸定桥还是刘文辉的重要财源。众所周知,军阀是享有地方上的财政权的,靠着私自收税,军阀们才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军队,维持统治。
泸定桥在时,刘文辉可以通过泸定桥来收取西藏和四川商队的税金,泸定桥被炸毁,刘文辉就什么都得不到了,来往的商队只能通过云南来进行贸易。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刘文辉是肯定不会做的。
第三,则是军事原因。刘文辉大大低估了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决心和战斗力。
在当时,通过大渡河并不是只有泸定桥一个路径,大渡河上也是有少量渡口的。但是,5月大渡河里的水非常湍急,坐船渡河不但效率低,而且风险很大。
但是即便如此,在飞夺泸定桥之前,红军先头部队就已经先一步强渡大渡河,攻占了大渡河上的渡口,并开始将少量部队通过缴获的船只运往河对岸。
所以,飞夺泸定桥前,红军在大渡河两岸就已经有人马,就算过不去泸定桥,也一定会有其他的方式能够通过这个地方。
当时,刘伯承的部署是:两岸红军在泸定桥汇合,保障大部队的交通要道,如果西岸打不下来,那么就打东岸,东岸打不下来就打西岸。如果都打不下来,那么就东西两岸一起打,总之要保证泸定桥掌握在红军手里。
而且,为了出其不意,不给敌人准备时间,负责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在王开湘、杨成武的率领下,以前所未有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如飞兵天降一般,没有给刘文辉任何反应的时间。自然,也没有给他破坏泸定桥的机会。
最终,神兵天降的红四团,与东岸赶到的红军部队一起,一举攻占了泸定桥,为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打开的门户,也将蒋介石叫嚣的“将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变成了笑话。
红军长征时,为什么敌人只拆掉泸定桥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
红军长征时,为啥川军只拿掉泸定桥上铺的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川军低估了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斗精神,认为红军不可能在空荡着铁索的桥上冒着他们猛烈的炮火渡过河的,因此没必要费劲去把铁索弄断。其次,铁索桥在当地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设施,如果把它给彻底破坏了会严重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阻击红军的川军官兵都是当地人,他们谁都不想因为战争给彻底毁掉了泸定桥,影响他们以后正常的生活。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四川军阀刘文辉曾命令泸定桥守军,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毁掉桥的主体。因此,只拿掉桥面的木板而保留桥的铁索,被川军认为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样既可以阻挡红军过河,也可保护桥的主体不受损。结果证明,正是川军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最终成全了红军胜利夺取泸定桥,粉碎了敌军的围堵。我想,如果当时是蒋家嫡系中央军在泸定桥对岸围堵红军的话,很可能会炸断桥的铁索,彻底断掉红军强渡铁索桥的念想,那也就不会有红军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的精彩惊险的历史故事了!
红军长征时,为什么敌人只拆掉泸定桥木板,而没有炸断铁索?
因为敌人的大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